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国际研究趋势

2023-10-26 03:00苏诣晶李奕丛丽张玉钧
风景园林 2023年10期
关键词:适应性聚类公园

苏诣晶 李奕 丛丽* 张玉钧

随着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和人们对休闲游憩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游憩与保护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加强国家公园游憩管理。国家公园游憩管理的核心包括游憩资源管理、游憩环境管理、游客管理及游憩服务管理[1],涉及人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不确定性[2],需要进行动态的、适应性的管理。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方法,是一种通过从管理过程和结果中学习知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目标和策略调整,从而确定和优化管理战略的系统方法[3],其管理方案是动态的、不断调整的、反复的决策结果[2],适用于不确定性高、可控性强的情况。可控性即管理者可通过监测数据对假设方案进行检验,来判断管理的效果[4]。国家公园游憩管理面临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技术发展等人与自然环境各方面互动关系的不确定性,亟须研究并采用与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相匹配的动态适应性管理模式[3,5]。游憩适应性管理通过建立循环及可调适的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系统,并对国家公园进行动态监测、反馈和调整,减少游憩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可以提升管理成效,降低管理成本[2,6],对于缓解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游憩利用的矛盾[7-8]、促进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9]、提升访客满意度水平[10]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国家公园游憩管理往往表现出适应性管理的特征[8],而且已有很多关于游憩适应性管理有效性和使用工具的实证研究。Reid等[10]采用定量和定性访谈法评估谢南多厄国家公园露营管理政策对营地修复和游客体验改善的有效性,发现游憩适应性管理政策在保护自然资源和提供高质量露营体验之间取得平衡;Moore等[11]探索了澳大利亚保护区将游客管理框架和管理有效性评估结合运用到适应性管理中的模式;Lawson等[12]提出计算机模拟建模在拱门国家公园社会承载能力的主动监测与游憩适应性管理中的应用;Mancini等[13]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角度,提出适应性治理框架对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也已有一些研究关注到游憩适应性管理,如贾倩等[2]在对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机制研究中就提到建立游憩适应性管理系统对提升管理成效的作用;李奕等[7]分析和总结了国外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旅游的适应性管理策略和经验借鉴,提出游憩适应性管理在缓解野生动物保护与游憩利用矛盾中的重要作用。相对而言,中国关于游憩适应性管理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理论构建和研究深度不足[1]。因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的知识图谱分析,对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研究阶段、研究内容、研究趋势进行梳理和呈现,以更好地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基础,检索“主题=national park(国家公园) AND主题=recreation management(游憩管理) OR recreation activities(游憩活动)OR visitor management(游客管理) OR visitor service(游客服务) OR wildlife tourism(野生动物旅游) OR sustainable tourism(可持续旅游) OR adaptive management (适应性管理)”的文献,由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能够检索到的最早相关文献时间为2003年,设置检索时间跨度为2003年1月—2022年12月,精确匹配高级检索,共得到8 877条相关文献。对文献数据根据以下条件进行筛选和处理:去除重复文献,剔除个人学术成果和科研机构相关介绍,删除卷首语、文章评论等条目,最终得到6 203篇相关文献,将其作为本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数据库,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词、时间线图谱聚类分析。因国内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尚未广泛开展,相关研究较少,未形成知识体系,因此本研究仅集中于国外相关文献。

对6 203篇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年谱分析发现(图1):在2007年以前,发文量很少,相关研究缺乏;从2007年开始,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相关研究呈现指数级增长,2007—2022年年均发文377篇,其中2007—2014年,相关研究进展较为平稳,年均发文200篇,2014—2022年发文量稳定增加;2022年发文量有所减少,年均发文553篇,这反映国外关于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在过去20年的发展已逐步成熟。

图1 2003—2022年年发文量及年累计发文量统计Statistics of annual publications and cumulative public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3 to 2022

