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的编制*

2023-10-31 04:22宋传颖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题项效度信度

宋传颖

①邵阳学院心理中心 422000 E-mail:1611622947@qq.com ②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

创新活力是创新与活力的复合词,兼具创新与活力的双重特性,是创新主体在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创新认知、创新情感、创新动力等综合特征的反映。当下中国正处于加速推进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双创的新时代背景让创新与活力在当代突显出更加深远的意义,上升为新时代的主题,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按照“充满活力”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1]。自此党的历次重大会议均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3]。

这表明激发创新活力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并备受关注,它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实现中国梦与构筑和谐幸福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人们所追求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生活乐趣和希望,具有创造活力的社会,正是人们充满创造性的活力构建着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创新活力,就没有超越与突破,整个社会就会在低水平的重复与循环,也根本上没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活力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阐述,对创新活力理论结构、测评方法、影响机制等还有待深入探究。从研究内容看,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对企业[4-6]、城市[7-10]、技术[11]、个体[12-13]等主体创新活力内涵的认识;对企业[14-17]、党支部[18]、高校青年教师[12]等主体创新活力模型与测评指标的初步构建;对企业[19-26]、个体[27]、技术[11]等主体创新活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如何激发基层党组织[28-29]、科技(研)人才[30-32]、企业员工[33]、高校教师[34-35]、研究生[36]的创新活力策略探究等4个主要方面。其中,多数研究主要以理论思辨分析研究为主,个别采用实证数据调研与经验模型验证的方法。聚焦到对创新活力的测评上,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创新活力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测评指标的确定,具体的测评指标既有对创新意识、创新效能等主观层面的测量,又有对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创新文化、创新资源、创新管理、创新绩效等客观层面的测量,但是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整体上对创新活力的测评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现有测评指标缺少对创新活力的情绪情感维度的涉及;二是缺少对创新活力理论结构的质性探索以及各构成因素间相互关系的探究,有的创新活力测评指标甚至没有进行案例或实证研究的验证。

目前,暂未发现系统地揭示大学生创新活力结构的研究,更缺少测评大学生创新活力的有效工具。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的一群人,他们不仅是学习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具年轻有活力的典型代表,是具有开拓性与创造性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因此,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指导,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大学生创新活力结构及测评工具,对我国杰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创新素质评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以个别调查和小规模团体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山东、江苏、广东、北京、湖南、四川、重庆、内蒙古等地区选取14所高校抽样,委托公共课教师或辅导员在课间休息或晚自习时施测,前后分3批发放问卷施测。

第一批发放问卷1600份,有效问卷1526份(样本1),其中男生638人,女生888人;文史类314人,理工类730人,艺术类208人,医学类274人;大一812人,大二412人,大三176人,大四126人;学生会及社团干部1248人,无干部经历者278人;211或985重点院校者164人,普通一本院校者262人,普通二本院校者934人,普通三本(独立学院者)166人。

第二批发放问卷1700份,有效问卷1640份(样本2),其中男生674人,女生966人;文史类344人,理工类788人,艺术类210人,医学类298人;大一876人,大二450人,大三194人,大四120人;学生会及社团干部1388人,无干部经历者252人;211或985重点院校者174人,普通一本院校者278人,普通二本院校者1010人,普通三本(独立学院者)178人。

第三批(样本3):样本2的一所高校75名学生在间隔8周后进行重测。收到有效并匹配成功被试75份。其中男生35人,女40人。用于重测信度分析。

1.2 问卷编制过程

1.2.1 大学生创新活力理论结构的构建 采用方便随机整体取样的方法,从山东、江苏、广东、北京、湖南、四川、重庆、内蒙古等地区的14所高校中,分别选定获得过国家级、省级、校级3个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团队各1个,共计42个团队,277人参加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及部分深度访谈。所有被试须回答问题:①您认为创新活力是什么?请您围绕“创新活力”一词充分展开联想,列出您认为最能反映大学生“创新活力”概念或内涵的至少6个词语或句子。②请您根据自己的了解,列出“高创新活力的大学生”具备的10个最明显特征。③请详细描述1~2个你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见过的或听过的大学生高创新活力的例子。④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说明。⑤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大学生创新活力?⑥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个大学生创新活力的高低?共收集有效文本277份。

