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阅读教学“大”策略的实施

2023-10-29 02:29顾孙芹
中学语文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文言深度阅读教学

顾孙芹

大单元是相对过去单元教学来说的,这里的“大”不是单纯指内容的丰富多样,也不是训练任务的多而全,而是强调统摄性、意蕴性、构建性、驱动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开展大单元阅读教学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学科教学品质。

一、“大观念”,建立阅读统摄中心

所谓“大观念”,是指新课标精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主体教育、立德树人等,无论什么样的学科,都需要突出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大观念”具有丰富内涵,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教学观念展开深度研究,为学科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大单元教学不是单纯追求内容的丰富性,而是要体现统摄性,以提纲挈领式展开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

如教学统编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该单元内容极为丰富,有现代诗词、外国诗歌,还有两篇小说作品,教师对单元内容整合梳理,围绕“青春的价值”主题展开教学方案设计,设定单元预习任务、设计预读问题。特别是五首诗歌的学习,教师不仅组织学生展开阅读鉴赏学习,还设计了诗歌创编任务,让学生模仿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创作一首小诗,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对教师设计任务做归结处理,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在展示评价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做互动发言,推荐精彩的学生诗歌习作。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推出系列性训练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学习,学生研学体验丰富,其认知内化顺利。从教师设计和组织情况能够体察,大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大”字。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广泛互动,特别是创作诗歌经历,给学生带来的心灵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学生与作者创作背景相距甚远,学生要接触更多教辅材料,对诗歌进行深度研讨,找到模仿的起点。

二、“大问题”,丰富阅读思考意蕴

“大问题”设计不追求问题难度,而是体现观照性、对接性,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重要冲击,这里的“大”,无疑是指针对性和冲击力。教师优化问题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问题研讨行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创造一些有更高含金量的“大问题”,对阅读学习形成更多驱动作用。

第三单元是古诗词单元,包括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些诗词诞生不同年代,其历史背景存在更多个性特点,教师利用“大问题”进行学习设计:生活时代不同,但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却是相似的,你能够在深度阅读中走进作者精神世界吗?选择其中一首最喜欢的诗词展开文学鉴赏,参与班级小组展示评价活动。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教师对学生鉴赏情况做跟进观察,及时传授一些鉴赏方法,促使学生学会学法积累。经过反复推敲,学生大多能够顺利完成诗词鉴赏任务。

教师设计单元“大问题”,成功激发学生鉴赏主动性。“大问题”不追求难度,但关注执行效果,教师从更多方向展开设计和提醒,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径。从学生鉴赏学习情况能够发现,教师设计适合,学生顺利打开思维,学习认知不断增加,鉴赏学习顺利推进。高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最为熟悉,学法积累也比较深厚,教师利用小组展示活动展开任务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研学机会。

三、“大项目”,强调阅读认知重构

教师推出“大项目”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任务形式的创新上,或者是延伸任务的视野,也可以表现在任务执行的环境建设上,让学生充分重视阅读项目的落实,这样便可以达成更多阅读目标,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认知的重构。“大项目”注重形式创新,可以形成更多学习契机,教师需要有观照意识,推出更多“大项目”。

第六单元以“学习之道”为主题,选择了一些关涉学习内容的文言文,教师在调研后,推出了“大项目”任务:文言现象对文言学习形成制约,结合多种辅助材料,对课文做文言现象梳理,建立单元文言现象集锦,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学生文言现象认知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接受这个“大项目”后,开始规划自己的学习方案。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学习需要,设计一些学习建议,为学生提供更多文言现象梳理指导,重点解决学生无法理解的文言现象内容,为学生展开专业学习创造契机。

教师对学生学情有客观分析,针对性设计文言现象梳理归结学习项目,体现大单元教学的核心追求。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多种制约因素,文言现象无疑是最大的障碍,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借助更多教辅材料进行梳理和研究,逐渐形成学习共识。学生阅读认知呈现碎片化特征,教师布设文言现象梳理项目任务,其调度作用更为突出。

四、“大任务”,实现阅读导向驱动

“大任务”与“大项目”有一致性,教师在设计阅读任务时,不仅要突出任务的形式创新,还要有延伸意识,推出一些课内课外阅读任务,组织更多网络阅读学习活动,创造更多学习成长点。教师以任务为导向,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方向,发挥导学作用,为学生阅读学习带来规划作用。学生对学习任务有更多责任感,教师设计“大任务”,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

第七单元是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现代散文,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是古代散文。这些课文都是经典之作,阅读鉴赏价值很高。教师布设了“文评”学习任务:这些经典散文,其精彩片段众多,特别是文本的主旨、情感、写法、结构、表达等,都有诸多亮点,展开深度阅读,选择一个点展开评论,写成“文评”提交到班级之中,参与集体互动评价活动。学生对阅读评价比较熟悉,但大多没有书写撰写的经历,教师从这个角度设计学习任务,突出一个“大”字。学生开始梳理性阅读,找到一些切点进行深度思考,教师不时做出一些提醒,要求学生能够抓住生活对接点,观照现实生活,以提升评价的时效性和价值度。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诵读自己的评论,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

教师设计“大任务”,将学生训练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对书面评价训练任务比较有兴趣,教师适时做出点拨,指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思考和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机会。学生大多比较在意这些表现机会,教师借助大单元任务展开教学组织,为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核心创造条件。

大单元阅读教学带有特殊性,不是单一求大求全,而是从更高视角展开设计和组织,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进行调研和优化,以提升阅读教学适合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渗透“大观念”,设计“大问题”,推出“大项目”,布设“大任务”,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大单元阅读学习核心,在深度阅读和互动研讨中形成学科认知。

猜你喜欢
文言深度阅读教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深度观察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