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交互阅读:数字化生存视域下深阅读复归图景

2023-11-02 05:10郭青青
编辑之友 2023年4期

【摘要】数字化生存再塑时空感促使“技术化的身体”的形成,耦合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凸显的深度参与和意义构建属性,从而推断具身交互阅读成为数字化生存下深阅读复归的方式。文章从剖析数字化生存对读者的影响入手,探讨深阅读与数字化生存的耦合点,揭示具身交互阅读开启深阅读复归图景,指出实现具身交互阅读的路径。以读者自我教育为前提,以稳交互深开发身体感官为战略,剖析具身交互阅读实现的路径,勾勒深阅读复归图景。

【关键词】数字化生存 深阅读 时空再塑 技术化的身体 具身交互阅读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4-029-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4.004

随着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及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通过点击超文本的读屏成为电子阅读的基本形式,阅读演变成浏览式的碎片化阅读。[1]相对于电子阅读引发阅读惯习的不断变化,关于传统纸阅读是实现深度阅读的唯一路径的观点已达成部分共识,[2]而随着数字科技对人类认知的革新,人类发现深阅读已不再局限于纸阅读的孤独静观状态和屏阅读的去碎片化形式,这是读者适应数字化生存使然。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描述数字科技引领人类进入数字化新世界的图景,生动阐释数字科技本身甚至正在变成 “人类的下一代数字生存”,[3]读者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有望再次体验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技术的发展及其对读者身体的赋能使得阅读深度参与[4]和意义生产[5]的属性增强。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剖析数字化生存的时空和人类主体身体特点,在厘清数字化生存和深阅读耦合点的基础上,探索深阅读在数字化时代复归的逻辑、策略及路径。

一、数字化生存时代重塑的时空和“技术化的身体”

数字化生存已成为一种生活模式,赋予当下生存深刻的人文意义。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革新着人类的活动,使阅读痕迹以数字的形式重生并被收集。[6]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生存将一个神奇的世界——虚拟世界带到读者眼前,造就了社交媒体时代游戏化阅读景观。[7]人类已通过作为“数字桨”的鼠标和“智能桨”的手机徜徉在虚拟数字化世界中,通过机器与人类肉身的融合进入虚拟世界并不会遥远。[8]人类正在体验一个虚实逐渐共融的世界,这样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刷新了人类对时空感的认知、形塑了“技术化的身体”。

1. 时空感再塑:广延的空间和人造的时间

时空关系深嵌在数字化生存的社会生活中。时空是衡量社会的重要尺度,反映社会系统的重要特征。数字化通过桥架现实和虚拟世界实现时空再造,改造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能在同一时间以不同数字分身遨游在不同的数字虚拟空间中。因此,数字化生存塑造了全新的时空体验,为人类创造了更高维度的栖居之所。

(1)生存空间的开拓。数字化生存缔造了多个可无限扩展且能流动的数字虚拟空间。VR/AR为个体观察周遭环境提供了新视角,可触及人眼无法穿透的建筑物之外隐藏着的地方,对地方和空间的感知也随之改变。[9]在技术的赋能下,人类甚至可自由进入并切换不同虚拟空间,实现空间转移,地理距离和物理条件不再成为空间生存的必要。如果说此前物理世界和虚拟数字世界有一道明显的屏障,那么如今这道屏障正在消失,人类可以把身体留在物理空间中,携神经系统进入虚拟数字空间。[10]因此,人类的生存从物理空间迁移到虚拟数字空间中,生存空间更为广阔。

(2)时间认知的突破。数字化生存突破了个体对时间过去—当下—未来绵延的认知。时间可分为客观时间、内在时间和内在时间意识三方面。[11]客观时间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内在时间是个体基于主观意识对客观时间的认知和体察,亦被称为“时间知觉”,内在时间意识是对内在时间的感知和体察,是对流动时间的回忆和想象等意识,与“心流体验”关系密切。数字化生存改变个体对内在时间及其意识的感知,在虚拟数字空间更容易获得“心流体验”,再构了个体对内在时间的认知和意识。[12]数字虚拟空间中不再有自然的时间规律,而是人造的昼夜交替和四季更迭。数字化生存中时间成为和身体相关的体验,更准确地说,是具身交互的信息体验。其在技术上具有可编辑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根据个体需要,设置数字虚拟空间的季节和时辰,实现了时间利用性上的延伸;其二,利用技术对时间线进行再编辑,实现时间的重启和再创造,拓展人类的时间体验。

