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介对人类意识的延伸与再造机制

2023-11-03 17:00邵婉霞徐啸
编辑之友 2023年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邵婉霞 徐啸

【摘要】麦克卢汉在电子媒介盛行时曾对其“延伸论”进行补充,“意识延伸是人体延伸的最后阶段”。进入智能时代初期,智能媒介正在全面再造媒介生态,意识的延伸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从身体识别到情绪共鸣的感知延展、从人工神经网络搭建到自主学习思维的仿写,构成了意识嵌入的逻辑层次;从穿戴机器皮肤的有机人到增强赛博人和虚拟人的形态演变,呈现了意识融通的阶段进程;在“媒介四元律”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后人类”意识进化的运作机制,技术内化水平得以提升、粗放型智能即将过时、感官平衡得以再现、作为“精神家园”的虚拟空间逆转为主流新生态,一个全息、全能、全知的意识化生存环境即将到来。

【关键词】意识延伸 智能媒介 感知思维 人工智能 后人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9-071-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9.010

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ChatGPT一经问世,便成了各行业热议并争先尝试使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交互软件。该软件摆脱了过去智能工具不智能的弱点,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并用符合人类语言习惯的方式与使用者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辅助或替代人类完成部分基础工作,甚至能够感受人的情感变化,激活用户内心情感诉求。当前,学者们对于智能程度的判断由海量数据的计算与自主学习模式上升到了识别人类心智和情感的维度,“从弱到强过渡的关键是人工智能可否習得人们的心智,习得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地图”。[1]ChatGPT的出现符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向,也预示着人类意识延伸将进入新阶段。

从技术哲学视角来看,技术的存在方式取决于人的需求,即人拥有什么样的活动目的,就会指导人的实践走向何种技术创造。媒介同人之间的价值博弈与调和,推动媒介满足人感知功能的延伸。[2]麦克卢汉基于这一观点探寻媒介的本质,他认为所有技术的产生和发明都是因为人自身生理或心理无法应对外界变化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出口,这也是他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重要论断的出发点。他通过发散式的表述方式探讨了各种媒介技术对于人体官能到智能的延伸:从口语到电力的媒介技术演进过程,完成了人类身体器官的外化延伸,随后开始进入意识延伸的阶段。网络媒介的发展加快了这一官能延伸的速度,从前面对面依靠书信、电话的交流转向虚拟空间中的意识交流,人类以“无形无象”之状态融入全新的技术生态环境中。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媒介延伸的视角成为反思技术内核的折射镜,穿戴这款思想透镜,可以审视并发现,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媒介的发展即将完成媒介对人的全面延伸,新的传播格局正在形成。

一、意识嵌入:智能媒介对人脑延伸的逻辑层次

20世纪60年代,电脑技术还未普及,麦克卢汉对于电子媒介的理解更多建立在对电视媒介的认识之上,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广阔视野下的大胆预言。“目前我们正在很快地接近人体延伸的最后阶段——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将被集体地、共同地延伸至整个人类社会,如同我们已通过各种媒介延伸了我们的感官和神经一样。”[3](53-54)基于电力技术对媒介的颠覆性影响,他看到了更加遥远的未来,“既然已经将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延伸进或转化成电磁技术,那么将我们的意识迁移到电脑世界中去,只不过是再走一步的问题”。[3](97)基于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应用,他看到了新型媒介传播的技术模拟特性,即意识的聚合与扩散,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媒介的特点,且这一本质特征在网络媒介的应用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存在于媒介生态环境中的每一个技术元件如同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通过网络将所有分散的神经节点终端有机连接,并模拟人的神经系统建立一个物质化“外脑”。[4]此时,人的意识摆脱了身体的限制,利用光波信号与“外脑”相互联通,在内外脑之间自由切换与穿梭。未来部分人脑神经器官将被强人工智能的模拟神经元结构替代,到达麦克卢汉所说的人体延伸的最后阶段。

