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 和健康行为的影响*

2023-10-31 04:22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因性负性甲状腺癌

石 青 李 佳

①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473000 E-mail:qinqinww22@163.com ②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

甲状腺癌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主要有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这4种病理类型,其中乳头状癌的恶性程度低、预后好[1-2]。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癌每年新发9万例,2003年至2011年期间,发病率的增长率达20.1%,是我国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恶性肿瘤[3]。目前,手术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甲状腺癌有效方法之一,其可防止癌细胞种植或转移至淋巴系统,提高患者生存率[4-5]。由于甲状腺癌手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其入刀区域涉及到机体暴露部位,术后的诸多并发症,如发声嘶哑、切口疤痕、甲状腺及旁腺功能障碍、疼痛等均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进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此外,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甲状腺素,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也极易催生出不同类型且程度不一的不良心理和行为;焦虑是一种难以控制的负性情绪,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可引起精神病性、精神疲乏及加重机体功能负担,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会使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去等应激激素的分泌也与之增加,这不仅会影响患者术后心情和健康行为,还可影响其生存质量,甚至会诱发疾病复发[6-8]。因此,如何采取科学、合理而有效的干预以减轻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患者健康行为十分关键。常规干预一般只是为患者或其家属讲解甲状腺癌相关知识和手术注意事项,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甲状腺癌疾病和治疗方法,但这种干预主要是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很多患者在实际中并不重视,因此寻求一种新的干预方法以改善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和健康行为至关重要。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jzen提出,其在干预期间强调并假设了所有人类的行为是具有较强的理性,并在各个行为发生之前需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分析及合理的思考,将其形成理由后来决定动机,以此形成行为意向,而意向又受态度、规范和知觉的影响[9-10]。邱小燕等[11]研究显示,计划行为理论的整合模式可改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反应、应对方式及妊娠结局,并提高自我效能。朱英杰等[12]研究显示,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联合艾灸可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和健康行为。从以上可以看出,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在多种类型疾病的患者中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其干预效果还未在甲状腺癌手术患者中得到证实,因此本文开展此项研究,旨在探究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对甲状腺癌患者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某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甲状腺癌的诊断符合《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13]中的标准;②接受甲状腺癌根治术;③年龄18~75岁;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恶性肿瘤;②合并器质性疾病;③合并精神类疾病;④存在语言、认知障碍者。据以上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常规干预:术前给予患者健康教育,采用温和、亲切的语言详细告知甲状腺癌相关知识及手术治疗的优势、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列举既往手术治疗成功的案例;由责任护士带领患者熟悉手术室环境,讲解全麻术前注意事项。术中注意患者的保暖,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控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于疼痛感较强的患者给予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患者出院前指导其锻炼肩部功能、用药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1)组建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小组,1名甲状腺手术医生,1名护士长,5名责任护士,通过查阅文献、教材与患者进行质性谈话,了解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健康行为因素和干预需求,制定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2)干预内容:①确定积极行为态度(术后住院期间):此阶段干预目的是促使患者对甲状腺癌及治疗形成正确认知,a.知识宣教方式:健康讲座、管理平台推送、面对面宣教、发放宣传手册等;b.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主要内容包括甲状腺癌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健康行为对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性等,帮助患者及家属对甲状腺癌有进一步的认知,意识到无效健康行为对甲状腺癌术后的危害,增强其对健康行为的认识和态度;c.面对面访谈:由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一对一的面谈,鼓励患者及家属诉说对出院后生活及健康行为的认识和存在的顾虑,责任护士提取并记录重要信息,然后根据访谈结果,由责任护士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行为指导,可用甲状腺癌术后恢复好的成功案例和成功经验进行分享,帮助其消除焦虑、恐惧心理,促进其树立积极的健康行为态度。②引导主观规范(出院后1周):此阶段干预是为纠正患者对疾病的不正确认知,a.主观规范参考群体:将配偶、子女或父母等照顾者作为主观规范参考群体,对其疾病管理提出期望,并督促健康行为的建立;b.示范性规范:搭建护患沟通平台,推送甲状腺癌知识或健康讲座后发送问卷星,鼓励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测评,问卷的项目根据宣教内容定;c.引导规范信念:采用开放性问题,如“您认为哪些行为会促进或阻碍疾病防治”,鼓励患者指出影响自己术后恢复的因素或影响健康行为改变的重要群体/他人;d.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干预方案。③增强知觉行为控制(出院后2~3周):此阶段干预是为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强化患者处理问题的能力,a.增强知觉控制:为患者制定健康管理方案,主要包括用药、饮食、运动、健康行为管理等,嘱托患者将每日用药、饮食、运动等情况进行记录,并上传至护患沟通平台;b.增强控制信念:通过护患沟通平台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对存在有问题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指导,此外对于方案实施不理想的患者每周进行随访,分析影响干预方案的因素,从而帮助患者解决疾病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帮助患者修改干预方案,提高方案的可实施性;c.促进行为意向向行为转变:鼓励患者参与健康宣教,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疾病管理经验,从而以促进行为意向向行为转变。

