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求神药 苦旅生奇花
——纪录片《秘境神草》艺术创作谈

2023-10-24 04:02张晓夫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4期
关键词:摄制组秘境神性

张晓夫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广东卫视制作的大型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秘境神草》,是国内纪录片界较早聚焦野生本草题材的系列大作。该系列目前有四季节目,在收视与口碑方面均有不俗表现。笔者作为全部四季的主创人员,以及前两季的第一执行导演,拟在本文中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对《秘境神草》的艺术探索略作总结。

1 天人合一、神农遗脉——民族自信的价值追求

泱泱5 000 年之中华文明,独特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中医药文化从来都是国内纪录片的重要题材。但新时代语境下,中医药纪录片如何在立意上出新?这是当时节目组面临的一个初始课题。缘于自身与中草药的一次户外奇遇,总导演吕岛将目光投向了荒野大漠人迹罕至的神奇秘境,发现了中医药纪录片一直存在着的一块处女地——野生本草和与之有关的采药人的故事,节目组在题材上主动舍弃药材炮制、配伍、经方等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环节,努力做减法,挖掘绝美自然环境下人类巧取、巧用本草,并与自然和谐共存、赓续绵延的天人合一故事,展现神农在华夏秘境中的遗风遗脉,从而确立了一条人文加地理的类型之路。

这样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语境下具有必然性:一方面,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回归使人们对中医药、保健知识的需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旅行热潮下,电视观众希望看到那些平时不易看到的祖国美景。同时,此种纪录片的拍摄也充满了挑战性,其一,在于寻找秘境的艰难,在如今“驴友”穷尽天下的背景下,绝美秘境实在难找,而秘境中还必须有合适的采药人故事,这给对前期的调研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很多时候主创们只能“贴着地皮去找”;其二,在于拍摄条件的艰苦。秘境往往交通不便,基本的生活条件恶劣,节目组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耗时3 年完成了第一季的节目,全组总行程超80 万千米。

总导演吕岛说:“我们和采药人深入的部分秘境,连孙思邈、李时珍、徐霞客等先辈都未曾涉足。”[1]四季节目拍摄过程中,节目组走过无数神奇秘境,展现了中国四大无人区:可可西里、羌塘、阿尔金、罗布泊,向观众展示了一百多种野生本草植物及其功效,其中包括野生天山雪莲、野生肉苁蓉、野山参等极难寻找到的稀有本草,也多次拍到了藏羚羊、藏野驴和雪豹等珍稀动物。纪录片讲述了采药人的诸般人生故事:采药为生的山民,祖辈相传的赤脚医生,几十年守护荒岛的护林员等。节目组用镜头记录下了许多濒临失传的中医治疗手段——黎族烧风疗法、藤灸疗法、毛南族拔竹罐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秘境神草》还具有相当的医药文献价值和人类学价值。从题材创新上来说,“《秘境神草》紧密切合了国家倡导中医药‘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它使草本文化在新时代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传承”[2]。

2 以小见大、以勤补拙——自然、质朴的叙事艺术

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自然”,在超长时间跨度和超大空间跨度的制作条件下,《秘境神草》节目组在叙事手法上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

2.1 题材选择上的“以小见大”

在叙事主体上将自然中的一味味野生草药定为故事的主角,与之相关的采药人的故事为配角辅佐,从而定下了“四个一”的创作宗旨:“一种特殊地貌、一户普通人家、一味野生本草、一段人生故事”。

对于本草植物的品种遴选更能体现以小见大的主动追求。

一处秘境往往有很多本草植物,如何选定一味作为拍摄题材?除了要考虑药材的地道性,编导更多考虑的是它的文化属性,它是如何融入当地医药文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甚至是节日传统中的。比如达斡尔族的柳蒿芽这味草药,可入药,可入馔,可以做成柳蒿芽宴,也可做成香包作为端午节由团聚到分别的情感纽带。采摘的野外环境又可适当融入达斡尔族歌舞和非遗——“扎纳勒”长调。

由一味药深入到一个民族、一个人群的精神层面讲故事,无疑是巧妙的。“药人合一、由药到人”的叙事架构,体现了主创“以小见大”的叙事追求。

2.2 操作层面上的“以勤补拙”

为了达成“真实、自然”的整体叙事风格,在拍摄操作层面,主创们充分发扬了以勤补拙的纪录片人精神。

“纪录片作为一种‘精神’,它既包含着纪录片人对苦难的关注,以及纪录片人对苦难的忍受,也包含着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执着所需要付出的代价”[3]。