媒介如何实现意识的延伸?最终达到什么样的延伸程度和效果,从而影响到人类未来的交往生存状态?在解答问题之前,首先应当弄清楚意识在大脑中所扮演的角色。“意识是对认识的觉察和显现,是认知过程中对感觉、知觉、思维及思想的确认。”[5]如果将意识看成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它更类似于计算机的显示器。只有借助意识的加工与处理,人的感觉、知觉、思维和思想才能在大脑中显现出来。在这样的作用机制下,“人类对自身意识的想象,让AI得以成为可能的存在和现实”。[6]有关意识的发生与作用机制的研究,在当代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近百年来人类想要攻克的科学难关之一。我们不妨从被它映射的感知与思维视角,反向观察意识在智能媒介作用下的延展。当前,人类正处在智能化时代的初级阶段,媒介对人的意识延伸可从两个角度来考量:一是媒介对于人的感知机能的深度改变,二是媒介对于人的理性思维的个性化模拟。

1. 身体识别到情绪探测的感知延展

媒介技术的升级促使“身体+媒介”的组织实现超越生命形态的体外进化,最表层的体现即是感知的外化。“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7]任何被意识到的存在,都能被还原为自在身体的感觉和知觉。由自在身体的感觉和知觉主宰的机体在通过感官接收到外界刺激后,会将其转化为神经脉冲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最后再通过效应器传给机体来作出行为反应。媒介通过感觉的延伸创造人机交互下的无器官身体的真实生理体验。英国雷丁大学凯文·沃威克教授将智能芯片植入自己和妻子的手臂中,通过互联网控制手臂,体验触摸东西时的感受。同时,两人还通过神经系统之间的互动,创造纯粹的电子交流,而这也只是由感官刺激通向意识延伸的表征体现。

如果说感觉是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那么知觉便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对感觉刺激进行综合处理的心理活动。知觉通过对感觉进行的识别和解释,进而形成概念和定义,为接下来的思维活动创造条件。[5]例如,当人们使用VR眼镜参与到滑雪竞赛游戏中时,透过智能设备的光学元件和触感装置所呈现的表象,是在人的大脑中显现出来的通过感官看到及感受到的雪景场地、竞技伙伴、起伏的雪道、腾飞的动作等。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中的内感受器则获得了身临其境的紧张刺激、欣喜愉悦,或被超越时的焦躁不安的体验。这个从感觉到知觉的整体感知过程,构成了意识活动的初级组成部分。本应由机体与外界实物互动才能产生的知觉体验在此得以嫁接,虚拟知觉在各类智能媒介的技术加持下,让机体获得了同等真实的沉浸在场感。借助智能技术的力量,传播环境将从媒介与人的二元对立走向二者的深度融合,媒介与人的连接达到了最为紧密的时刻。

在感知层中,人机互动经历了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身体识别后,开始转向情感的识别与共情。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探测人类情感变化的功能早已实现,甚至在精确性和敏感性上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感知能力。早在2018年,Nature杂志便刊发了一项研发成果——一款借助可穿戴式传感器和移动终端数据组建的人工智能腕带,不仅可以追踪识别目标用户的情绪波动和精神疾病征兆,甚至可以对用户的情感进行预测。[8]未来,智能机器会把无限接近人类情感体验的模式改写为机器运作的程序,从而真正实现从探测情感到共鸣情感的转向。

2.“心想事成”的类脑思维仿写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逐渐兴起。大腦神经元之间突触联结机制的建构、浅层神经网络中的感知器的发现,以及卷积网络原理的探究,都为当前深度神经网络研发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人工智能工具得以面世的先决条件。当前,该领域正在由神经网络搭建向自主学习和处理问题的强人工智能转型,实现对人类意识机制的仿写。让人工智能掌握一定的概念认知能力,在其运行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自主判断和回应、对经验对象的能动反馈的“计算知识”。[9]通过经验学习和系统训练,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复杂事物的聚类分析,产生类概念的反应图式,人工神经网络的搭建逐步走向深层次地对类脑化思维运作的模拟。

