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3-10-26 15:10王庆军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郭家店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四平136502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9期
关键词:玉米螟夜蛾吉林

●王庆军(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郭家店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 四平 136502)

吉林地区土壤肥沃,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达到3%~6%,部分地区可达到15%以上,为玉米的高产、优质提供了富饶的土壤资源,被誉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近几年,吉林地区玉米生产越冬病源和虫口基数显著增加,害虫的发育期提前、休眠期推迟,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活跃度增加、危害期延长,加大了病虫害侵蚀的概率和危害程度。目前,吉林地区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每年约4600万亩次左右(每亩约667 m2,下同)。其中玉米大斑病在吉林省每年的发生面积最大,平均每年均超过1000 万亩次,在吉林松原、通化、四平、长春等地发生较重;丝黑穗病每年的发生面积在50 万亩次左右,在松原、四平、长春等地的局部地区为害较重;玉米螟近几年每年的发生面积均超过2200 万亩次以上,在西部地区玉米螟呈中等偏重发生;吉林地区玉米地下害虫以金针虫和蛴螬为主,每年的发生面积均超过500 万亩次,在长春、松原、白城等地区发生较重;另外玉米粗缩病和草地贪夜蛾在吉林地区发生较为频繁而且为害较重,尤其是草地贪夜蛾是外来入侵害虫,没有天敌制约,成为当地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点。

1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规律

吉林地区每年6~8月,遇到潮湿多雨的天气时,玉米大斑病发病较重,病斑上会着生一层较密的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会连成一片,使叶片焦枯死亡。玉米螟在吉林大部分地区虫口基数较大,各个虫态适于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生长发育,在每年的6~9月,温度16~30℃,相对湿度达到60%以上时,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为害。但是在不同的玉米品种之间,玉米螟危害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对丁布含量较高的玉米品种,玉米螟孵化幼虫的死亡率更高,为害程度明显减轻;而且叶面、茎秆表面绒毛长而密的玉米品种,玉米螟为害较轻。土壤带菌是吉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越冬的病源孢子在玉米4叶前侵入植株,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玉米连作和早播的地块发病较重。吉林省玉米主要发生的地下害虫有金针虫、蛴螬、地老虎等,主要为害玉米幼苗,造成玉米20%~30%的缺苗现象。

2 农业防治技术

2.1 科学选种及种子处理

针对吉林地区的气候、土壤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应选择晚熟或中晚熟、抗旱性强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具有较强抗性的“郑单958”“吉农大808”“先玉335”“吉单92 号”“吉第816”等优质、高产、抗病玉米杂交品种。为进一步适应现代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机播一次全苗、齐苗壮苗,在播种前需处理种子。首先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坏的、破损的、发霉的种子,保证种子饱满度和大小均匀。随后在晴天上午对种子进行晾晒,利用太阳紫外线杀死种子表面的细菌;最后进行浸种和包衣,用200~400 mg/kg 的琥珀酸或萘乙酸浸种12~24 h后,用70%的噻虫嗪种衣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呋喃丹与种子按照1∶5 的重量比进行拌种或包衣,或用17%三唑醇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质量的0.3%进行拌种或包衣。经过包衣的种子可降低大斑病、粗缩病等病虫害的发生率,尤其对丝黑穗病和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虫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2 加强日常肥水管理

根据玉米各个生长发育时期的需肥特点和吉林省土壤总体养分水平,应重点抓好秋施基肥和玉米生长发育三个关键时期的追肥处理。秋季玉米采收后,每亩施入1500~2000 kg 的腐熟农家肥,并配合施入20~50 kg 高效复合肥用作底肥。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或利用秸秆做沤肥、饲料、燃料等,减少越冬病虫基数。施入的农家肥一定要充分腐熟,秸秆还田处理的地块,每亩地施足底肥的地块,还要加施尿素4.5~5 kg。吉林地区应在6 月上旬至7 月上旬玉米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7 月下旬玉米孕穗期和9 月初玉米灌浆期及时追施适量高效复合肥。玉米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充足的水分,除玉米播种后需要及时灌水外,在玉米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结合追肥都要及时灌水,尤其是孕穗期对水分需求量最大,占到整个生育期需水量的25%以上,应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措施及时补充水分,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提高产量和质量。秋季玉米采收后,结合施肥和土壤耕翻,在上冻前及时浇灌封冻水,有利于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降低翌年田中的病虫源基数。

