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牛从无到有的实践探索

2023-10-26 03:24沈洪学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7期
关键词:夷陵黄牛牛肉

沈洪学

(宜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湖北宜昌 443000)

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这是继1962 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中央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2015 年10 月起,湖北省宜昌市仅用16 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宜昌本地黄牛品种——夷陵牛的资源挖掘和鉴定工作,2018 年1 月8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637 号公告,正式把夷陵牛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成为中国第55 个黄牛品种,实现了夷陵牛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为提升畜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种质基础。

1 三大特征突出夷陵牛品种特色

1.1 “两黑一笋”体现夷陵牛外貌特征

夷陵牛体型中等,外貌基本一致,毛色主要以棕黄色、板栗色、黑色为主,公母牛均有角,头清秀且稍长,腰背比较平直,腹部圆大,尻下斜,尾帚大过飞节。公牛头颈粗短,肩峰较高,母牛头颈细长,肩峰较小,最主要的特征是“两黑一笋”,即黑眼圈、黑鼻镜、笋角[1]。夷陵牛的中心产区在宜昌市,适合在夷陵区、枝江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养殖[2]。

1.2 雪花牛肉呈现夷陵牛肉质特征

夷陵牛雪花牛肉脂肪沉积于红肉中,红白相间,雪花纹理分布均匀且稳定,大理石花纹,呈白色雪花状,光泽度高、肉质细腻、纹理清晰、柔软多汁、富有弹性,口感柔嫩,并有特殊的香味和鲜味。夷陵牛雪花牛肉外脊、眼肉、上脑等肉块肌雪花状脂肪含量可达A3 级以上。在育肥期间,夷陵牛尽可能采食高能量低蛋白质的饲料,加速脂肪沉积,加工分割后,需要进行排酸处理,以确保产出优质的雪花牛肉,保持肉质的鲜嫩度。

夷陵牛雪花牛肉品质已达A4 级别,A2、A3、A4级的雪花牛肉年产量可达20 t,产值达2 000 万元。2020 年12 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夷陵牛雪花牛肉荣获最具特色奖和最具效益奖2 项大奖。

1.3 适应性强表现夷陵牛耐粗饲特征

夷陵牛具有抗高温、耐高湿、耐力持久、便役使等优点,对湿热及寒冷环境具有较好的抗逆能力。夷陵牛草料主要包括天然牧草、人工栽培牧草及蔬菜类饲料等,其养分比较丰富,粗蛋白质含量较高,一般达12%~25%,质量比子实类及农副产品要好。青饲料包括糖蔗3 号、黑麦草、菊苣、甜象草、墨西哥玉米、花椰菜、白菜、甘薯藤、花生藤、野青草、甘蔗尾、胡萝卜等。

2 “三个倒逼”深究夷陵牛保种问题

2.1 有资源无保护,倒逼鉴定本地黄牛遗传资源予以保护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耕牛已被“铁牛”代替,本地黄牛从1970 年的30.3 万头下降到2015 年的1.5 万头,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育种创新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没有建立保种场、保护区,保种、选育、复壮工作处于自发的无序状态,以及地方畜禽资源品种普遍存在个体小、生长周期长等问题,导致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效益较差,保种、推广难度较大[3]。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下,将本地黄牛遗传资源作为践行的一项具体行动,下定决心破除思想保守、禁锢的束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强大动力,推动本地黄牛遗传资源鉴定工作有序开展。

2.2 有养殖无品种,倒逼寻找主推品种

2010 年以来,宜昌市利用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本地黄牛的役用价值基本被肉用价值取代,但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没有形成主导品种,导致地方优良黄牛中心产区萎缩,无法形成统一的肉用饲养标准,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肉牛养殖始终处于徘徊状态,导致现有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

因此,必须走鉴定本地黄牛遗传资源的道路,形成地方主导品种,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促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自主创新,通过种业振兴补齐短板,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2.3 有效益无品牌,倒逼创建自主品牌

长期以来,宜昌本地黄牛以其优良肉质远销江、浙、沪、粤等地,价格比其他黄牛要高4 元/kg 以上。虽然养殖效益较好,但却没有自主品牌,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对做好自主品牌培育工作不够重视,无法起到以质量保名牌,使其在农业产业中起到示范效应。同时,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宣传不足,无法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提高本地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围绕“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培育本地黄牛品种,通过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3 三大举措推动夷陵牛新资源保护

3.1 获得一流专家团队支持

挖掘鉴定一个黄牛新品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存在诸多困难,必须有一流的专家团队支持才能取得成功。2014 年11 月至2015 年8 月期间,通过多次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推荐宜昌市黄牛资源保种以及开发等方面的情况,曹兵海最终提出了鉴定本地黄牛遗传资源的建议。

通过交流座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专家团队对加强构建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繁殖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为宜昌本地黄牛资源审定工作奠定了基础。