人工神经网络搭建升级的核心目的在于变“黑箱”为“白箱”,无限模拟人脑运作机制。多脑区、多模态、多通道和多任务协同,微观刺激调控和宏观动态演化,长短时记忆与决策等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系统,[10]都代表着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正在向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型,而这种转型是集中在逻辑思维层面的多层次推演与运算。关于无意识状态下的信息处理、对说服与记忆效果的测量,以及逐步形成的神经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都属于新闻传播学科研究中针对意识加工的重要课题。站在学科发展的视角上,新闻传播学不仅要与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相互配合,研究作为媒介的智能工具在交流交往中的增效手段,更应当关注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应该如何处理好人机互动的关系,如何在不降低人的自主性的基础上善用工具。正如ChatGPT的出现和推广,使得媒体从业人员陷入了被取代的失业焦虑中,人类究竟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驾驭机器的能力,成为接下来的研究新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机器思维与人的意识在本质上仍有较大差别,它缺少人脑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实现经验与概念的转化平衡。人类的思维能力不仅来源于数理逻辑,更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最终产生独立且稳定的价值观以及复杂的情感和心灵体验,这些与生命本源相关的心灵意识,是人区别于机器的最本质的特征。因此,思维的延伸是意识延伸的根基,智能技术能够延伸出媲美人类心灵深处意识的思维,是强人工智能支持者所期盼的图景,也是意识延伸的最高级阶段的体现。面向未来,研究者还需要将拥有成熟心智的人类与精于计算和数据处理的机器结合起来,以人为核心,以机器为辅助,真正做到“(人)心想(机器)事成”的人机智能融合。

二、意识融通:智能媒介对人脑延伸的阶段进程

技术将人类身体的官能延伸出来后,身体的重要性将让位于意识。智能技术对人的意识延伸分为几个阶段?延伸出来的意识与技术会对人产生何种影响?最终未来生存于宇宙中的人将以何种方式存在?这些问题值得深思。智能技术的人性化进化趋势,使得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虚拟互动空间,技术与身体的互动不再停留于人机结合的简单互动,而是转向了植入、共生的状态,这意味着未来我们的智能媒介环境必然是人、机器、环境三者互动、融合、共生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正如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所言,由于技术本身所具备的自主性和自我增强的能力,当它们发展到一个临界值时,就利用这种自我组织的意识能力,让人类对其作出反馈。此时媒介与人的关系由单向延伸向互动转化发展,“媒介是人的延伸”逆转为“人是媒介的延伸”,人与技术的二元对立关系被取消,人的主体性地位被削弱,技术与人将实现相互结合。学者马克·科凯尔伯格在《浪漫主义、信息技术和机器的终结》一书中提到,“似乎随着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类、越来越信息化,机器与人类的融合成为人机关系的一个显在趋势”。[11]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将智能技术对人类意识的延伸细分为两个阶段。

1.“义肢”阶段:穿戴智能媒介的新皮肤

当前,技术身体和经验身体在智能媒介环境中的基本在场方式,以“携带自己肉身”[12]的形式表现出来,传播活动借助技术身体,在经验身体中完成内化的传播(意识的生成)与外化的交流(意识的表达)。当人们使用智能媒介时,技术就会与人的身体形成合作关系。技术无法摆脱身体的约束,究其原因,身体是媒介诞生的源泉。智能技术将人类从机械化生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机器语言的形式将人的思维赋予机器,使机器实现智能化,同时也趋于人性化。通过将人脑智能外化和延伸扩展,一些智能技术目前甚至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智能,如可穿戴设备可以辅助人完成运动、旅行等活动的数据监测和计算,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科学的生活环境;智能机器人帮助人类在气候恶劣的环境中完成科考任务,在手术台上辅助医生精准完成高难度手术,在流水线上快速完成组装、分拣任务等。目前,人类已经借助外化于身体的智能“义肢”,实现了生产生活加速增效。穿戴上技术“皮肤”的身体变成了携带意识流通的信息系统,化身为人与人、人与物沟通交流的中介,身体皮肤的呼吸伴随着技术电流的涌动,不断生成瞬息万变的意识碎片。