根据采集到的有关创新活力的文本资料,运用结构建模理论,按照阅读文本资料、对所文本资料进行“目的性抽样”并登录、寻找关键概念词、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的分析步骤,对每个“样本单元”逐一的分析,登记每一个分析单位(1个大学生文本资料为1个分析单元)创新活力关键特征出现的频次,做好评判记录。研究结果发现:

首先,根据对277名大学生所列举的1339个有关“创新活力内涵”词句的内容分析,经过合并、聚类、汇总,共获得347条关键特征,最终归为创新性行为(参考点305,材料来源174)、创新意识(参考点298,材料来源157)、创新性个性(参考点266,材料来源152)、创新精神与价值(参考点207,材料来源109)、创新性知识与能力(参考点122,材料来源92)、创新动力与发展(参考点122,材料来源92)6类。

其次,根据对277名大学生列举的2379个有关“高创新活力最显著特征”的词句的内容分析,经过合并、聚类、汇总,共获得212条关键特征,最终归为创新个性(参考点748,材料来源235)、创新意识(参考点532,材料来源225)、创新知识与能力(参考点460,材料来源193)、创新精神与情感(参考点215,材料来源127)、创新行为(参考点292,材料来源168)、创新动力(参考点120,材料来源81)6类。

最后,又访谈了2名心理学教授、3名心理学博士和5名大学生创新团队成员,再结合对典型创新事例的分析,将大学生创新活力的结构构建为6个维度:一是创新个性活力,是指高创新活力需要大学生具有独特进取的创新个性品质,决定着其对事物的态度与方式;二是创新意识活力,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事物或观念的意识,并在创新和创造活动中表现为个体的认知风格、思维特点、开放的视野格局等方面;三是创新知识与能力活力,是指大学生进行高效创新和创造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包含创新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创新能力的强基础性与特殊能力融合性等;四是创新精神与情感活力,是指大学生创新创造过程中的精神追求、核心价值取向和情绪情感状态等;五是创新行为活力,是指大学生在产生创新想法的过程中以及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创新成果时的行为表现;六是创新动力活力,是指大学生创新活力的激发需要以成就导向、探索未知欲望和满足兴趣需要等为内在动机的驱动。此外,本研究文本编码一致性信度CA在[0.66,0.87]之间,分类一致性信度R值在[0.76,0.91]之间,均具备中度以上信度系数,表明编码者对277位大学生资料分析具有较高一致性,编码者对大学生创新活力文本资料的分析具有可信度。

1.2.2 初测问卷的编制 根据对大学生创新活力的质性研究结果,参照所构建的创新活力理论结构模型,组建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题项库,包括:①通过自由词语联想法,所获得有关创新活力内涵的347个关键词句;②通过高创新活力者最显著特征的开放式调查,所获得的212个最显著特征的描述;③通过对互联网、文献中有关创新活力研究主题的梳理以及相关测量问卷题项的整理汇总,所获得的80个量表条目。最终形成了包括639个题项的创新活力问卷题项库。

为了使问卷条目表达更加规范、准确,首先请2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和1名心理学专业的博士一起将含义相同的题项合并,或根据题项的核心含义将其补充成完善的句子,形成表述相对规范与标准的创新活力问卷题项。其次由2名心理学教授对第一次评析的结果进行第二次评析,把表述不清或内容重复的再次删除或合并。再次,请8名创新项目参与学生对第二次评析结果进行试阅,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一个有75个项目的预测量表。所有项目随机排列,采用里克特(Likert)5点评分法,“1~5”代表“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当前的创新活力程度越高。

1.3 校标测量工具

在效标的选择上,由于目前暂未发现直接与创新活力有关的测评,只能从有关活力和创新的测评中来选择校标加以间接检验汇聚效度。目前关于活力的研究多数将活力作为一个因子在其他研究中被测量,仅有少数量表是从单一侧面对活力进行了测评,如主观活力量表(SVS)、情绪活力量表等。为此,本研究选择了应用较多的主观活力量表(SVS)作为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的校标工具之一。主观活力量表(SVS)共7个条目,采用7点评分,让被试直接对当前状态进行自陈。量表的信度系数是0.89。

目前关于创新的测评较多,鉴于创新活力的心理学研究视角,本研究选用托兰斯1965编制的简便、易行的创造性人格自陈量表作为大学生创新活力的校标工具之一。该量表包括20题,采取二择一的强迫性选择(符合或不符合),让被试提供其创造人格特征的报告,以了解被试的创造性水平。评分标准是每符合20题中的一项就得1分,最后算出总分,总分0~13分为一般,14~17分为好,18~20分很好。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AU在线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 结 果