2. “技术化的身体”:赛博格

时空再造随之带来身体的技术化:赛博格。“技术化的身体”既包括经由机械拓展并与智能设备融合的原始身体,也包括基于有机体和身体数据构建的新型身体。[13]早在1987年,美国哲学家唐娜·哈拉维就提出,赛博格人类这一人机混合体出现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打破和融合虚实边界,促使形成了超越人体限制的新身体。然而,赛博格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人类思维和推理系统的重构,而不仅仅是人类肉体和机器的结合。[14]接下来从延展心灵和认知两角度,分析数字化生存下的“技术化的身体”。

(1)延展的心灵。根据延展心理理论,外部设备可成为人类心灵延展的一部分。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延展心灵的实现是外部智能设备和人类心智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设备和人脑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脑机接口技术打通了该信息交换通路,人类心灵得以延展。[15]大脑之外的外部设备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人类数字化生存中,与大脑形成互补关系,并与大脑进行交互,最大化外部优势以延展个体心灵。[16]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人类“心灵/认知并不仅发生在脑内,而是可以延展到环境中与一些物理设备构建起耦合系统”。[17]因此,在数字化生存时代,人类有较高的心灵和认知延展性。

(2)灵活的认知。人类被延展的心灵和认知能极大程度使其获得认知灵活性,即人类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改变自身的内部状态、想法和行为。认知灵活性反映了个体在不同任务之间转换的心理重组能力。[18]根据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的个体在数字化生存时能夠从多角度构建学习知识,可依据情境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案,能灵活适应环境,对改变而产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19]数字化生存时代骤变的环境和虚拟多样化的数字化场景,进一步使得人类的认知灵活性增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人类在一般领域有更高的认知灵活性,即在通用认知领域灵活性较佳;其二,人类在特殊认知领域有更高的灵活性,即在阅读、数学或运动表现中有更高的灵活性。

数字化生存延展了人类的心灵和认知,使人类获得灵活认知,进而优化了人类发展方式,在虚实融生世界中游刃有余。时空再造和“技术化的身体” 成为数字化生存时代两大显著特征,相辅相成,在相互映照和相互生成中影响人类的深阅读行为。

二、具身交互阅读的开启:深阅读的数字化生存图景

1. 重新审定深阅读概念和数字化生存时代阅读“入深”

(1)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变与不变。深度,作为物理学概念,原本指深浅程度和距离的远近, 引申意义为触及事物本質的程度。哲学上,梅洛-庞蒂认为对事物及其发展深度的把握和主体自身具备的深度息息相关。迁移到传统阅读领域,关于深阅读的内涵,因关注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第一,从阅读载体看,早前的大众认为深阅读独属于纸质书籍,是“对书的缓慢的、通过深思的占有”;[20]第二,从阅读感受看,深阅读是凝视内在的过程,读者将注意力聚焦在文字传递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中,遁入文字构造的虚拟时空中,体验“心流”,忘却真实时空;第三,从阅读主体看,新近研究从生成理论出发,关注读者在阅读中的深度参与,认为“深度阅读本质上是一种高参与度的阅读行为”,并“促进读者生成新认知”。[4]综上,传统深阅读强调读者在静默时空中进行思考,通过逻辑推断精进理解力并获得新知。[21]

深阅读并非一成不变的概念,数字化生存时代深阅读发生演变,主要表现在情感和认知两方面。第一,数字化生存时代阅读更加凸显读者深度参与属性,体现其享乐特点。阅读的深度参与是因为数字阅读的快乐易得。数字化时代,深阅读的严肃性式微,其享受属性凸显。阅读自古以来是休闲活动,在数字化生存时代,阅读的该特性将更为突出。传统深阅读是通过严肃的凝神聚思过程,以自律的身体阅读书籍,获得精神快感,这一局面将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得到改观。VR/AR图书使得读者全身心沉浸在阅读内容中,通过人机互动带来阅读满足感和愉悦感,[22]读者甚至可以在外部设备的协助下,自然而然地体验阅读的快乐。[2]在数字化生存时代,阅读的享乐属性凸显,因轻松快乐而由浅入深。

