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下智能劳动的价值解释

2023-10-29 17:55杨振锐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价值量机器劳动

杨 帅,杨振锐

(1.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一、智能劳动的内涵与定位

对于“智能”的研究已从科技领域渗透到人文社科领域,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性,相关概念在使用上常出现混淆,例如人工智能、智能经济与智能劳动等。但三者并非完全相同,人工智能是智能劳动产生的基础,但是单纯的人工智能不能够产生智能经济,而智能劳动才是产生智能经济的关键。因此,对概念的界定和区分确有必要。

(一)人工智能:智能劳动的产生基础

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如火如荼,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也逐步朝着融合化发展和场景化应用等趋势前进。无论是对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对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在未来很长的时间段内都将在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人工智能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声音。 日本学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通过计算机实现人的头脑思维所产生的效果。[1]美国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就是去做以前人类智能才能做的工作。[2]我国有学者将人工智能描绘为“是基于数据、算法、算力的系统整合,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科学”[3]。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上述概念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其核心观点都是通过科学技术构建一套能够模仿人类行为的系统。

从实践层面来看,人工智能与人之间还是具有较为密切联系。有学者提出了“强人工智能”概念,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能像正常人一样,兼具感性和理性的认知,甚至具有人类的大脑结构。[4]但当前各领域应用的人工智能并未达到“强人工智能”的标准,大部分的人工智能人仍处于较低的水准,仅是对人的部分能力的模拟和扩展,并没有具备脱离人的控制进行独立学习、超越人类智能的能力。换言之,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弱人工智能”会在社会的各领域作为人类开展工作的辅助者从事大量基础工作,其是否会超越人类智能发展成为“强人工智能”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给出答案。因此,短时间内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具有类人类意识,仍需要人类进行设计和控制,并且按照人类的预设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二)智能经济:智能劳动的效益导向

智能经济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发展基础,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提高各类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对社会生产和市场需求进行动态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合理配置各类资源的使用,进一步提高生产效能,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智能经济作为新兴的社会经济形态,其高效性能够对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对人工智能向产业化的转变提供了可能,而且对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的推进具有较大意义。

智能经济的潜力是无限的。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智能经济发展散发出的新活力、新动能会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潜能激发,推动社会经济向纵深化、持续化、高质量化发展。

(三)智能劳动:跨越工具概念的生产活动

智能劳动的对象主体是现代智能机器,其劳动的过程就是智能机器遵循预设规则、突破现有内容,做出相较于之前不同的分析和判断。智能机器做出智能劳动有两种情形:一是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推算、处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判断,做出相应的行为。此时的智能机器能够独自开展有关的活动,具备独立的行为逻辑思维体系,但该行为逻辑是建立在人类的生产经验基础上,与之的对应算法编排以及顶层规则设计都是人类社会劳动经验在智能机器上的映现;二是随着机器的不断对数据分析和判断,大量的积累会使得智能机器产生自己的逻辑判断,进而超出人类已有的经验规律,对新事物产生自己的判断,做出相应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来看,上述两种情形下的智能劳动都应当属于创造性劳动,“机器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智能,过去专属于人类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越来越被智能机器所取代”[5]。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地认识到,智能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其本身只是对经验规律的一种超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人的能力的一种扩展,而并非完全摆脱人对其控制。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机器所进行的智能劳动和人类在生活中所进行的劳动一样具有创造性。

二、劳动价值论视角下智能劳动的特征

智能劳动作为一种全新概念的劳动形态,与传统劳动相比还是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分析的视角,对智能劳动的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识别其与传统劳动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对智能劳动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一)衍伸性

智能劳动的衍伸性是指智能劳动是在以人类智能的基础之上形成,对其进行模仿和扩展而开展的一些活动。智能劳动的衍伸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行为的衍伸。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更多的是对体力劳动的一种延伸,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智能劳动更多的是对人的脑力活动的模仿,替代人类从事脑力活动。二是对人类意识的衍伸。智能劳动所产生的结果往往都具有预设性,即按照人对其进行的预先设置目标完成相应劳动。这种劳动并非机械的重复人类的指令,但也没有完全摆脱预设目标,而是在两者中间选择了一条最优的路径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在这个层面,智能劳动在目的的导向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意识”,仍是对人类意识的衍伸。

