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新闻报道中的郭沫若形象

2023-10-22 13:06张映竹张建锋
郭沫若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界新华日报厅长

张映竹 张建锋

(1.珠海传媒集团,广东 珠海 519000;2.成都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新华日报》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的大型政治机关报。1938年1 月11 日在武汉正式创刊,10 月25 日迁移重庆继续出版,至1947 年2 月28 日被迫停刊。《新华日报》对郭沫若在政治、社会、文化、文学、社交和出访等方面的活动,给予了及时报道和舆论配合,形成了郭沫若的媒体形象。

一、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的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从广州到武汉的第三天,1938 年1 月14 日《本月十七日将举行盛大音乐会 收入悉数捐助游击队》报道,将邀请“各界闻人”为“演出委员会委员”,郭沫若即其一。同时第三版刊郭沫若题词“发动全民的力量,从铁血之中建立新的中国”①《本月十七日将举行盛大音乐会 收入悉数捐助游击队》,《新华日报》1938 年1 月14 日,第3 版。。《新华日报》从一开始就把郭沫若列为“闻人”,大量报道郭沫若参与的社会活动、社交活动、文化活动和文学活动,充分反映了郭沫若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发挥的作用,体现了社会活动家的形象。

(一)社会各界活动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参与社会各界的活动,展现了“闻人”风采,以其身份与名望,发挥出别人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贡献了力量。郭沫若广受新闻界关注。1938 年1 月25 日《郭沫若谈抗战形势》报道,记者就抗战以来国内国际形势的观感、政府方面畀以政训工作重任问题采访郭沫若。9 月2 日《保卫大武汉中 记者节盛大纪念》报道,1 日中国记者节,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举行纪念会,郭沫若作为来宾参加并讲话:“以前用刀刻木为书,所以硬,后来用毛笔写了,所以就显得软弱,现在,已经用钢笔了,新闻记者应发挥他们的钢性。”“做政治工作的人,容易腐化,你们应该用钢笔来刺一刺这些人员的背,以便使其前进!”①密林:《保卫大武汉中 记者节盛大纪念》,《新华日报》1938 年9 月2 日,第3 版。10月21 日《抗战中的文化工作 青年记者学会昨日讨论》报道,20 日郭沫若参加青年记者学会举行的茶会,发表了自己对“文化人”及“抗战后的文化工作”的看法。

文化界是郭沫若的主阵地,活动更为频繁。1938 年9 月3 日《反侵略中国分会 欢迎孙院长哲生纪盛》、1939 年2 月15 日《反侵略中国分会招待各界茶会 到会四百余人情况热烈》分别报道,郭沫若作为文化界要人、作家参加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举行的欢迎会和茶会。1938 年9 月30 日《蔡元培郭沫若 电国联制裁暴日》报道,蔡元培、郭沫若领衔,代表中华民国全国文化界人士,于9 月23 日致电国联大会主席,请即日对暴日实施最大限度制裁。10 月18 日《戏剧节昨日开幕》报道,17 日武汉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第三厅”第六处留汉歌咏演员讲习班补行戏剧节开幕礼,郭沫若作为来宾参加并演说。1939 年l 月18日《文化人到乡村去,到敌人后方去!郭沫若昨讲战时文化工作》报道,17 日郭沫若参加“战时文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详细指示第二期抗战中文化人应努力的方向。4 月20 日《渝市文化界精神总动员协进会》报道,重庆市文化界精神总动员协进会定于23 日举行成立大会,郭沫若被推为主席团成员。1941 年2 月6 日《东方文化协会 常务理事开会》报道,5 日东方文化协会在卡尔登餐馆举行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决定聘请郭沫若为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1940 年9 月3 日《血的回忆——给曙和大大》、9 月4 日《渝文化界追悼张曙 郭沫若田汉等均致悼词 周恩来 效法张曙》报道,3 日下午在纯阳洞中国电影制片厂举行张曙追悼会,郭沫若与田汉、老舍、郑用之等五十余人参加,郭沫若致纪念词,其写在一块黄绫上的词被钉在墙壁上。危难之时,郭沫若出手助友。1941年2 月7 日《关于洪深先生的“不幸”》报道的“编者按”写到,洪深一家三口,因受各种压迫刺激而自杀,郭沫若闻讯偕医生驰往急救,一家三口脱离生命危险。5 月8 日《梁寒操郭沫若等 组友声书画社 日内在生活书店开幕》报道,郭沫若与梁寒操、黄炎培、章士钊、沈尹默、沈钧儒等发起成立友声书画社,以书画所得润资捐助优待出征军人家属费用。“友声”之名,道出朋友之谊与家国情怀,友情与家国情水乳交融。