第二,数字化生存更利于读者意义建构,通过反思从认知层面进行分析和诠释,实现阅读入深,这是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尤为凸显的属性。阅读一直都是“积极构建意义的过程”,[23]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这一过程将变得更加容易且更为重要的原因有如下两点。其一,读者通过容易获得的极致沉浸体验,有利于建构阅读的意义。这是因为身体正在参与到阅读的认知建构中,尤其体现在通过人机耦合实现遍在式阅读,全方位获得对意义的解读。[24]其二,在数字化生存时代,阅读成为数字化生存本身,并在其中建构意义。[25]处于数字化生存中的读者,会根据不同的内部认知和外部情境构建并解读阅读的意义。综上,阅读的意义建构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将更为凸显,成为深阅读最重要的属性。

(2)数字化生存和阅读由浅入深不矛盾。深浅阅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关系。数字阅读具备由浅入深的可能。第一,无论是浏览式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都是“数字阅读兴起的初始阶段”。[26]因此,不能仅以阅读发展的当前状态未风先雨地推断人类阅读的长远发展走向。第二,读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如习惯深阅读的读者不会因为媒介变迁而不再深阅读。读者一直在适应数字化生存,阅读惯习也随之演变,读者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生存的阅读便利条件,是深阅读复归的原因之一。[2]第三,随着人—技术关系的演变和技术意向性的影响,读者具备基于碎片化信息实现深度交谈的能力。[27]本文认为数字化生存的两大特点契合深阅读,有望赋能深阅读复归。在厘清数字化生存和深阅读耦合点及探索复归路径之前,先行阐释数字化生存时代推进阅读入深的尝试。

数字化生存时代需要深阅读,深阅读的实践和引导从未停止。第一,阅读深浅主要是以阅读是否深入与完整进行区分。[28]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重塑浅阅读不完整的图式链,形成期望、逻辑、回归路径,深阅读有望回归。[29]第二,通过剖析数字深阅读和传统深阅读的差异,发现可从强价值供给、重构用户关系、建设阅读文化、倡导知识能力方面落实数字深阅读。[30]第三,深阅读的要义之一是读者通过反思在阅读中寻找、解读和构建意义,该要义不随媒介而变化。因此可通过将深阅读的文本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依托新媒体技术丰富深阅读媒介助力阅读入深。[31]

2. 数字化生存与深阅读的耦合

(1)数字化生存赋能阅读的深度参与。数字化生存的特点契合深阅读凸显的深度参与属性。读者可在虚实空间自由穿行,甚至能同时驰骋在多重空间中。这种再塑的时空感极大刺激着身体感官,各种感官都可以参与到阅读中,阅读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享乐感受让人流连忘返。数字化生存对于时间认知的突破,使得读者能根据自身兴趣、进度自由进入阅读内容的场景中,甚至可对阅读内容的时间线进行再编辑,以获得极致的沉浸“心流体验”。“技术化的身体”,也称赛博格,通过外部智能设备的赋能使读者在阅读内容中徜徉,以技术身体或数字分身亲临内容的发生现场,以浏览画面的方式沉浸阅读场景,带来极致“心流体验”。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深阅读既可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阅读享乐,又能在思维上体验极致“心流”沉浸,均为深度参与属性的表现。两者的具体耦合过程如下。

第一,虚实空间融合使得读者有两种方式频繁体验深阅读快感。其一,使想象力变现。以往,真实空间的深阅读是读者通过想象遁入虚拟空间,与作者跨时空对话交流,享受阅读快感。如今,读者轻松进入虚拟空间中,与作者、其他读者进行实时对话交流,甚至能成为阅读场景的创造者,降低享受深阅读快感的门槛。[32]其二,技术打通虚实空间。如当下VR技术助力“新型文化、阅读、娱乐空间的构建”,[33]使读者体验趣味性和感染力强的阅读,以及图书馆积极布局虚拟服务以维持读者在虚拟空间的阅读快感。[34]因此,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读者不仅更容易进入深阅读,而且数字深阅读的快感将常态化。

