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对读者社交关系的重构影响*

2023-10-22 13:36吕亚霞
图书与情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符号社交

吕亚霞

(1.兰州大学图书馆 甘肃兰州 730000)

智能媒体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数字化阅读的增长,人们使用手机、电脑、阅读器等移动媒介进行数字化快捷阅读。据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1],2022 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有所增长,有58.2%的国民倾向于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以及网络在线阅读或听书,数字化阅读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数字阅读的深入发展,使得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实体阅读空间逐渐被虚拟阅读空间所挤占。移动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以及各类网络阅读APP等虚拟阅读空间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传统阅读空间新的变革,也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从线下交流到线上互动的空间转向,既是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驱动,也是虚拟空间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的必然。人们通过互联网媒介集结到一个新的网络空间中进行便捷阅读,主体之间借助各种符号进行虚拟互动,其所构建的形式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义,也是对虚拟化阅读实践的重新审视。

1 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转型

1.1 由“实”到“虚”的空间转移

近年来,空间环境的转型是图书馆变革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向。作为图书馆的最早原型,古代的藏书楼重藏轻用、以藏为主,是一种封闭的空间模式。自20 世纪以来,随着开架借阅政策的实施,图书馆逐步向“藏书-阅读”发展,并对空间内部进行灵活的划分,由原来阅读和藏书区向藏借阅一体化空间布局转化[2]。21 世纪后,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图书馆面向数字资源建设的实体空间不断发展,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图书馆、第三空间、智慧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等概念的兴起进一步加速了图书馆实体空间虚拟化的转向,虚拟空间也成为当前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热点。图书馆从最初的藏书功能到外借服务、进而拓展到信息的交互共享,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交互和关系互动中来,这是信息化技术赋予图书馆新的空间形态和文化服务。依托于网络技术和软件层面的图书馆虚拟空间以超大容量的信息存储和便捷的空间服务,打破了读者与场所之间建立的固定阅读方式,让原本依赖物理空间和读本载体的阅读行为开始转型,数字阅读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人们摆脱了实体空间的限制,遨游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和移动阅读平台,读者的阅读行为逐渐从实体空间转移至虚拟的网络空间。虚拟空间为阅读打开了新的空间可能,丰富了人们阅读的边界和形式。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的场景转换,降低了读者对实体阅读空间依赖感和空间邻近性需求。同时,虚拟阅读空间将人们联合到了一个新的社会空间中进行沟通和讨论,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和任何地区的人组成专门的讨论小组,进行阅读的交流互动,阅读不再有时间和地域限制。阅读空间的转向,既延伸了阅读形式、跨越了阅读的时空界限,也加速了虚拟空间的社会化。

1.2 虚拟阅读空间的内涵演化

早在2003 年,应李首次提出了图书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概念,认为“两种空间概念的区别是以存储信息资源的方式来界定的[3]。他将虚拟空间视为储存并为读者提供数字化资源的网络环境,这是对虚拟阅读空间的最初解释。时至今日,随着Web2.0到Web3.0 的迈进,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不断升级和改进,显然已经突破了单一的资源、技术界定,演变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空间形态和内涵诠释。对此,学界对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进行了诸多研究并呈现出繁荣态势。王会梅认为,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是信息空间、虚拟学习空间、数字交互空间的融合,能促进虚拟知识资源集成与共享深度衔接,推进隐性知识与用户社区深度关联[4]。黄静认为,虚拟阅读空间是呈现“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的图书馆泛在信息服务环境,是供用户在其中进行交流的互联网空间[5]。乔华认为,图书馆馆虚拟空间具有大众化、泛化移动式阅读等特点,并以游戏、互动等方式实现了非正式学习[6]。曹国凤分析了面向创客的图书馆虚拟空间,认为虚拟阅读空间“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通过建立数据关联业务系统和网络知识门户聚合知识,提供知识交流与服务,具有匿名性、资源多样性、系统开放性、服务个性化等特点[7]。可以看出,图书馆虚拟空间的研究逐渐向更具现代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虚拟空间的特征、价值不断被重视和挖掘,虚拟空间不再拘泥于资源存储和文献提供,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社交互动功能愈加突显。