2 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阶段

对研究阶段的划分主要是结合国外关于游憩适应性管理文献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及突现词两方面进行分析。突现词展现关键词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可以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14]。本研究选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文献关键词中前25个突现词,结合突现关键词和研究主题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如2005年以前的干扰(disturbance)、植被(vegetation)等突现关键词体现研究者对目的地环境影响主题的关注;2006—2015年的生态(ecology)、栖息地(habitat)、人口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等突现关键词体现研究内容的深入和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相关学科的引入;2016年之后的徒步(walking)、社会媒体(social media)等突现关键词体现研究对游憩体验与满意度主题的关注。根据突现词主题演变规律及实际研究文献内容,将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归纳为3个发展期:实践探索及理论萌芽期、理论建构与提升期、可持续发展期。

2.1 实践探索及理论萌芽期(2005年以前)

有关国家公园游憩的研究可追溯到1928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 Story[15]首先提出国家公园开展游憩活动的重要意义。直到1964年,当时的地理学家Lucas和美国国家林业局的研究员Wagar,开始关注游憩者的数量变化和娱乐影响之间的关系,初步讨论了游憩 承 载 力(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16-18]。这一时期,北美的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者从社会学和游憩生态学角度评价游憩影响,发表了很多游憩活动对目的地环境影响的研究文献[19-20],探讨游客使用类型、使用方式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理[21-22]。到20世纪80年代,游憩机会谱(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游客体验与资源保 护(visitor experience & resource protection,VERP)、可 接 受 的 改 变 极 限(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LAC)等相关游憩管理理论被相继提出并被黄石国家公园、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等初步应用于游客承载量评估、拥挤度等实际问题;有研究评估限制游客使用方式、限制游客活动区域、游客量监测等管理实践的成效[23],并尝试探讨评估指标的选取[24],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完善进行广泛讨论。这一时期的大部分研究是通过选取特定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这种方法的研究成本大,研究周期长[21],某些指标的测量受限。21世纪初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计算机模拟工具在监测数据和适应性管理国家公园游憩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12,25]。该阶段主要基于游憩利用产生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一些理论被初步提出但并未得到完善。

2.2 理论建构与提升期(2006—2015年)

游憩活动和自然保护的平衡成为这一时期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游客对拥挤的感知和对国家公园管理的态度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26-27]。这一时期,学者开始尝试引入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和模型,如系统动力学[28]、景观生态学[29]等,对游憩活动的负面影响和发生机理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游客数量、游览季节[30]和游客使用特征(如使用量、使用分布、使用团体的类型、团体规模、旅行方式等)都会对生态干扰的程度、类型以及分布产生影响[31]。指标构建和测算也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如国家公园种群数量[32-33]、游客承载量[34]、生态监测指标[35]等,对这些指标的测算能够为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提供依据和数据来源。公园生态监测的步骤[36],功能分区的策略[37]以及通过解说和教育来规范和约束游客行为、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38]等问题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此外,由于这一时期森林对人体健康的效益在学术界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39],国家公园的森林游憩[40]受到关注,成为这一时期的突现词之一。这一时期对游憩适应性管理理论的指标构建和测算更加明晰,理论探讨更加深入。

2.3 可持续发展期(2016年以后)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游憩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而且由于社交平台的广泛使用,游客游憩体验感和满意度受到重视,实现游憩影响最小化和游客满意度最大化[41]成为这一阶段国家公园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并带动相关研究的深入。一方面体现在这一时期对游憩活动和游憩服务评价与感知研究的增加[2,42-43]。徒步作为国家公园内的特色活动,路线的长度、坡度、坡向、海拔、步行时间、景观质量等,都会对游客的体验感产生影响,成为这一阶段的突现词之一。如Goh[44]以徒步旅行适应性指数对徒步道路进行评价并对游客徒步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游客偏好、使用模式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如国家公园的可达性对游客停留时间、旅行花费、偏好活动的影响研究[45-46],游客使用模式研究[47]等。此外还体现在对野生动物受游憩影响程度的关注方面[48],相关研究从可持续视角强调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价值[49]。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大数据网络和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社交媒体图片数据已成为学者研究国家公园游客行为时空特征[50]、偏好[51]的重要数据来源,社交媒体也成为这一时期的突现词。本时期的研究注重国家公园环境影响与游客满意度的平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国外关于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在不同阶段关注的重点不同,关键词作为反映论文中心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能够表明学术研究领域和方向、揭示科研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52]。使用CiteSpace对研究对象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图2),最终得到795个节点,关键词的关注范围较为广泛,网络密度为0.024 7,关注重点较集中,其中“national park”(国家公园)、“management”(管理)、“conservation”(保 护)、“protected area”(保护区)的出现总频次较高。进一步对共现频次在前30位的关键词进行归类(表1),将其分为研究对象及主题、旅游形式、研究内容3类。根据关键词含义和已有研究,将研究内容分为游憩资源适应性管理、游憩环境适应性管理、游客适应性管理、游憩服务适应性管理4个方面,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一定的程度的交叉和重叠。