郭沫若经常受邀发表演讲,《新华日报》多次报道郭沫若的演讲活动并刊登演讲词,产生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发挥着社会名人具有的号召力、影响力。1938 年3 月19 日《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 明日召开全体大会 请郭沫若先生演讲》报道,武汉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将于20 日召开全体大会,届时将请郭沫若莅会演讲。3 月25 日《女青年会请郭沫若讲演》、26 日《郭沫若讲妇女问题》连续报道,武汉女青年会之战时妇女座谈会请郭沫若讲演妇女工作问题。1939 年1 月29 日《各地纪念“一·二八”重庆市举行大会 纪念“一·二八”响应反侵略》报道,28 日重庆市各界举行“一·二八”七周年纪念暨响应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郭沫若在会上演讲,演讲词登录。1940 年11 月8 日《郭沫若谈敌外交》报道,8 日郭沫若应国民外交协会邀请,在实验剧院作《日本外交》演讲,演讲词部分登录。1941 年3 月24 日《郭沫若等劝募公债播讲》、25 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 不要懈怠勿存侥幸 利用日寇南进实行反攻 郭沫若昨日播讲》连续报道,24 日七时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第四次广播讲演由郭沫若于中央电台播讲《从日寇南进说到劝募公债》。这些群众性演讲,对形成健康舆论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郭沫若的友朋之交,参加婚丧嫁娶的生活活动,《新华日报》也有报道,体现出“战时”的特别之处。1938 年1 月24 日《刘湘遗体昨大殓 蒋委员长主祭》报道,郭沫若与各院部会长官及周恩来、何成浚、陈立夫、钱大钧等四十余人参加由蒋介石主持的刘湘大殓仪式。1940 年12 月11 日《伴侣良难得 范长江沈谱结婚 沈衡山先生赠诗代嫁妆勉俟胜利日轰饮合欢杯》报道,10 日沈钧儒(沈衡山)女儿沈谱与范长江在重庆枣子岚垭良庄举行婚礼,郭沫若与周恩来、黄炎培、茅盾等数百人参加婚礼。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友朋之交,体现了战时的人情味和生活味,友情、私谊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反映了名人生活的丰富性和人情化。郭沫若在社会各界的活动报道,体现了社会名人的声望与风采及其号召力、影响力与巨大作用。

(二)抗战慰劳中的郭沫若

抗战时期,前方打仗,后方支援,郭沫若多次参与前线阵地慰劳活动,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新华日报》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郭沫若以政府官员、社会名人、文化名人等多种身份参加慰劳活动,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1938 年9 月20 日《武汉前线慰劳团返汉 慰劳陈司令长官等》、30 日《武汉慰劳团推郭沫若等赴前线献旗慰劳 各代表携带大批慰劳品 拨款廿万元赴港购药物》连续报道,武汉各界慰劳前线抗战将士委员会总干事、前线慰劳团郭沫若等及武汉各报记者等一行二十余人,16 日出发赴南岸前线慰劳,17 日郭沫若献旗、致词并下到某某区域慰劳,29 日郭沫若再次被推为代表,赴某战区某某地带献旗致慰。

1940 年9 月16 日《渝各界今日 举行秋节劳军大会 向抗战领袖蒋委员长献旗 慰劳总会电全国将士致敬》报道,16 日全国慰劳总会在重庆等九地同时举行秋节劳军大会,全国慰劳总会电敬蒋委员长、各战区司令长官及全体将士,电文署名全国慰劳总会会长陈诚、副会长谷正刚、马超俊、郭沫若。12 月19 日《贺年信运动 陪都将分八处 举行签名大会》、23 日《白鹤千里送温情 陪都千万人 签名书写贺年信 海内外一条心:精诚团结 抗战到底》连续报道,全国慰劳总会聘请张治中、郭沫若等为大会主席团,发动全国各界向前方将士等书写贺年信运动,陪都各界人士热烈响应。22 日陪都签名书写贺年信仪式在都邮街广场举行,主席团、各机关团体代表五百余人到场。仪式结束后,各机关长官在慰劳信上签名,依次是吕超、陈铭枢、郭沫若、吴稚晖、谷正刚、洪兰友、梁寒操、何浩若、马超俊、刘峙等。1941 年1 月17 日《慰劳总会 推动出钱劳军 昨公宴于院长等名誉主席 聘定劝募各组正副指导长》报道,16 日全国慰劳总会会长陈诚、副会长郭沫若等在嘉陵宾馆公宴出钱劳军运动名誉主席暨主席团等,共同商讨出钱劳军运动。郭沫若参加的慰劳活动,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着精神慰问、宣传鼓励、士气鼓舞等多方面作用,产生了社会名人、文化名人的效应。