在实践领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在创新服务和提升读者交互性方面进行着不断探索。图书馆人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构建虚拟馆藏,努力发展虚拟服务,打造了多形态的虚拟服务空间。如信息共享空间(IC)、学习共享空间(LC)、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共享空间(RC)、创客空间(MC)[8]等,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虚拟空间开放性、公共性、交互性的特征是共通的,虚拟阅读空间愈发趋于多元发展,空间的内涵得到不断延伸。自2021 年以来,美国多所高校图书馆创建了虚拟图书馆,并提供VR 创客空间、虚拟阅读、沉浸式学习与虚拟会议、虚拟可视化咨询等服务[9]。与此同时,图书馆还紧跟社交网络应用,通过嵌入社交应用平台以及在社交网络空间建立虚拟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社交网络服务。据调查,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利用社交网络开展信息发布、读者互动等服务[10]。如哈工大的“燃想”读书社交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共享阅读、互动交流的空间平台。从现有的空间建设实践来看,一方面,虚拟阅读空间已由最初资源集成和资源获取的数字化平台,演变为融合资源、功能、服务为一体的信息化服务空间,更加强调智慧化的场景服务和知识的共建共享[11],其主要目的就是适应读者需求,鼓励读者交互;另一方面,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中,知识共享交互体验度较低,读者在资源获取时缺乏交流互动,虚拟阅读空间则将阅读体验和现代社交模式融合在一起,催生出社交媒体应用、游戏开发等创设情境,加速了读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人文互动和情感交流。在此背景下,关注虚拟阅读空间的场域特征,聚焦虚拟阅读空间对读者社交关系的重构影响,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2 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重构社交关系的场域特征

随着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新技术环境下的阅读平台与社交网络应用加速融合,读者在阅读中社交,面对面的人际互动被网络虚拟互动所取代,互动的空间也由社会实践空间转向网络化的虚拟空间。信息技术作为构建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的原动力,赋予了图书馆虚拟空间流动性、生产性和集聚性三大特征,成为人与人之间隐匿身体存在、缺场交往的重要空间基础。

2.1 虚拟阅读空间的流动性

图书馆实体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阅读场所,各种纸本资源有其固定的存放位置,并以静态形式呈现,读者的阅读和交流行为也是附着于实体建筑之中。数字技术创造了流动的虚拟阅读空间,流动性成为虚拟阅读空间社交互动的基本空间特征。虚拟阅读空间以网络、阅读终端等技术和产品为支撑,构建了新的空间结构,各种信息流、资源流自由高效地流动,形成了一个信息开放、流动共享的阅读空间,“流动”成为虚拟阅读空间组织和运行的主要表征。在虚拟阅读空间中,经数字化处理后的阅读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除文本形式以外,呈现出图片、音频、视频等动态立体形式,让读者的阅读选择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如读者可以选择热门图书或推荐的资源,也可以根据个人偏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视频、音频等图书资料。同时空间的流动性打破了物理空间的中心性和封闭性,也摆脱了读者对地域空间的依赖,读者不再依赖一张书桌、一本图书,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终端,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节约了读者前往实体阅读空间进行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了对物理阅读空间的依赖性,提升了空间的远距离可达性和共享性。

