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理论视域下抖音脸部特效短视频的传播研究

2023-10-29 21:32李冬琪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5期
关键词:同款脸部面具

李冬琪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抖音发布的《抖音特效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抖音平台平均每天上线超过100个新款特效;平均每五个视频投稿中就有一个使用特效进行视频拍摄。抖音特效自带美妆、换装等功能,能够起到“一秒变身”的效果,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根据2021年上半年用户投稿数排序,抖音最受欢迎的十大趣味特效中,“奶瓶面膜”“追不上我吧”“三岁照”“好运剪纸”“80岁的你”“外星来物”都是脸部特效,抖音脸部特效为用户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面具”,用户在“面具之下”尽情狂欢。抖音脸部特效短视频是重要的抖音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短视频来源,其内容生产方式具有鲜明的迷因特征,用户在抖音“拍同款”的模仿行为形成了独特的短视频迷因现象。

迷因的概念是基于生物进化论发展而来的,意为“模仿的东西”。迷因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他认为迷因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主要通过复制、模仿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科尔曼为互联网时代的迷因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将互联网迷因定义为在用户不断模仿、修改的情况下,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的具有感染性的图像、视频和流行语[1]。抖音短视频中的原创作品是少数,模仿是抖音用户参与内容创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抖音脸部特效为广大抖音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供参与及创造的迷因。

1 迷因理论视域下抖音脸部特效短视频的传播机制

1.1 模仿与复制:脸部特效成为“复制子”

网络迷因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模仿与复制。脸部特效作为一种迷因,是具有复制能力的复制子。理查德·道金斯认为,信息是通过不断复制而得以传递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单位就是复制子。抖音平台有众多用户使用抖音脸部特效,创作并发布短视频,这些短视频就是对脸部特效的简单复制。

抖音用户在刷视频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脸部特效短视频,除了美颜类的脸部特效,抖音平台还推出了大量新奇搞怪类的脸部特效,比如“超长西瓜”“大脸倭瓜”“聪明的小呆瓜”等,这些脸部特效常常与各种有趣配音、答题或者是个性化匹配出现,用户在观看到此类视频后,会改变自己的围观心态,激起探索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尝试为自己戴上不同“面具”,并主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效进行拍摄,亲身体验某一特效,从某一脸部特效视频的观看者自发成为脸部特效的使用者。另外,相比翻拍动作挑战类、故事情节类视频,特效类同款视频的技术要求低,用户更容易完成拍摄,海量用户使自己也成为复制子,脸部特效类短视频便开始呈现出爆发式的复制传播现象。

海量的、原子化的用户的主动参与是互联网迷因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任何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互联网迷因的匿名创作者[2]。抖音为迷因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寄生体”,成为迷因培育复制因子的基础。在抖音平台上,匿名与各种面部特效的遮蔽作用的叠加会大大提高用户参与视频创作的意愿,抖音的各种脸部特效被用户不断使用和快速复制,实现了迷因传播的初始阶段。

1.2 传播与扩散:算法推荐与“拍同款”助推特效使用

抖音脸部特效短视频要不断实现自我复制还需要良好的传播渠道,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能够为用户推荐大量同款特效短视频,为脸部特效短视频传播畅通了渠道。抖音是基于算法技术为用户推送内容的平台之一,算法推送内容的显著特征便是根据用户平时浏览的喜好进行私人定制化的内容推送,提升用户活跃度[3]。用户在刷抖音时,看似随机出现的视频实际上是经过了平台的算法机制计算的,用户对某一视频的观看时长、点赞和评论都会被后台记录,成为平台为用户推荐“下一个”视频的依据。当用户在某一脸部特效视频上的停留时间过长或者产生点赞评论行为后,抖音后续便会持续推荐同款视频,用户会受到同款视频的“轰炸”,在这样的传播模式下,迷因传播不断加速和强化。