1.3 观察指标

1.3.1 负性情绪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负性情绪。两个表均由20个条目组成,各条目为1~4分,分数越高,负性情绪越重[14-15]。

1.3.2 应对方式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ping Style Questinnaire,SCSQ)评估应对方式。量表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条目数分别为12和8,各条目采用0~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应对行为更积极[16]。

1.3.3 癌因性疲乏 采用薛秀娟[17]翻译的中文版Piper疲乏修订自评量表(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RPFS)评估癌因性疲乏。量表包括行为及严重程度、情感、感觉、认知及情绪方面4个维度,各维度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表示没有,10分表示极度,分数越高,癌因性疲乏越严重。

1.3.4 健康行为 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评估健康行为。量表包括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营养、运动、压力应对及人际关系6个维度,各维度条目数分别为13、10、6、5、7、7,各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健康行为越好[18]。

1.3.5 生活质量 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EORTC QLQ-C30)评估生活质量。量表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5个维度,标准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9]。

1.4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两组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较低,见表2。

表2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2.2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

两组干预后积极应对评分明显升高,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降低,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较高,消极应对评分明显较低,见表3。

表3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

2.3 两组癌因性疲乏比较

两组干预后RPFS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RPFS各维度评分均明显较低,见表4。

表4 两组癌因性疲乏比较

2.4 两组健康行为比较

两组干预后HPLP-Ⅱ各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HPLP-Ⅱ各维度评分均明显较高,见表5。

表5 两组健康行为比较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后EORTC QLQ-C3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较高,见表6。

表6 生活质量比较

3 讨 论

3.1 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可减轻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

很多患者对“癌”这个字眼充满了恐惧,加上很多患者不了解治疗方案和预后效果,很容易对自己术后恢复失去信心,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20-21]。本研究中,两组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较低,提示两种干预方案均可减轻患者术后负性情绪,而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的效果更佳,本研究与严秀琼[22]将计划行为理论用于高龄产妇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如下: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健康宣教等方式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继而建立积极行为的态度,有助于患者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饮食、运动、服药等习惯,进而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23]。

3.2 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可增加甲状腺癌患者积极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机体对抗应激的方式,积极应对方式是指在面对应激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向医护人员、亲友、社会寻求帮助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极应对方式主要表现为封闭自己,不愿与医护人员和家人进行沟通[24]。本研究中,两组干预后积极应对评分明显升高,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降低,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较高,消极应对评分明显较低,提示两种干预方案均可增加患者积极应对方式,而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如下: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展讲座等形式为患者讲述甲状腺癌及治疗相关知识,促使患者对甲状腺癌有正确的认知,还通过病友交流会等促使患者对自身行为益处及后果的联想,进而可增加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25]。

3.3 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可减轻甲状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是甲状腺癌患者常见的一种症状,其是一种扰乱机体正常功能的、痛苦的、持久的、主观的疲惫感,与癌症自身消耗、继发症状及治疗有关,是困扰癌症患者的首要症状,发生率可达55%,其严重程度会影响患者是否信任医护人员和后续治疗[26-27]。本研究中,两组干预后RPFS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RPFS各维度评分均明显较低,提示两种干预方案均可减轻患者癌因性疲乏,而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如下:癌因性疲乏的产生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关,而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可提高患者或其家属对甲状腺癌的相关知识,纠正其思维的错误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癌因性疲乏程度的减轻;另外,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能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了影响患者疲乏的因素[28]。

3.4 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可改善甲状腺癌患者健康行为

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健康行为有助于患者术后更好的恢复,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9]。本研究中,两组干预后HPLP-Ⅱ各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HPLP-Ⅱ各维度评分均明显较高,提示两种干预方案均可改善患者健康行为,而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的效果更佳,本研究与叶丹等[30]将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用于脑卒中患者中一致。分析原因如下: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要求患者记录自己每日饮食、活动、用药等情况,并定时上传至护患沟通平台,此举可有效纠正患者不健康行为,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和机体恢复[31]。

3.5 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可提高甲状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可涉及疾病的生理、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其可从多方面准确、定量的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手段之一,其会对患者生理、心理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干扰其生活质量[32]。本研究中,两组干预后EORTC QLQ-C3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较高,提示两组干预方案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的效果更佳,此研究与王宇[33]将计划行为理论干预用于宫颈癌患者中的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如下: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可缓解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使其以更为积极的方式面对,进而减轻癌因性疲乏,改善健康行为,综合以上可达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干预可缓解其术后负性情绪,增加积极应对方式,减轻癌因性疲乏,改善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因性负性甲状腺癌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睡前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九句因理论的形式语义学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防治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