在虚拟阅读空间中,个体的独立阅读行为在互动中也实现了共享和流动,人们不再依赖身体在场进行经验共享,而是越来越乐于享受流动空间所带来的信息传递和互动交流的便利。这是由于流动性连接着空间内个体社交关系的持续发生,推动着资源的高效传播,知识、信息乃至情感、关系的流动成为常态。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多样化的内容呈现,大大降低了读者的进入门槛,读者在其中的情感互动也变得更加密集和频繁,这种持续的信息共享和文化社交行为塑造出动态的、流动的空间,突出了读者之间的信息交互,也让虚拟阅读空间呈现出开放共享的活跃性。源于空间的流动性,读者的身份也实现了自由流动,读者可以选择任意的虚拟身份或变更在线身份,不受身份、地位限制,与任何读者进行互动、开展阅读社交。当读者之间的社交关系突破面对面的空间限制后,开放、流动的虚拟阅读空间借助大数据算法和跟踪服务,根据读者虚拟在场的共时阅读及空间互动的交叉,让各类独立阅读行为实现共享,建构起多层次、相互交织的社交关系链接,扩展和深化了读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促成了阅读主体对虚拟社交的更多尝试与依赖。

2.2 虚拟阅读空间的生产性

虚拟阅读不仅创造了新的阅读方式,也重塑着新的阅读空间和社会关系。一方面,知识是虚拟阅读空间的表征,虚拟阅读空间实现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更新与进阶,是知识生产的新范式。读者在吸收获取知识的同时,成为知识生产的主体,这是技术赋权下传统文字权力的消解。虚拟阅读空间中的数字化阅读,让读者兼具了阅读者、知识与信息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他们为阅读资源提供内容解读和文本评析,有的读者还会将自己创作的文字、音视频等内容上传至阅读平台。他们发表的评论、创作的内容形成了丰富性、多元化、具有差异性的知识。读者从受众客体到生产主体的身份转型也进一步激发了更多读者的高度参与性,在获得高度认同后,读者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创作生产。这种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状态,无不彰显着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全员参与式的、开放式的、多元化的知识生产模式,这也是信息时代知识生产和重构的新空间;另一方面,虚拟阅读空间是一个关系空间,虚拟空间中的阅读既是读者与空间本身的互动,也是读者之间的交往互动。由于共同的阅读兴趣、情感体验和相互认同,阅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的互动,大家可以通过分享书摘、组建共读小组,共享感悟、激发思维,在虚拟阅读空间中进行交流互动。这种互动既有合作关系(如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求助),也有竞争关系(如签到打卡和阅读时长排名),既产生了共情、默契、合作、接纳,也产生了冲突、疏离、排斥。正是在阅读者之间的互动中,类型迥异的社会关系在支持人际空间的同时也被人际空间所生产,人际关系的生产性得以凸显。同时,读者作为虚拟阅读空间的主体和活跃因素,其生产性还体现在对空间本身的设计、优化、创新中。读者通过在线交流、后台留言等方式与图书馆虚拟阅读平台管理者进行沟通,对资源内容和空间服务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使虚拟阅读空间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阅读者的需求,促进虚拟阅读空间的再生产。可以说,虚拟阅读空间为读者之间关系的再生成构造着稳定的空间结构基础,而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断进行着人际关系的再生产,也形塑着虚拟阅读空间的生产性。

2.3 虚拟阅读空间的集聚性

提供资源服务是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的基础功能,虚拟空间存储了海量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及其他学习资源。图书馆通过开发APP、微信小程序等应用构筑起了多样化的虚拟阅读空间,并在系统内整合服务系统实现知识空间的元数据整合,搭建相关的数字文献存储系统[12],形成了数据资源的集聚和延伸。虚拟阅读空间依靠5G 网络、大数据、云存储,将大量无序的、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信息资源和读者的行为进行分析、联结,实现了阅读资源之间、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有效聚合和联系。从阅读资源方面来看,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基于混合智能技术的强大运算分析能力,根据用户画像,围绕阅读者的需求和兴趣,分析归纳读者的检索、浏览、下载等阅读偏好和行为痕迹,获取读者的阅读兴趣、习惯和需求,并对阅读资源的相关主题和知识内容进行关联聚合,从而对读者进行推荐并搭建起资源强弱关系链接,为读者提供高效、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以及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推送服务,吸引了大量用户进入到虚拟阅读空间中来。同时,读者之间的社交关系聚合也得到增强和突显。虚拟阅读空间作为社会空间的一个层面,凝结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主要反映在人们的互动交往方式上。读者集聚在同一虚拟阅读空间中,通过相近主题的阅读和共通的文化语境,点赞、分享、转发阅读内容,在阅读和分享互动中围绕共同的主题和兴趣,通过文字沟通交流想法、发表评论并进行价值评判,在相似的阅读兴趣偏好和相近的价值取向中,建立共同阅读交叉点和互动的社交关系纽带,这就是一种基于相似兴趣的阅读社交。通过阅读探讨和交流,读者在相互影响中产生了互动联系和感情联结,一定程度上形塑了读者之间新型的阅读社交方式,并基于兴趣、爱好、目标等需求形成同质性交往,增强了读者之间的关系聚合,读者之间的社交行为也更加密切。网络和大数据的加持更让虚拟阅读空间中的阅读资源和社交关系的聚集和联系显著增强。