(三)对外交流中的郭沫若

抗战时期,中苏之间的交往是国共两党都比较重视的。《新华日报》多次报道郭沫若参与的相关活动,反映出中苏之间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与苏联之间以文化交流为“抓手”,试图推进中苏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取向。

1939 年4 月25 日《商讨搜集资料参加 苏联的中国抗战艺展 中苏文协明日招待文化界》报道,中苏文化协会为沟通中苏文化,加强对苏宣传,进行搜集有关抗战建国之艺术资料运送苏联,郭沫若作为“文化界名宿”受邀为征集委员。1940年3 月7 日《中苏文化协会 第四届理事名单 正会长仍推孙院长连任》报道,中苏文化协会第四届理事改选,郭沫若等三十九人为理事。12 月9 日《中苏文化人联欢 一个温暖的聚会》报道,中苏文化协会在“文化之家”举行中苏文化人联欢会,郭沫若致欢迎词。

1940 年8 月13 日《渝文化界 昨日举行座谈会 致函苏联领袖全苏人民 日内广泛征求各方签名》报道,12 日下午重庆文化界在中苏文化协会举行座谈会,报告中国文化界苏联访问团组织草案,郭沫若等十一人被推为访问团筹备设计委员会委员,负责设计中国文化界苏联访问团事宜。8 月16 日《行都文化界发起 苏联访问团计划书阐明任务规定组织经费等项目 拟订三个步骤进行筹备工作》报道,行都文化界筹组“中国文化界苏联访问团”,由郭沫若等十一人组成的访问团筹备设计委员会已就访问团的任务、组织等项草就计划书。

中苏之间“作家外交”“文化外交”,大益于中国抗战,郭沫若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40 年12 月20 日发表《苏联作家致郭沫若先生的信》时,“编者按”写到,郭沫若在《中苏文化》“苏联文学专号”发表《中苏文化之交流》后,在苏联文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文章被译成俄文刊载于苏联《文学报》,苏联作家巴甫连科、亚布来丁和罗可托夫致信郭沫若响应号召,希望中苏作家发生密切的联系,两国的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发展。1941年6 月19 日《你:人类的圣洁灵魂 陪都各界纪念高尔基》报道,18 日陪都各界纪念高尔基逝世五周年,郭沫若发表热情洋溢的讲演,高度评价高尔基的文学成就和文化意义。7 月16 日《苏联,为人类自由幸福而战着!渝各方坚信苏必胜德必败中苏文协昨举行座谈会》报道,15 日郭沫若以文化界人士参加中苏文化协会举行的苏德战争问题座谈会,并作《苏联抗德战争之形势》报告。11 月9日《献出:三万颗赤热的心 中苏文协纪念苏联十月革命大会纪盛》报道,中苏文协纪念苏联十月革命大会在抗建堂举行,郭沫若《苏联友人歌》作为送给苏联人民的礼物,在会上由郭沫若朗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苏联人民的热情。

郭沫若参加苏联大使馆活动,增进友谊。1940年11 月8 日《苏大使招待各界 十月节在重庆枇杷山贺客如云》报道,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苏联大使在重庆枇杷山招待中国各界朋友,郭沫若等文化界人士参加招待会。1941 年11 月8 日《渝苏大使馆招待外宾 蒋委员长亲往致贺》报道,7日苏联大使潘友新在大使馆举行茶会招待各国来宾,庆祝十月革命第廿四周年。郭沫若等中外来宾和记者二百余人参加茶会。12 月20 日《苏大使馆盛会 招待中枢要员英澳使节 并映苏德战争影片助兴》报道,19 日晚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邀请我中枢要员、英澳使节在大使馆举行茶会。郭沫若为“中方要员”与于右任、孙科、冯玉祥、何应钦等三十五人参加茶会。

1940 年12 月30 日《发扬东方新文化 东方文协正式成立 于院长等莅会演讲 谓各民族应团结反侵略》报道,29 日东方文化协会在留法、比、瑞同学会召开会员大会并欢迎缅甸记者访华团,郭沫若与冯玉祥、于右任等参加。1941 年12 月1 日《郭沫若 对日播讲》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定于2 日请郭沫若对敌作日语广播。这些对外交流活动无疑都是为了宣传民族团结,反对侵略。郭沫若参与的对外交流活动,具有增进友谊、增进团结、反对侵略的功效,体现了名人在战时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的作用。

