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吡呋喃酮等六种杀虫剂对草莓蚜虫的田间防效

2023-10-30 03:06岳明珠马甜甜许江岩潘以楼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6期
关键词:呋喃酰胺蚜虫

岳明珠,马甜甜,许江岩,王 宁,潘以楼,潘 登

(句容市希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江苏 句容 212400)

草莓(Fragaria ananassaDuch.)为多年生浆果类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小浆果。中国是生产草莓的第一大国,从1994 年以来年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2018年中国草莓种植面积11.11万hm2,年总产量296.43 万t,占全世界的1/3[1]。随着中国草莓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种植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逐步从露地栽培模式为主发展到塑料大棚和温室栽培模式为主。通过设施栽培可以确保草莓上市时间及产量,提高种植户经济收益[2]。随着草莓设施栽培模式的大面积推广,温室草莓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3]。

草莓常见病虫害有炭疽病、灰霉病、枯萎病、白粉病、二斑叶螨、蚜虫和蓟马等[4]。草莓蚜虫多为桃蚜(Myzus persicae),其多群聚在草莓的花序、嫩叶、嫩心和幼嫩花蕾上进行繁殖和取食[5,6];草莓受害后叶色退绿,叶片卷曲、变形,蚜虫分泌物还可封闭植株气孔,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使草莓植株生长衰弱;并且桃蚜、棉蚜(Aphis gossypii)和草莓根蚜(Aphis forebesi)还是草莓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病毒病对草莓造成的损失比直接危害更大[7]。

草莓蚜虫的防治方法有多种,但生产上以化学防治为主。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等)为主要品种,但此类药剂因对蜜蜂的潜在毒性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据报道,几种新型药剂如除虫菊素、苦参碱、藜芦碱、啶虫脒、吡蚜酮、溴氰虫酰胺等对草莓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8-13]。氟吡呋喃酮是由拜耳公司开发的新型杀虫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对甘蓝桃蚜、苹果黄蚜、烟粉虱、柑橘木虱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与主要杀虫剂进行比较,氟吡呋喃酮对蜜蜂的毒性更低[14,15]。在日光温室中设置氟吡呋喃酮等6 种新型杀虫剂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试验,为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颜,来自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1.2 供试药剂

200 g/L 氟吡呋喃酮SL、240 g/L 螺虫乙酯SC、70%吡虫啉WG,均由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中国)提供;10%氟啶虫酰胺WG(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50 g/L 双丙环虫酯DC[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22%氟啶虫胺腈SC(科迪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均购于江苏省句容市农资市场。

1.3 试验方法

试验地位于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草莓连栋钢架大棚。草莓为高架栽培模式,以肥土+芦苇材粉混合基质作为栽培基质,并以营养液进行根部滴灌。于9 月下旬移栽,株行距30 cm×20 cm,每架垄2 行草莓苗。

1)试验剂量设定。试验于2020年、2022年开展,2020 年设置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120.0 g a.i./hm2、240 g/L螺虫乙酯SC 108.0 g a.i./hm2、10%氟啶虫酰胺WG 60.0 g a.i./hm2、50 g/L双丙环虫酯DC 12.0 g a.i./hm2和空白对照(CK)共5 个处理;2022 年设置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120.0 g a.i./hm2、240 g/L 螺虫乙酯SC 108.0 g a.i./hm2、10%氟啶虫酰胺WG 60.0 g a.i./hm2、50 g/L 双丙环虫酯DC 12.0 g a.i./hm2、70%吡虫啉WG 31.5 g a.i./hm2、22%氟啶虫胺腈SC 41.0 g a.i./hm2和空白对照(CK)共7 个处理。各处理小区面积10.5 m2,重复3 次,随机区组排列。

2)施药方法。采取小区喷雾处理方法,使用手持喷雾器,同一药剂不同施药量喷雾按用药量从低到高的顺序喷雾;不同药剂间喷雾方法为每种药剂喷雾后使用清水洗净喷雾器后再进行下一种药剂的喷雾。

1.4 施药

2020 年试验于3 月17 日和3 月24 日各施药1次;2022 年试验于1 月13 日施药1 次。施药时按900 L/hm2用水量稀释药剂,手持喷雾器均匀喷雾。

1.5 调查方法与药效计算

施药前每小区固定5 点,每点标记2 株草莓苗,于施药前、施药后1、3、7、14 d 分别调查标记草莓苗上的蚜虫数。以10 株草莓苗上的蚜虫数计算防效。

各处理防治效果经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用Duncan’s 新复极差统计法比较各药剂防治效果差异显著性。采用DP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6 种药剂的田间防效

2.1.1 施药2 次对蚜虫的防治效果 由表1 可知,2020 年3 月17 日施药后1 d,200 g/L 氟吡呋喃酮SL、10% 氟啶虫酰胺WG 对草莓蚜虫的防效分别为75.59%和68.51%,显著高于240 g/L 螺虫乙酯SC 和50 g/L 双丙环虫酯DC,说明200 g/L 氟吡呋喃酮SL和10%氟啶虫酰胺WG 的速效性较好。施药后7 d,200 g/L氟吡呋喃酮SL、10%氟啶虫酰胺WG和50 g/L双丙环虫酯DC 对草莓蚜虫的防效均在90%以上,而240 g/L 螺虫乙酯SC 的防效仅为83.93%,显著低于其他3 种药剂。

