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干预对酒依赖患者健康信念 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2023-10-31 04:22许世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信念研究组理论

万 勉 许世阳

①湖北省宜昌市优抚医院精神科 443000 E-mail:wm125452@163.com ②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精神科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人以饮酒为乐,久而久之对酒精产生依赖性[1]。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自21世纪以来,我国18岁以上成年男性酒精依赖患病率达10%左右[2],且由饮酒造成的危害及酒精依赖住院率也在逐年升高。酒精属于精神活性物质,长期饮酒会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以及肿瘤疾病,还会造成交通伤害、意外伤害、蓄意伤害等,不仅给个体及家庭带来危害,还会破坏社会治安稳定[3-4]。既往研究认为[5],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能去除酒依赖患者对酒精的身体依赖,并不能去除其对酒精的心理依赖,且约50%的酒精依赖患者在急性期戒酒结束治疗后3个月便开始再次饮酒,导致复饮率较高。相关研究表明[6],心理依赖是影响患者复饮率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于酒精依赖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心理治疗。行为转变理论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普罗察斯卡(Prochaska)在1984年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型,其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着眼于行为变化过程及对象需求,其认为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渐进、连续的过程,可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即没有准备阶段、犹豫不决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该疗法普遍适用于戒烟、酒精及物质滥用、非慢性传染性疾病人群的干预工作[7-8]。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行为转变理论模型以患者的行为变化过程及患者自身为服务主体,依据患者的心理诉求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通过改变患者的健康意识,提升患者的健康信念,实现其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从而提高疾病治疗效果[9]。贺海燕[10]等人将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框架的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结果表明该干预方法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其健康信念。祝让放[11]等人对血脂异常患者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运动行为干预,结果表明该疗法能够促进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提高及运动行为改善。沙瑞丽[12]等人对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模式,结果发现该干预模式可以提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行为,改善其临床症状。刘啟[13]等人研究发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其呼吸困难程度。祁庆[14]等人对妊娠期糖尿病乙肝孕妇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模式干预,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孕妇的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及自我血糖监测水平。以上研究均证实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在实际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但现阶段关于该理论模式的教育干预在酒精依赖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尚少,基于此,本研究拟探究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干预对酒精依赖患者健康信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21年4月-2022年4月于某院住院治疗的酒依赖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依据《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15]中酒依赖的诊断标准确诊;②年龄18~60岁;③患者或家属均对研究知情。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研究者;②存在沟通、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合并恶性肿瘤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④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者;⑤拒绝接受随访者。依据上述纳排除标准,共80例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依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研究组:男36例,女4例;年龄20~58(39.75±8.79)岁;饮酒时间:2~12(8.08±1.33)年;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2例,高中以上18例。对照组:男35例,女5例;年龄22~60(40.13±10.14)岁;饮酒时间:3~14(7.95±1.28)年;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3例,高中以上1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干预:患者入院后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主要内容包括饮酒危害、戒酒方案、预期效果等,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常规预防、出院指导等。

研究组予以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干预:(1)组建行为转变理论教育小组:小组由1名专科医生、1名心理咨询师、1名主管护师及3名普通护士组成。由主管护师担任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行为转变理论知识,熟悉健康教育的相关流程,制定个体化教育方案,由专科医生及主管护师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并最终确定方案。(2)评估:由护士查阅资料,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饮酒年限、受教育年限、酒精依赖程度,由心理咨询师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健康意识及健康信念。(3)教育干预:①前意向阶段:针对患者对酒依赖概念,酒滥用的原因、危害、表现以及治疗原则等相关知识的缺乏现状,制作相关知识影视资料,在医院演示教室内集中播放并进行口头讲解。应用行为转变理论中“意识唤醒”、“角色转换”等策略,帮助患者回忆饮酒后所致身体不适、痛苦等,分析长期饮酒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危害。②意向阶段:分析患者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与能否持之以恒的矛盾心理,采用“自我评价”、“环境评价”等方法评价患者不良行为习惯的内外部因素,并利用病友间经验交流、同理心等提高患者的戒酒决心及信念。同时邀请专科医生分享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的典型案例,提高患者的健康信念及行动力。③准备阶段:以行为转变理论中“自我解放”、“社会解放”等策略评价患者在改变不良行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并制定出可行的不良行为转变计划。④行动阶段:为患者定制个体化行动目标,由医护人员及家属共同督促并帮助患者完成每日设定的目标,并邀请完成预期目标患者分享经验,鼓励其他病友提高行动力。⑤维持阶段:对于住院患者,医护人员每日进行康复状况询查,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进一步行动目标分配,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嘱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保证患者出院后能够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由医护人员进行每周1次的电话随访。随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的饮酒行为以及保持良好行为习惯的状态,并予以一定的指导及意见,提高患者的健康信念及行为。