二、战时文坛主将

郭沫若是《女神》的作者、创造社的主将。除了从事文学创作外,也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古文字、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其诗人、作家、学者的身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华日报》新闻报道中郭沫若以文人、学者身份出现的次数多,频率高,体现了郭沫若抗战时期文坛主将的形象。

(一)文艺界的文化名人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文协”)是战时文艺界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其影响巨大,意义深远。郭沫若作为五四一代诗人、作家,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当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华日报》“文协”新闻报道有12 次出现郭沫若,体现出郭沫若的文化名人地位及作用。

“文协”成立及年会报道,显示了郭沫若的文人影响与“盟主”地位。1938 年3 月24 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推定名誉主席团》报道,郭沫若为主席团成员。3 月28 日《全国文艺界空前大团结》报道,在“文协”成立大会上,郭沫若为主席团成员之一,被推举为四十五位理事之一,也是演讲者之一:“郭沫若先生的演词更如疾风骤雨一样,震荡了整个会场,他说:‘我们要牺牲一己自由求民族之自由,牺牲一已生命求民族之生命,不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要鞠躬尽瘁,至死不已!’”①《全国文艺界空前大团结》,《新华日报》1938 年3 月28 日,第3 版。1939年4 月9 日《文艺界抗敌协会 今日举行第一次年会》报道,9 日“文协”召开第一届年会,推定理事及名誉理事郭沫若等为主席团成员。4 月10 日于鸣《全国文协年会》报道,郭沫若参加“文协”第一次年会并发表讲话,提出“更把写作当做作家们的经常任务,和提高作家的冒险性、勇敢性,拿起笔杆如同战士扛着枪杆一样地上前线去。”②于鸣:《全国文协年会》,《新华日报》1939 年4 月10 日,第3 版。4 月11日《文协会二届理事选出》报道,9 日“文协”召开第一届年会,改选第二届理事,郭沫若等四十五人当选第二届理事。4 月16 日《文抗协会 选出常务理事》报道,“文协”15 日召开第二届理事第一次会议,票选常务理事,郭沫若等十五人当选。1941年3 月23 日《文艺界抗敌协会 第三届理事选出在渝新理事定期联欢》报道,15 日“文协”第三届理事选出,分在渝理事、各地理事、上海理事、各分会理事、候补理事等五类。郭沫若为在渝理事。1940 年4 月17 日《电影界抗敌协会 昨开第二届年会改选理监事》报道,16 日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召开第二届年会,港沪蓉各地代表及重庆电影界同志与来宾六百余人参会,由郭沫若等九人为主席团,郭沫若作为政治部代表致词,会议改选了理事、监事,张道藩等二十七人为理事,郭沫若等十五人为监事。

郭沫若参加“文协”举行的文学活动,显示了郭沫若的文学地位与影响,强化了文化名人形象。1939 年12 月24 日《文艺界抗敌协会 昨招待战地归来作家 老舍等畅谈战地观感》报道,23 日“文协”招待各界并请参加南北两路慰劳团及作家访问团之作家报告途中观感,郭沫若主席报告开会的意义,并预言将来各战地归来之作家必有更好更多之作品产生。1940 年12 月8 日《全国文协茶会 欢迎来渝作家 茅盾巴金冰心等均莅会》报道,7 日“文协”举行茶会,欢迎新自各地来渝的茅盾、巴金、冰心、安娥、徐迟、袁水拍、马耳、柳倩等作家,周恩来、老舍、郭沫若等七十余人参加茶会,一致认为全国作家齐聚在抗战旗帜下,为抗战胜利而奋斗。1941 年5 月31 日《首届诗人节 文化界昨开庆祝会》报道,诗歌工作者确定5 月30 日为“诗人节”,“文协”在中法比瑞同学会举行首次诗人节庆祝会,郭沫若与于右任、老舍等约二百余人参加庆祝活动。继于右任、老舍演讲后,郭沫若讲述屈原生平事迹,认为屈原确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诗人。“文协”新闻报道显示了郭沫若的文学影响,体现了郭沫若的文化名人地位及作用,强化了郭沫若战时文坛主将的形象。

(二)公共舆论场中的主流文人

1936 年鲁迅逝世,1937 年抗战开始。纪念鲁迅是抗战时期比较特殊的文化事件、文人活动。《新华日报》的报道反映出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和“主旋律”色彩。郭沫若参加纪念鲁迅的活动及其演讲、评论等反映出郭沫若对鲁迅的“新认识”,也传播出较强的引导公共舆论的色彩,体现出主流文人的特点。