表1 2020 年4 种药剂对草莓蚜虫的防效

3 月24 日进行第二次施药。2 次施药后7、14 d进行调查(表1),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施药2 次,200 g/L氟吡呋喃酮SL、10%氟啶虫酰胺WG和50 g/L双丙环虫酯DC 对草莓蚜虫的防效没有显著提高,说明2 次施药意义不大;而240 g/L 螺虫乙酯SC 的防效提高至90%以上,说明使用该药剂防治草莓蚜虫需要施药2 次。

2.1.2 施药1 次对蚜虫的防治效果 2022 年1 月13日施药1 次,分别于药后1、3、7、14 d 调查各药剂对草莓蚜虫的防效,结果见表2。

表2 2022 年6 种药剂对草莓蚜虫的防效

从表2 可以看出,施药后1 d,6 种供试药剂对草莓蚜虫的防效均较低;药后3 d,240 g/L 螺虫乙酯SC、50 g/L 双丙环虫酯DC 对蚜虫的防效低于其他4 种供试药剂;施药后7 d,70%吡虫啉WG 和22%氟啶虫胺腈SC 对草莓蚜虫的防效均在90%以下,明显低于其他4 种药剂;施药后14 d,200 g/L 氟吡呋喃酮SL、10%氟啶虫酰胺WG、240 g/L 螺虫乙酯SC 和50 g/L 双丙环虫酯DC 对草莓蚜虫的防效均在95%以上。2022 年试验结果表明,供试6 种药剂对草莓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可达14 d以上。

2.2 200 g/L氟吡呋喃酮SL不同施药量的田间防效

2021年、2022年比较了200 g/L氟吡呋喃酮SL 在90.0、120.0、150.0 g a.i./hm23 种施药量下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表3、表4)。2021年200 g/L 氟吡呋喃酮SL对草莓蚜虫防效较好。由表3可知,药后1 d,200 g/L氟吡呋喃酮SL 不同施药量(90.0~150.0 g a.i./hm2)对草莓蚜虫的防效均超过60.00%,且在120.0、150.0 g a.i./hm2施药量下高于70%吡虫啉WG 的防效;药 后3~7 d,200 g/L 氟 吡 呋 喃 酮SL 在120.0、150.0 g a.i./hm2施药量下对草莓蚜虫的防效均高于70% 吡虫啉WG(31.5 g a.i./hm2)。结果表明,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在120.0 和150.0 g a.i./hm2施药量对草莓蚜虫的防效没有显著差异,但均高于施药量为90.0 g a.i./hm2对草莓蚜虫的防效。

表3 2021 年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对草莓蚜虫的防效

表4 2022 年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对草莓蚜虫的防效

2022 年试验结果表明(表4),药后1 d,200 g/L氟吡呋喃酮SL 对草莓蚜虫防治效果较低,防治效果仅在28.88%~38.46%;药后3 d,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对草莓蚜虫的防效超过68.00%;药后7~14 d,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对草莓蚜虫的防效超过90.00%,高于70%吡虫啉WG 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在90.0、120.0、150.0 g a.i./hm2施药量下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3.1 讨论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供试6 种药剂中,考虑施药次数,200 g/L 氟吡呋喃酮SL、10%氟啶虫酰胺WG、50 g/L 双丙环虫酯DC 对草莓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速效好、持效期长。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报道相一致[16,17],且供试的6 种新型药剂对草莓均安全友好,对草莓生长、开花和结果影响较小。

3.2 小结

2021 年、2022 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在90.0~150.0 g a.i./hm2施药量下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随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强;施药后7~14 d,200 g/L氟吡呋喃酮SL在120.0~150.0 g a.i./hm2施药量下对草莓蚜虫的防效均高于70%吡虫啉WG(31.5 g a.i./hm2),90.0 g a.i./hm2时与70%吡虫啉WG差异不显著。因此,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可以替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用于防治草莓蚜虫,以减轻对蜜蜂的毒害。

3.2.1 药剂速效性 2020—2022 年3 年田间试验期间,2020 年、2021 年10%氟啶虫酰胺WG、50 g/L双丙环虫酯DC 和240 g/L 螺虫乙酯SC 对草莓蚜虫的防效结果不完全一致,2020 年施药后1 d 的防效在41.44%~68.51%,2022 年防效在22.76%~39.34%;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在2020 年、2021 年施药后1~3 d 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均高于2022 年。2020 年于3 月中旬施药,试验期间棚室温度为14~37 ℃;2021 年于4 月24 日施药,试验期间棚室温度为19~37 ℃;2022 年于1 月13 日施药,试验期间棚室温度为-1~22 ℃。试验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施药时棚室温度有关,温度的差异导致药剂速效性的差异。而这一推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3.2.2 新型药剂氟吡呋喃酮对草莓蚜虫的防效 新型药剂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在3 年的试验中,对草莓蚜虫表现出优良的防治效果;后续进一步试验其施药量、施药时间对蚜虫防治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200 g/L 氟吡呋喃酮SL在施药量90.0~150.0 g a.i./hm2对草莓蚜虫的防效差异不显著。根据3 年的试验结果,建议在生产中应用200 g/L 氟吡呋喃酮SL 防治草莓蚜虫,施药量在90.0~120.0 g a.i./hm2即可,提高施药量对防治效果的提高幅度不大。

猜你喜欢
呋喃酰胺蚜虫
蚜虫婆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双酰胺类杀虫剂Broflanilide
三氟咪啶酰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1-O-[3-(2-呋喃基)丙烯酰基]-β-D-吡喃果糖的合成及应用
国外二硝酰胺铵的发展现状
一个含呋喃环顺磁性碳硼烷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成机理
呋喃酮和酱油酮的填充柱超临界流体色谱对映体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