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诱导损伤蛋白1联合CK-MB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2023-10-25 11:56张林敏张凯楠伏建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3年20期
关键词:胸痛灵敏度标志物

张林敏,张凯楠,伏建峰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2.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临床检验诊断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3.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突发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是AMI实验室诊断的常规模式,其中以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以及心肌酶学指标,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应用最为广泛。相关资料显示,传统心肌损伤标志物在AMI的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CK-MB,其活性通常在AMI患者出现胸痛症状6~8 h后才升高[2-3],影响和制约AMI的早诊断、早治疗。因此,新型AMI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探寻成为本学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神经诱导损伤蛋白1(Ninj1)是由152个氨基酸组成的进化保守表面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3×103,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9q22,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具有2个跨膜区域,在细胞质外部具有N和C末端。其中Pro26和Asn37之间的12个残基区域为Ninj1的同源黏附结构域,参与了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组织间的嗜同性黏附[4]。有研究表明,Ninj1水平升高与患者左心房容积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有可能成为具有评估心功能标志物的潜力[5]。有研究报道显示,高水平Ninj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并且对病情严重程度有提示意义[6]。本研究拟观察AMI患者血清Ninj1的表达水平,分析Ninj1与AMI病情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在AMI中的临床诊断效能,以期获得可用于AMI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新疆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在胸痛24 h内入院的确诊为AMI的29例患者作为AMI组,其中入院时胸痛时间6 h内共1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AMI组患者按照Gensini评分中位数(45分)分为轻度狭窄组(≤45分,n=15)和中重度狭窄组(>45分,n=14)。另选取29例非AMI患者作为对照组,为同期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认为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联合委员会发布的AMI诊断标准[7];(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精神分裂症和心理疾病;(2)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病、急慢性心内膜炎及心肌炎;(3)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急慢性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性疾病;(4)无法配合本研究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新疆军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审批号:2023RR0602)。

1.2仪器与试剂 ADVIA 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及配套CK-MB试剂(批号:69403201);ELX800酶标仪(美国BioTek仪器有限公司);Ninj1检测试剂盒(批号:CSB-EL015808HU,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临床基础信息资料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收缩压、舒张压等临床基础信息资料。

1.3.2血液标本采集及前处理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4 mL,在室温下放置30 min,然后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80 ℃冰箱保存待测。

1.3.3血清Ninj1、CK-MB水平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inj1水平,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清CK-MB水平,检测步骤严格按照Ninj1及CK-MB配套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结 果

2.1AMI组和对照组临床基础信息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脂血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MI组和对照组临床基础信息资料比较或n/n或M(P25,P75)]

2.2AMI组和对照组血清CK-MB、Ninj1水平比较 AMI组血清CK-MB、Ninj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AMI组6 h内胸痛的13例患者CK-MB水平为[20.46(5.27,29.50)]ng/mL,Ninj1水平为[179.14(88.69,302.78)]pg/mL。

表2 AMI组和对照组血清CK-MB、Ninj1水平比较[M(P25,P75)]

2.3Ninj1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 中重度狭窄组Ninj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inj1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87,P=0.001),CK-MB水平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r=0.128,P=0.525)。

表3 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血清Ninj1与CK-MB水平比较[M(P25,P75)]

2.4Ninj1、CK-MB对AMI的诊断效能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inj1最佳截断值为73.82 pg/mL时,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7,低于CK-MB诊断AMI的AUC(0.946);Ninj1诊断AMI的灵敏度为62.10%,特异度为72.40%,也低于CK-MB(86.20%、93.10%);Ninj1与CK-MB联合检测诊断AMI的AUC为0.989,灵敏度为93.10%,特异度为96.60%。见表4。29例AMI患者中有13例入院胸痛时间在6 h内,基于AMI早诊断、早治疗利于患者康复的共识,进一步对Ninj1及早(6 h内)诊断AMI的效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当胸痛时间在6 h内,Ninj1最佳截断值为84.45 pg/mL时,诊断AMI的AUC为0.812,灵敏度为84.60%,特异度为75.90%,诊断效能明显提升,尤其是灵敏度趋近于同时段CK-MB的灵敏度(86.60%);此时段Ninj1与CK-MB联合检测诊断AMI的AUC为0.989,灵敏度为92.30%,特异度为96.60%。见表5。