另外,在使用了脸部特效的视频的左下角会出现“同款特效”字样,用户只需要点击进入特定页面就可以拍摄同款视频,甚至背景音乐也是同款。在抖音,脸部特效的拍摄者大多都是普通人,用户在观看此类视频时除了观赏还会产生创作意愿,希望能够欣赏本人使用脸部特效之后的样子。在功能引导之下,大量用户成为脸部特效视频的传播者,推动特效迷因的传播。互联网迷因的背后是大众身体及话语表达的一个出口,这种主动的创作、参与行为带给大家一种娱乐解压的快感或被亲密关系包围的感觉[4]。抖音平台设置的“拍同款”是特效迷因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大量的用户在复制迷因后也成为迷因载体,“拍同款”为迷因的创作与再传播提供了入口,在算法推荐机制与“拍同款”的功能支持下,脸部特效视频会进行快速传播与扩散。

1.3 衍生与异变:脸部特效的多元场景应用

理查德·道金斯将生物进化与文化沿袭联系起来,认为迷因是基因,迷因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与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类似,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会发生变异,迷因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异。

脸部特效作为初始迷因虽然会被大量复制,但是用户在使用脸部特效时除了最初单纯欣赏的复制行为,后续还会通过自己的创意,对初始迷因进行改编,结合不同背景音乐和不同文案,让特效视频能够在多场景进行运用,并带上不同话题。不同的脸部特效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不同意义,产生异变。以抖音的脸部特效“超长西瓜”为例,截至2023年1月3日,该特效的使用人数已经达到了1 247.1万。该特效在视觉呈现上是一根长长的西瓜条,用户在使用时只会露出双眼和嘴巴,该特效最初出现时,用户围绕该特效本身是黄瓜还是西瓜展开了讨论,此时有关于特效的讨论还停留在特效本身。随着特效视频不断传播,用户在使用该特效时往往会配上背景音乐和文案,赋予该特效不同的含义,该特效逐渐与“小孩与大人眼神的区别”“清澈的眼神”“通过眼神展现演技”等衍生话题联系起来。当特效与某一特定音乐同时出现时,“超长西瓜”在用户的演绎下就会产生新的效果与特定的意义(自嘲或讽刺),用户在原本复制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二次创作不断传播后,“西瓜条”与特定的音乐相结合已经有了新的含义,参与到制作与迷因发布的用户创造出了新的共享经验,让该特效视频适用于多种场景。

科尔曼在对互联网迷因进行界定时就强调了互联网迷因的异变特征,迷因主要靠内容与形式的复制与传播进行繁衍,脸部特效“西瓜条”本身是被保留下来的初始迷因的部分特征,用户通过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迷因的原本内涵,使之内涵延伸,随着“西瓜话题”不断切换,各种衍生品又会成为新的复制子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复制、变异与传播。

2 抖音脸部特效短视频迷因现象的问题

2.1 “面具”遮蔽身体,伪装颠覆现实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们都处在一个“看脸时代”,这也是“P图美颜”不断流行的原因之一。但是“P图美颜”又常常会与“诈骗”“虚假”等负面词语联系在一起,用户在通过美颜进行形象重塑时往往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抖音各种脸部特效的出现为人们重塑自我媒介形象提供了规避负面评价风险的可能。除了美颜功能外,一些搞怪特效还会对身体进行遮蔽,产生“面具”般的效果。在使用特效后,真实的面孔不仅仅能够被修饰还能够被隐蔽,在人工制品“面具”之下,人们的表达与行为更加大胆。

在戴上特效面具之后,人们开始更加自由地进行表演,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表达的或感兴趣的话题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来,特效视频的娱乐性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增强,而网络迷因不断吸引用户加以模仿、转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娱乐性和趣味性。特效视频的多场景适用性能够方便用户对任意话题发表意见,但是久而久之,抖音脸部特效视频的再创文本不可避免的会以娱乐诉求为主,在社交关系中进行复制、转发和评论,当所有的话题都以娱乐的面目出现,其深度文化意义就会被忽略。在迷因传播与变异的过程中,其意义的表达逐渐开始依附于特效,在特效“大学生清澈眼神”的传播过程中,大学生这一群体与“缺乏社会经验”等关键词联系起来,被认为眼神中流露出了“清澈的愚蠢”,但是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现实情况的颠覆,表演者的自嘲很有可能会成为观看者的刻板印象。

2.2 特效意义发散,圈层固化明显

迷因作为一种通过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播,同时不断演变的内容或概念,会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圈层与一定的“准入”门槛。一个脸部特效视频,除了改变人物形象,在迷因异化的过程中还可以传达出各种吐槽、犀利或讽刺等信息,各种想法不断地在压力倍增又创意无限的抖音年轻用户中酝酿孵化,青年群体在使用脸部特效的过程中,会不断生产出特效圈内人才懂的“梗”。

