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以玉溪市为例

2023-10-26 09:28王绍芬余贞凯朱金艳
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聚居区玉溪少数民族

王绍芬 余贞凯 朱金艳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以玉溪市为例

王绍芬1余贞凯1朱金艳2

(1.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玉溪市江川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云南 玉溪 65260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其多重社会效应正在凸显,但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的理性缺乏,其传承创新的主体性缺失,难于形成体育文化功能的高势效应,传承转化路径单一,这些问题制约着传承转化。因此,应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通过多样途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合理转型,实现多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多民族聚居区;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特色文化的载体和外显形式。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各地要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创新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这是时隔12年后,再次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联系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既需要农村产业的振兴,同时也需要乡土文明和农民精神的振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多民族聚居区能否提升传统农耕文明,使其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成为多民族聚居区获得快速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这是一个现实课题。基于此,本文以玉溪市为例,讨论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传统优秀体育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的问题。

1 玉溪概况

选择玉溪为个案进行研究,主要是源于玉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区位优势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在讨论问题方面很有代表性。玉溪位于西南地区,地处云南省中部,距省会昆明88公里,是连接东盟的重要门户和交通枢纽。由于政治、自然、战争等因素,玉溪历史上是人口流动和迁徙最多的地区之一,现在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白族、蒙古族、苗族、拉祜族等26个民族,其中有8个是世居民族。在玉溪所辖7县2区中,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即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其中峨山是全国最早设置的彝族自治县。其他各县除县城区域外的乡镇都是不同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4.4%,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文化既有其特点,又在聚居区里互相学习、不断交流、交融发展,其文化载体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群体性等功能突出,集中反映着聚居区人们的共同心理诉求与精神依托,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价值取向,长期维系着区域的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玉溪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6个,省级项目25个,市级项目187个。其中在体育文化及其项目方面,其复杂多样的特点显著。例如,彝族的花鼓舞、打陀螺、摔跤、磨秋、荡秋千、烟盒舞、舞龙、舞狮子、踩高跷项目,哈尼族的磨秋、棕扇舞、秋千、陀螺、武术、摔跤、铓鼓舞、跳猴子、跳竹竿、鸡毛球等,傣族的狮子舞、跳竹竿、大鼓舞、芦笙舞、脚斗士、跳鼓舞、武术等,蒙古族的射箭、骑马、舞龙、划旱船、跳蛙壳、跳金凤凰等,白族的花棍舞、霸王鞭、打腰鼓、美猴戏傻僧等。可以说,玉溪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是西南多民族聚居区体育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以玉溪为个案,分析少数民族体育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探寻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对多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实施有着重要的价值。

2 玉溪多民族聚居区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玉溪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通过民众生产生活、民族宗教祭祀活动、节庆习俗、师徒、家族父子间等方式进行传承,这些传承方式对保护和发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效能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使得现有传承方式的生存环境和传承群体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2.1 玉溪多民族聚居区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存在问题

2.1.1传播方式单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部分在民族内部的节庆、祭祀、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活动中进行,传播范围狭小,受众少,加上地域、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随城镇化过程开发出来,学校体育也是以新兴体育项目为主,影响范围不大,以致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逐渐淡化,流失。

2.2 新型城镇化加速了村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多民族聚居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也在加速变迁,闲暇时间看电视、玩手机、打牌甚至赌博成为了人们消遣娱乐的常态方式,这些新娱乐方式的盛行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失去吸引力,民族文化认同感下降,参与积极性降低,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2.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资金匮乏

近几年来,尽管国家投入资金支持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但仅靠政策拨款的单一资金来源,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需求。笔者在走访调研时发现,相关部门资金主要倾向针对发展经济的项目,投向传统文化建设发展的经费有限。资金的匮乏,使得用于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滞后性,体育文化传播事业发展迟缓。

2.4.地方政府主导地位缺失,管理机制效率低

玉溪多民族聚居区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相关的文化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制落后效率低,特别是乡镇机关主导者的作用不明显,如一些挂了牌子的乡镇文化站,要么是个别领导兼任职务,要么是主持工作的领导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之甚少,迫于绩效考核也会地开展几次活动,但基本流于形式。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方法,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效果差强人意。在调研过程中,有村小组长也说,某某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得较好,是因为有本民族的人在相关部门做领导,比较重视和支持本民族的发展。而自己的民族没有相应的领导,其它部门领导没人管,也很少举行相关的活动,参不参与或举不举行活动都没多少意思。即便组织了活动,也不重视,例如,有大型活动时要求各民族村寨一定组织表演队来参加,其他就不管了。这种只让参加,不给补助,自己交很贵的伙食费还吃不饱的活动,以后不想参加了。随着社会的变迁,长期存在于族群内部的隐性民俗规约也逐渐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经费的短缺,地方政府主导地位缺失,使得近年来举办和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次数变少了,原有场地设施改变用途,而新的建设力度不足,参与人群积极性不高,持续开展上困难重重,一些项目正在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成为记忆。

2.5 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忽略

民族文化是多民族聚居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一直以来都在多民族聚居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多民族聚居区的地方政府,只注重经济发展进程和效益,忽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用民族节庆体育活动搭台,经济收入唱主角,要么对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要么让道于当地经济建设。某些人甚至为了经济效益和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曲解少数民族文化,例如在一些民族节庆活动的传统体育项目表演中,虽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但节目内容空洞,缺乏民族性和原生态性,忽略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变成纯粹商业化表演的载体,不仅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影响了传统体育文化优势效益的发挥,不利于创造性转化。

