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历史探索与使命任务

2023-11-01 16:28胡智锋兰健华
编辑之友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

胡智锋 兰健华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命题,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间存在很强的历史关联性。而中国电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伴随着这三次飞跃,走上了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如今,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赋予了中国电影新的机遇和新的使命,广大电影工作者一定要以更加昂扬、更加积极的姿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开辟新道路,树立新理念,书写新形象,构建新话语,以此推动中国电影坚定不移地由“大国”走向“强国”,同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电影艺术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电影 以人民为中心 新道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6-005-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6.001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命题,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与经验的客观总结,也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在中国本土语境下实现形式的精当刻画。而中国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繁荣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艺领域的重要体现。这就需要对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意蕴转化进行深度梳理,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在电影领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廓清新时代新征程语境下中国电影发展传播的使命任务,以此推动中国电影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电影艺术应有的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与中国电影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开放性和历史性的概念话语,是对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的接续,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从我党百年奋斗的艰辛历程中探索而来,其思想脉络生发于民主革命时期,完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演进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之间存在很强的历史关联性。而中国电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伴随着这三次飞跃,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与“革命的现代性”的影像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便坚定地认为,中国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道路。秉持这种信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语境相结合,“为中国现代性道路重构了一种带有本民族特色的另类选择路径”。[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过程,也曾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2]的弯路,但毛泽东始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历史担当,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科学考察中国革命实际,认为要克服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暴露的科层官僚统治、进步意识退化的弊病,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推动革命与现代性的有机融合,即“革命的现代性”。其致力于从双重维度完成对历史意识的超越:一方面,“‘革命的现代性’在理论谱系上仍从属于现代性的一般逻辑,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中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基础,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展开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独立探索,并从思想观念上进行现代化的启蒙与革新,因而代表了对前现代意识的变革与超越”;[1]另一方面,“革命的现代性”试图通过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层面的不断革命,来去除现代化进步意识退化的弊端,从而展开一种反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另类现代性探索實践,重构社会主义现代性。

正因“革命的现代性”包含思想文化层面,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文艺与革命事业相联系,“强调文艺创作与批评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表现方式和基本内容,通过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努力在文化层面构建‘革命的现代性’”。[3]随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升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指导原则,广大电影工作者开始根据革命形势调适创作方法与取向。如1942年延安电影团摄制的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立足中国共产党内忧外患的历史处境,展示了贫瘠荒凉的南泥湾在八路军战士们的拓荒改造下实现的现代化转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的《桥》《中华儿女》《赵一曼》《新儿女英雄传》《钢铁战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老兵新传》《革命家庭》《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玛》《农奴》《李双双》《白求恩大夫》《战火中的青春》《聂耳》《万水千山》等一批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影片,都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创作出来的。这些影片力图通过细致描写工农兵的生活,推动“革命的现代性”的建构。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就出现了象征现代性的与他们所生活的集体紧密相连的爱情场面。影片中所有人物的爱情,都是建立在集体劳动基础上的。这种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达,实现了现代性逻辑与革命语境的妥洽融合,对观众的审美旨趣和价值取向形成了有效引领。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电影道路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始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上来。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4]两天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基于“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自此,“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关键概念。

所谓“中国式的现代化”,一是植根中国土壤,符合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从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内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中。对于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路径,现代化亦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根本前提。三是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不同于传统现代化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单方面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历史处境和现实国情,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层面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式的现代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元问题”的追问,衍生出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资源、文化制度等问题的再思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注入了动力。[6]