2.“义脑”阶段:重拾失落的感觉统合的“后人类”

从当前对“人机合一”课题的研究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除了有机人类以外,还将有两类“人”存在:一类是增强赛博人,是在普通基因人的人类身体中植入机器芯片,以提高人类存储和交换处理信息的效率;另一类是虚拟人,是将人类的智慧移植到电脑机器上,人的肉体功能将被弱化,而意识则可以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人和机器之间自由传播。有机体、硅基生命、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元素相互融合,将真正实现塞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中提到的“界限的突破”。

增强赛博人是让智能技术嵌入人的身体,形成人机结合的跨界装置,以芯片植入人体为主要实现方式。上文提到的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凯文·沃威克,于1998年8月24日在自己的手臂内,成功植入内含64条指令的芯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体内携带芯片的人。埃隆·马斯克创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更进一步,通过外部添加侵入式机器的辅助手段,来获取人脑的信息光波与数据。这种脑机接口能够将人的意识通过设备延伸出来,以人脑的意识控制外部机器的运作,实现“所想即所做”的愿望。马斯克看到了嵌入式工具辅助下的人机共存的大趋势:“人类需要与机器相融合,成为‘半机械人’,才能避免在人工智能(AI)时代被淘汰。”[13]增强赛博人的出现,让脑控万物成为可能,物质身体的意识通过中介网络自由链接真实与虚拟空间,意识在自由穿梭的过程中收获了更为丰富的具身的感知体验。

虚拟人更加侧重以硬件和软件而非肉体所构成的“再现的身体”,它的内核是数字化的无机生命,即在数字环境中通过数字符码来标记自己的虚拟身体。“在21世纪,地球上将出现一种与人类智能抗衡,最终超过人类智能的电脑智能,电脑不仅具有高出人类一万倍的智能,而且还将具有人的灵魂;当计算机超过人类智能时,人类便真正进入了‘灵魂机器的时代’:作为‘灵魂机器’的全球无数台计算机,就是将‘人脑智能’和‘地球智能’提升到前所未有境界的技术进化保障。”[14]虚拟人通过人工智能搭建的计算程序,可以将人的意识通过技术手段,彻底转移到计算机硬件上来,实现数字形态脑电波的自由衔接。

身体的让位使得意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后人类主义者提倡将科学技术和人的智能思维结合起来,让自然进化让位于科技改造的进化,从而向人类的存在形式提出挑战,“‘后人类’在身体性存在与计算机仿真之间没有了本质的不同或者绝对的界限”。[15]两种“后人类”的存在形式虽不相同,但是都实现了人的意识的外化延伸。智能与心灵的拓展是“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进化的意义所在。这种延伸和拓展主要从两方面实现:一方面,要将人的智力和意识从生物符码转换成匹配硬件设备的电子符码,让“后人类”获得超智力;另一方面,依靠技术工具实现脑软件程序和硬件设备的植入,“使用益智药(智能药物)、认知技术、信息技术工具(如可穿戴计算机、智能人、信息过滤系统、视觉化软件等)、神经学上的界面和仿生学的脑植入,使他们的生物智力逐渐增强”。[16]作为一种媒介对人类进化延伸的新生命形态,“后人类”超越了先前的人与物、文化与自然、生物与机器之间的界限,成为一种可以被编码为信息形式的跨界混合物。