1.3 观察指标

①健康信念:以健康信念量表[16]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的健康信念,该量表包括感知到易感性、感知到严重性、感知到障碍、感知到益处、维护健康动机5个维度,每个维度含4个条目,所有条目均计为0~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信念越强。②应对方式[17]: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调查表进行评估,该问卷分面对、回避、屈服3个分量表,其中“面对”包括8个条目,“回避”包括7个条目,“屈服”包括5个条目,共20个条目,均计为1~4分,其中8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越高。③酒精依赖程度:采用酒精依赖严重程度问卷表[18](SADQ-C)评估两组干预后3个月的酒精依赖程度,该量表共包括20个条目,均按4级赋分法计为0~3分,评分>30分为重度酒精依赖,评分16~30分为中度酒精依赖,评分<16分为轻度酒精依赖。④生活质量:于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量表[19]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包含5个因子,物质生活包含4个因子,计分范围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⑤干预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20](NSNS)评估患者的干预满意度,该量表总分95分,76及以上分为满意,57~75分为一般满意,57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处理

将研究数据导入SPSS 22.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感知到易感性、感知到严重性、感知到障碍、感知到益处、维护健康动机、面对、回避、屈服、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酒精依赖程度、干预满意度以n(%)表示,行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健康信念比较

干预前,两组感知到易感性、感知到严重性、感知到障碍、感知到益处、维护健康动机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干预后,两组上述各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健康信念比较

2.2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

干预前,两组面对、回避、屈服评分比较无意义;干预后,两组面对评分高于干预前,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干预前,其研究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

2.3 两组酒精依赖程度比较

研究组酒精依赖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酒精依赖程度比较[n(%)]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两组上述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2.5 两组干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干预满意度为92.50%,较对照组的70.00%显著升高,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酒精依赖患者在接受住院及门诊脱瘾治疗后,其躯体症状基本缓解,但一旦脱离治疗环境,便会出现复饮的可能性。造成复饮的原因与患者的非理性信念、不良应对方式等密切相关[21-22]。健康行为是个体维持身心健康而采取的各种活动,而健康信念是个体采取健康行为活动的主观认知和心理感受,是患者对自身康复的信心,酒依赖作为一种行为相关疾病,与患者持有的健康信念关系密切[23]。应对是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时采取的认知及行为活动,是影响应激事件结果的重要中介因素,因此当个体面对应激时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24]。赵丽俊[25]等人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对35例酒依赖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酒依赖患者首选的应对方式为解决问题,其次为退避。高静[26]等人通过对比酒依赖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应对方式,结果表明,患者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酒依赖患者更可能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马冬花[27]等人研究表明,健康信念高的患者会积极主动获取疾病相关知识,参加各种疾病康复俱乐部等,使患者更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因此,对酒静依赖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升其健康信念,对于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干预依据患者所处的行为状态,剖析其心理诉求,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变自身不良行为,促使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目前该基于理论模式的教育干预已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血压透析以及肿瘤患者中展现出确切的干预效果[28-30],备受广大中西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对酒精依赖患者予以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感知到易感性、感知到严重性、感知到障碍、感知到益处、维护健康动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行为学转变理论的教育干预可提高酒依赖患者的健康信念。分析原因,该干预方法在干预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意识及信念的初步了解,为其制定个体话干预方案,在前意向阶段侧重于培养患者的健康行为意识,在意向阶段,利用病友间经验交流、同理心等手段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念,同时邀请专科医生分享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健康信念。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面对”应对方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应对方式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干预能促使患者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因为患者健康信念的提升使患者心理方面发生正向积极的变化,从而更有利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放弃消极的应对方式。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干预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对酒精依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这可能得益于患者健康信念的提高有利于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能够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并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促进疾病康复,减轻对酒精的依赖。结果就还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干预能够提高酒精依赖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可能因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酒依赖患者的健康信念,改善其应对方式,减轻对酒精的依赖度。本研究中,研究组的干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患者对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干预方法有较高的接受度。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教育干预对酒依赖患者临床干预效果显著,能提高其健康信念,促使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轻其对酒精的依赖程度,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高,该研究为酒精依赖患者的临床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猜你喜欢
信念研究组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为了信念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发光的信念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信念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