《秘境神草》的拍摄难度是空前的,户外地理类的拍摄难度叠加了野生本草的稀缺性。要克服这样的困难,一是需要较长的摄制周期,二是需要主创团队拿出纪录片人执着求真的拼搏精神。

首先,要克服采药的过程不确定性。因为拍摄的目标是在自然环境中的野生药材,多数时候找草药还是要凭运气,所以摄制组只能一次次跟着主人公进山寻找。在拍摄“野山参”这个题材时,摄制组曾跟着“放山”队伍在山林中一连数日都毫无所获,但为了展现本草在野外最原生、最真实的形态,也只能如此。

其次,要克服风景拍摄的不确定性。为了拍摄本草生长的自然环境,展现自然之美,风光摄影就成了重要的拍摄内容。摄影师都知道风光摄影的难度,需要坚守,比如为了等候一个日出,经常要半夜爬起来登山守候,但结果并不是每次都有收获;为了拍摄星空,经常需要摄影师守在帐篷边,半夜甚至通宵不睡。

再次,要征服恶劣的拍摄环境。秘境之路道阻且长,很多拍摄地无法通车,所有拍摄器材和生活物资只能靠驼队运载进山,有时要徒步一两天进山,摄制组有时要在4 000 米以上的无人高原搭帐篷过夜,一住就是半个月,吃的是泡面,无法洗澡,还要顶着高原反应爬山拍摄。主创们上过海拔6 000 米的山拍摄雪山与冰川,到过中国最北点拍摄冰河冬捕,潜过祖国最南端的深海拍摄药用鱼类……在这种艰苦、恶劣的拍摄环境中,拍摄设备时常会经受考验,比如在漠河拍摄冬捕时,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江面,机器的LED 显示屏冻住了,电池耗电奇快。摄制组是不能停工的,于是就给电池贴上暖宝宝继续拍摄。另外,摄影师因拍摄冻伤、患上雪盲症的事情都有发生过。笔者在陕西终南山拍摄时,为了寻找一间山顶寺庙,到了晚上10 点还要扛着设备摸黑在悬崖边爬山,差点掉进悬崖;节目组曾多次与棕熊相遇,被野狼骚扰,蛇虫鼠蚁和蚂蟥时刻伴随左右。此外,总导演滚落山坡,攀岩摄影师高空坠落,整组人被野蜂痛蛰,数不胜数,主创大半因为这些拍摄落下了伤痕和沉疴……但在笔者看来,种种伤痕皆为勋章。《秘境神草》的纪录片人精神一言以蔽之:秘境求神药,苦旅生奇花。摄制组克服万难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也得到了赞许,许多媒体将本片的拍摄画面誉为“每一帧都可以做壁纸”。

2.3 叙事方式的多种尝试

为了“质朴、自然”的叙事追求,在手法上,节目组还进行了多种尝试。比如主动建立人物关系(夫妻、师徒、姐妹、兄弟等),“人物关系是故事的基础逻辑和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4],让人物在对话中自然叙事,避免采访式的一问一答,不主动“打破第四面墙”,摄制组更多的是观察和记录,避免过分引导、干预导致失真。再比如以主人公的日记为线索组织故事,在第二季拍摄“锁阳”这个题材时,导演敏锐地发现了主人公“娜扎开提”有记日记的习惯,于是大胆地以小姑娘的日记为全片线索,为故事平添不少童趣与感性。

3 壮哉山河、奇哉本草——诗意、神性的审美追求

影视作品要带给观众“美”的感受,让观众得到“审美愉悦”,这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中明确审美方向。在《秘境神草》的创作过程中,主创紧紧围绕自然的“诗意”和本草的“神性”,运用多种视听手段绘就了一幅祖国壮丽河山中神奇本草的浩繁画卷。

3.1 “诗意自然”的营造

自然之美或壮阔或幽秘,主创们过滤掉琐碎与繁杂,利用前后期多种视听手段将自然最富有诗意的一面呈现给观众,打造出“人在画中”的意境空间,也赋予了采药生活别样的疏离感和陌生感,产生出强大的视觉吸引力。