3 虚拟阅读空间对读者社交关系的新形塑

国际图联将第三代图书馆概括为超越图书、超越图书馆,以知识交流为主体,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13],因此,在图书馆的转型和空间再造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成为重心。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的兴起,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它鼓励读者在阅读学习中讨论,在知识共享中交流。因此,虚拟阅读空间不仅提供了一个阅读的场景,更重要的是对读者之间的社交关系产生了重构影响。流动性、生产性、关联性的空间特性,为读者之间的社交互动创造了重要的场域基础,使虚拟阅读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3.1 媒介逻辑构建的阅读社交新秩序

相对私人化的阅读行为在虚拟阅读空间中成为一种开放性、相互影响的行为。寓于文本的情感价值是读者社交关系连接的关键,读者之间的社交关系借由媒介的力量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场景中,呈现出虚拟社交仪式化、情境化的新秩序。

3.1.1 情感联结的互动仪式

互联网技术与阅读平台创造了新的交往空间,作为人们阅读、社交的新媒介,虚拟阅读空间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结,人们越来越以媒介化的形式进行人际互动。虚拟阅读空间的社交可供性创设了不同阅读用户异步处于同一阅读文本并进行互动分享的可能性[14],读者集聚在共同的阅读场景中,围绕同一阅读文本交流想法、发表感悟,通过参与、沟通和共享等互动行为,在节奏连带、情感分享的互动仪式中,共同维系着一个有秩序的、仪式化的空间。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共享数字资源的仪式象征行为,信息的共享是社交关系的前提,而读者经由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交换是虚拟化社交联系的核心与关键。互动双方在交流中提炼文化符号、凝聚价值共识,因此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成为虚拟互动仪式中的重要因素。虚拟阅读空间的平台设计本身就创设了多种互动形式,读者在偏好匹配中相互关注,并就某一共同话题和阅读资源进行讨论,当读者之间产生共鸣和认同,会催化出集体的点赞、鼓掌、欢呼的情感连带,这为参与互动者带来自信、热情、主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能量,创造了一种共同的情感仪式链。从仪式效果上来看,随着日常性和高频率互动仪式的展开,读者之间形成了持久且紧密的关联状态,极易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存在感。

当然,由于没有现实场景的社交压力、避免了面面相觑的尴尬,虚拟空间中的社交也出现了“赞美式”虚拟互动的社交套路,如浮夸式的评论、礼仪性的点赞跟帖等,这种没有实质内容的互动只为完成某种回应,或者迎合他人心境、拉进彼此关系,也成为虚拟空间中仪式化的社交程序。