媒介对人的延伸现象发生后,“截除效应”也随之而来。对于媒介工具的过分依赖,必然会使得原有身体机能遭到打击与退化。互联网消除了时空界限,但也截断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有效交流。同时,不同官能的延伸导致原本相互协作的感官系统出现了相互孤立的失衡问题。而随着媒介智能化的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全方位的媒介传播互动模式如同“义脑”一般,不断修复断裂分割的感知残局。无论是增强赛博人还是虚拟人的存在形态,都将通过技术的整合,恢复眼耳鼻舌身的官能调用比例和意识渗透的总体体验,长久以来失落的感觉统合在这一阶段被重拾,穿戴在皮肤上或植入身体里的智能媒介元件,将成为人类重返平等自由交流的部落化状态的中介。

三、意识进化:智能媒介对人脑延伸的多维再造

“媒介四元律”是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演进变化规律的高度提炼,保罗·莱文森将其概括为提升—过时—再现—逆转的进化过程,即任何媒介都具备“ 四元 ”进化发展和更新迭代的演变过程,这可以作为判定媒介的一把标尺。[17]该理论分别从四个方面探讨媒介演进的变化属性:一是新的媒介提升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哪些方面?二是新的媒介遮蔽或使之过时的是什么?三是媒介再现或使什么旧现象重返实践?四是当新媒介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时,产生了何种逆转效应?智能媒介作为当前的新兴媒介,通过深入意识的互动实践,作用于人和社会的运作方式,正在颠覆性地重塑元宇宙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再次审视其背后暗潮涌动的变化规律。

1. 提升:技术内化与意识渗透

“后人类”的存在形态预示着媒介对人的延伸历程即将走到尽头,意识如同空气一般浸润到人脑与智能机器的数据运算的每个角落。从节点的数据化到环境的数据化,智媒技术在不断以数据化形式塑造着人们头脑中的真实世界。[18]作为媒介的智能技术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技术成为加强型人类的优化元件,“媒介即人”成为新的趋势。人工智能凭借其对人脑感知与思维的仿写学习,将自身内化为人的结构属性,内嵌或者外化在人的皮肤之上,此时的血液流通不再是单纯生理性的机能运化,而是综合了医学、生物学、数理和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并融入意识电流的新生命形态,人的概念与本质被无限扩大。

人机共生体中的技术内化与意识的渗透共同将人体的延伸推向了制高点,重塑了生命的存在形态。人工智能专家迈克斯·泰格马克曾对人类的终极未来进行了全方位畅想,提出了生命的三个发展阶段。[19]生物阶段的生命1.0是靠進化获得硬件和软件的生命,需要漫长的世代演进;文化阶段的生命2.0可以靠进化获得硬件,但其自身也能够设计软件,能够自主习得复杂的技能,自主生成人生观、世界观;而发展到未来科技阶段的生命3.0形态,人与机器共同设计硬件和软件来生成新的生命形态,不需再等待生物的演化,生命本身成为自己的主人。“如若找寻到人和机器对话交流的方式,那么将促成机器意识和人脑意识在同一主干中枝繁叶茂地生长。”[20]人机共生的新形式,使得意识从人的身体扩展和渗透到人与机器的共同体中,成为形成新生命的原料与基石,人的生存质量与交往体验得以提升。

2. 过时:粗放型智能的退场

智能化的实现不是技术与工具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依靠技术在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决策智能三个层面上,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模式的转型,驱逐既有智能工具有“能”无“智”的媒介劣势。

当前以大数据和算法为核心的AI媒介内容生产工具,经历了依托物联技术进行信息收集的“婴儿期”、自主内容生成的“幼儿期”、内容精准推送与审核的“学龄前期”与场景再造、丰富人体虚拟体验的“学龄期” [21]四个阶段。人们见证了腾讯财经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一分钟完成一篇财经简讯的写作过程,体验了基于兴趣进行个性化推送的抖音、快手等瀑布流式短视频。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了因小爱同学、Siri语音识别的局限性导致的沟通不畅,甚至是因智能系统不完善造成的自动驾驶功能失灵的惨剧。人类发明工具的最终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降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自身的束缚,而当前一些智能工具不智能的原因在于其无法真正连接人类意识,进行灵活的自主实践活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亟待突破,追逐真智能的需求不会减弱,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工具,凭借其符合人类偏好与习惯的语言训练模型与巨量数据支撑的自主学习模式,让人们再次看到了平等、自由、准确的人机对话的可能性,连接人类心智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为新趋势,粗放型智能工具将逐渐淡出人类交往的舞台。