1938 年10 月20 日《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会——昨日下午在青年会举行》报道,19 日由“文协”和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召集的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会举行,主席郭沫若致开会词。会场布置的各界评鲁迅的名言中有郭沫若的“中国文学由先生而开辟出一个新纪元,中国近代文艺是以先生为写实主义的开山。”“新纪元”“开山”都是“盖棺”式评价。1940 年8 月4 日《行都文化界 纪念鲁迅六十诞辰》报道,3 日晚重庆文化界在中苏文化协会开会纪念鲁迅六十诞辰,郭沫若被推上主席台作了大会发言。10 月15 日《各地文化界筹备 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 渝市在巴蜀广场开大会》报道,14 日重庆市文化界在中苏文化协会召开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会第二次筹备会议,纪念特刊执笔者有鲁迅夫人许广平及郭沫若等。1941 年10 月19 日《鲁迅逝世五周年 文化界今举行晚会》、20日《渝文化界昨纪念 鲁迅逝世五周年 作家报告生平及事业 朗诵遗作上演〈过客〉》连续报道,19日渝市文化界由“文协”等八个文化团体在纯阳洞中国电影制片厂联合举行鲁迅逝世五周年纪念晚会,冯玉祥致开会词,曹靖华讲《鲁迅先生与翻译》,孙伏园讲《鲁迅先生的少年时代》,郭沫若讲《鲁迅与王国维》。

郭沫若置身公共舆论场,引导舆论方向。1940年12 月21 日《渝文化界座谈会 讨论学术研究自由》报道,20 日重庆市文化界在中苏文化协会举行第七次座谈会,郭沫若等三十余人到会,张申府为主席,首请郭沫若作报告。郭沫若从最近某报刊载之《第五期学术思潮之展望》说起,指出其将科学与辩证法分割与对立之不当,并着重剖析其形而上学、玄学之根源,进而提出目前新科学研究态度上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之重要性,希望文化界多从事西洋各种重要学术著作之选译与介绍。郭沫若参加文化活动、文学活动、文人活动,明显具有引领正确方向、引导公共舆论的特点,体现出郭沫若作为主流文人的价值取向,深化了郭沫若的文坛主将形象。

(三)文学报道中的文坛主将

郭沫若是诗人、作家,《新华日报》新闻报道中主要涉及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演出、讨论、研究等信息。特别是1941 年11 月14 日至19 日,庆祝郭沫若五十寿辰及创作二十五周年活动的系列报道和专刊,尤其是周恩来发表《我要说的话》将郭沫若与鲁迅相提并论,将郭沫若的文人形象推向了一个高峰。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华日报》凸显了郭沫若战时文坛主将的形象。

1941 年11 月14 日《延安演奏 凤凰涅槃之歌 庆祝郭沫若先生寿辰》报道,延安文化工作者为庆祝郭沫若五十寿辰及创作二十五周年,将郭沫若《凤凰涅槃》编成大合唱,13 日在延安演奏。11 月16 日《文艺界座谈会纪念 郭沫若创作廿五年 各界今午庆祝并贺五十寿辰 将辑郭氏全集设文艺奖金等》、17 日《诗笔灿烂的二十五年——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廿五年茶会记》连续报道,15日陪都文艺诗歌界举行郭沫若作品座谈会,16 日举行纪念茶会,冯玉祥致开会词,老舍作报告,周恩来、张道藩、梁寒操、黄炎培、潘公展、沈钧儒、张申府、苏联友人等致贺称颂,纪念会筹备会策划编辑《郭沫若先生全集》,筹设“文艺奖金”及“郭沫若文化科学研究所”等。11 月17 日《棠棣之花 定廿日起上演》、19 日《〈棠棣之花〉 明晚起上演》连续报道,在渝剧人为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定于二十日晚七时半起在抗建堂上演郭沫若《棠棣之花》。相继报道延安与陪都举行的纪念活动,体现了郭沫若的文人地位和文学影响,解放区与国统区“共谋”构建、提升了郭沫若的文坛主将形象。

三、抗战文化宣传的主政者

《新华日报》在武汉正式出刊时,郭沫若从广州来到武汉,之后由武汉转移到重庆。这段时间里,出现在媒体上的郭沫若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以下简称“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文工委”)主任的身份,体现为鲜明的“革命文化的班头”形象。

(一)“不辞劳苦的郭厅长”

1938 年1 月11 日《新华日报》创刊,郭沫若由广州来到武汉,12 日《新华日报》即以《郭沫若到汉》予以报道。这是郭沫若在《新华日报》上首次亮相。报道虽短,却突出了郭沫若作为“革命文学先进”、抛妻别子回国抗战、赴火线慰劳战士、发表抗战言论、复刊《救亡日报》、拟任政府某项要职等信息。其中所说“政府某项要职”即后来的“第三厅”厅长。