表4 血清Ninj1、CK-MB对AMI的诊断效能评估

表5 血清Ninj1、CK-MB对AMI发病6 h内的诊断效能

3 讨 论

有研究表明,AMI发生的主要机制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有关,从而促进大量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8]。在AMI的发展进程中,梗死区域持续扩张可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和血流减慢,引发全身微循环紊乱,以及左心室进行性扩张和心脏功能减退[9]。尽管目前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已取得明显进展,但每年因AMI死亡的患者仍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对AMI的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AMI的诊断指标主要是心肌肌钙蛋白和CK-MB,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0],难以满足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所需。因此,探寻新型AMI诊断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早诊断AMI提供可靠的实验室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Ninj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炎症调控标志物,在缺氧和高糖条件下,其水平升高,参与调控细胞趋化、迁移、黏附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11-13]。有研究表明,Ninj1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大量Ninj1分泌不仅可促进炎症细胞间的黏附,还可促进细胞活性氧簇的产生及机体炎症介质产生、活化,此外,炎症介质也可直接刺激Ninj1水平升高,并加速巨噬细胞聚集[14]。聚集的巨噬细胞可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脂质泡沫细胞,而脂质泡沫细胞增加反过来可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两种效应叠加造成内皮细胞严重损伤并促进斑块形成,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15]。基于Ninj1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进程中的生物学效应特点和临床急需AMI早筛查、早诊断生物标志物的迫切性,本课题组认为Ninj1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AMI组血清 Ninj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是目前临床推荐AMI早筛查、早诊断的酶学指标,如前所述,CK-MB活性通常在AMI患者胸痛发作6~8 h后才升高。因此,在反映AMI发展进程方面,Ninj1可能比CK-MB更具有早筛查、早诊断的优势,当然这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进一步证实。Gensini评分可反映AMI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inj1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CK-MB水平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P>0.05),提示在反映AMI预后方面,Ninj1也较CK-MB更具优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inj1诊断AMI的AUC为0.657,低于CK-MB。进一步分析显示,Ninj1诊断AMI的灵敏度为62.10%,特异度为72.40%,也均低于CK-MB。究其原因可能是受限于方法学:Ninj1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K-MB检测方法为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一般而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检测最低限和精密度均不及自动化分析。随着日后Ninj1检测方法学的逐渐完善,Ninj1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诊断AMI的潜力和前景可期。

近几年来,新的临床检测指标不断出现,相关检测项目组合或联合检测取代过去单一指标检测应用于临床诊疗成为一种常规模式。为此,作者评估了Ninj1和CK-MB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显示,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比较,2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AMI的AUC为0.989,灵敏度为93.10%,特异度为96.60%。提示Ninj1有可能采用与CK-MB联合检测的模式,作为新型AMI诊断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如前所述,受限于方法学,单独Ninj1检测的诊断效能不及CK-MB。但当胸痛时间在6 h内,Ninj1的诊断效能明显提升。从临床诊断效能角度映证了Ninj1作为新型AMI生物标志物具有早筛查的优势。

综上所述,Ninj1对AMI的临床诊断,尤其是早期筛查及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Ninj1与CK-MB联合检测可提高其临床诊断效能,Ninj1有可能成为新型AMI诊断生物标志物。

猜你喜欢
胸痛灵敏度标志物
导磁环对LVDT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影响
有些胸痛会猝死
地下水非稳定流的灵敏度分析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穿甲爆破弹引信对薄弱目标的灵敏度分析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MR-proANP:一种新型心力衰竭诊断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