2.1 问卷条目筛选

2.1.1 项目分析 首先,对经过筛选后留下的有效数据进行极端值、缺失值处理。其次,根据样本的总分分布,将高、低端各27%的被试分别纳入高、低分组,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75个初始条目上的组间均值均显著差异(t=15.601~37.209,P<0.001)。最后,对各题项进行同质性检验,包括各题项得分与总分相关显著且系数大于0.400(r=0.499~0.798,P<0.001)、各题项校正后与总分的相关显著且系数大于0.400(r=0.492~0.795,P<0.001)、题项删除后的Cronbach’s α值(α=0.749~0.750)≤α值(α=0.753)、共同性(0.523~0.811)需≥0.2以及各题项在共同因素上的因素负荷量(0.553~0.804)需≥0.500。根据标准,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的所有75个题项各项指标均合格,继续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2.1.2 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75个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0.980,Bartlett's球形检验χ2=112669.249,P<0.001),并按照项目归属恰当、题项因素载荷小于0.5、题项在两个或以上因素上的载荷均大于0.4、题项在两个因素上的载荷差值小于0.25、单个因素包含的题项小于3个等原则共删除8个条目,最终抽取5个特征值>1的因子,共67个条目(见表1),可以解释方差总变异的67.252%。其中因子1包含22个条目,命名为“创新动力与行为活力”;因子2包含14个条目,命名为“创新精神与情感活力”;因子3包含13个条目,命名为“创新意识活力”;因子4包含9个条目,命名为“创新个性活力”;因子5包含9个条目,命名为“创新知识与能力活力”。

表1 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n=1526)

2.2 效度检验

2.2.1 结构效度 使用SPSSAU在线,对大学生创新活力的五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本研究共设置4个模型:一因素模型(所有题项放在一个因素中)、三因素模型(创新动力与行为;创新精神与情感+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知识与能力)、四因素模型(创新动力与行为;创新精神与情感;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知识与能力)、五因素模型(创新动力与行为;创新精神与情感;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知识与能力)。研究结果发现(见表2),本研究中的4个因素模型,只有五因素模型经过模型修正后(删除标准化载荷系数绝对值<0.6的题项;根据AVE平方根值大于因子间相关系数绝对值的标准,删除准载荷系数值较低项直至达标;删除测量项与非测量因子的对应关系MI值>50的题项)的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标准,整体拟合度比较好,验证了理论构想。结构效度验证后的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包括创新动力与行为、创新精神与情感、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知识与能力5个要素,共39题。

表2 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验证性拟合指数

对结构效度验证后的39题构成的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再次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创新活力问卷的KMO值为0.974,Bartlett's球形检验χ2值为54992.962,均达0.001以上显著水平,说明数据有共同因子,适合做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素,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结合特征值大于1、碎石图,以及先前学者确定的筛选标准删除题项(吴明隆,2010;Spicer,2005),最终抽取5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总体方差为69.330%(见表3)。比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到的累计解释总体方差的百分比提高了2.078%。

表3 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n=1640)

2.2.2 校标效度 在校标效度上,大学生创新活力总分与其主观活力量表(SVS)总分、创新性人格总分呈现中等程度显著正相关(见表4);大学生创新活力包含的5个因子与主观活力量表(SVS)总分、创新性人格总分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符合测量学标准。为了进一步检验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的有效性,把创造性人格的测试总分按高低排序,总分0~13分为一般组,14~20分为较好组,对一般组和较好组被试在大学生创新活力总分及5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活力总分及5个因子的得分在一般组和较好组之间均差异显著(t=-17.951~-12.251,P=0.000),即创新性人格较好的大学生在创新活力上显著高于创新性人格普通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可以有效筛查出其创新活力水平的高低。

表4 大学生创新活力及各因子与其主观活力、创造性人格的相关(r)

2.2.3 构念效度 在聚合效度上,采用AVE(平均方差萃取)和CR(组合信度)用于聚合效度(收敛效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6个因子对应的AVE值(0.601~0.698)全部均大于0.5,且CR值(0.883~0.970)全部均高于0.7,意味着本次分析数据具有良好的聚合(收敛)效度。