图2 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关键词图谱Keyword graph for the research on adaptive recreation management of national parks

3.1 游憩资源适应性管理——分区规划和监测

游憩资源管理以保护自然资源和提供游憩机会为目标[1],国家公园的分区规划是实现资源适应性管理的重要方式,可以依据保护利用的强度与层次,将游憩活动和资源保护分配到一定的地理空间,实行差异化的保护措施,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2,41]。如加拿大将国家公园区划为特别保护区、荒野区、自然环境区、户外游憩区和国家公园服务区[53]。游憩资源适应性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监测,根据资源指标的变化趋势,采取相应措施,将资源环境的变化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包括监测关键物种种群分布、大小、迁移路线、食性等生态学特征,植物群落和栖息地保护现状,从而建立资源清单和掌握数量趋势[54]。许多监测系统和方法如红外监测系统、动物监测系统(animal detection system)、电子垫和栅栏(electronic and fencing)、足迹追踪(footstep tracking)等[55]可以对野生动物进行监测,同时建立野生动物通道、细化技术参数和搭建动物信息化平台,以持续监测并辅以后续相应的管理。

3.2 游憩环境适应性管理——生态承载力模型和气候适应

游憩活动的开展对国家公园内部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环境冲击,游憩承载力(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 RCC)、LAC、游憩饱和点(recreation saturation point, RSP)等生态承载力理论模型在游憩环境适应性管理中被广泛应用[1],这些理论模型为国家公园的环境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另外,气候作为国家公园开展游憩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其影响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气候变化实行适应性管理也非常重要[56-57]。降低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国家公园环境、生态系统和游憩活动影响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当前游憩环境适应性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56]。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根据降雨和温度变化构建适应路径矩阵,将每个功能区可用的管理选项范围纳入其中[57]。

3.3 游客适应性管理——平衡游客需求和资源环境保护

许多学者经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多种游客管理模式和框架,如ROS、游 客 影 响 管 理(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VIM)、VERP、游客行为管理过程(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 process, VAMP)、旅游最优化管理模型(tourism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odel, TOMM)等,这些模式和框架涉及监测、规划、评估、实施等多个过程,其中监测、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提高,从而使管理者能够对管理策略进行及时调整[57]。近年来,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国家公园游客行为监测方面[58],进而对国家公园游客管理策略进行调整。游客管理策略一般分为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其中直接管理包括规章制度制定、团队人数限制、停留时间限制、对许可活动限制、使用地点限制和使用程度限制;间接管理主要通过引导游客自愿遵守法规,而非强制性限制的方式进行,通常以场所的改变、信息传播和教育、费用或其他经济限制因素3种方式来引导游客行为[2]。通过游客适应性管理能够了解游客感知和态度,调控游客行为,实现游憩资源环境保护,同时提升游客满意度,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

3.4 游憩服务适应性管理——提升游客体验感

国家公园游憩服务管理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往研究通常将其分为游憩服务设施管理、游憩活动管理、解说与教育服务管理及经营管理服务4类[59-60]。1)国家公园的游憩服务设施包括游憩服务中心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游客信息咨询中心等[61],国家公园游憩服务设施的开发要限制在必要且适当的程度内,同时根据不同层次游客对设施和服务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游憩服务设施,满足多样化体验。2)游憩活动管理通过资源分配为游客提供适当的、高品质的游憩体验,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决定允许开展的活动类型、可利用程度,同时对不能开展的活动进行负面清单管理或者要求特定游憩活动的开展需申请许可证,如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局提出42种允许开展的游憩活动类型,并对一些游憩活动提出了明确的限定条件[62]。3)解说与教育服务是国家公园有效促进环境教育功能和引导游客环境行为的重要抓手[63],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定多元化的解说和教育服务,培养游客对公园资源和价值的认识和欣赏,从而加深公众对国家公园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理解。4)经营管理服务是对公园的商业经营活动如餐饮、住宿、娱乐等游憩服务设施实行特许经营制度[9]。国家公园游憩服务适应性管理是提升游客体验感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游客需求、不同资源保护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游憩服务。