3 玉溪多民族聚居区体育文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参与主体的流失

为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外出打工,留下来的为老年人、妇女和小孩。年轻人因为外出务工,参与民族民俗活动的次数大大减少,少年儿童更多地参与学校开展的以新新体育为主的各类体育项目。留守的中老年人、妇女,一边带孩子,一边还要忙农活,能参加的次数和时间屈指可数。参与主体的流失也导致本民族相关习俗项目只是吸引外族兴趣的“手段”而非本民族习俗的传承,导致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边缘化,甚至消失。

3.2 民族传统体育后继乏人

由于少数民族体育传承方式的特殊性,需要专门足够多的传承人,但大量的村民外出务工,使得传承人流失;不少传统体育项目因为传承人的去世而没有了后继者;部分传承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弃武从商,另外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倾斜与扶持,村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也在改变,传承人的不断减少和原生态环境的日渐消失导致少数民族体育传承出现断裂。

3.3 外来强势体育文化侵入渗透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观看国内外各种比赛和娱乐节目,体育文化交流的平台变得快速、便捷。科技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如果不加以利用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危机。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主阵地和体育摇篮的学校 所教授的内容已具有竞技、娱乐、观赏等优势为主的西方体育,导致广大的青年学子接受并认可如跆拳道、瑜伽,跑酷等外来体育文化的价值,却不认同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3.4 乡风文明建设工程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农村产业的振兴,也需要乡土文明和村民精神的振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此一直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从实地调研访谈中发现,目前玉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效能发挥不平衡,有的地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被转化成了体育资本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效益,有的地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则因相关部门的忽视日渐没落。究其根源是乡风文明建设工程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长时潜移默化,相关部门需协同推进,科学设计,统筹规划复兴乡土文明。

4 转化路径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社会进步、物质丰富、以及精神文明的充实都离不开体育文化的贡献。为使多民族聚居区传统农耕文明得到提升,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进而成为多民族聚居区快速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4.1 与旅游相结合

玉溪多民族聚居区经济比较落后,但自然风光秀丽,地貌景观奇特壮丽,自然生态保护良好、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文化特色突出的景点对游客更具吸引力,提炼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优势资源,通过文化品牌打造,最大限度地转变为旅游资本,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改变多民族聚居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带动其它产业协同发展。多民族聚居区突出的文化特色会吸引大家去看,大家来看就要玩一玩,吃一吃,住一住,就带来了一些消费,临走前就要带上当地的土特产。游客来看的是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美景,更想吃当地原生态的猪、牛、鱼、羊、鸡肉,感受农家客栈。为满足游客的吃、住、玩需求,各民族村寨就会在传统的农业方式外,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种养殖业,进而带来一大串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玩得高兴了,吃得好,还得住的舒服,对环境的改造那就是势在必行了。环境改造发展包涵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发展。硬环境方面首先是村容村貌的整洁,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软环境,从外在来看,要有一个稳定的治安环境,让游客和村民有安全感,就需要制定各种乡规民约进行村民自治。在农村有效的乡规民约大多存在于乡村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中,通过参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素质,守规矩,做文明人。对内来看,村民在空余时间参与传统的唱唱跳跳活动,一方面自娱自乐,让村民无更多时间耗在赌博、打麻将、为非作歹等上,锻炼了身体,促进身心健康,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带动了更多村民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进而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多民族聚居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势能效应。

4.2 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大力宣传民族体育

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络、新闻媒体的逐渐普及,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已最为便捷有效。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自身的个性特点很少会得到媒体的重视,应充分认识并利用互联网平台资源和新媒体多样化的传播媒介,最大限度的扩大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宣传,将更多的相关信息及文史资料通过视觉化的传导展现给广大的爱好者,让更多的人去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扩大传统体育项目的群众基础。同时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向城市体育活动中扩散,进而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4.3 与当地重大节日结合

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群体在各种重大节日的民族唱唱跳跳活动过程中,可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实现良性互动。如元江金芒果节,在政府的扶持和各方资源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是越来越有名气大,我们的民族文化工作者可借助这一节日进一步挖掘整理各民族有价值的可开发的文体活动,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通过“体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带动其它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树立,重新感受文化的重要性,重塑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自信,强化民族认同。

4.4 发挥体育功能服务社区

2016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颁布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的印发,既体现了国家对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全民健身的高度重视,又把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列为重点扶持推广项目。表明了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保障。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设计发挥体育功能,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服务社区的功能强起来。多民族聚居区可充分发挥民族体育的资源,多渠道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项目引入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体系中来,让居民们在自娱自乐的唱唱跳跳过程中,把失传的文化重新唱跳出来,获得新生,愉悦身心,增强体质,服务社区。

5 结语

多民族聚居区的乡村振兴,除了要培育留得住人的农业产业,还要靠大力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此来凝聚人心、积聚人气、振奋精神。当前形势下,多样化途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合理转化,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势效应,助推多民族聚居区乡土文明复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协同参与。

[1]孙岿,田文霞.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7,(8):158-161.

[2]韩永莲.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5).

[3]张怀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创新传承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2):153-156

[4]何玮翔.试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142(06):99-101.

[5]张健,孙辉等.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50-159

[6]郑国华.失衡与适应: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J].思想战线,2016(42)4:33-38

[7]雷强, 雷军蓉.我国龙狮运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矩阵组合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2):133-141.

[8]王洪珅.中国体育文化生态的历史演变论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1:1-6).

[9]常毅臣,陈青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60-66

[10]段红艳.展与特性: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路径探析:以哈尼族传统体育项目磨秋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8):106-109

[11]杨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合及多元生态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80-82+91

[12]梁洪涛.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重构[J].贵州民族研究,2016,(8):118-121.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Sports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ke Yuxi City as an Example

WANG Shaofen, etal.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Yunnan, China)

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王绍芬(1972—),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聚居区玉溪少数民族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6卷)总目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从《玉溪文征》看滇中传统休闲文化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