3. 再现:主体意识召唤感官平衡

技术的发明使得不同时期的媒介运作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偏向,新的感官刺激与体验的形成总是以消灭前技术世界的感官平衡为代价,而这一过程往往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悄然发生,在潜意识中“按摩”了人的感官系统,让人在“茧房”环境中产生对真实世界的错觉。在智能媒介环境出现以前,文字、广播、电子媒介经历了不同感官之间的不断割裂与拉扯,物理延伸到达了极限,而平衡始终无从实现。当延伸进入意识层面时,主体自主性被调动起来,大脑控制各个器官实现全感知系统的充分延伸,人类通过智能技术进入一个模仿真实世界营造的虚拟环境。智能媒介通过感官平衡的聚合拟态,放大了作为整体的人的动态感受,从而召唤主体意识生成超越物理真实的沉浸传播体验。从文字的视觉偏向到广播的听觉偏向、电子媒介的视听偏向,再到如今视听与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感官的调动,最终完成了原始感官平衡的回归与再现。

4. 逆转:“后人类” 意识空间的占领

智能媒介的“热”扩张可以从数量和领域两个方面加以观察:在数量方面,“万物皆媒”是对其最终规模的描述;在领域方面,智能媒介已经渗透进工农业生产、传媒内容生产、医疗应用和商业运作等各个角落。当这种“热”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并大量辐射到人类活动领域时,强人工智能将大批量辅助人类的生产生活,媒介系统会突破断裂界限,形成全新的运作体系,原本旧的媒介特性会成为补充性的存在形式,人们赖以遵循的媒介传播规律变成辅助新系统运转的边角元件,人机协作下植入数据代码与人类心智的综合性意识空间成为人类生存的新环境。过去我们在现实物理空间中,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未来这些活动将被转移到线上的虚拟空间中。在这个空间里,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活动,通过电流与数字代码的处理形成意识的电波,变成了意识的交流。2023年4月,国内首款同时搭载眼动追踪(ET)和面部追踪(FT) 设备的VR产品PICO4 Pro问世,通过眼动追踪、手势追踪与面部捕捉等技术增强VR交互体验。这类技术和产品的出现和逐渐成熟,让我们相信实现“眼随心动”的意识流交互环境指日可待。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理解超越了物理空间,围绕虚拟空间中精神家园的需求将不断增大。

从 “媒介四元律” 的角度分析人机协作下的意识进化,可以看出其不仅能够将新技术内化为人体的官能属性,实现如血液般的意识融通,同时也能够通过不断进化淘汰粗放型智能,转向精细化智能服务的“人—人”或“人—机”交往。人类的主体意识通过数字符码与富有情感的心智活动再次被激活,回归前技术环境的感官平衡。最终,当智能媒介的“热”辐射到人类生产实践的大部分领域时,人类的生存空间将逆转到偏向意识交流的虚拟家园。

结语

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为全球架设了信息高速公路,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连接,那么未来智能媒介基础设施的泛在铺设,将促使信息高速公路升级为连接人与物、辅助人的意识延伸的“智慧地球脑”。以机器设备为皮肤,传感器为神经元,将人的意识在云端储存、计算、共享,一个连接全球心智的全息、全知、全能的智慧系统便将建立起来。这一系统将个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在人类的肉体之外构建了可通过深度学习实现独立思考的、远超个体智慧的生命体,最终达到更高层次的意识深度协同的智能状态。电子媒介的产生带领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的状态,而当前人类的任务转向实现更高一级的意识延伸与再造拓展,完成与他人、物体的平等、全面、无障碍地交流实践。至此,人类将朝向数字化生存的后期阶段——意识化生存的状态发展,人类意识的延伸与再造将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滕文强,郅慧. ChatGPT浪潮下媒介生态系统演化的再认知——基于自组织涌现范式的分析[J]. 新闻与写作,2023(4):5-14.