3.1.2 开放性体验的互动情境

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互动的情境模式,节点对节点、终端对终端使得虚拟空间不仅仅是阅读社交的媒介工具,也成为人们交往和关系的自觉默认。受特定的地域限制,人们在实体空间中的阅读社交往往需要在专门的会议室或讨论室进行。图书馆虚拟空间中多人可以同时互动,不会因人数增多或场地限制而损失虚拟空间的要素内容,也不会因为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影响其他人的阅读。同时,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突破了文本的数字化呈现,进一步拓展为多感官、全媒体的全新社交方式。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远程呈现等技术的支持下,虚拟阅读空间组建了一个新的虚拟情境,为读者之间、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互动仪式带来了一个开放性的社交体验和互动情境。只要进入和登陆阅读空间,读者便可实现多人之间的互动。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图书馆的虚拟学术实验室,可允许多名读者通过远程设备连接到同一个虚拟空间中实现多人的互动[15]。密歇根州立大学图书馆通过远程呈现创造临场情境,实现读者面对面的讨论。这种开放式的空间情境,把分散的读者通过情境化场景关联起来,打破了学科的壁垒,在灵活性和包容性中实现了读者之间自由的交流互动。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中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场景中的信息互动,更是一种场景化的分享与认同。读者集聚在阅读空间中分享阅读资料,在共同阅读和相互参照中营造阅读情境氛围,并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动分享中制造集体性话题、形成参与式的集体行动,架构起交融情境,实现了虚拟空间的情境控制。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进行着信息交换和互动交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情感体验,形成了人与人交互的社会关系。新的媒介带来新的场景,新的场景引发了新的交往行为,也极大地释放了个体自我表达的可能性与自我呈现的多样性。

3.2 社交互动中丰富的自我呈现

互联网所构筑的广阔空间和紧密联系,生成了一种自我展示的特殊意识。从资源需求到服务需求,读者已经不满足于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多元化的需求促使读者更倾向于在阅读社交中进行自我呈现的个体表达。在虚拟阅读空间中,他们摆脱了传统的互动交往准则,通过创作、转发、评论、讨论等方式,在频繁的信息交流中维系情感、尽情地展示自我,互动机会和自我呈现的可能性被放大,“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提升,社交方式也愈加丰富。

3.2.1 目的性的自我呈现

传统的图书馆虚拟平台中,读者主要以获取数字化资源为目的,几乎没有交流互动。随着图书馆“第三空间”概念的兴起和虚拟空间服务的不断完善发展,阅读中的参与和分享成为提升阅读乐趣的重要因素。通过知识媒介进行社交让阅读充满了乐趣,也成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自我呈现的重要途径。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内容分享时,这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也是有选择地展示自我以达到保持自我形象、取悦观众、增强个人认同感的目的。而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中阅读时长、阅读等级、阅读排名等具有竞争色彩的社交机制加速了读者自我呈现的目的性。读者更希望自己的评论和观点被他人认可和转发。因此,读者会仔细挑选阅读内容进行转发和评论,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回应,增强自我的身份认同。如在分享式阅读中,读者会发布阅读笔记、读书评论,并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知识、经验,表达自己的情感,为的是让自己被看见、被关注、被认可。一旦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出现观点相通的情况,或是赢取了更多的点击量和转发量,则更是有了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达到了社交化的自我呈现和维系社交的目的。虚拟阅读空间中的个人头像标签、虚拟身份、阅读等级、阅读时长、阅读排名等虚拟身份标签,也成为阅读互动中自我呈现的目标化符号,这也是在互动中建构对自己认同的重要方式。

3.2.2 自恋心理下的自我满足

自恋是通过社交化方式表现自我、展示自己优越性的一种欲望表达心理。图书馆在虚拟阅读空间的开发建设中,本身就嵌入了自我展示的功能,如发布状态、分享视频、跟帖留言、上传照片等功能属性,促使读者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内容创作和内容分享的互动方式不断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这种互动机制与读者的自恋心理、行为之间产生了共通的默契。读者会运用多种方法将自我的特征、能力、成就、状态等方面进行美化,如努力增加阅读时长、提高阅读等级、提升阅读排名、获得阅读货币,以及借助话术技巧和资本积累对内容进行专业性评论,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点赞。当读者这种虚拟的优越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会努力建立大量人际关系、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交互动的仪式链中,更加强化了其阅读空间中的社交行为。当然,由于图书馆虚拟阅读平台中海量的书籍资源让读者获取书籍的成本极小,读者会广泛囤书、快速浏览,以显示自己广博的知识涉猎,这是一种浅阅读下虚假的满足感。在虚拟阅读空间所构筑的自我展示平台上,自我呈现并非为了获得有形的商品,而是期望获得一种无形的关系或意义,即在提升自我形象、获得他人赞许中让读者的自恋心理得到满足,这既是虚拟阅读空间独有的自恋景观,也是读者的心理特征与虚拟空间技术逻辑耦合的结果。

