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11-03 11:33苗小鹏
科技风 2023年28期
关键词:高标准管护农田

苗小鹏

武威市基础地理勘测技术服务中心 甘肃武威 733000

土地属于特殊商品,会受到商品供求规律的影响,但是和一般商品存在着本质差异,存在着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当前可利用土地资源数量持续减少,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剧了人力资源之间的供求矛盾,面对这一问题必须要重视提升耕地资源质量。高标准农田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所提出的一项建设工程,具体是指平整连片、拥有完善设施、肥力强、生态环境优越的土地,具有较强的抗灾和防灾能力,可以为农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各个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方式进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建设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需要针对现有建设问题制定合适的解决策略。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一)耕地质量水平提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各个地区均开始对现有的耕地环境进行优化,进一步增加耕地面积,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资源保障。耕地质量水平提高也进一步提升了粮食产能,相对于以往的生产模式各类食物的产量幅度均有所提高,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农民种地积极性提高,解决了农村地区大面积土地资源撂荒的问题。通过对高标准农田的土地资源进行检测,可以发现其肥力水平提高,土壤内部的营养元素分布更加合理,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对于营养成分的需求。

(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

在以往的耕作模式下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这给农业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高标准的建设则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优化,农田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度有所提升,建立了完善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也能够降低风沙灾害发生概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利用各类喷灌设备针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可以构建良好的局部小气候,也有利于改善地区环境以及气候条件。

(三)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优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需要提高耕地质量,同时也重视针对农业生产活动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灌排条件、田间道路以及农田防护等各类优化工程,可以为农田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形成节约化、集约化的用地模式。农业交通条件也有所改善,通过改建田间道路可以为各类机械设备的应用提供重要帮助和支持,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灌排条件的优化也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用水需求,构建精准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于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也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

(一)资金支持不足

在高标准的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是极为常见的问题,政府部门虽然会针对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影响因素较多,资金不足问题突出,影响了各类设施的完善和优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现有的耕地资源进行优化,同时也需要设置各种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工程,部分地区缺少基础设施,需要重新进行规划和建设,这一部分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个别地区虽然拥有基础设施,但是其应用时间较久,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工程效益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在维护过程中也需要使用大规模资金。

(二)耕地质量较低

耕地质量包括自然等、利用等以及经济等三种级别,其中利用等是评定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其划分为1等到15等,其中1等到4等属于优等耕地,5等到8等属于高等耕地,9等到12等属于中等耕地,13等到15等属于低等耕地。现阶段耕地质量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整体来看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不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特别是在以往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下,所使用的化肥以及农药量较多,严重污染了土壤环境,土壤肥力性能水平下降,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在种植农作物时没有实施轮作制度,长期耕作土地质量下降,病虫害发生概率也有所提高,给农作物的品质以及产量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现阶段需要重视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水平,这样才能够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避免土壤出现板结酸化的问题。

(三)项目设计不合理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项目设计机制,设计工作不合理,缺少整体规划,不能结合当地的具体农业发展需求以及耕地资源分布现状制订合适的建设计划。在初期阶段各个地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主要的推进项目,只是将其作为完成任务的一种方式,没有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三农”问题角度出发优化设计,这使乡村发展和农业发展无法做到有效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间仍然较短、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没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仍然只是简单地结合以往的耕地资源规划经验进行设计,无法落实统筹规划理念。同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多样因素,例如洪涝灾害、耕地产能以及机械化操作等。

(四)工程质量水平较低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缺少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完成工程建设后其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也难以高效利用。例如部分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和农事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部分地区在对灌溉工程进行优化时,没有结合地形以及地势走向对沟渠进行有效管理,出现了灌溉不畅的问题;作为工程施工单位对于工程建设专业知识了解较多,但是对于农业需求了解较少,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工程质量水平下降的现象;监理单位也没有履行自身的职责,只是在工程建设后进行简单评价,没有在工程建设环节中进行有效监管[1]。

(五)缺少完善的管护模式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毕后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护,通过合理的管护机制可以确保高标准农田的耕地资源质量不会受到影响,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没有制定合适的管护体系。在针对土地进行优化后以往农户承包地界址被打破,部分未流转的高标准农田出现了政府管理不到位、集体组织管理方式落后以及农民缺少管护意识的问题,个别地区已经建设完毕的农田,并未开展生产作业,需要等待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其中,这也使得项目利用率有所下降。

(六)土地流转不畅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中最为主要的问题为土地流转,这也是在各地调查研究过程中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重点。政府部门和农民之间缺少有效沟通,没有针对农民进行宣传,农民对于高标准农田的认知存在不足的现象。加之农民普遍学历水平较低,对于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存在较多顾虑,守地思想仍然较为严重,对于土地的保护意识较高,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会破坏自身的效益,因此缺少土地流转意识。当前很多农民会选择外出务农,但是即使在务农时也没有对土地进行流转,认为如果自己想回农村耕地无法及时收回土地。