依然以“超长西瓜”视频为例,一个使用了“超长西瓜”特效并配备一段关于出丑经历的文字,外加一段诡异背景音乐的视频,圈内人看到后会准确地理解该视频所代表的自嘲含义,并且能够产生极强的认同感,在评论区纷纷晒出自己与博主类似的经历,在这样一段脸部特效的视频下面,是一群圈内人的狂欢。而在圈外人看来,这样一段无描述、无表演的视频是无意义的。在迷因传播所产生的频繁互动关系中,相同兴趣和价值取向而产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彼此之间的影响而扩散,特效使用者一边不断对特效进行解构与重构,一边加固着圈层。

2.3 模仿消弭个性,用户审美趋同

迷因传播的第一阶段就是模仿,可以说模仿是迷因产生与传播的前提之一。脸部特效的使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创作欲望,成为人们表达的出口;另一方面大量“拍同款”的视频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容同质化,人们在不断接受同质内容的过程中,会逐渐丧失对内容美感的追求。同一脸部特效的使用让人人都可以享用同一面孔,人们的独特个性被千篇一律的脸部特效视频所消弭。塞宁·盖认为审美体验是可以被过量涌入的信息和效果驱动所改变的[5]。在大量同质化特效视频的入侵下,人们会自觉认为这就是主流的流行文化,为了融入流行群体,用户必须了解和接受内部迷因的意义与使用规则,在完成相互认同的过程中,特效也完成了对人的驯化,人们之间能够相互“接梗”,审美体验不断趋同。

在特效的“帮助”下,人们都戴上了同一面具,表达着相似话语,个性被不断消弭。脸部特效本应该是人的延伸,是展示自我的一种手段,但当机械复制同一特效时,人成为特效的延伸,不同的人被嵌入特效中,热浪褪去之际,留在记忆里仅是特效的形象,而不是具体个人在特效中呈现出来的个性美感[6]。

3 总结与反思

某条抖音脸部特效视频的火爆引来了用户的模仿,用户的模仿拍摄又不断增加视频的数量,信息流动更加畅通,迷因演化得更快,为了在大量同质化视频中脱颖而出,用户又会不断创新特效迷因的适用场景,加速迷因的变异[7]。对于特效迷因传播背后存在的内容同质化、圈层固化和审美同化等问题,抖音平台应该从视频制作和观看两个方面着手改进。

在视频制作方面,抖音平台应该鼓励原创视频和创新视频的拍摄,给予其创作者一定的流量,让原创视频得到更大程度的曝光。当然要提高一般用户的创作积极性,抖音平台需要降低拍摄门槛,抖音设计中心负责人王运恢也表示,抖音提供特效的初衷是为了降低短视频拍摄门槛,帮助用户更好地表达。抖音平台可以从鼓励特效制作者制作出更加有趣的特效入手,提高用户使用特效的选择,减少用户对于同一特效的反复使用。除了视频制作,同质化内容的推送也会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平台应该改进算法推荐机制,不仅要算出用户的喜好,还应该注重用户的观看质量,对于某一类经常出现的视频平台可以主动询问是否减少推送,丰富用户的观看体验[8]。

一个特效的火爆是因为它满足了网络情境中的用户使用心理需求,并与特定的社会景象相关联,从而获得了充分关注和反复模仿式生产。用户在脸部特效短视频中看到了自己面部变化的可能性与他人面具之下的生活,又用“复制”的方式向他人呈现自己的变装与生活,其中包含了自嘲、宣泄、释放的情绪,用户在使用或者观看抖音脸部特效视频时,也应该辨别信息环境中的虚假内容,立足现实生活,避免沉溺于“面具”之下,特效迷因背后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大众娱乐的表面和一种颠覆权威的快感,更重要的应该是体现一种多元价值的长远娱乐。

猜你喜欢
同款脸部面具
脸部美容须知
你是不是也有个同款妈妈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面具中的鱼
实用攻略 同款不同样
属于“我们”
属于“我们”
3D打印技术助英男子重获完整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