在区分效度上,采用各因子AVE平方根值与该因子与其它因子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的比较来分析判断区分效度。研究结果发现:在创新动力与行为(0.836>0.396~0.656)、创新精神与情感(0.799>0.396~0.633)、创新意识(0.805>0.464~0.797)、创新个性(0.775>0.464~0.741)和创新知识与能力(0.811>0.633~0.797)各因子上,其AVE平方根值均大于其因子间相关系数绝对值的最大值,意味着其均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2.3 信度分析

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系数)以及重测信度(Pearson相关系数)。其中重测信度是抽取样本被试中的75人在4周后进行重新施测,与第一次测量结果做相关比较。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81,分半信度为0.855,重测信度为0.81,均达到较好及以上水平;问卷各维度的α系数值均大于0.9,分半信度值均大于0.8,重测信度系数均大于0.7,这表示该测量工具稳定性高,再测信度佳,见表5。因此,结该问卷的信度处于较好水平。

表5 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信度检验

3 讨 论

3.1 大学生创新活力的结构

关于大学生创新活力的结构与维度,学界相关的研究较少,一直未有清晰的划分与界定,更缺少实证的验证。本研究基于对已有研究结果的审视,根据对大学生创新活力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创新活力可以从创新动力与行为、创新精神与情感、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知识与能力5个因素去考察。这不仅与大学生创新活力内涵、创新活力最显著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而且本研究所构建的创新活力的部分构成因子在前人的研究中也得到佐证。如李荣平等认为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扩散能力是构成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1]。张蓓认为情感满足是构成高校教师创新活力模型中的重要结构变量[12]。陈畴镛认为创新意识活力是构成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37]。汤超颖等认为创新活力是指个体具备了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和创新动机时,所表现出来的高能量状态,并对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三因子(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与创新情感)与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关联分析[38]。

此外,创新素质应该是构成大学生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黄小平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院士思维》进行文本资料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我国院士科技创新素质结构,包括广博精深的知识与技能、科学创新的能力、科学创新的思维风格、科学创新的个性和动机、科学精神和情感、对学术制度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共6个维度[39]。它们与本研究所构建的大学生创新活力结构在某些维度上有着较好的契合度,这也间接佐证本研究所构建的大学生创新活力结构具有科学合理性。

3.2 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的测量学指标

在问卷的编制过程中,首先根据文献分析和心理学专家的建议,本研究设定了大学生创新活力的理论构念,然后又结合自由语词联想法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法所搜集资料的定性研究结果,确定了大学生创新活力的理论结构维度和测评的预测问卷。在问卷条目来源上,不仅参照了国外编制的相关主题测量问卷,而且也通过质性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经验型资料。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保障了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了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的结构维度,验证了大学生创新活力的五因素模型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不过,由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样本是分两批取样,学校选取也有所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在模型数据拟合度检验中,多次根据模型估计的结果和修正指数,对模型进行修正,删除了题项Q11、Q16、Q17、Q19、Q22、Q24、Q25、Q27、Q30、Q34、Q40、Q41、Q43、Q52、Q57、Q59、Q60、Q61、Q62、Q63、Q65、Q68、Q70、Q71、Q80、Q82、Q85、Q84,直至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标准,整体拟合度比较好,验证了大学生创新活力的理论构想。结构效度验证后的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包括创新动力与行为、创新精神与情感、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知识与能力5个因子,共39题。同时,以主观活力测量、创造性人格测量作为效度校标,不仅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总分及5个共同因素均与主观活力总分、创造性人格总分显著相关;而且在以创造性人格总分为依据的高低组之间的均值差异检验中,同样差异显著,这表明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具有较好的校标效度。最后,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考察问卷的可信度,结果显示大学生创新活力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大于0.911、分半信度均大于0.833、重测信度均大于0.74,这说明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是测评大学生创新活力水平的可靠工具。

综上所述,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不仅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生创新活力客观现状的有效工具,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提升大学生发展成效提供参考依据,而且还可以间接作为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水平的重要辅助工具。不过,由于研究过程采取目的性和方便性取样,样本代表可能有所偏差,如独立学院本科生较少和缺少专科生样本,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扩大取样的层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创新活力理论建构。

综上所述,①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②大学生创新活力理论模型得到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题项效度信度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幼儿家长学前教育立法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教师教学风格测量工具TSI修订的实证研究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12题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构的多样本分析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