3.2 创新思路方法,建立科学标准体系

认定一个黄牛新品种,建立标准是关键。必须按品种外貌特征相对一致、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稳定、血统来源基本相同、品种基因序列相对独立等要求,建立标准体系,才能证明其品种的独立性。完成上述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相关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通过大胆创新,运用分子鉴定、高效测定设备等新方法与新技术[4],从2015 年10 月至2016 年12 月,圆满完成了申报准备工作。

一是全面普查了全市近1.5 万头本地黄牛,形成了体型、体尺的统一标准。二是反复比较归纳,形成了“两黑一笋”(即眼圈黑、鼻镜黑、笋角)的典型外形特征标准。三是应用全基因组技术验证血缘关系,分别对本地黄牛及其宜昌市周边的恩施黄牛、郧巴黄牛、枣北黄牛、秦川牛进行多态变异解读,建立了遗传进化树,证明夷陵牛是一个独立的分支,为本地黄牛独立品种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

3.3 引经据典,形成支撑本地黄牛遗传资源独特性的生态文化历史证据

独特的生态环境,形成独特的物种。鉴定本地黄牛遗传资源,必须找到自然生态、文化、历史资料等方面的证据,才能证明其存在的独特性和客观性。广泛探寻与本地黄牛有关的碑文、传说、诗词、史志、养殖习惯等,形成了从夏、禹、春秋、三国、北宋到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史料,据史料《夷陵州志》记载,当地养殖夷陵牛至少有500 年的历史。由于古夷陵地区交通不便,环境闭塞,且地形复杂多样,山高坡陡,夷陵牛长期以放牧或半放牧方式自繁自养,形成了四肢健壮、善爬坡、耐粗饲、适应水、旱劳役等特点。从地理环境、生产结构、驯养等方面以史为证,形成了详实的史料报告,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三大举措实施到位后,2017 年1 月15 日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组对本地黄牛遗传资源进行现场鉴定,并作出了通过现场鉴定的结论,最终评审小组将本地黄牛命名为夷陵牛。

4 “三个倒推”促进夷陵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从产品消费端着手,采取倒推产品供给端直至资源供给端发展的方式,促进夷陵牛形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

4.1 适应消费变化,倒推产业定位

根据消费者对中高档牛肉需求旺盛和牛文化体验观光增加的实际,把夷陵牛产业发展定位为满足居民中档大众化消费,支持种业企业向饲料生产、商品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和市场营销等环节拓展,实现全产业链经营,做大做强种业龙头企业。创新畜禽新品种(系)产业化推广模式,支持培育的夷陵牛新品种(系)在本地推广,加快种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建立集餐饮、冷鲜产品直销、文化体验、屠宰加工、养殖、保种和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5]。

从终端消费做起,一是建立了7 个牛郎山主题餐厅和连锁店。二是建零售终端,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夷陵牛系列产品。三是建设牛郎山牛业小镇,让消费者既体验牛文化、增强认知感,又能直接品尝牛肉,年接待游客已超5 万人次。

4.2 满足精深加工需求,倒推屠宰升级

引进国内外畜牧屠宰加工先进技术,对畜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并不断开发特色产品,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畜产品的加工区,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的优质畜牧产品原料基地。重点扶持和发展宜昌市优势畜产品加工业及特色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省级和国家级畜牧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优势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领军龙头企业,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地加工,构建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相适应的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鼓励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鼓励传统畜产品的工业化和高新技术化。加强资源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提升原料增值幅度和企业经济效益[6]。强化现代农业理念,努力探索“科研+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畜产品科研、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无缝对接,为畜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大养殖产品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积极协调,科学规划,建设产品集散市场和物流中心,提高畜牧业物流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根据餐厅和零售需求,按需屠宰,按个性化要求分割,围绕牛皮、牛骨、牛肉开发出系列菜肴,形成了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产品,实现了夷陵牛全身开发和全面利用。

4.3 以用代保,倒推良种开发

保种是公益事业,单一的保种是保不住的。只有把生态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才能保护资源、满足消费,创造经济价值。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丰联佳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市级夷陵牛核心品种资源场,在主产区选购优质种公牛和种母牛,开展品种选育,采取以用代保的方式保护。完善系谱和技术管理档案,制定科学选配计划,严格选种选配,控制近交系数;后代按标准严格选留,确保逐代遗传稳定,肉用性能不断提升。

在夷陵区、枝江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夷陵牛主产区划定夷陵牛保种区,组建保种群,并建立各自的保种场和保种村,确保夷陵牛种公牛35 头以上、能繁育母牛8 个血系400 头以上,实行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登记、统一管理和技术指导。在夷陵牛保种场核心群中,选择健康无病、生产力正常、符合夷陵牛标准等级的种公牛[7-10];种母牛依照同期发情、超数排卵、人工授精、冲胚、检胚分级、冷冻保存等程序,采集优质胚胎,建立地方夷陵牛基因库。

猜你喜欢
夷陵黄牛牛肉
酸汤牛肉里的爱
寻味牛肉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
夷陵之战(下)
夷陵之战(上)
黑牛和黄牛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吃不上牛肉了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瓣胃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