[2] 李智,张子龙. 算法赋权与价值隐喻:智媒时代算法扩张的异化风险与规则调和[J]. 编辑之友,2022(3):48-54.

[3] 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邵婉霞. 智能媒介技术与人的互构延伸方式分析[J]. 传播力研究,2020(4):2-3.

[5] 聂珍钊. 论人的认知与意识[J]. 浙江社会科学,2020(10):91-100,159.

[6] 黄鸿业.“媒介即意识”:人工智能+媒体的媒介环境学理论想象[J].编辑之友,2019(5):43-48.

[7] 中国数字科技馆.感觉与知觉的基本原理[EB/OL].[2022-11-15].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perceptive/page_1.html.

[8] Kaplan M. Happy with a 20% Chance of Sadness[J]. Nature, 2018(563): 20-23.

[9] 方師师,郑亚楠. 计算知识: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逻辑与反思[J]. 新闻与写作,2018(12):40-47.

[10] 蒲慕明,徐波,谭铁牛.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概述[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7):725-736.

[11] Mark Coeckelbergh. New Romantic Cyborgs: Romanticism,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he End of the Machine[M]. London: MIT Press, 2018: 228-229.

[12] Schultze U,Leahy·M. M.The avatar-self relationship: enacting presence in second life[R].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ICIS 2009 Proceedings, 2009.

[13] 意识上传芯片未来或许成为现实[EB/OL].[2017-06-17].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17/16/24811_663960236.shtml.

[14] 雷·库兹韦尔. 灵魂机器的时代:当计算机超过人类智能时[M]. 沈志彦,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1-55.

[15] 郑奕,连水兴. 智能时代的信息控制、电子人与媒介物质性——论凯瑟琳·海勒的后人类传播观念[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11-117.

[16] Transhuman FAQ. Transhumanist Web Alliance[EB/OL].[2020-02-10].http://www.Transhumanist.org/.

[17] 林文刚.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 何道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5-151.

[18] 高宪春. 主体·核心·渠道·表征·规则——论智媒技术对信息传播的影响[J]. 编辑之友,2022(5):54-59.

[19] 迈克斯·泰格马克. 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M]. 汪婕舒,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5.

[20] 黄楚新,陈伊高. 元宇宙:形塑人机伴生的媒介化社会[J]. 新闻与写作,2023(2):68-76.

[21] 罗自文,熊庾彤,马娅萌. 智能媒体的概念、特征、发展阶段与未来走向:一种媒介分析的视角[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S1):59-75,127.

The Exte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Human Consciousness by Intelligent Media

SHAO Wan-xia1, XU Xiao2(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2.School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211172, China)

Abstract: When electronic media prevailed, McLuhan once supplemented his "extension theor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xtension of consciousness is the final stage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human body". We have entere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intelligent era, intelligent media is fully reconstructing our media ecology, and the extension of consciousness has been verified in practice. The extension of perception from body recognition to emotional resonanc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the imitation of self-learning thinking constitutes the logical level of consciousness embedding.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from organic humans wearing machine skin to enhanced cyber humans and virtual humans heralds the stages of consciousness integration. Re-examin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evolution of post-human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Four Element Law",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echnology can be improved, extensive intelligence is about to become obsolete, sensory balance has been reproduced,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virtual space has reversed into a mainstream new ecology. A holographic, omnipotent, and omniscient conscious living environment is coming.

Key words: consciousness extension; intelligent media; perceptual thin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st-human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用“小AI”解决人工智能的“大”烦恼
当人工智能遇见再制造
2019: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解疑答问
人工智能与就业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来了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