第二,数字化生存时代,身体能够自由穿行在多重时空中,加之人类的感受器官会统合到阅读中,因此会以自由穿越时空的“技术化的身体”进行阅读。其一,在技术赋能下读者突破时间限制,以技术身体在风雅厚重的古代社会和科技感强烈的未来社会之间来去自如,[32]获得传统深阅读无法感受的深度参与体验;其二,读者参与阅读的身体器官经历平面到立体的变化,从单独的听觉或视觉参与阅读,到眼、耳、鼻、舌、手等都参与阅读,即在感官统合下开展阅读活动。[24]综上,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读者可在多重时空中自由穿行,以“技术化的身体”进行阅读,深度参与到阅读内容中,更容易体验阅读的极致沉浸“心流体验”。因此,数字化生存的时空感再塑和“技术化的身体”均耦合深阅读的深度参与属性。

(2)数字化生存重构深阅读参与意义构建。数字化生存特点也契合深阅读的意义建构新属性。第一,再塑的时空感知拓宽了读者的阅读场域,极大地赋能读者能动性,促使读者更为主动地参与阅读的意义建构;第二,“技术化的身体”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延展心灵和认知,使读者的认知更为灵活,重构了读者的主体性,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阅读内容,建构阅读意义。因此,数字化生存时代读者以“技术化的身体”参与阅读的意义建构,是促使阅读入深的革命性力量。因此,数字化生存的时空感再塑和“技术化的身体”有助于深阅读意义建构的产生。

人机耦合的技术身体在深阅读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机耦合进程越来越快,经历了基于基因技术的原始人类增强和生化机械技术的人机体改造,目前正处于“以心智和自我思维与推理系统在生物脑和非生物电路中自由传递”的第三代赛博格时期。[24]数字化生存时代开启的是人机耦合的跨时空阅读。

人机耦合有利于读者参与深阅读的意义构建,具体作用如下。其一,其在深阅读生成认知的涌现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机耦合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心灵和认知。心灵和认知的拓展使读者获得认知灵活性,从而更容易理解阅读内容。[35]读者的认知是在与环境的互相适应中不断生成的,[36]因此人机耦合促成了深阅读生成认知的涌现。其二,其促使深阅读的意义建构更容易发生。根据“耦合—构成说”,人机耦合形塑的延展认知使得“大脑—身体—环境”构成了耦合系统,各部分发挥特定认知功能,是深度具身化的,有利于读者对阅读内容构建意义。[37]因此,数字化生存通过促成认知涌现和身心耦合环境,赋能深阅读参与意义的建构。

3. 具身交互阅读推动阅读由浅入深的基础和逻辑

借由“技术化的身体”在多重空间中的活动,具身交互阅读将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迎来春天。具身交互阅读是指读者的身体通过智能的方式参与到阅读活动中。[24]正是在具身交互阅读的影响下,深阅读由深度参与走向 意义建构,而具身交互阅读是实现数字化生存时代深阅读的基础和逻辑。

(1)时空沉浸及身体沉浸在深阅读中的基础作用。数字化生存时代,时空和身体在阅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身体不是可以抛弃的载体,在一定的意义上,身体是我们正在回归的故乡。”[38]身体是数字化生存载体,也是阅读通道,亟须强化深阅读中的具身性体验。第一,自古以来,深阅读带来的快感和沉浸感都离不开一定时空下身体的参与。朱熹对此的强调至今仍振聋发聩:“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39]第二,意义构建源于身体又归于身体表达,并在身体表达中实现和阅读环境的互动。身体表达直接影响阅读过程的进行,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在阅读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需将身体和时空纳入阅读的过程中。[40]数字化生存时代,通过再次重视时空和身体在阅读中的作用,阅读方能由浅入深。

(2)具身交互阅读是阅读入深的行为逻辑。数字化生存培育了具身交互阅读,促推深阅读复归。这是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复归的革命性力量。第一,数字化生存时代,深阅读的发生和身体沉浸、空间沉浸相伴相生。“技术化的身体”沉浸在数字时空或环境中,既有时空沉浸感,又有身体沉浸感,具身交互阅读成为数字化生存时代阅读的主要形式。通过身体在虚实时空中的回归和深入参与,实现深阅读复归。究其本质是因为身体复归有利于概念的隐喻化,便于内容理解,助力阅读入深。第二,数字化生存时代以技术身体开展的阅读活动,自带交互特点。“具身交互的再造过程,使学习者在概念隐喻与具身交互的过程中获取概念”,[41]阅读得以由浅入深。