(七)农民积极性不足

农民在高标准层建设过程中缺少良好的积极性,个别农户不愿意对土地进行平整处理,认为在开展工程建设后很有可能会破坏土壤结构,让耕作层受到损伤,从而影响生产性能。对灌溉工程进行完善,而在灌溉时水费需要由农民自主缴纳,而以往在灌溉过程中农民并未缴纳费用,在提出缴费后,农民普遍存在抵触情绪。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策

(一)拓展资金来源

政府部门应当对资金来源进行拓展,丰富资金来源渠道,为高标准村建设活动开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以此来满足各类工程的建设需求。政府部门首先需要增加资金拨付量,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细化,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设置专项资金,以此来强化资金保障效果。除此之外,也需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进行调整,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解决政府部门存在的资金压力。自从2014年以来,政府已经开始不断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营,在2017年也提出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中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政府和企业可以利用PPP模式对高标准农田进行建设,该种方式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收益,操作性较强。

(二)提高土地质量水平

第一,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以往只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治理,缺少预防意识,因此需要重视针对病虫害防治模式进行优化,提高土地质量,将绿色理念融入病虫害防治活动中,从而减少农药给土地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在治理虫害问题时利用害虫具备的趋光性设置杀虫灯,或者根据害虫所偏好的颜色设置黄板,将害虫引诱到一处,针对害虫进行集中处理。利用新型防治技术在提高防治效率的同时提升防治生态效益。

第二,合理利用秸秆资源。秸秆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肥料资源,也是其利用的主要方向,主要原因在于秸秆内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例如氮元素、磷元素以及钾元素等,可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在对秸秆进行处理时可以利用机械设备直接粉碎,在就地粉碎后将其撒在土地表面,然后通过翻耕的方式将秸秆翻入土壤内,促进秸秆资源的腐烂和分解,确保能够让秸秆内部的营养成分渗透到土壤内,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后续病虫害的出现概率[2]。

第三,积极推广新型施肥技术。在施肥过程中如果使用过量的肥料也会引发污染问题,并且还会造成肥料资源浪费,增加生产成本投入,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有着不利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重点针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例如可以选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该技术针对土地资源内部营养元素进行检测,结合农作物生长需求制定合适的肥料比例,施用配方肥既可满足农作物的营养元素需求,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的出现。重点应用“畜—沼—肥”模式,推进沼肥高效利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造人畜粪便为原料的农家肥,直接堆沤腐熟还田。循环生产模式也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避免粪便资源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有利于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模式

在完成高标准农田之后需要针对其质量水平进行评价,评估农田建设效果,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高标准农田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其在建设时需要围绕经济发展、日常生活以及生产进行分析,各个要素之间会互相影响和作用,因此,在评价时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其质量水平。在评价时应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三个层面入手掌握高标准农田运营现状,了解耕地的生产性能,如果发现高标准农田运营出现问题,需要立即选择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对损毁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在高标准农田评价监测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例如遥感监测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范围面积进行监测分析,掌握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的具体情况。

(四)完善管护制度体系

在管护工作中需要重视建立长效管护体系,为此应当对管护制度模式进行优化。首先应当明确具体的管护主体,强化各个群体的责任意识,使其可以正确认识自身所承担的管控责任;明确地方行政主体的监管职责,要求其可以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以及资金使用进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加强行政主体管控效果;农户以及各类经营主体是负责实施高标准农田管护的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分配管护任务。其次,针对管护工作制定合适的奖惩措施,如果管护效果较好可以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如果管护工作不到位,则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五)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

高端的农田可以为规模化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应当重视优化社会化服务,强化产出效益,在减少成本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要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推动服务组织从兼业性经营向专业化职业化经营管理转变,形成服务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服务主体[3]。同时也需要在各个项目中进行试点经营,让农户参与生产管理,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对于接受大规模土地流转的新型经营主体,需要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共同承担风险,避免新型经营主体出现资金损失。

(六)优化定价机制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应当对定价机制进行完善,需要结合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和市场模式对定价方式进行调整,以此来激发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如果出现租金和市场相差过大的现象,需要由村委会进行核验和协调,对租金价格进行统一。为了防止出现扭曲定价的现象,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及时披露流转价格,形成公开化的流转过程。在水费定价方面也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农民可以正确认识水费缴纳的必要性,并对水价格进行调整。

结语

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持续开展有效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发展,也为各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但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资金支持不足、耕地质量低、项目设计不合理、工程质量水平较低、缺少完善的管护模式、土地流转不畅、农民积极性不足等,制约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的提升。因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当拓展资金来源、提高土地质量水平、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模式和管护制度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改变定价机制,消除高标准农田建设影响因素,提高建设效益和建设质量。

猜你喜欢
高标准管护农田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农田创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