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建构探究
——以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新城园区实践为例

2023-11-03 11:59邓富玉熊仕蓉
教育观察 2023年24期
关键词:体验式建构生命

杨 雪,邓富玉,熊仕蓉

(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四川成都,610500)

生命是连续而完整的。幼儿阶段是幼儿生命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阶段开展生命教育影响幼儿正确生命观的树立,也影响着幼儿当下和未来积极的生命态度的培养。然而,当前幼儿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如生命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均衡性、生命教育内容狭窄、生命教育组织实施缺乏幼儿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等。[1]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建构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系统地实践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以下简称幼儿园)为例,探究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的具体建构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一、建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进行“生命教育”。[2]《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3]由此可见,生命教育的提出是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需要高度关注。为了实现幼儿生命过程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幼儿园要立足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回应儿童生命健康、全面发展的需求,根据园本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解决方案,开发适宜的园本课程,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调整,最终回归教育的初心:实现儿童的生命成长。

二、建构基础

探索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建构的价值追求、理论基础和核心理念是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建构的前提与基础。

(一)价值探究

叶澜将教育定义为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4]每个人生命的不断发展,不断走向生命的美好是所有教育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注重引导幼儿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感受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理论层面来看,课程价值侧重于两个回归:一是回归幼儿生命,尊重幼儿生命的主体性,回归以幼儿身体为核心的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二是回归自然,即通过体验式生命教育修复幼儿与自然的关系,向自然开放,促进幼儿形成对自我生命以及其他自然生命的认知。从实践层面来看,一是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需求,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二是整合园内外各种资源,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优质资源;三是增强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提高教育质量。

(二)理论依据

狄尔泰主张,对于生命,人类只能通过主体的内在感受和体验来把握。[5]鲁道夫斯坦纳指出,幼儿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感官体,幼儿教育的真义就是对感官的照料与滋养。[6]这表明幼儿对生命的感知是通过直观感受、亲身体验、与周围的环境事物互动共处实现的。因此,幼儿生命教育必须把幼儿生命作为教育的本体,以生命体验为基本方法和主要手段。冯建军提出,人具有三重生命,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这三重生命相互交织、因果循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交互。[7]基于幼儿的生命、生活、生态,幼儿生命教育内容应涵盖生命与自然、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

(三)课程理念

生命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幼儿期是生命的奠基时期,也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期的生命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后续的生命发展。[8]幼儿对生命的态度往往受成人的影响。在幼儿阶段提供多元的经验,让幼儿学习和体验生命的美好,是建构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

幼儿园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的实践能充分发挥生命潜能,张扬生命个性,鼓励幼儿在有温度的生命探究中不断走向幸福和成长。幼儿园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强调,教师应顺应幼儿的自然天性,以幼儿的视角为起点,以生命体验为中心,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具有探索性的、自然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以好奇的眼睛、好动的双手探索和发现生命的奥妙,让生命在体验中茁壮成长。

三、建构策略

(一)层层递进,系统建设课程目标体系

针对幼儿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年龄特点,分析园内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家庭情况,了解幼儿的优势和不足,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从幼儿、教师和课程的横向维度,以及小、中、大年龄段的纵向维度,设定课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课程总目标是培养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热爱生命、关爱他人、适应环境的儿童。

课程阶段目标从情感态度、认知、方法与过程三个维度确立各年龄段的具体目标,例如大班年龄段具体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大班年龄段具体目标

(二)聚焦幼儿发展需求,动态构建课程内容框架

有了明确的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结合文献及理论学习,从对象维度将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划分为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四大课程类型,并与年级维度(小班、中班、大班)结合,构建“4×3”幼儿园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框架。

1.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一:聚焦自身生命成长的生命与自我课程,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自我生命,认识自我,学习保护自我,悦纳肯定自我。内容涵盖生命的来源、五官及身体结构、自我服务、身体的保护、良好的生活习惯、成长的快乐等。

课程模块二:生命与他人课程,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他人,尊重他人的差异与不同,能够互助合作。内容涵盖自己的家人和亲人等、生活中的各种职业、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解决同伴冲突等。

课程模块三:生命与社会课程,目的是引导幼儿亲近社会,遵守规范,保障安全。内容涵盖传统节日、我的家乡、基本行为规范、消防安全等。

课程模块四:聚焦大自然万物的生命与自然课程,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关爱善待自然中的万物,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死亡事件。内容涵盖常见植物、身边的动物、各种各样的天气变化、保护环境等。

2.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主题

在确定各年级组主题活动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课程内容构建主题网络。每个课程模块包含三大主题,每个主题进一步设计主题说明、环境创设、主题活动、家园共育工作等内容。中班生命与自我课程模块下的“我长大了”主题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我长大了”主题课程设计片段

(三)凸显幼儿生命在场,优化具体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幼儿园体验式生命教育实施的原则。首先,强调体验感受。课程鼓励幼儿亲自探究生命奥秘:亲近自然、适应生活、体验生命的成长,亲历自己与自然、同伴、社会的对话;用身心去感知探索、体验表现,建构自己的独特生命经验。其次,坚持全面整合。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课程一方面要与幼儿、教师的生命相融合,保证幼儿生命价值得以完整体现,发挥幼儿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与其他领域相整合,引导幼儿通过综合性、多元化、生活化的活动和情境去了解生命。最后,尊重发展规律。体验式生命教育应考虑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兴趣和需要,不能超越幼儿的认知水平,也不能强求幼儿机械地识记科学知识。