在虚实融合空间内,通过自由穿行时空中的“技术化的身体”,体验阅读快感,接受人机耦合作用下的心灵和认知革命的洗涤,开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具身交互阅读。综上,具身交互阅读体现为身体在阅读活动中的復归及以技术身体为媒介的交互过程,其既满足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凸显的深度参与属性,又便于实现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核心要义——意义建构。

四、深阅读复归:育读者,稳交互,深开发身体感官

1. 读者自我教育是前提

(1)具身交互阅读倒逼读者进行自我教育。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具身交互阅读至少面临如下两大关键挑战。第一,读者如何判断具身交互阅读的快感来源。阅读快感到底仅是人机合一的身体交互沉浸体验,还是深阅读思考诱发的思维沉浸。[42]换言之,深度参与阅读的到底是身体还是思维?第二,读者如何感知具身交互阅读意义建构的发生和完成。数字化生存的深阅读要义离不开意义建构。然而,意义建构是一个主观且缓慢的过程,需要读者提高对自身“心理状态的洞察力和感知力”。[43]数字化生存不仅影响读者的行为,而且影响其心理能力,最终影响到阅读的意义建构。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落实具身交互阅读,必须解决如上两大挑战,而解决的关键和前提仍然在于读者。虽然目前卓有成效的深阅读策略一直不曾对读者提出过多要求,但对读者抱持期望是解决数字化生存时代深阅读复归的前提。纸媒时代需要读者具备阅读理解和书写能力等经典素养,电子媒体时代则需要阅读的视听素养,数字化时代的数字素养对阅读至关重要。[44]在以时空感再塑和“技术化的身体”为特点的数字化生存中,读者通过提高数字化生存能力提升欠缺的数字阅读素养。因此,本文提出,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复归亟须激活技术加持下的读者主体性,使其有所作为,而最重要的便是读者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提升数字阅读素养和数字化生存能力。

(2)读者自我教育实质是数字化生存能力的提升。读者的自我教育是获得该素养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读者需要自主地识别数字阅读素养的定义和构成。目前学界对此尚未达成统一认识,[45]这是读者能积极参加到数字阅读素养定义和建构中的机遇。阅读自古以来都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读者的自我教育可以成为提升数字生存能力和阅读素养的主要方式。其二,读者需能动地制定数字阅读素养目标,并自觉实现。自我教育本身就含有自设目标、采取行动、达到目标,最终实现培养自己的目的。因此读者需要根据不同数字阅读内容或场景,预设要达到的数字阅读素养层级,并定期对自我进行考核。

数字化生存能力强的读者,数字阅读素养更好,更擅长解决具身交互阅读的挑战。其一,读者的思维沉浸始终是深阅读的目的,在数字化生存视域下,该过程离不开对时空和身体的觉察。数字化生存能力高的读者,更擅长分辨身体沉浸、空间沉浸及思维沉浸,更会解决具身交互阅读提出的挑战。其二,数字化生存能力高的读者,“拥有技术性想象的能力”,[46]更擅长在虚拟时空建构意义。因此,读者能妥善利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时空感再塑及“技术化的身体”,具备具身交互阅读的能力,阅读得以由浅入深自然而然地发生。

2. 稳交互,深开发身体感官是战略

围绕稳交互,深开发身体感官两大战略,聚焦环境、服务模式、阅读内容设计和阅读通道,文章提出如下四条策略促深阅读复归。

(1)数字新基建驱动交互阅读的环境建构。数字新基建将成为驱动交互阅读环境建构的重要推动因素。数字新基建的关键是数字时空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是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通过融合BIGANT等技术开发应用消费场景。[47]阅读是虚拟空间中重要而常见的数字消费场景,需要数字新基建赋能,具身交互阅读的实现,更需要投入和开发数字基础设施,以营造交互的阅读环境,至少有两大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打造什么样的数字新基建建构交互阅读环境?第二,如何定位政府在数字新基建中的角色?目前常见的交互技术为VR/AR/MR,然而使用该技术并不轻便,尤其是沉重的头盔式VR设备,很难使阅读成为享乐的事情;而新近的脑机接口交互技术,其安全性目前仍让人担忧。因此通过数字新基建打造一个轻松易得、安全舒适的交互阅读环境是重中之重。在以往的传统基建中,“政府是主导者和投资方”,[48]该惯例在数字化生存时代亟须做出调整,政府角色要转变成监管方和关键投资方。