1938 年4 月2 日《鹿地亘欢迎会上》报道,1日中国十一团体欢迎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夫妇,有党政各界领袖等各方人士二百多,郭沫若以“第三厅”厅长身份参加,并在欢迎会上演说。这是《新华日报》第一次亮出郭沫若“第三厅”厅长身份。从1938 年1 月11 日到1938 年4 月2 日,《新华日报》报道郭沫若有7 次,但都不是“第三厅”厅长身份。从1938 年4 月2 日到1940 年11 月8 日,《新华日报》报道郭沫若有48 次,其中为“第三厅”厅长身份的有20 次。

郭沫若以“第三厅”厅长身份现场演讲、广播演讲的报道较多,体现了政治身份的职责和“喉舌”功能。1938 年5 月4 日《雪耻兵役宣传周昨开幕 今日为“五四”纪念 上午在省党部开纪念会》报道,郭沫若以厅长身份参加雪耻兵役扩大宣传周开幕式及“五四”运动十九周年纪念日纪念大会并致“训词”。5 月9 日《郭沫若厅长 吊王故师长广播辞——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报道,受王铭章追悼会筹备处之请,郭沫若8 日下午广播演讲,由汉口短波广播电台联合汉口市广播电台同时播出。6 月22 日《郭厅长沫若 今晚八时广播演讲》、6 月23 日《抗战来日寇的损失 郭厅长沫若昨晚广播》连续报道,受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汉口短波广播电台及汉口市广播电台之请,22 日晚八时郭沫若广播演讲《抗战以来日寇损失概观》。8 月4 日《武汉战时节约运动 昨晨举行开幕式》、5 日《郭厅长沫若 昨讲演〈节约与抗战〉》连续报道,郭沫若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演《节约与抗战》。8 月17 日《郭沫若厅长演讲 纪念“八·一三”保卫大武汉》报道,15 日晚8 时郭沫若发表广播演讲。1939 年1 月9 日《新民报读书会请 郭沫若讲国际局势 敌平沼内阁是一种回光返照 德意轴心愈促民主国家团结》报道,8 日受重庆《新民报》职工读书会之请,郭沫若做《从近卫内阁总辞职到日本对外诸问题》讲演。1940 年1 月13 日《郭沫若 明日公开演讲 妇女界今请邓初民演讲》报道,中华职业补习学校青年星期讲座定于14 日在巴蜀小学礼堂进行,由郭沫若厅长主讲《日本政治经济问题》。2 月5 日《郭厅长播讲 春礼劳军与军民合作》报道,3 日应重庆市春礼劳军筹备委员会之邀,郭沫若在中央广播电台广播演讲《春礼劳军与军民合作》。3 月22 日《郭沫若广播演讲 汪逆傀儡戏是自进坟墓 汪派潜伏内部犹如人患脓症 若不及早铲除将遗大患在身》报道,21 日郭沫若广播演讲《汪精卫进了坟墓》。

《新华日报》在及时报道郭沫若的演讲时,还给予舆论配合,体现其作用与意义。1938 年9 月25 日《郭厅长广播 后方民众的责任 前线将士带着伤病寒抗战 要加速征蓦救护医药棉衣》报道,24 日受武汉各界“九·一八”七周年纪念筹备会之请,郭沫若做《后方民众的责任》演讲,全文登录并发短评《后方民众的责任》,对郭沫若的广播演讲的意义予以阐发。5 月26 日《中共和八路军领导人欢迎世界学联代表团 各党派各团体的代表莅会 显示我国民族团结的图画 日英美法苏比荷代表出席 象征世界人士联合的缩影》报道,郭沫若以“第三厅”厅长身份作为来宾莅会,原本是被邀请要讲演的,因时间关系无法进行作罢。最后大会主席请求郭沫若领导大家喊口号,“郭先生不仅声音宏大,而且富有诗意的韵节,随着郭先生朗诵诗一般的口号声,每一个人都现出紧张兴奋的脸孔,高举有力的拳头,吼出了雄壮的声音”①《中共和八路军领导人欢迎世界学联代表团 各党派各团体的代表莅会 显示我国民族团结的图画 日英美法苏比荷代表出席象征世界人士联合的缩影》,《新华日报》1938 年5 月26 日,第4 版。。这个报道凸显了郭沫若的引领性、鼓动性和影响力,塑造了郭沫若宣传、鼓动的领导者形象。