3.2.3 情感补偿下的自我表达

在图书馆实体空间中,人们的阅读互动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当读者的社交能力较弱或者个人的期望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移位至虚拟阅读空间通过虚拟社交互动进行自由的个体表达,以寻求心理的平衡和社交缺失的补偿。作为实体阅读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提供了知识共享、互动学习、数据传递、虚拟场景设计等功能服务,读者能够通过非言语符号更加形象且有组织地进行自我表达,从而增强个体在空间中的主体性地位。由于互动的匿名性、易修正性,同时,图片、表情包、GIF 等非言语符号承载和优化了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在虚拟阅读空间中的自主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互动交流也更加顺畅、自然、自由,缓解了个体的孤独感、陌生感、拘束感等社交焦虑。同时,相比于了解个体实际生活情况与身份的熟人来说,陌生人在某些情境下反而更适合作为倾诉的对象[16]。空间的隔绝让那些具有社交焦虑的读者能够无所顾忌地畅谈话题、表达情绪,实现深层次的自我表达。当然,这种自我表达更多的是在共同话题与相近兴趣的志同道合中筛选和挖掘共同交叉点,实现互动关系的泛化式的连接。

3.3 符号互动形成的共同在场

在物理阅读空间中,人们的社交互动是基于面对面的接触,通过语言交流、肢体动作、语气情绪来完成的。虚拟阅读空间中,人们脱离了传统的直接接触,而是借助一种广延形态,即非语言的媒介符号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间接远程互动,如文字、语音、视频、图片、表情包等,这些非言语符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互动方式,其便捷性、直观性、价值引导性的特征不仅能增强虚拟互动的效果、强化互动粘性,也将读者从各自的空间中抽离出来,在虚拟空间的聚合中形成阅读社交的共同在场。

首先,符号互动具有便捷性。由于阅读载体的随身携带性,读者只需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等终端工具,便可以低成本地、自由遨游于资源丰富的虚拟阅读空间。人们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进行互动。如阅读过程中的点赞和评论,由物理空间中的面部表情、语言动作的呈现转为一种简单的手指运动,只需要展示一个符号或敲击一段文字便能以信息流动的方式完成,并且能灵活方便地随时开始和结束,增加了交流的弹性。虚拟阅读空间中,读者运用灵活性、便捷性的符号进行沟通和讨论,用符号文本的呈现置换了身体呈现,构筑了身体不在场的虚拟共同在场。

其次,符号互动具有直观性。从符号学角度看,人们在互动交流中所运用的各种符号和符号文本,关键在于能被识别且具有超强的传播力和互动力。符号互动以直观的视觉方式呈现,具有直观的信息再现品质,也契合人们感性直观的审美,这也是互动交流可以发生的前提。如表情包、语音、图像等多模态符号瓦解了单一的语言文字符号视点,其视觉接收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参与交流互动的读者可以直接操纵这些符号,在相互理解的同时也扩充了信息量和传播力。符号的互动是一种被视觉化了的规约符,是对现实世界面对面互动的抽离,其所构建的是一个互动双方能够共同理解的符号世界。虚拟阅读空间所构成的物理空间的拟态让交互在时间流中、在直观的符号中得以实现,所营造的在场感会更强。