2.实施流程

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究和梳理提炼,可以形成较为固定的幼儿园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流程模式。第一,课程的来源与产生。课程实施中必然会有两种典型的产生方式,即生成和预设。其中,生成性课程主要来源于幼儿兴趣以及观察幼儿的日常活动发现的教育契机。预设性课程则更多来源于已有的、比较成熟的教育内容,如教材、教案等。第二,课程的价值。在正式实施课程之前,教师应对所有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包括课程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能否提升幼儿经验等。第三,多样化的体验式实施途径应与幼儿年龄相匹配,即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实施途径。

3.实施途径

日常主题体验:日常的主题活动是教师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幼儿园围绕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和生命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教师的预设和师幼共同建构,生成多个体验式生命教育主题体验内容。无论哪个维度的生命主题,实施过程都要将生命体验视为最重要的实施手段,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生命情境,提供适宜幼儿感知、体验的材料。

四季种植体验:依托幼儿园的种植园与天空农场,设计了播种、培育、堆肥、收获体验等多种发生在种植园的生命探究体验方式。幼儿在亲历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中,懂得呵护自然植物的生命,理解关于植物的一物一季、一季一生,感受收获带来的成就感,建立亲近自然的情感和珍爱生命的意识。

生命养育体验:生命养育活动不以“养”为目的,而是借此为幼儿提供观察、照顾、探究动物生命的机会。生命养育体验活动包括喂养体验、孵化体验、照料体验、探究体验等形式。例如,孵化体验源自幼儿对生命诞生的好奇,鸡蛋变成小鸡的神奇孵化之旅能让幼儿全程深度参与探蛋、照蛋、护蛋的过程,感受生命诞生的奇妙与不易,萌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自然畅游体验:自然生命的不断成长与变化容易引发幼儿对生命的关注和喜爱。自然畅游体验活动倡导以游戏体验的方式,在开放、野趣、变化的体验式生态场域中,亲近生命、释放天性、探究生命问题、对生命进行体验。自然畅游体验的方式包括自由玩耍的体验、安静感受的体验、领略欣赏的体验、角色模拟的体验、实践探索的体验等多种类型。

社区拓展体验:社区拓展体验作为园内开展的各项体验活动的补充,能够充分结合幼儿园周边社区及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例如,鼓励家长在节假日带幼儿参观动物园、海洋馆、科技馆等;开展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自然体验活动,如放风筝、野餐、寻春、赏花等。幼儿在拓展体验活动中能够不断丰富和拓展关于体验式生命教育的相关经验。

(四)完善课程评价流程,助推课程纵深发展

体验式生命教育评价是重视生命体验,为唤醒幼儿积极的生命样态的充满温度的评价。评价应基于幼儿已有经验,重视幼儿的当下体验和未来发展。因此,幼儿园转化评价目的,优化评价方法,确立了以教师、幼儿、家长为评价主体,以生命认知、生命状态、生命态度与情感为主要评价内容,以幼儿在体验式生命教育中的行为表现和作品表征等为评价载体的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评价内容,以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体验式生命教育体系的建构,对体验式生命教育进行质量监测。

教师参与评价:教师通过幼儿作品、幼儿成长档案评价,以观察记录解读等为主要评价手段,着眼于生命认知、生命状态、生命态度与情感内容下的具体评价指标开展评价。生命认知方面包括初步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现象,生命与非生命物的区别,生命发展的规律及其成长条件等。生命状态包括身心健康、体质状况、生命活力等。生命态度与情感包括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关怀生命、亲近生命等指标。各主体对照指标开展评价。

以中班教师在“马陆虫”活动中对幼儿生命情感和态度的评价片段为例。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几个幼儿围在一起给马陆虫(多足亚门倍足纲动物)建家。幼儿碰到马陆虫时,不会直接踩死它,而是告诉教师:“它也是有生命的,不要踩死它。”幼儿尝试与马陆虫和谐相处,看到时不会大喊大叫。从幼儿的生命情感层面、视觉角度来说,幼儿感知到马陆虫生命的存在,建立了对马陆虫的认知,形成了尊重马陆虫生命的态度情感。

幼儿参与评价:幼儿在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当中主要是进行自我发现式评价。幼儿在参与了每一个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后,通过回顾活动中的历程,运用绘画表征、语言表达等方式,展现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成长发现、情感态度。

以春播节活动后教师引导幼儿开展自我评价的记录片段为例。院子里的春播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心得。“我觉得过春播节很开心,因为可以种出我喜欢的蔬菜”“我学到了种菜的本领”。幼儿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回忆自己在春播节收获的种植经验。懿懿说:“我学到了播种的顺序”。伊伊说:“我学会了如何辨别番茄的年龄”。

家长参与评价:家长跟随幼儿的活动了解并发现幼儿的学习,自然融入关于幼儿的生命认知、生命状态、生命态度与情感的经验发展评价。[9]在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以后,教师可引导家长填写评价表等,反馈幼儿的成长变化。

以“克服害怕—独自入睡记”主题实施后家长评价片段为例。乐乐以往很排斥独自入睡,家长尝试了很多方法也未得到较好的改善。得益于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乐乐回家尝试用玩具陪伴的方式入睡,效果很好。家长听到了“害怕是自己的一种情绪,我们要战胜它”,感到很欣喜。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指出,要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儿童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10]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关注幼儿生命健康成长已成为未来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有效实施幼儿园体验式生命教育,能让幼儿在可感知、可体验、可操作、可探究的体验过程中,体悟生命的独特意义。构建系统科学的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如何科学地评价幼儿的生命经验获得,如何让体验活动凸显幼儿深度参与而不流于形式,还需要幼儿园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体验式建构生命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建构游戏玩不够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