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育期施药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效果

2023-10-27 12:26姜府文冯明义
农技服务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现蕾期盛花期晚疫病

周 杨,姜府文,冯明义

(1.贵州省赫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贵州 赫章 553200;2.贵州省赫章县植保植检站,贵州 赫章 553200)

马铃薯是赫章县主要粮菜兼用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 万hm2左右,产量80 万t 左右。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流行性病害,发生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将造成马铃薯大幅度减产,一般年份减产20%~30%,大流行年份可减产50%以上。当前防控马铃薯晚疫病仍以药剂防控为主,掌握防控时期是药剂防控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摸清当地主栽马铃薯感病品种精准施药生育时期,于2022 年开展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施药防控晚疫病效果试验,为赫章县农户精准防控马铃薯晚疫病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常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较严重的贵州省赫章县双坪乡安山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种植马铃薯地块进行,该地块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土壤类型为灰泡土,海拔2 200 m,前作蔬菜。

1.2 试验材料

参试马铃薯品种为威芋5 号,系感病品种,由当地农户提供;参试药剂为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由毕节惠乔农资有限公司提供。施药器械为电动喷雾器。

1.3 试验设计

于马铃薯不同生育期进行施药(隔7 d 施1 次,共施3 次,药剂用量2 250 g/hm2)。分别在现蕾期(现蕾50%)、初花期(开花5%)、盛花期(开花50%)进行第1 次施药,并设置清水对照,每个处理4 次重复,共16 个小区。小区面积6 m×4 m=24 m2,小区设计按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种植7 行,每行种植19窝,共133 窝,行窝距为66.7 cm×33.3 cm。重复间设走道100 cm,小区间设走道70 cm,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1.4 栽培管理

试验于2022年3月2日播种,种植模式为净作。播种时间为当地春播马铃薯播种高峰期,播种时施优质农家肥22 50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苗期追施尿素150 kg/hm2,苗期和现蕾期各进行1 次中耕除草和培土。整个生育期各小区栽培方式、耕作管理水平一致[1]。

1.5 施药方法

配制药液时,按2 700 g/hm2的使用量称取药剂,先用少量水溶解,然后按确定的施用药液的用水量充分混匀药液,进行叶面喷雾,喷施药液量900 kg/hm2。施药时,各施药处理小区植株充分着药,并保证每小区处理药液量全部喷完。试验现蕾期(现蕾50%)、初花期(开花5%)、盛花期(开花50%)第1 次施药时间分别为5月8日、5月20日、5月27日。

1.6 防效调查

于第3 次施药后10 d 分别调查各小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调查时采取五点取样,每点调查5 株,每小区共调查25 株,分别记载总株数、病株数及病株级别,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如下[1]:

0级:全株叶片无病斑;

1级:个别叶片上有个别病斑;

3 级:全株1/4 以下的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茎杆有个别小病斑;

5 级:全株1/4~1/2 的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茎杆有典型病斑;

7 级:全株1/2 以上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中下部茎杆上有较大病斑;

9 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或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枯死[2]。

病情指数和药剂防效计算: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应病级)/(调查总株数)×9]×100

1.7 产量调查

收获期对各小区进行测产验收,分别记载各小区实际产量,计算每667m2产量,同时调查各处理大中小薯个数比例和重量比例及商品率。

1.8 作物安全性分析

为保障作物安全性,每次施药后对马铃薯植株叶色、株高、生长点等部位进行观察,若叶色浓绿,叶片没有黄花、花叶、皱缩,株高没有徒长和矮化,生长点没有萎蔫等状况为安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育期施药马铃薯的发病情况

从表1可知,清水对照的病情指数均比不同生育期施药处理的病情指数高,说明施药控制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明显效果。病情指数最低的是现蕾期施药处理,平均病情指数为27.36;初花期施药处理其次,其平均病情指数为47.11;再次是盛花期施药处理,平均病情指数为66.14;清水对照处理的病情指数最高,为95.59。从防控效果看,现蕾期施药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为71.37%,初花期施药处理其次,为50.71%,盛花期施药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差,为30.81%。通过对病情指数进行统计分析,重复间差异不显著,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表1 不同生育期施药马铃薯的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2.2 不同生育期施药马铃薯的产量

从表2可知,不同生育期施药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均比清水对照高,说明施药后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得到控制,促进产量形成。产量第一的是现蕾期施药处理,为2 084.38 kg/667m2;产量第二的是初花期施药处理,为1 841.89 kg/667m2;产量第三的是盛花期施药处理,为1 576.48 kg/667m2;清水对照的产量最低,为1 345.12 kg/667m2。现蕾期施药处理比对照区增产739.26 kg/667m2,增产率为54.96%;初花期施药处理较对照增产496.77 kg/667m2,增产率为36.93%;盛花期施药处理较对照增产234.26 kg/667m2,增产率为17.42%。通过对产量进行统计分析重复间差异不显著,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表2 不同生育期施药马铃薯的产量

2.3 不同生育期施药马铃薯的大中小薯块比例

从表3 可知,现蕾期施药时间最早,有效控制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薯块膨大,大中薯数占比和商品率分别达80.25%和94.19%;初花期施药时间稍晚,施药时已有中心病株,对晚疫病控制效果稍差,薯块膨大受到一定影响,大中薯数占比和商品率分别为63.10%和84.90%;盛花期施药时间更晚,施药时田间已有部分植株发病,对晚疫病控制效果最差,薯块膨大受到直接影响,大中薯数占比和商品率分别为61.91%和77.51%;清水对照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快,植株枯死早,不利于薯块膨大,大中薯数占比和商品率为49.29%和66.99%。

表3 不同生育期施药马铃薯的大中小薯块比例及商品率%

2.4 作物安全性

施药后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试验使用药剂及用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生产是安全、有益的。

3 结论

马铃薯晚疫病是传播范围广、流行速度快的大区域流行性病害,一旦田间出现中心病株,7~10 d 就导致全田发病。因此,掌握施药适期是马铃薯晚疫病应急防治的关键技术。通过对试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现蕾期开始施药时,田间尚未发现中心病株,对晚疫病预防控制效果好,平均病情指数27.36,防治效果为71.37%,产量为2 084.38 kg/667m2,大薯数占比为18.52%,大薯重占比为35.47%,中薯数占比为61.73%,中薯重占比为58.72%,小薯数占比为19.75%,小薯重占比为5.81%,马铃薯商品率为94.19%。初花期开始施药时田间开始发病,对晚疫病预防控制效果较好;盛花期开始施药时已有部分植株发生晚疫病,预防控制效果较差。防控马铃薯晚疫病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防为主,建议药剂防控的最佳时期掌握在现蕾期,第1 次喷药后,隔7~10 d 喷1次,连喷3~4次。

猜你喜欢
现蕾期盛花期晚疫病
三种胡麻生长模型对现蕾期和青果期干旱胁迫响应能力的比较
白菜类蔬菜种质资源抽薹性状鉴定评价
丽水市桂花盛花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
花海泛波春意浓
花海泛波春意浓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高蛋白饲草串叶松香草不同生长期营养成分分析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紫花苜蓿根瘤菌接种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