4 “人类干扰—气候变化—游憩生态系统”的研究主题演进趋势

在对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发展阶段和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基础上,本研究对关键词进行时间线图谱分析,探讨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的趋势特征。选择CiteSpace的自动聚类选项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分析,选择“K”选项聚类方式,生成7个代表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的主要类别,序号为0#~6#,序号数字越小说明该聚类越重要。由节点大小可看出聚类0#“人类干扰”(human disturbance)中重要的关键词为动态、多样性等,聚类1#“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的主要关键词由适应性管理、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转变为可持续发展,聚类2#“游憩活动”(physical activity)的主要关键词有户外游憩、健康,聚类3#“满意度”(satisfaction)的主要关键词为游客、体验、满意度等,聚类4#“保护区”(protected areas)的主要关键词由保护区向可持续旅游转变,聚类5#“游憩生态”(recreation ecology)的主要关键词由保护、管理向生态旅游转变,聚类6#“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的主要关键词为利益、支付意愿、偏好等。其中“人类干扰”“气候变化”“游憩生态”3个聚类的关键节点较为突出,且其中的研究内容都向纵深方向演进,体现出研究深度的逐渐拓展。在“人类干扰”聚类里,研究关注点从游客数量和游客行为对国家公园造成的实际干扰演变为人类干扰作用的预测变量[64],主要是由于对游憩承载量计算方法的成熟应用,能够根据预测变量进行适应性管理,关于“人类干扰”主题的研究在2014年之后有所减少。在“气候变化”聚类里,前期研究注重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景观的影响,后期研究关注游客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因素[65]。在“游憩生态”聚类里,管理、国家公园、社区、生物多样性是最开始的研究关注点,之后生态系统[66]、服务管理[67]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是国家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建立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经营企业、游客、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多方合作机制[2],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游憩适应性管理机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5 启示与展望

国外关于国家公园游憩的研究发展比中国早得多。2013年前中国关于游憩适应性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游憩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68-69],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家公园的建立和游憩需求的增加,中国国家公园的游憩利用规制和适应性管理模式备受国内学者关注和讨论[6,70]。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游憩利用有待形成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中国和国外国家公园在游客属性和行为特征、居民分布、资源禀赋、生态系统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中国国家公园的游憩适应性管理及研究既需要借鉴国外国家公园游憩管理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同时要因地制宜,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的具体地域特点,选取适合的技术指标,构建相应的技术体系,实施游憩适应性管理措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处理好人地关系为核心,保证人类游憩行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游憩资源的稀缺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国家公园游憩和自然教育需求要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前提下实现。中国国家公园物种类型、资源条件与国外国家公园有很大不同,国外研究中对资源条件的监测与测算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中国要根据实际的资源保护需求来确定评估指标。未来中国要更好地实现有效的游憩适应性管理,需要解决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问题,研究并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模式[71],通过重要性、敏感性评价,将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境保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土地优先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72],建立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变化而动态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适应性管理方案。

在游客的适应性管理方面,中国国家公园游客的行为特征、认知态度与国外国家公园游客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国家公园游客游憩时空行为特征、认知态度、游憩偏好的研究,利用ROS、VAMP等理论,对中国国家公园内游憩利用类型、游憩产品开发进行适应性管理,同时根据各季节资源特征调整开放时间,实现动态调整。

此外,由于中国国家公园所处地区居民结构复杂,应进一步探索国家公园内的人地互动机制,展开包含游客、原住民、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等的人地互动机制研究[73],在综合规划过程中引入多方参与机制实现共同管理[74],形成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探求旅游利用中的人地和谐共生之道。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适应性聚类公园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一见如故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