随着“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中国电影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人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推进和践行“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在生产层面,从1979年开始,《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1979)、《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993)、《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1994)、《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1995)、《电影管理条例》(1996)、《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2000)、《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等政策文件的陆续下发,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统购包销、财政统收统支、管理政企不分的传统电影管理模式,推动电影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创作层面,主旋律电影创制的优良传统持续弘扬。1987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提出了“弘扬主旋律”的口号。同年,经中央批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1996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正式启动电影精品“九五五〇工程”。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开国大典》《巍巍昆仑》《百色起义》《焦裕禄》《孔繁森》《孙中山》《鸦片战争》《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较量》《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紧急迫降》等一批精品主旋律电影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主旋律电影,这些影片是依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要求生产出来的,在强调意识形态基本定位、教化功能及导向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影片的艺术审美、娱乐功能、市场反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中国电影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如以杨延晋、滕文骥、张暖忻、郑洞天、吴贻弓、吴天明、谢飞等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创作的《苦恼人的笑》《小花》《生活的颤音》《沙鸥》《邻居》《城南旧事》《老井》《我们的田野》等影片,着力揭示人的个体尊严、价值、人性、人情的失落与吁求;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创作的《红高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喋血黑谷》《猎场札撒》《黑炮事件》等影片,意在反思民族文化和重建民族精神;以宁浩、陆川、王小帅、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创作的《疯狂的石头》《可可西里》《扁担姑娘》《三峡好人》等影片,着力揭示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这些影片不仅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和海外影响力,也促进了中国电影精神内涵、视听语言、理论话语的现代化发展。

在市场层面,21世纪伊始,中国电影内地的票房规模和观影人次连年保持着全球罕见的亢奋,并于2012年凭借超过170亿人民币的票房总量,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与中国电影的“中国式现代化”收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及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蓝图,锚定了方向。

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事业和产业发展导向鲜明、积极向上的主流形势不断巩固,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优势和影响深远的历史意义。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自”,即“自觉”“自主”“自信”“自强”。

所谓“自觉”,即广大电影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政治自觉有了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电影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作资源,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主流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与电影艺术、科技以及人民的审美需求相融合,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创作了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系列电影,主动将镜头聚焦党和国家的伟大变革,展现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十八洞村》《秀美人生》《一点就到家》等影片,将镜头对准脱贫攻坚伟大战略,讲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反映奋斗征程上真抓实干、同甘共苦的优良品格;《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你是我的春天》等影片,呈现疫情“阻击战”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现在困境中不拋弃、不放弃的信念。

所谓“自主”,即中国电影的自主性有了较大提升。随着广大电影工作者文化自觉、政治自觉的提升,电影创作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观,不仅题材类型愈发多元,更开辟了主旋律电影的新篇章。如《长津湖》《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攀登者》《中国机长》《战狼》《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影片将主流价值观与类型化叙事、商业化包装、市场化运作相融合,既实现了主流价值与主流观众的双对接,有效延展了主流价值的传播效益和范围,也增强了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和份额,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事业的重要增长点。

所谓“自信”,即广大电影工作者和观众的自信心、底气有了较大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在政策利好、格局提升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事业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电影市场不断繁荣,银幕数量全球居首,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工业和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影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电影的综合指标已跃居全球前列。这些要素,提升了广大电影工作者和观众的信心与底气。

所谓“自强”,即中国电影始终奋力向上,永不言败。近年疫情暴发,使电影市场受到猛烈冲击,但中国电影发展依然整体向好,头部电影企业不断成长,票房收益跃居全球前列,广大电影工作者建设电影强国的意愿不断增强。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中国电影的使命任务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中国电影发展步履铿锵,形势稳中向好,战略成果斐然。在为之欣喜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如今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赋予了中国电影新的机遇和新的使命——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和实践旨向的推进与拓展,为新时代新征程发展路线擘画了全局,为把握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要求广大电影工作者,不仅要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今后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更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集、贡献强大的文艺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交出合格的光影答卷。

1. 新道路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开辟新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中国电影的首要任务。所谓新道路,不是无源之水,而是通过与其他道路的甄别比较来体现其内在规定性的。具体而言,新道路的“新”,在于既不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始终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不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指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在创作上,一味地强调影片的宣传、教化与意识形态属性,忽视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在生产上,一味地坚持一元化、一体化、计划化,反对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关起门来搞“罐头电影”,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

所谓“以人民为中心”,即中国电影事业、产业发展要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事业、产业的最高标准,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坚定不移地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动人故事、塑造可人形象、传递主流价值。需要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媚俗,即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娱乐化需求,失度强化电影的商品娱乐属性,弱化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而是依靠不断输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去吸引、感染、引领观众。