郭沫若以“第三厅”厅长身份面对记者的报道,体现了宣传沟通,传播主流声音以正视听的“喉舌”特点。1938 年8 月30 日《招待外国记者席上 郭厅长谈团结抗战 保卫武汉中国共团结更巩固 敌造谣煽惑离间感情均失败》报道,29 日郭沫若在招待各国记者席上发表重要谈话,言明中国政府与世界各民主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中国人民不分派别精诚团结,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更加巩固。9 月6 日《郭厅长向外国记者报告 敌国排斥各国在华利益》报道,5 日郭沫若出席外国记者招待会并发表讲话,介绍倭寇独占远东利益之明目张胆的言论。9 月13 日《郭厅长对外记者 谈天津租界问题》报道,12 日郭沫若在招待外国记者席上,详细报告日本封锁天津英法租界等阴谋行为,言明日本封锁英法租界是为了达到独家掠取中国原料和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1939 年l 月12 日《政治部郭厅长讲 日本帝国崩溃的前奏 在招待各国记者席上之演词》报道,11 日郭沫若在招待各国记者席上讲话,讲词全文登录。郭沫若的“答记者问”鲜明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凸现了郭沫若政治“代言人”的形象。

郭沫若以“第三厅”厅长身份慰劳部队的报道,体现了宣传、鼓动的特点。1938 年8 月25 日《武汉各界 慰劳汉口城防部队 郭厅长代表各界献旗 长官表示决坚守武汉》、28 日《武汉各界 二次慰劳城防部队 郭厅长代表各界献旗致词》连续报道,24 日、27 日武汉各界慰劳前方抗敌将士委员会推派郭沫若等代表武汉一百二十万民众向城防将士献旗,郭沫若致词,向全体将士致谢,表示慰劳、钦佩之忱。10 月15 日《献金竞赛 布疋店等四业 献一万三千余 疋头业补献四百五十》报道,14 日武汉市各业举行节约献金竞赛周第五日,主席团主席郭沫若从百忙中极兴奋地来到会场,主持竞赛事宜并致词。报道称“不辞劳苦的郭厅长”。慰劳部队的活动,体现了郭沫若身份的政治职责,强化了郭沫若精神慰问、士气鼓舞的领导影响与作用。

(二)“革命文化的班头”

1940 年9 月蒋介石指令改组“第三厅”,成立“文工委”,郭沫若被委任为主任。1940 年12 月8日《新华日报》新闻报道中郭沫若的政治身份变为“文工委”主任。“文工委”实际成为大后方革命文化的堡垒,周恩来在《我要说的话》中盛赞郭沫若为“今日革命文化的班头”。

以“文工委”主任身份出现的报道,体现了郭沫若在文化、新闻、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领导影响与骨干作用。1940 年12 月8 日《文化界空前盛会 政治部招待文化新闻界》报道,7 日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副部长梁寒操、王东原、“文工委”主任郭沫若、“第三厅”厅长何浩若等五人,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招待重庆市文化界新闻界人士。张治中致词后郭沫若致词,大意是文化界人士团结抗战,笔杆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2 月19 日《郭沫若先生 演讲中国民族精神》报道,18 日应重庆市民教馆邀请,郭沫若作《中国民族精神问题》演讲,内容分为中国民族富于创造性、同化性和弹性等三个部分。郭沫若强调值此民族危机之时,更要充分发挥民族的弹性、创造性,以求民族之生存与民族精神之发扬光大。1941 年2 月1 日《前线归来之荣誉 渝各界昨欢迎日反战工作队》报道,1 月31 日郭沫若参加重庆各界欢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前线工作队回渝大会并作演讲。2 月28 日《政治部成立戏剧指委会》报道,军委会政治部为指导该部所属剧团、剧社、各地演剧队及推动一般剧运,成立戏剧指导委员会,张治中任主任委员,何浩若、郭沫若任副主任委员,洪深、田汉、熊佛西、郑用之等七人任常务委员。7 月9日《文艺演讲会 昨在抗建堂举行 讨论艺术新任务》报道,8 日“文工委”在抗建堂举行文艺演讲会,郭沫若致开会词,郑伯奇、阳翰笙、应云卫、王云阶、叶浅予分别讲述抗战第五年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绘画各部门的新任务。

