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杖

2023-10-23 16:13戴军
走向世界 2023年37期
关键词:竹杖筇竹拐棍

戴军

今年过生日,朋友送我一匣徽墨,那种手工的墨锭。

我有很多墨锭,小时候父亲给我一大盒各式各样的老墨,有一些是曾经用过的,长短大小不一。多年来我也逐渐积攒了一些,我曾多次说:再好的墨汁也赶不上普通的墨锭。我也曾无数次地想用砚台研墨代替墨汁,因为懒,终究没能实现。

其实好多事物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事例,比如写信,比如戏剧,比如……好多好多。有时候也颇感惋惜甚至痛心疾首并企图拼命挽回,就像失足的恋人在我的腕间慢慢地滑落,坠入万丈深渊……

去年,我买了一只筇竹杖,杖高两米,十三节。筇竹是实心的,竹节特别粗大,古时候是文人的心爱之物。买来受到老妻好一阵奚落:不老不少的弄个拐棍干啥?我说:你看,好一支筇竹!正直挺拔,光润可爱,挑一挑画轴,晾一晾衣服,总有用处的。苏东坡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提着竹杖,脚蹬草鞋,跑得比骑马还快,可见竹杖不是拐棍啊。

杖当然有拐棍的功能,人老了行动不便拄支拐棍,叫扶杖。但杖还有更重要的派场,比如代表身份地位的权杖、法杖,苏武持的节杖等。说到节杖,早就是一种象征,现在还会说“某某外国使节……”由此可见,杖除了支撑身体之外,更具有摆谱拿架子的功能。

杖的材质多种多样,有君王用的金杖,僧人用的锡杖,仙人用的玉杖等。文人多用竹杖、藜杖、藤杖、木杖。

古代文学作品中,写自己用拐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色。在他们的笔下,不仅喜欢写拐杖,就是拐杖的材质也是有许多讲究的(不同于西方及中国20世纪前期的文明棍,西方的杖与“权”联系在一起,如巴尔扎克的拐杖上镌刻的是“我用它打碎一切障碍”),这里寓含着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心理,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这种信息在宋人身上体现得尤为集中。

宋代,关于杖的诗词句子则弥望皆是。如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依胡床。”陆游:“病依几杖犹能出,老爱风光未忍违。”黄庭坚:“春风吹船着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吴文英:“短藜青屦,笑季隐闲追,鸡社歌舞。”徐铉:“杜牧旧居凭买取,他年藜杖愿同归。”张元干《虞美人》:“杖藜幽径踏余花,对却绿阴青子,问年华。”曹勋:“一筇烟雨,几处松篁,恨我求闲,已成迟暮。”朱敦儒:“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高观国:“水减堤痕,秋生屐齿,瘦筇唤起登高意。”陈允平:“翠筇便瘦倚,问酒垂杨,影里那人家。”赵必象:“办一枝藤,蜡一双屐,纵步翠微深处。”洪适:“终日倚枯藤,细看浮云变。”张元干:“瘦藤闲倚看锄药,双芒鞋,雨后常着。”“拄策松江上,举酒酹三高。”曾几:“幅巾芒鞋筇竹策,踏遍山南与山北。”史浩:“醉清兴,瘦策过桥,黄帽青鞋。”梅尧臣:“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徐玑:“凭高散幽策,绿草满春坡。”范成大:“病怜楖栗随身惯,老觉屠苏到手迟。”苏轼:“江边曳杖桄榔瘦,林下寻苗荜拔香。”不胜枚举。

杖的用法也多种多样,可倚,可柱,可持,可曳。

杖还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打草惊蛇、驱赶恶犬之类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用途,杖头可以挂酒葫芦沽酒。相传晋代的阮修老师经常把百枚铜钱挂在扶杖头上,遇到酒家便进去买酒来喝。阮修乃是阮籍的侄孙,“百钱挂杖头”的故事在《世说新语》和《晋书·阮修传》中均有记载。

阮修這个人真真是爱酒爱到了极点,穷得饭都吃不起了,还要在杖头挂百钱以便随时沽酒。这点喜好的极致也着实是令人佩服的。所以“杖头钱”也成为了指代买酒的熟典,历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如唐人王绩《戏题卜铺壁》:“但逐刘伶去,霄随毕卓眠。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陆游《闲游》其二:“好事湖边卖酒家,杖头钱尽惯曾赊。垆边烂醉眠经日,开过红薇一架花。”

因了这个典故,竹杖的饰物历来只挂铜钱和葫芦。

历代的画作里多有文人持杖的描绘,可见持杖是文人的一种常态,无论年长与否,不管身体状态如何,不持根杖都不好意思出门。

现在的人除了部分老人和体疾者几乎没有持杖的了,还有一种登山杖,算是助力工具。民国时偶有持杖的,也大多是年迈老人。

受西方的影响,民国时也时兴柱杖,称作“文明棍”,不过和中国的文人杖比起来,总觉得少了一些文化的内涵。

白云苍狗,时代更替。许多事物,不管你多么热爱、多么不舍,都会渐行渐远,最终成为一种记忆,甚至,连记忆也没留下。

猜你喜欢
竹杖筇竹拐棍
蓝旭志
绝句
筇竹寺
垂老吟
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凋落物的持水性
老人如何挑选拐棍
树拐棍和拐棍树
拐棍
外貌描写莫从俗
拐棍最好选四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