所谓“国内国际双循环”,即中国电影事业、产业在巩固本土市场、扩大内需的同时,也要走出过去内向型的发展模式,依托和发扬中国电影现有的市场、创新、科技、人才、渠道方面的优势,重塑中国电影在国际层面的竞争与合作形式。最终,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同推动电影产业链条转型升级。

“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指不盲目跟随西方的脚步,不将西方电影的工业模式和水平作为中国电影的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而是始终坚守中国特色,始终坚持高质量的发展模式。

所谓“中国特色”,即中国电影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电影固然要以兼容并包的姿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经验,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植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于电影产业、事业的各个层面,从而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电影事业、产业应有的力量。

所谓“高质量”,即中国电影要从自身国情和实际问题出发,不断进行自我优化和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电影已然取得长足发展,但离电影强国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产业结构较为分散、优质内容供应不足、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规范不足、电影新生力量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这就要求电影主管部门和电影工作者,在协调好电影事业与产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城乡院线与互联网、电影行业与相关行业等重要关系的同时,通过创新驱动,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升级电影产业链条,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健全电影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电影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大人才培养规模和力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释放电影发展的新动能。

2. 新理念

一是要传递共同价值。不同于建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普世价值论,共同价值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共同价值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撑,强调“以宽广的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7]这一理念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文化制度、发展模式间的差异,为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促进人类文明永续进步勾勒了路径蓝图,为开创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在此新理念下,必然要从电影出发,不断探寻能够跨越不同文化背景、降低文化折扣的表达方式,向世界讲述和传递共同价值,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蕴。在这方面,已在海外190多个国家上线的影片《流浪地球》无疑具有表率意义。影片借助科幻类型的叙事范式和高科技视听手段,对人类未来命运进行了中国式想象和呈现,体现了末日之际人类的家园情怀和救赎意识,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二是要分享共同經验。在共同价值的引领下,中国作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电影工业、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当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原则。一方面,以兼收并蓄的姿态倾听世界各国不同的声音,借鉴各国电影产业、工业、艺术中优秀合理的质素,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各国的文化,尊重各国的模式,维护发展道路的自主性和意识形态的丰富性,使各国电影产业、工业、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各展所长;另一方面,不断将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同世界各国分享,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世界各国电影工业、艺术共同发展,创造世界电影新景观。

三是要呈现共同情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利益、共同价值与共同情感的结合。”[8]其中,共同情感是重要且隐蔽的因素,对提高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知和认同度有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的传播,要着眼于共同情感的挖掘与呈现。唯有共同情感的高质量呈现,才能使影片打破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意識形态的壁垒,推动传播者与接受者在拥有共同情感的基础上形成价值传递与共识。所谓共同情感,指人类基于集体记忆、生存环境、文化价值认同对特定事物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如人类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对家人、恋人的爱都属于共同情感。而电影作为一种再现的艺术,在发掘和呈现人类共同情感上具备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如获得国内国际双重认可的影片《卧虎藏龙》,实际上是对理智与情感这一命题的续写,在武侠的类型范式下,影片对道德礼教的束缚与情感自由等人类共同关注的命题进行了东方式的思考与呈现,突破了文化壁垒。因此,广大电影工作者应不断发掘和呈现人类的共同情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念融入其中,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从而有效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3. 新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事实上,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形象是一个综合体,需要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来。而电影作为一门再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程的艺术,不仅能让观众通过特定的银幕形象确认自己、发现自己,更能反映出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主观意识形态。伴随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不论是20世纪中期的赵一曼、刘三姐,20世纪90年代的焦裕禄、雷锋、孔繁森,还是21世纪以来的杨善洲、任长霞、黄文秀、吴孟超……这些银幕形象,不仅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观众,更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奋勇向前的精神。

一是要奋力书写伟人形象。回溯百年中国发展史,一个泱泱大国,从满目疮痍的旧社会,一步步走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时代,只因拥有一批又一批坚强而有智慧的伟大领路人。电影创作者必然要用精深的艺术表达,表现出伟大领袖的非凡智慧与崇高精神,引发观众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思考。