最后,符号互动具有价值引导性。在虚拟阅读空间中,读者基于共同的阅读兴趣和话题,通过各种符号沟通交流想法、发表评论、发送弹幕、表情,分享和转发阅读资源或是阅读超链接内容,在符号与其象征功能之间传递情感与价值,强化了人们的主观性表达和价值评判。很多人因为他人的评论和分享而关注、参与阅读,促进了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价值引导,并在符号引导中形成了多元、多向和交叉化的互动关系。读者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心灵互动,输出价值观念,在符号的感知和理解中相互影响、获得共同的体验和记忆,通过意义符号形成共通的价值空间并产生价值引导。也正因如此,符号所携带的意义感知让虚拟阅读空间的社交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意义交流,更是一种阅读价值的传播与引导。

3.4 虚拟共同体所重组的社会关系

作为知识共享空间,虚拟阅读空间聚集了众多具有相同阅读需求的读者。基于共同的话题和情感共鸣,大家聚集在网络空间里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信息和知识,从而形成了虚拟社群这样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交化阅读,因相近的兴趣爱好即趣缘纽带营造了虚拟共同体,加强了社群成员间的联系。

虚拟阅读空间以特定的、个性化的深度内容吸引目标人群,并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偏好、阅读习惯等进行匹配式的精准推送和更高效的链接,将读者置于投其所好的场景关系中,产生了大量异质关系束,加速了虚拟空间中的读者集聚和虚拟社群的形成。虚拟社群具有群体边界的开放性、阅读社交行为的自发性、兴趣偏好一致性的特点。具体来说,读者往往会主动加入感兴趣的小组,成员也可以邀请其他成员进入小组或推荐他人进入其他小组。而小组也会根据社群特点以及话题热点排序,引导读者阅读优质内容和资源。成员从群体的“你来我往”中获得满足感和群体归属感,提高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成员的社交拓展欲望,通过频繁交互加深联系。虚拟空间所孕育出的各种社群文化,使个体以多重身份被纳入各种关系中,提高了用户的卷入度,也进一步促进了阅读共同体的形成。

虚拟阅读空间中,读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读者之间可以相互关注、互相评论,可以自主地进行阅读选择和社交互动。趣缘、需求、审美等成为吸引阅读共同体结合的重要因素。由于虚拟空间中身份的匿名,阅读者除了在一起讨论与阅读本身相关的内容之外,可以毫无顾虑、直截了当、无所禁忌地与其他读者交流,大家只在乎是否找到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朋友分享阅读感受,并不用顾虑其他外在标准,因此也更容易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不受身份、地位限制,自由选择和进入社交群体,并与任何读者进行互动。作为阅读的主体,阅读者可以选择任意的虚拟身份或变更在线身份进行阅读社交。虚拟共同体成员围绕文本选择、兴趣爱好,审美品位、阅读方式、价值观念等,自发形成以趣缘审美为基础的群体关系。大家在阅读中社交、在学习中沟通,在共读、共学、共乐的互动中相互影响,在思想的碰撞中引发共鸣,在强烈的社交欲望中聚集,自发形成以趣缘审美为基础的群体关系。普通大众与精英阶层完全可以通畅地对话和沟通,这在物理阅读空间中是较难实现的。虚拟共同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存在,打破了社交的地域和阶层界限,满足了个体化的阅读需求,也实现了共性化的深层情感交融和精神满足,承载着成员共同的兴趣价值和情感共鸣。可以说,虚拟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关系再造和精神深化的叠加的交互建构过程。

4 结语

现实空间之上所叠加的虚拟空间,重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了一个社交的新世界。以互动和体验为核心的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突破了时空界限,场景化的在线交互模式不仅颠覆和瓦解了传统的互动基础,也满足了人们信息共享、情感表达的个体化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自由,人们甘心并痴迷于在虚拟阅读空间中进行阅读和社交。随着网络媒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空间将为阅读实践和虚拟互动创造更多可能。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符号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学符号,比多少
社交距离
“+”“-”符号的由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变符号
浅谈室内设计中虚拟空间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