首先,运用航拍来表现雄伟自然的壮美和诗意。摄影师们大量运用了无人机航拍来呈现山河地理面貌,将山川、云海、戈壁、波涛纳入上帝视角,大自然的一阴一晴、一波一澜都有了拟人式的情感变化。更重要的是,航拍在片中更多地发挥了叙事和表意功能。例如,在主人公进山采药的过程中,从出村到进山,无人机一路低空飞行,以人物为主体跟随,之后再拉大到一个宏大视角,采药人小小的身影在绝壁上攀登。这样的镜头语言一方面形成了采药故事的空间统一性和真实感,另一方面传达自然的浩大与人类的渺小,营造出山水画般的意境,让观众似乎穿越时空,看到了神农氏在山川巨脉中求索的身影。

其次,在后期制作方面,解说词文稿在营造诗意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秘境神草》的解说时常以充满诗意的文字咏叹自然之美,举个例子,第二季第2 集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的:追溯地球历史,造物主精心构造的神奇地貌,使人类的家园江山如画,雄奇辽阔……也许会有同行诟病这样的解说不够“客观”,但“解说词作为个人性质的随笔,不仅揭示了故事情节,也透露了讲故事者的信息”[5],所有的创作都是暗含了创作者的倾向性,《秘境神草》这种抒情倾向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性语言风格。

再次,与诗意的文字相应,配音员康毅的声音浑厚、舒展,收放自如,带领观众的耳朵在山川湖海边游走,很好地服务于整体文稿的诗意。

3.2 “神性本草”的塑造

野生本草吸日月之精华,凝造化之伟力,与种植草药有着天壤之别,塑造野生本草的“神性”是非常重要的节目支点,主创们也是运用了多种前后期手段去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在前期拍摄阶段,主创牢牢抓住题材蕴含的“神性”要点。珍稀野生药材的采摘过程往往伴随着运气、艰苦和惊险。这种“一草难寻”的现象在各地采药人的生活中催生出了许多神奇的仪式,比如野山参的寻找与采挖前后,跑山人们都要进行“拜山神老把头”的祭拜活动,主创会牢牢把握这些“神性”的要点,进一步记录和塑造“神性本草”。展现“奇”“绝”的采摘过程本身也很好地说明了本草的“神性”。对于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铁皮石斛、岩黄连、岩蜜;长在几十米高银杏树上的白果;静躺在海底几十米深处的海参等,摄制组运用水下摄影、运动摄影、攀岩摄影等手段呈现采摘过程,满足了观众对于“新、奇”的视觉需求,同时很好地塑造了“神性本草”。本草的“神性”有时还需要主动塑造。微距摄影将本草植物的根须、茎叶、种子、花蕊及炮制后的纹理、色泽,还有做成菜肴后的“色香味”都一一放大在观众面前,给人以触手可及、如在口中之感。本草在野外环境中往往淹没在身周大片的植物之中,此时就需要户外灯光将本草主体提亮、提透,达到主体突出的效果,有时,摄影师们还会将本草植物移栽回室内,在光线可控环境下,结合仿野外环境的置景进行拍摄。比如在灵芝的前期拍摄中,摄影师将采回来的灵芝搭建成盆景,以“水”“雾”辅助,烘托灵芝的“仙气”,达到在纪实中更好地表意的审美效果。总之,在前期拍摄方面,主创们综合运用了微距摄影、移动延时摄影、灯光塑造、置景塑造、水下摄影、运动摄影、攀岩摄影等视觉手段,赋予本草某种“神性”。

其次,在后期制作方面,马汉阳老师的配乐以“神秘”为主基调,亮点在于恰当运用了男低音的吟诵和女高音的“藏腔”,传达出幽深的远古气息,很好地凸显了“秘境”之“秘”和“神草”之“神”。

4 结语

《秘境神草》在价值导向、叙事艺术和审美追求方面都有独到的探索,形成了清晰的艺术风格。作为主创之一,笔者深知受限于制作条件,《秘境神草》还存在某些缺憾,比如全片结构体例不够严谨;制作上前期录音略为逊色;后期缺乏“拟”音这一电影级后制环节;许多声音效果不尽如人意等。更大的缺憾在于“本草”与“人”究竟谁是第一主角的纠结,不同的选择其实包含着不同的创作思路。《风味人间》偏向食物本身,《本草中国》在药材与药工之间进行了融合,《秘境神草》也是在野生本草与采药人故事中做了某种平衡。但从笔者个人的追求来说,更完整和深度地呈现本草前世今生的思路更值得为之努力,即尽量减少人物故事,把表现本草生命周期、入药过程等更微观、更深入、更神奇的本体故事讲透,朝着国际一流的制作方向努力,那将会是更加令人兴奋的一件事。

猜你喜欢
摄制组秘境神性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自然神性辉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读
水果秘境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春·遇见
秘境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秘境 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