郭沫若以“文工委”委员身份参与文学、艺术方面活动的报道,强化了“文工委”主任的政治形象。1940 年12 月26 日《留渝作家 文艺演讲会廿八日在国泰举行 欢迎各界自由参加》报道,“文工委”决定于28 日在柴家巷国泰大戏院举行公开文艺演讲会,讲题为《本年度抗战文艺的回顾与前瞻》,分报告和演讲两部分。报告部分有郭沫若、老舍等,演讲部分有茅盾、洪深、田汉等。12 月29 日《用锋刃之笔坚持抗战 文艺界举行大检阅 作家分作一年总结报告》报道,28 日“文工委”在国泰大剧院举行第一次文艺演讲会,郭沫若为主席并致词。12 月27 日《政治部音乐演奏会 育才学校小朋友献技 陶行知演讲儿童教育》报道,26 日“文工委”主催之音乐演奏会在中国电影制片厂举行,郭沫若与周恩来、邓颖超、叶剑英、冯玉祥、何应钦及苏联友人、银行界、文化界人士百余人参加。1941 年4 月25 日《文艺演讲会 星期日在抗建堂举行 郭沫若等主讲方法论》、28 日《文艺演讲 听众极勇跃》连续报道,“文工委”于27 日在中一路纯阳洞中国制片厂抗建堂举行第二次文艺演讲会,总题为《文艺创作方法论》,首由老舍讲小说创作方法,次由孙伏园讲散文创作方法,末由郭沫若讲诗歌创作方法,勉励今日之民族诗人,多写抗战现实生活,为新中国的将来而努力。

郭沫若以“文工委”委员的身份参加各种纪念活动的报道,丰富了“文工委”主任的政治形象。1941 年6 月18 日《陪都中苏人士 今纪念高尔基在中苏文协开晚会》报道,18 日为高尔基逝世五周年纪念日,中苏文化协会联合“文工委”等十家单位,邀请中苏各界人士举行纪念晚会。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梁寒操为主席,冯焕章(冯玉祥)、郭沫若分别讲演,曹靖华报告高尔基生平。6 月30日《纪念抗战四周年 文化工作委会 举行三种讲座》报道,“文工委”为纪念“七七”抗战四周年,定于7 月6 日举行“文化座谈会”,7 日举行“国际问题讲座”,8 日举行“文艺讲演会”。“文艺讲演会”拟请郭沫若、阳翰笙、应云卫、叶浅予、沙梅等讲演“抗战文艺新任务”。7 月6 日《全国明日纪念 抗战四周年日 陪都举行大会并公祭死难军民》、8日《让我们结成一座新的长城 四年来文化战线上的总检讨》连续报道,“文工委”于7 日在两路口社会服务处社交堂举行“文化座谈会”,讨论“抗战第五年新文化运动中心任务”,郭沫若致词并主讲《四年来中日文化战》,张申府作《四年来抗战文化总检讨》报告。以上报道,体现了郭沫若在文化方面的领导地位、作用与影响,强化、丰富了郭沫若“今日革命文化的班头”的形象。

综上所述,《新华日报》对郭沫若在新闻界、文化界、文学界等社会各界的活动报道,体现了郭沫若的名人声望与风采,具有别人无法替代的社会名人、文化名人的号召力、影响力与巨大作用。抗战前线的慰劳活动,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着精神慰问、宣传鼓励、士气鼓舞等多方面的作用。对外的交流活动,起到了增进友谊、增进团结、反对侵略的作用,体现了特定时期对外加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取向。这些充分体现了郭沫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的社会活动家的形象。“文协”活动的报道,体现了郭沫若的文化名人地位、文学影响及其发挥的作用,显示了郭沫若的文学地位与恒久影响。文化活动、文学活动、文人活动的报道,具有引领正确方向、引导公共舆论的特点,体现出郭沫若的价值取向和主流文人的地位。郭沫若文学作品演出、讨论、研究等的报道,体现了郭沫若的文坛主将地位和文学影响。这些报道,强化、深化、提升了郭沫若的战时文坛主将形象。“第三厅”厅长活动的报道及其舆论配合,体现了政治身份的职责和宣传沟通、传播主流声音的“喉舌”功能,凸显了郭沫若的引领性、鼓动性和影响力,塑造了郭沫若宣传、鼓动的领导者形象。“文工委”主任及委员活动的报道,体现了郭沫若在文化、新闻、文学、艺术、教育、群众活动等方面的领导地位、作用与影响,强化、丰富了“革命文化的班头”的形象。

总之,《新华日报》对郭沫若的报道和舆论配合,形成了郭沫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的社会活动家、战时文坛主将和“革命文化的班头”的媒体形象。《新华日报》展现、传播出来的郭沫若形象需要深入探讨,或许郭沫若的媒体形象研究可以成为郭沫若研究的一个学术增长点。

猜你喜欢
文化界新华日报厅长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刘志杰接受采访时说 汲取奋进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
人物志
人物志
推进文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达夏甫:新疆畜牧厅老厅长(1950—1960年)
文在寅政府首次就“文化界黑名单”道歉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第三只眼看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