2.3 及时清园并清除田间杂草

每年秋季采收后,应及时刨除根茬并清理田间病叶和残株,压低病原菌菌量,减少翌年病虫害的发生率。土壤上冻前,进行机械深翻作业,深度25~30 cm,杀死地表及残留在地表植株和病叶上的病源菌丝体,降低田间的病虫源基数。玉米田间杂草常作为病虫害的中间寄主,所以应及时铲除。吉林省在玉米生产中,通常选择在播种后出苗前土壤封闭时以及出苗后采取茎叶处理。出苗前,可选用莠去津、乙草胺等药剂,按照产品规定用量兑水后喷洒于地表,形成药土层,有效灭杀0~2 cm 耕层内出现的杂草。当玉米长至3~5 片叶时,可选用硝磺草酮、莠去津、烟嘧磺隆、笨比唑草酮其中任意一种兑水后喷施防治杂草,除草效果理想,且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可提高玉米产品的安全性。

3 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

3.1 物理防治技术

在吉林地区实际生产中,当玉米大斑病的病叶率在20%左右,病株率在70%以上时,应及时摘除玉米底部的2~3 片病叶和枯叶,集中烧毁掩埋。摘叶处理可以增加通风透光性,起到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发病率的作用。在清晨日出前,扒开苗周围的表土,人工捕捉地老虎,降低其危害。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盛发期,在田间设置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甜玉米高发的玉米螟、斜纹夜蛾、棉铃虫、地老虎等害虫。利用糖醋液诱杀地老虎成虫,按3∶4∶1∶2 的比例配置糖、醋、酒、水,并加入一定量的敌百虫,在傍晚时,将糖醋液放入容器中悬挂于距离地面1 m左右的位置,诱杀地老虎成虫。利用敌百虫可湿性粉剂0.05 kg 和5 kg 炒香豆饼混匀后加入适量的水制成毒饵,在傍晚时撒施于田内,每亩用量1~1.6 kg,来诱杀蝼蛄、地老虎。

3.2 生物防治技术

吉林地区每年的5~6 月为玉米螟产卵初期至产卵盛期,采用人工繁殖和释放赤眼蜂的方法来防治玉米螟。由于越冬期间,吉林省连续出现暖冬气候,玉米螟的繁衍和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生产中通常延长10 d 左右释放赤眼蜂。一般第1 次放赤眼蜂在6 月20 日左右,放蜂量为0.7 万头左右,5~7 d后再放1 次,放蜂量为0.8 万头左右。采用白僵菌封垛防治越冬代玉米螟;Bt 菌剂+水洗砂灌心防治1 代玉米螟。选用200 亿孢子/mL 枯草芽孢杆菌可分散油悬浮剂70~80 mL、24%的井冈霉素水剂30~40 mL 兑适量的水后进行喷施防治玉米大斑病。在土壤、水肥、栽培管理基础较好的地块可以推广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吉林地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玉米+灯+鸡”和“玉米+灯+地头水柜养鱼”两种生态种养模式,在合理密植保证玉米单株养分充足的基础上,利用频振式诱虫灯诱杀田间害虫,利用害虫的尸体喂鸡、喂鸭、喂鱼。

4 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4.1 大斑病的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80%速可净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 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 倍液、施特灵水剂2500 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严重时,每亩喷施18.7%的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70 mL、75%的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20 g 或250 g/L 的吡唑醚菌酯乳油70~80 mL。间隔7~10 d 用药1 次,连续喷施2~3 次,期间要交替用药,减少抗药性,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4.2 粗缩病的防治

粗缩病在吉林地区发病频繁且为害较重,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在吉林当地苗期发病几率最大。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引起的,其传播方式具有相对持久的特点,应做好日常田间观测,尤其是苗期的病害观测。若发现玉米植株感病,当玉米5片叶时,每亩用25%扑虱灵50 g、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间隔5 d用药1次,连续喷施2~3次,中间交替用药。

4.3 草地贪夜蛾的防治

草地贪夜蛾是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近几年在吉林地区为害较重。生产中,当田间虫口密度达到10 头/100 株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路杆菌等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压低发生基数。抓住3 龄前幼虫防治的最佳时期,使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维盐、虱螨脲、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风险农药,进行交替、轮换喷雾防治,避免产生抗药性,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玉米螟夜蛾吉林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吉林卷
吉林卷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