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虫剂复配对沟金针虫的毒力研究

2023-10-27 03:11王行军
现代农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金针虫噻虫胺联苯

王行军

(安徽凤阳县植保站,滁州 233100)

金针虫是一种世界性地下害虫,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甲科幼虫的总称[1],其国内主要种类为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金针虫种类多,寄主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种植制度的变化等因素为金针虫日趋严重为害农林、中药等重要经济作物提供了有利条件[2-4]。

化学防治仍然是当前农业生产上防治金针虫较方便、有效的主要防治方法之一。目前,市场上许多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传统农药对金针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不科学的施药方式造成金针虫普遍产生抗药性,使药剂的防治效果降低,金针虫防治变得愈发困难。同时,此类药剂的限用与禁用,导致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防治药剂稀缺。于灏泳、何发林等[5-6]均采用浸渍法筛选出多个对沟金针虫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为农业生产上高效防控沟金针虫提供了依据。因此,化学农药的科学选择和使用是化学防治的关键。目前,药剂一般用于土壤处理、拌种、根灌、毒土撒播等防治金针虫等地下害虫[7-8]。

本试验通过测定农业生产上常用的联苯菊酯、噻虫胺等5种杀虫剂对沟金针虫室内的毒力,用等效线法配比,以农药复配的方式筛选出适合、安全、高效的组配,达到高效防治金针虫,延长新型农药的使用寿命,降低金针虫对其产生抗药性的速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98%噻虫嗪原药,湖北斯维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95%硫双威原药,山东素元生物有限公司;98%噻虫胺原药,临沂庆丰年农资有限公司;97%联苯菊酯原药,湖南战虫环境科技有限公司;96%高效氯氟氰菊酯原药,孟州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ritonX-100,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供试虫源

在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柳圩村小麦田采集沟金针虫成虫(室内通过解剖镜观察进行外部形态学鉴定),将其置于饲养盒(40 cm×20 cm×15 cm)中饲养繁殖至F1代,饲料为发芽的小麦种子,挑选健康、整齐一致的3龄幼虫进行试验。

1.3 试验方法

1.3.1 供试药剂制备

首先称量2 mL供试药剂,再使用适量的丙酮进行溶解,使用0.05% Triton X-100试剂乳化,向100 mL容量瓶中加入丙酮,加至刻度,摇匀,获得母液。根据所需浓度将母液等比稀释。

1.3.2 混剂配比设置

首先利用共毒因子法判断两种复配药剂的效果,其次使用等效线法。假设单个药剂A和B的LC50分别是a和b,先确定5个配制比例,依照加法作用线的6个等分点,可设置a∶5b、a∶2b、a∶b、2a∶b、5a∶b 5个比例。制备方法为先制备两种单剂的LC50药剂,再依照设置的体积比例混合在一起,获得不同比例的混配药剂,这些混配药剂的质量浓度比分别为(a+5b)∶6、(a+2b)∶3、(a+b)∶2、(2a+b)∶3、(5a+b)∶6。

1.3.3 单剂与混剂毒力测定

挑选体重相近、健康的沟金针虫作为供试昆虫,参照于灏泳、李耀发等[5,7]的浸渍法测定噻虫胺、联苯菊酯等5种杀虫剂对沟金针虫室内的毒力。1头试虫/饲养盒,以0.05%体积的TritonX-100水溶液作对照组(CK),96 h后调查供试昆虫死亡情况。通过式(1)计算试虫死亡率,进而评估复配药剂毒力。

1.3.4 增效作用判定

参照Sun、于灏泳等[8-9]的共毒系数法、共毒因子法评价供试5种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按式(2)~(4)计算相对毒力指数、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CTC)。

其中,共毒因子>20时为协同作用;-20≤共毒因子≤20为相加作用;共毒因子<-20的为拮抗作用。

共毒系数>120的为协同作用;80≤共毒系数≤120的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的为拮抗作用[3]。

1.4 数据处理

采用DPS8.01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毒力回归方程、95%置信区间、相关系数r、LC50、相对毒力指数(TI)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1可得,硫双威对沟金针虫毒力效果最好,致死中浓度为3.732 6 mg/L,相对毒力指数为73.57;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沟金针虫毒力效果最差,致死中浓度为32.769 1 mg/L,相对毒力指数最小为8.51。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硫双威>噻虫胺>联苯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

表1 5 种供试药剂对沟金针虫的毒力测定

2.2 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

3种复配组合处理沟金针虫的死亡率和药剂共毒因子如表2。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噻虫嗪复配比为11∶20、11∶8、11∶2,联苯菊酯与硫双威复配比为1∶2、5∶4、5∶2、5∶1、25∶2,联苯菊酯与噻虫胺复配比1∶5、1∶2、5∶1时的共毒因子均大于20,表明这11个组合复配药剂均表现为对沟金针虫的毒力具有协同作用,具有较好杀虫活性潜能。

表2 各复配组合对沟金针虫的共毒因子

2.3 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

在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具有协同效应的11组混配比例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共毒系数法进行筛选分析具有较好协同效应的混配复配组合(表3)。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噻虫嗪的混配比例为11∶20、11∶2时,其共毒系数依次为161.13、197.11;联苯菊酯和硫双威的混配比例为1∶2、5∶4、5∶1、25∶2时,其共毒系数依次为216.01、200.98、163.15、212.11;联苯菊酯和噻虫胺混配比为1∶5、5∶1时;共毒系数为338.13、122.72。以上8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其两两复配表现为协同效应。剩余3组不同复配比的共毒系数为108.89~111.02,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3 各复配组合不同配比对沟金针虫的毒力

3 结论与讨论

共毒系数法具有既能反映复配剂是否增效又可以直观显示其增效程度的优点,但工作量较大,且各复配组合的协同效应无法确定,同时也很难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共毒因子法则具有节约人力与物力,节省时间,并能判断各复配组合间协同作用的优点,但不能精确反映复配组合对供试昆虫的毒力及增效程度[9-11]。因此,在综合运用共毒因子法对不同比例的复配组合进行定性初筛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共毒系数法进行再次筛选获得最佳配比以及各组配比的实际增效情况。

由本试验中5种杀虫剂的复配效果来看,当联苯菊酯与噻虫胺复配比为1∶5时,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338.13,与于灏泳、何发林等[5-6]的研究结果一致。当然,药剂配方的选择只是第一步,要想使用还要进行毒性试验、田间药效试验和经济成本核算等,经过综合比较确定配方的可行性。

当前,地下害虫金针虫仍然主要依靠施用化学农药防治。杀虫剂不科学不合理的施用常常造成“3R1P”问题。因此,发展和应用农药复配等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利用生产上现有杀虫剂,提高其使用效果,降低使用成本,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延长杀虫剂的使用寿命,并且减轻环境污染。

猜你喜欢
金针虫噻虫胺联苯
不同剂型噻虫胺对柑桔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小麦金针虫为害特性及防治措施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夏玉米当心金针虫为害种子
噻虫胺研究开发进展综述
麦田金针虫防治措施
利用热激活过硫酸钾技术降解噻虫胺
锦州市玉米金针虫的危害及防治
2,2’,4,4’-四溴联苯醚对视黄醛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
新型联苯四氮唑沙坦类化合物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