(二)独立性

智能劳动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智能机器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并自主判断并做出相应的选择。相较于人的劳动而言,智能劳动的独立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相对性。一方面,智能劳动仅是在某一领域独立,没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智能劳动虽是智能机器自发做出来的行为活动,但是这种自发性是基于模仿人的思维所产生,其不会像人类的社会劳动一般伴随着经验、意识的不断积累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智能劳动仅具备劳动的自然属性,不具备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的自然属性指其“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的过程”[6],劳动的社会属性指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智能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在其可以通过具象劳动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但智能劳动只能服务于相应智能机器的使用者,并不具备直接与他人交换自己劳动以满足他人需求,因此不具备社会属性。

(三)价值创造性

智能劳动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转移自身的旧价值。传统机器参与价值创造是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赋予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价值当中,其本身不会直接创造新的价值。做出智能劳动的智能机器其本身也属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聚,因此在劳动的过程中跟传统机器一样,都会以转移自身就价值的方式完成价值创造。二是通过创造新价值。上文已提及,智能劳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智能劳动在自主的分析研判并作出选择时,这一过程就已经实现了价值创造。智能劳动的价值创造性既包括旧价值的转移,也包括新价值的创造。

三、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智能劳动价值的形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体系批判地继承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以商品作为逻辑的出发点,认为“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 ”,如果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离出来,那么商品所剩下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7]。

(一)智能劳动属于“活劳动”的概念范畴

上文从劳动的本质出发,分析得出智能劳动与马克思分析的劳动是有一致性,但并非所有的劳动行为都能够创造出价值。马克思将劳动按照劳动方式区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由于非生产劳动不生产商品,所以商品的交换就不能体现为非生产劳动之间的交换,进而揭示了非生产劳动无法创造价值,能够进入商品交换环节的生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此外,马克思进一步将劳动划分为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更加深入地阐明了商品形成过程中不同劳动所发挥的不一样的作用。在物质生产资料过程中,劳动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被称为活劳动,而那些同样也在创造产品的过去劳动被称为物化劳动。马克思基于价值交换的维度上,对劳动概念中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进行了阐述,有效区分开了价值转移与价值创造之间概念差异,以此也有效论证了劳动价值理论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智能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中马克思所理解的价值指的是商品的价值。智能劳动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形态,其是否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该质疑最大的问题就是将智能劳动和人工智能进行了混淆,忽略了活劳动与智能劳动以及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进而陷入了人工智能创造价值的误区。马克思指出,具体劳动在形式的表现上会有较大的差异,其所创造的是物质财富,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在劳动的表现形式上没有差别,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凝结的一般劳动。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其仅是对人类部分能力的模仿和扩展,实质上是人智力劳动在现实科学界的实践延伸。

(三)智能劳动价值符合价值量形成逻辑

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商品的价值量是用劳动量计算的,而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抽象劳动通常会形成商品的新价值,而具体劳动则相反地会转移商品的旧价值,商品的价值量包含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与剩余价值。在不物化劳动的概念下,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也会有所提高,相反单位商品对应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该情形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在总价值量不变的前提下,商品使用价值的量就会增加;而在物化劳动的概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在同等的时间里,其形成的价值总量是递增的。上述论证有效阐明了劳动价值量形成的全流程,揭示了劳动中时间及价值量形成的内在关联。

三、结语

智能劳动通过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可以较大地提高劳动的质效,优化资源的配置,减少资源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提升使用价值。智能劳动更多依赖于人类的脑力活动,在这一点上,他与简单劳动抑或是传统劳动都属于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且其高效性使其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量。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智能劳动通过人工智能这一先进的生产工具将物化劳动转化到劳动生产的产品中,使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所增加,而非一味地增加使用价值而减少价值,智能劳动的价值仍符合价值量形成逻辑,并没有改变价值量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理论内核。

猜你喜欢
价值量机器劳动
机器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阜新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估
机器狗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未来机器城
热爱劳动
海域资源资产、负债及报告有关问题研究
法益个数罪刑均衡研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