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预测价值

2023-10-25 11:57高永强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3年20期
关键词:鸢尾糖脂视网膜

高永强,梁 娜

陕西省神木市医院内分泌科,陕西榆林 7193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可损伤患者的视网膜功能,导致失明[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然进展缓慢,但不可逆,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极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尽早发现和治疗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害的有效方式[2]。通过眼底检查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诊断,但其诊断水平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需要寻找特异性的血清指标预测和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延缓患者的疾病进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是糖脂代谢异常损伤了视网膜微血管,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也有研究提出炎症因子水平异常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4]。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鸢尾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病变组(n=30)和无病变组(n=68)。病变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53.43±10.37)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3.45±1.98)kg/m2;平均糖尿病病程为(7.14±1.65)年。无病变组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54.01±10.56)岁;平均BMI为(23.08±1.66)kg/m2;平均糖尿病病程为(6.49±1.5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5]中的诊断标准,并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纳入标准:(1)糖尿病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6]中的诊断标准;(2)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3)均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入院前接受过眼部手术治疗的患者;(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3)白内障、青光眼患者;(4)不配合检查的患者;(5)眼底检查图像不清晰而无法确诊的患者;(6)糖耐量异常的患者;(7)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患者;(8)近3个月内使用过影响糖脂代谢药物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9-19号)。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程、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舒张压等临床资料。采集所有患者静脉血3 mL,取血清,采用盛世东唐DT4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日本爱科莱HA-818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艾美捷科技有限公司。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舒张压、FBG、2 h BG、HbA1c、HOMA-IR、TG、T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鸢尾素水平明显低于无病变组,FGF-21、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各项指标水平比较[n(%)或

2.2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单项及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ROC曲线分析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0.748、0.825、0.808,灵敏度分别为0.600、0.733、0.800、0.667,特异度分别为0.897、0.632、0.838、0.794;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联合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AUC为0.948,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618。见表2、图1。

图1 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单项及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ROC曲线

表2 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单项及联合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预测价值

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量化赋值,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情况作为因变量,以鸢尾素、FGF-21、TNF-α、IL-6作为自变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1,无=0;鸢尾素≤66.850 ng/L=1,>66.850 ng/L=0;FGF-21≥3.200 μg/L=1,<3.200 μg/L=0;TNF-α≥26.265 ng/L=1,<26.265 ng/L=0;IL-6≥129.745 ng/L=1,<129.745 ng/L=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鸢尾素水平降低及FGF-21、TNF-α、IL-6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细胞因子、糖脂代谢、遗传、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因素有关,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过程[7]。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眼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糖基化终末产物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引起视网膜组织血流量降低,进而对血-视网膜屏障造成损伤,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8]。鸢尾素、FGF-21是与代谢相关的细胞因子,参与糖脂代谢,炎症因子TNF-α、IL-6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具有重要作用[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变组患者鸢尾素水平明显低于无病变组,FGF-21、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提示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如下:(1)鸢尾素是新型多肽激素肌肉因子,主要产生于骨骼肌运动收缩后,对于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的转换及能量释放具有促进作用,还能通过调节葡萄糖调控代谢。有研究显示,鸢尾素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胰岛素抵抗均有一定关系[11]。鸢尾素还能调节免疫和抗炎,鸢尾素的抗IL-17A和抑制氧化应激通路作用可以保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2)FGF-21具有调节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作用,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使TC水平降低,对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脂质代谢,治疗糖尿病[13]。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过程中,FGF-21水平升高是糖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造成的机体代偿反应性上升。薛立芝等[14]研究结果显示,FGF-21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水平呈正相关,这也证实,随着机体糖脂代谢紊乱加剧,FGF-21水平会随之升高。(3)TNF-α由巨噬细胞、活化单核细胞分泌,生物活性广泛,生物学效应较强。TNF-α能够使靶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得到提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提高血管通透性,刺激内皮细胞及血管外基质增生,使眼内新生血管形成;促进内皮细胞生成及细胞因子分泌,抑制血小板聚集,导致患者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异常,从而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17]。(4)IL-6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递质,可诱导VEGF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渗透性,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18]。

为探讨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预测价值,本研究采用ROC曲线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AUC分别为0.782、0.748、0.825、0.808,灵敏度分别为0.600、0.733、0.800、0.667,特异度分别为0.897、0.632、0.838、0.794,且4项指标联合检测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AUC、灵敏度均优于各项指标单项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鸢尾素水平降低及FGF-21、TNF-α、IL-6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中可联合检测上述血清指标,以提高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率。但本文仍有一定的局限,如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偏低,期待后期扩大样本量,增加指标,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从而提高联合检测的预测效果。

综上所述,血清鸢尾素、FGF-21、TNF-α、IL-6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更高,在2型糖尿病早期联合检测上述血清指标有助于对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为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鸢尾糖脂视网膜
野鸢尾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鸢尾,只绽放一天的彩虹女神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鸢尾素与恶性肿瘤相关研究进展
糖脂康平颗粒对糖脂代谢紊乱大鼠血糖血脂的作用
鸢尾苷元在兔体内的药动学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