(2)体验范式重构交互阅读的服务模式。体验范式关注的是阅读的快感和数字公共阅读空间的沉浸,以图书馆和书店为例,阐述其对交互阅读服务模式的重构。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图书馆肩负使读者体验具身交互阅读快感的责任。其一,图书馆要重视通过人与技术的互动激发读者想象的路径,助力其收获阅读的满足和快乐。VR/AR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身体能浸入阅读的虚拟空间中,[22]据此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图书馆要将服务重点放在使读者处于最佳具身认知状态。其二,图书馆可引进数字领读人,和读者分身进行实时交互,帮助读者在阅读内容中找到意义。数字领读人在图书馆服务中发挥着推广和传递知识的使命,是互动式的实时导引,能缓解读者难以选择深阅读内容的痛点。[49]数字领读人突破了现有的人—机交互模式,带给读者人—人交互的体验感,这有利于读者对阅读内容进行意义建构。

书店主要是通过布局智慧空间,打造交互式数字公共阅读场景,实现具身交互阅读。书店在数字化时代不会消失,反而承载着读者更高的期待:书店的智慧空间或数字书店。其一,现有实体书店要布局智慧空间。智慧空间要超越而非仅仅“延伸实体书店在空间上的广度”,[50]其构建更多要考虑读者身体的感官体验。数字化生存时代发展智慧空间,匹配读者“技术化的身体”,有利于深阅读。其二,对于虚拟空间的数字书店,不能仅满足对线下真实空间阅读场景的迁移,更需要进行个性化创新。这是因为实体书店的精气神不能消失,需要对其凝练升华,再创新地迁移到数字空间。此外,实体“书店作为一个展示场所,成为一种景观,一种演出”[51]的情况将消失。数字书店中表演阅读将不复存在,凸显的是阅读体验感,数字书店创新时对此要予以重视。

(3)感官数据赋能交互阅读的内容设计。身体感官的数据化可服务于交互阅读的内容设计。当前,读者的数字化生存正在演变为数据化生存,读者的身体感官成为数据,甚至据此可重构出虚拟实体。[52]读者在多重时空中,或主动或被动地产生了大量的感官数据,[53]可用于数字消费和生产。出版行业可利用感官数据,设计、打造和生产具身交互的数字读物,保障深阅读的供给。

其一,数字时代的人机融合身体有别于传统有机身体,出版行业对此应予以重视,特別要注意生成的读者感官数据,设计契合数字化生存的读物。其二,出版业在打造阅读素材的交互性时,也要根据感官数据做出调整,以适应自由穿行时空读者的阅读需求。要考虑到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交互不同于VR/AR技术赋能下的交互,前者是虚实融合下跨时空的交互,后者的交互离虚实融合尚远。其三,出版商可在交互式认知进路指引下优先生产学术读物,并结合感官数据参与到读者制造、赋予阅读内容意义中。读者的感官数据有利于全面掌握读者的需求和促进智能化的互动,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出版内容,[54]助推读者进行深阅读,并从中获得意义的建构。

(4)感官再造赋能交互阅读多通道感知。数字化生存赋予读者多通道感官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技术式的感官再造。人以某部分身体元件率先进入数字空间中,成为被拆分的“数字元件”的人,[52]是目前常见的读者数字化生存实践方式。目前,读者主要以佩戴VR眼镜让眼睛这一身体元件率先进入数字空间。随着技术发展,读者会有不止一种身体元件进入数字空间中,甚至会生成一个高度拟真的数字身体。[55]在未来,更多的感官将可能融合并参与到具身交互的阅读中来,实现阅读的多通道交互。

通过感官再造赋能交互阅读多通道感知的优势有二。其一,阅读的具身交互过程会更加真实和自然。这是因为读者的感官系统中融合了两个以上通道(如触觉、听觉及视觉)的协作,能够充分开发读者不同通道的感知。其二,泛由自在的数字感官更有利于阅读的意义建构。随着脑机接口应用的推广,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和交流通道会更加无缝化,参与阅读的身体元件会越来越多,味觉和嗅觉甚至成为阅读通道。阅读的多通道感知使得阅读更容易入深。