二是要用心书写英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壮丽凯歌。”[9]这就要求广大电影工作者不断推陈出新,用心书写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同时,不断创新艺术表达,刻画有血有肉、真实可感、个性鲜明的英雄模范人物,以此激扬英雄精神,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三是要用情书写新人形象。“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的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10]书写新人形象,就是要生动刻画新时代的人民形象。电影创作者要深入人民、扎根人民,用情书写奋斗在各岗位的时代新人形象,展示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弘扬中国人民的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社会新风貌,鼓舞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向未来,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4. 新话语

一是技术话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就要求广大电影、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大电影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力度,力求在电影放映核心元件、基础模型与算法、后期与特效制作工具等方面取得有效突破;另一方面,提升电影科技的应用水平,不断尝试利用4K/8K、5G、3D、高帧率、高动态范围、AR/VR、虚拟制作等新兴技术,拓宽电影的边界和表达空间,给观众创造新的视听体验与感受。

二是艺术话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好电影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就要求广大电影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摒弃“四媚”思想,即过于顺从时下流行风尚(媚俗)、过于顺从现实利益(媚利)、过于脱离生活胡编乱造(媚雅)、过于崇尚国外境外影视产品或模式(媚洋),转而不断进行题材开拓、类型探索、叙事想象、表达精进,以此满足观众的精神性需求、情感性需求、思想性需求、价值性需求。

三是文化话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电影的根基,也是中国电影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10]这就要求广大电影工作者,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以更加积极、开放、灵活和智慧的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尤其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提炼、挖掘、呈现出来,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电影艺术应有的力量。

四是学术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1]中国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建设是无比壮阔、无比丰富、无比伟大的生动实践。广大电影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应力求在自身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语境中,提炼出新的理论资源和理论话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推动和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

五是話语传播。在对自身话语体系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不断做大做强传播渠道、平台,提升话语的传播力。所谓传播力,即信息覆盖和触达的能力,直接关系着中国电影相关话语影响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是影视文化软实力体系的重要保障。[12]而传播渠道、平台则是传播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渠道、平台既包括具体的播映渠道,如院线影院、电视频道、卫星传送、线上流媒、节展展映、短视频等,也包括深层次的版权、产品、文化等交流、交易渠道,如节展评奖、商业合作及市场交易等。目前来看,这些平台、渠道都有较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因此,要充分动员和发挥社会各领域的人才力量,共同做大做强上述渠道、平台,以此开创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电影产业、事业应有的贡献。

结语

回溯百年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国电影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的广阔前景和无比正确性。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中国电影和广大电影工作者一定要以更加昂扬、更加积极的姿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树立新理念,书写新形象,构建新话语,以此推动中国电影坚定不移地由“大国”走向“强国”,同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电影艺术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明.“革命的现代性”:毛泽东重构中国现代性的双重维度[J]. 现代哲学,2018(5):38-45.

[2] 王天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N]. 海口日报,2021-12-14(7).

[3 李永新.“革命的现代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双重面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27-35,169.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01.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16.

[6] 肖政军,杨凤城. 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生成、现实构建与未来展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7.

[7] 习近平. 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N]. 人民日报,2021-07-07(2).

[8] 张虹倩,胡范铸. 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问题、因由与对策[J]. 社会科学,2017(10):26-35.

[9] 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壮丽凯歌(社论)[N]. 人民日报,2019-09-30(2).

[10] 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J]. 中国文艺评论,2022(1):4-11.

[11]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2).

[12] 胡智锋,杨宾. 传播力: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40-147,193.

The Exploration of  History and Mission of  Chinese Fil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U Zhi-feng1, LAN Jian-hua2(1.College of Arts and Medi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School of Audio Visual Arts and Communication, Beijing Film Academ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s a new task for China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basis. Looking at it from a broa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re is a strong histor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three leaps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film has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se three leaps. Today, the successful convening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given Chinese films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missions. The majority of film workers must adopt a more high-spirited and more active attitude to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open up new roads, establish new concepts, shape new images, and construct new discourses, so as to promote Chinese films unswervingly from "big country" to "powerful country",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Chinese film; people-centered; new road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