【主持人语】

2023-10-22 13:06主持人李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
郭沫若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郭沫若落叶史料

主持人 李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

本期“史料研究”栏目刊文三篇,体现了郭沫若研究某一方面的进展,新意十足。

袁洪权教授的《傅襄谟〈领导全国抗战宣传的郭沫若先生会谈记〉释读》讨论郭沫若与《国民公报》的关系。如作者所言,《国民公报》是抗战时期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报,其刊载的郭沫若文献史料不应忽略。文章角度很好,不仅勾稽了这份报纸上有关郭沫若的信息,关键是将这些信息和傅襄谟联系起来;不仅有文献,背后还有人,有故事,活灵活现,生动饱满。有关傅襄谟和郭沫若的关系,以前学者确实关注不够,这篇文章算是填补了空白。作为影响巨大的公众人物,民国报刊上多有关于郭沫若的访谈,我十年前曾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成果也刊在《郭沫若学刊》上,但学界对访谈的关注还不够,像袁教授这样细致的考察就更少了。文章还提出了郭沫若“社会活动家”的身份问题,这是很好的学术面向。学界以前可能更关注作为文学家或学者的郭沫若,有意无意忽略了很多材料,从“社会活动家”这一角度去搜集和考察文献资料,眼光不一样,所得也会不同。《郭沫若年谱长编》突破很大,也有美中不足,尤其是材料方面,有些因为体例所限不能尽收,有些因为视野所限所见不全,近年来承蒙不少学者指出,这是值得感谢的。任何学术成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希望以后有增订出版的机会。

冯锡刚教授多年来辛苦工作在郭沫若研究第一线,出版好几部郭沫若传记类著作。在这些著述中,冯教授有很多新发现,也有很多新解读,都给我们带来启示。本次刊发的文章是冯教授新著中的两节,分别讨论了《关于〈撒尼彝语研究〉的检讨》和郭沫若致邵祖平的信,都指向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作和心态,值得认真解读。尤其是郭沫若致邵祖平信,它已经公布四十多年了,但从未得到细致解读,经过冯教授的细读,我才发现这封信的信息量十分巨大。首先是对鲁迅的看法,这是个重要的话题,但我在写作相关主题的论文时就忽略了,这次从冯教授这里受到教益。郭沫若提出对鲁迅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这个态度光明磊落,很值得提倡,但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何其难也。其次是对邵祖平求助的婉拒,这也很有意思。当时向郭沫若求助的学者不少,郭沫若也并非都拒绝了,郭沫若为什么要拒绝邵祖平?仅仅是科学院无专业对口的机构吗?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深挖。再次是冯教授感兴趣的郭沫若对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话郭沫若在其它地方也说过,不完全是自谦,但也不完全是事实,看起来郭沫若和邵祖平并不太熟,所以也不可能完全是“推心置腹”。究竟怎样去解读这段话,我想应该有多种角度。冯教授的文章最让我感慨的是:史料的披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得有解读史料的慧眼,这些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披露不少,但认真解读的成果却很少见。

赵欣悦博士关于《落叶》的版本与汇校的来稿是一篇较长的文章,后半部分罗列了泰东版《落叶》和郭沫若全集版《落叶》的异文,这是很有价值的,但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完全刊出,希望以后能有《〈落叶〉汇校本》的问世。仅就目前刊出的部分来看,赵博士系统梳理了《落叶》的版本变迁,这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有关郭沫若著译版本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郭沫若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但目前还很不系统,这也反映了郭沫若研究文献史料工作空间的巨大。赵博士这篇文章,属于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郭沫若文学著作版本搜集整理与汇校》的阶段性成果。由我俩和王静副研究员、梁雪松副研究馆员、陈瑜馆员在内的课题组计划汇校50 部郭沫若文学著作,结集成多卷本《郭沫若文学著作汇校集》出版,这项工作任务艰巨,比较繁琐,但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在此,也希望专家和读者能给我们提供线索、给予帮助,以期共同夯实这一郭沫若研究的重要文献基础。

猜你喜欢
郭沫若落叶史料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落叶
史料二则
郭沫若佚诗一首
最后一片落叶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落叶知多少
反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