结语

数字化生存再塑了读者的时空感知,形塑了“技术化的身体”,革新着阅读方式。具身交互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崭露头角,契合着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凸显的深度参与和意义构建属性。具身交互阅读作为数字化生存时代深阅读复归的形式,究其原因是使读者获得了技术身体。身体这一在传统深阅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得以复归,并在虚实时空中自由穿行,以新型“技术化的身体”体验阅读快感,构建意义。

数字化生存时代,人类是更自由,还是更身处桎梏之中?这一问题背后深层次折射的是人与技术的张力,而其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阅读,尤其是深阅读是缓解和调和这一张力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深阅读可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拓展读者的能力,滋养其精神和心灵,助力其发展和谐的外在世界和自洽的内在世界,从而使得生命更具质感。深阅读这一意义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尤其突出,而探索数字化生存时代深阅读复归的意义也在于此,使读者在技术化世界中始终自洽自如生存,过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宪. 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 中国社会科学,2016(11):143-163,208.

[2] 李凡捷,李桂华. “深阅读”之争议与再思考[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6(6):16-25.

[3] 苏涛,彭兰. 虚实混融、人机互动及平台社会趋势下的人与媒介——2021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 国际新闻界,2022(1):44-60.

[4] 李桂华. 深阅读:概念构建与路径探索[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6):50-62.

[5] 张立刚. 从文化消费到意义生产:数字阅读时代下的深阅读回归[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2):129-132.

[6] 黎薇,李林容. 数字化进程中阅读痕迹的实践逻辑与合理想象[J]. 编辑之友,2022(3):29-34.

[7] 杨逐原. 社交媒体时代游戏化阅读:内涵、叙事手法、发展路径及伦理反思[J]. 编辑之友,2022(9):30-36.

[8] 孫玮. 媒介导航的数字化生存[J]. 国际新闻界,2021(11):6-22.

[9] Gazzard A. Location: Collecting space and place in mobile media[J]. Convergence, 2011, 17(4): 405-417.

[10] 袁海燕,刘玉. “数字化生存”:科幻电影作为“后人类”的视界及其反思[J]. 电影新作,2022(2):81-85.

[11] 埃德蒙德·胡塞尔.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M]. 倪梁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5.

[12] 任兵,陈志霞,胡小梅. 时空再造与价值重构:面向未来数智治理的元宇宙[J]. 电子政务,2022(7):2-15.

[13] Asenbaum H. Cyborg activism: Exploring the reconfigurations of democratic subjectivity in Anonymous[J]. New Media & Society, 2018, 20(4): 1543-1563.

[14] Clark A. Natural-Born Cyborgs: Minds, Technologies,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J].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4.

[15] 赵豆. 从人类增强到机器向人化——对脑机接口技术两种进路的哲学审思[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6):27-35.

[16] 樊岳红. 延展心灵理论可以扩展神经伦理学的论域吗?[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44(8):26-34.

[17] 朱林蕃,赵猛. 重新审视“延展心灵”概念[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41(6):1-8.

[18] Braem S, Egner T. Getting a grip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8, 27(6): 470-476.

[19] Martin·M. M, Anderson·C. M. The cognitive flexibility scale: Three validity studies[J]. Communication Reports, 1998, 11(1): 1-9.

[20] Birkerts S. The Gutenbergelegies: the fate of reading in an electronic age[M].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94:105-106.

[21] Wolf M, Barzillai M, Dunne J. The importance of deep reading[J].Literacy 2.0, 2009, 66(6): 32-37.

[22] 张建,于爽.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VR/AR图书阅读方式的变革[J]. 出版发行研究,2017(7):83-86.

[23] 戴联斌. 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61.

[24] 崔波. 阅读具身认知转向与阅读研究的未来[J]. 编辑之友,2020(4):14-19,46.

[25] 徐升国. 元宇宙时代的阅读与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22(4):5-10.

[26] 蒋霞. 碎片化阅读是否可以由“浅”入“深”[J]. 编辑学刊,2017(1):41-43.

[27] 董子铭,何星仪. 碎片信息与深度交谈:基于技术意向性的数字阅读再思考[J]. 当代传播,2022(3):63-65.

[28] 章祺. 浅析数字时代“深阅读”[J]. 中国出版,2017(5):29-31.

[29] 蒲泓宇,马捷,葛岩,赵天缘. 新媒体环境下深阅读驱动模型与检验——以图式理论为视角[J].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0):14-23.

