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痴”那些事儿

2023-10-23 02:09张逸诗三角小猫工作室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书痴山房藏书

文/张逸诗 图/三角小猫工作室

藏书:千金难买心头好

书籍出现后, 读书人为了汲取学问, 搜集天下图书,渐渐兴起了藏书的风潮。 到明清时期,藏书活动达到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藏书的奇闻逸事。

明代有个叫胡应麟的学者,爱书如命,每每遇上好书,恨不得倾尽钱财将书据为己有。有一次他遇到一套好书,很想立即买下。可因为囊中羞涩,只好和书铺主人约好,第二天拿家里的好布料过来换。没想到天意弄人,就在那天晚上,书铺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 与心爱之书失之交臂,胡应麟怅然不已,还病了好几个月。

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里记载了一个“得一奇书而失一庄”的故事。 说的是酷爱藏书的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偶遇宋刻《两汉书》,顿时欣喜若狂。要知道宋版书向来以刻印精良、纸墨上乘和校勘精审而闻名,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王世贞得书心切,因为手头没有足够的钱,便和书商商议,以自己的一座庄园来换。 之后,以庄园换书的故事得以流传。

书房:从命名到布置皆有讲究

在古代,哪怕是再困窘的文人,都希望拥有一间书房。 对于书房,不管是选字取名,环境设计还是空间大小都十分讲究。

首先是取名。 书房是现代的说法,旧时文人喜欢用“斋、阁、轩、堂、室、庐、屋”等字为书房命名。 用“斋”命名的居多,比如王安石的“昭文斋”,蒲松龄的“聊斋”。古人还喜欢用“山房”二字命名书房,如宋濂的“青萝山房”,吴敬梓的“文木山房”以及林则徐的“云左山房”。

至于环境和空间布置,古人看重的是书房环境的雅致,并不在意其奢华程度以及面积的大小。

归有光的书房“项脊轩”很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白居易的书房十分简单,“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zhù)帏(wéi),率称是焉”;尊贵如乾隆皇帝,经常使用的书房“三希堂”也不过八平方米,是故宫最小的房间之一。

在古人看来,书房贵在容身读书,若是一味追求宽敞豪华,反而会失了雅兴。有条件的话,他们会在室外环境上下功夫。竹子、芭蕉和菖蒲是文人喜欢的书斋庭院植物,当然了,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有假山相衬、流水叮咚,就更好了。

护书: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给

古代文人藏了好书当然倍加珍惜,轻易不肯出借他人。 更有甚者,连皇帝来了也“恕难从命”。

瞿绍基是清代有名的藏书家,他一生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 光绪皇帝曾以三品官、白银30 万两为条件换瞿家一部古籍,瞿绍基不肯,以“先朝有诏,不便出兑”为由拒绝了光绪皇帝。

《大唐传载》中记录,唐代藏书家杜暹(xiān)藏书万卷,书后面要亲笔题上“家训”:“清俸买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鬻(yù)及借人为不孝。 ”意思是说,这些书都是我辛苦买来的,你们应该勤加阅读,明晓圣人的教诲,卖掉或者借人都是不孝的做法。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书籍记载和传承下来的。而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多亏了这些“书痴”们。豆苗儿们,我们要像先贤一样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更要珍惜书,多读书,读好书。

猜你喜欢
书痴山房藏书
有趣的“父与子”
后素山房
书痴范用
重庆拾山房民宿
锺磬山房藏石欣赏
鍾磬山房藏石欣赏
舒班长是个“书痴”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