[30] 刘明洋,张妮. 数字时代“深阅读”四种路径[J]. 中国出版,2017(4):26-29.

[31] 王会珍. 新媒体时代深度阅读推广的优化进路[J]. 中国出版,2020(3):41-45.

[32] 邓香莲,刘佳卓. 一把打开深阅读的钥匙:基于场景的沉浸式阅读——以互动解谜游戏书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建构为例[J]. 出版广角,2021(5):18-21.

[33] 赵宇佳,姜进章. VR数字出版:技术可供性视角下出版业的转向[J]. 编辑之友,2021(3):64-72.

[34] 杨新涯,涂佳琪. 元宇宙视域下的图书馆虚拟服务[J]. 图书馆论坛,2022,42(7):18-24.

[35] 齐冰,李秋莹,李雨薇,等. 认知越灵活,句子理解越快?[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18(5):577-582.

[36] 魏屹东,苏圆娟. 认知涌现论:一种新的意识整体论[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1,38(2):1-6.

[37] 王永明. 延展认知视域下教学认知边界的探讨与重建[J]. 电化教育研究,2022,43(5):26-32.

[38] 彼得斯.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 何道宽,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0.

[39] 朱熹. 朱子全书:第13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73-374.

[40] 叶浩生,曾红. 镜像神经元、具身模拟与心智阅读[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97-104.

[41] 胡翰林,沈书生. 生成认知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从概念的发展谈起[J].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6):27-33.

[42] 覃芹,邵笔柳. 融合传播中的沉浸式阅读:概念、价值和路径[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2(1):92-98.

[43] 李林容,修伊湄. 推动全民阅读:有声阅读的具身认知与意义建构[J]. 出版发行研究,2021(8):21-27.

[44] 陈奕,钟瑛. 新媒介素养研究的变迁、热点和趋势[J]. 现代传播,2022(5):161-168.

[45] 王军. 文化资本视域下阅读素养内涵、积累机制及出版助力策略[J]. 编辑之友,2021(4):47-52

[46] 周海宁. 论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数字化生存能力[J]. 出版发行研究,2018(12):23-28,11.

[47] 李海刚. 数字新基建、空间溢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 经济问题探索,2022(6):28-39.

[48] 田杰棠,闫德利. 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疫情后数字经济加速的“路与车”[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8.

[49] 刘艳. 公共图书馆领读人阅读推广模式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11):97-103.

[50] 兰庆庆.“去实体化”还是“实体化+”:实体书店多重价值探讨[J]. 编辑之友,2019(11):70-74.

[51] 邵娟. 场景理论视域下实体书店的公共阅读空间建构[J]. 科技与出版,2019(8):31-35.

[52] 彭兰. 智能时代人的数字化生存——可分离的“虚拟实体”、“数字化元件”与不会消失的“具身性”[J]. 新闻记者,2019(12):4-12.

[53] 谭雪芳. 图形化身、数字孪生与具身性在场:身体—技术关系模式下的傳播新视野[J]. 现代传播,2019(8):64-70,79.

[54] 郝红霞,严三九. 智能传播时代全媒体出版路径探析——基于场景的视角[J]. 编辑之友,2022(6):12-15,93.

[55] 张铮,吴福仲. 拟身链接:基于深度伪造技术的人机互动及其社会善用可能[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164-173.

Embodied Interactive Reading: The Prospect of  Deep Reading's Retu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ing Digital

GUO Qing-qing(School of Communic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Being digital reshapes the readers'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time and forms their "technical body". The abovementioned influence of being digital couples with the prominent attributes of deep particip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ense-making of deep read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being digital on read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upling point between deep reading and being digital, and finds that embodied interactive reading opens the prospect of deep reading's return. Besides, the paper elucidates the path to realize embodied interactive reading. This coupling process prompts embodied interactive reading and becomes the way to deep reading's return.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premise of readers' self-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ies of stabilizing interaction and of deeply exploiting physical body senses. Furthermore, it analyz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embodied interactive reading, sketching the contours of deep reading.

Key words: being digital; deep reading; reshaping the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time; the technical body; embodied interactive reading

基金项目:202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项目“视觉传播视域下社会拥挤影响数字广告的机制研究”(2022EXW002)

作者信息:郭青青(1989— ),女,江西九江人,博士,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阅读心理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