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11-03 17:02熊万山张利郭登峰陈守燕刘念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对策建议农业

熊万山 张利 郭登峰 陈守燕 刘念

摘 要 开州区作为重庆市第二批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区县,自2020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以来,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绿色产业更加兴旺,绿色产品更加丰富,绿色设施更加完善,绿色环境更加宜居,绿色机制更加健全。目前还存在农业绿色转型尚需加强、农业绿色制度尚未健全、农业生态价值转化成效不足等问题。立足于开州区实际,从农业绿色转型、绿色制度创新、生态价值转化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对策建议;重庆市开州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5.051

农业绿色发展是针对我国农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约束做出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2016年启动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2017年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近年来,重庆市开州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2019年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21年区第十五次党代会将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纳入“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建设目标,全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在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要求和时代背景下,开州区农业绿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正视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探索有效路径,提速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  现状

开州区自2020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以来,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全域全链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8亿元,居重庆市第5位、渝东北第2位,三年平均增速5.4%,人均可支配收入18 069元,三年平均增速9.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7∶1。

1.1  绿色产业更加兴旺

优化“一环两区”产业空间布局,初步构建“5+N”绿色产业体系(见表1),现代特色山地高效产业突破8.67万hm2,全区50%以上乡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格局,培育年综合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7条,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值分别达到149.87亿元、4.53亿元、35.8亿元。

1.2  绿色产品更加丰富

构建形成以“开味开州”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开县春橙”“开州木香”“开州再生稻”“开州冷水鱼”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开州香肠”“紫水豆干”“南门红糖”等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4+N”农产品品牌体系,“开县春橙”“开县锦橙”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5.66亿元、9.76亿元。建成标准化绿色示范场21个,累计认证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228个,主要农产品“两品一标”认证率达到40%,认证面积1.22万hm2、产量17.02万t(见表2),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1.3  綠色设施更加完善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4.43万hm2。撂荒地核查全面完成,可复耕复种1 033 hm2,全部实现复耕复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8万hm2、宜机化改造0.11万hm2、“千年良田”试点0.06 hm2。有效灌溉面积2.86万hm2,年节水量达4 876万m3。耕地质量综合等级提高到5.08级。

1.4  绿色环境更加宜居

全区森林覆盖率55.9%,辖区流域水质总体保持Ⅲ类,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6.7%。化肥、农药2020—2021年两年平均减幅分别为1.36%、1.77%(见表3),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3%,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41%以上。20头以上生猪当量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90.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以上,废弃农膜回收率87.7%以上。

1.5  绿色机制更加健全

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4个,打造智慧示范基地10个,形成农业大数据“资源一张图”框架,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固定观测试验站,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农村“三变”改革扩面至137个行政村,14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典型案例。创新推出“惠农e贷-生猪贷”“创投资金”“农担贷”“农户·诚信贷”等金融产品,落实贷款贴息1 800余万元,涉农贷款余额174.4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尽管开州区在农业绿色发展上取得较好成效,但离全国重庆市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在农业绿色转型、绿色制度创新、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还需继续加强完善。

2.1  农业绿色转型尚需加强

1)农业绿色生产能力不足。良种、良法、良机推广力度不够,虽然在主要农产品良种率达100%,但在特色农产品上良种覆盖率远低于全国水平,农机装备明显不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仅为45%。标准化生产与全国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缺乏产值上10亿级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1.09∶1,低于重庆市平均和全国平均水平。3)绿色农产品供给不够。绿色农产品产量仅占农产品总产量8.54%,“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处于重庆市中下水平(江津239个、合川150个、万州119个),难以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2.2  农业绿色制度尚未健全

1)面源污染防控机制仍需完善。虽然开州区农药、化肥施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体用量依然较大、利用率偏低,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3%,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开州区作为全国生猪养殖大区,畜禽粪便、污水、恶臭等养殖废弃物产生量大,畜禽粪污处理能力仍需提高。

2)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还未建立。在农业生产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上还有待提升。全区高标准农田占比41.2%,低于重庆市44.7%水平。有设计灌溉任务的水库172座,设计有效灌面2.24万hm2,实际只有113座水库发挥灌溉效益,保证灌溉面积0.80万hm2,不足35%。秸秆综合利用率90.5%,地膜回收率87.7%,废弃物回收利用还有较大空间。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还不完善。开州区农产品追溯水平不高,纳入重庆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经营主体不足0.5%,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流通、加工储藏、检验检测、不合格农产品召回等追溯体系尚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农业绿色产品激励政策、约束措施。4)绿色发展机制还不健全。绿色生态政策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与农业绿色发展相适应的考核机制还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形成。

2.3  农业生态价值转化成效不足

1)生態农产品价值实现困难。春橙、再生稻、木香、香肠、冷水鱼等产品名声在外,但形成的品牌多而不强、杂而不优,著名商标屈指可数,优质产品难以与市场形成高效对接。“开县春橙”品牌价值远低于奉节脐橙(182.8亿元)、涪陵榨菜(147.32亿元)。“开州木香”“开州再生稻”等品牌溢价效应未充分显现,品牌议价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生态旅游开发深度不够。目前开州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处于低水平,仅停留于环汉丰湖地区、竹溪、温泉等少数乡镇,对位于东里片区等地的优质生态资源缺乏开发。现有的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停留于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对当地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景点资源开发缺乏创意、大同小异、生命周期短。乡镇社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程度低,对当地居民收入拉动力度小。3)生态碳汇能力薄弱。因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加上农村固碳减排、节能减排技术缺乏,目前开州区未能发挥应有的生态优势,相关的激励措施尚未健全,区域生态碳汇能力相对落后,还处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的探索阶段。4)生态文创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开州区生态文创产业处于摸索阶段,面临着发展思路不清晰,产业规模小,专业人才缺乏,文创产业研发力量弱小等诸多问题。

3  对策建议

3.1  打造绿色低碳链条,建设农业绿色转型试验地

1)推行绿色生产。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强本土遗传资源保护,加快柑橘、道地中药材、优质粮油等良种繁育及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推进茶叶、油橄榄、冷水鱼等特色品种创新。修订完善优质粮油、特色水果、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等地方标准,提速打造“三园两场”标准化示范基地。鼓励支持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进,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提高适合丘陵山区的绿色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建设市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国家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示范县。2)强化绿色加工。着力打造“一主两辅”农业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推动预制菜、橙汁、香肠、腊肉、冷水鱼精深加工。创建市级百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大力培育链主企业,促进天致药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上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提能级。3)做畅绿色循环。实施农村商贸流通“六大行动”,加快农村快递物流网点布局,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适时新建或改造乡镇农贸市场,完善农贸市场服务功能。推广农产品绿色电商模式,创新农产品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经营模式,降低流通成本及资源损耗。4)倡导绿色消费。健全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管理,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进一步推广运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断增加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批发市场、超市、电商设立绿色农产品销售专区专馆专柜,引导企业和居民采购消费绿色农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3.2  探索绿色发展机制,建设绿色制度创新标杆地

1)完善面源污染防控机制。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为重点,锁定高用量区域、产业和主体,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绿色投入品等施肥技术,开展农药使用安全风险评估,引导建立一批海藻肥、电解水等绿色投入品示范基地。严格“三区”划定及管理,持续实施“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推广“鱼菜共生+尾水治理”等尾水治理模式,建设粪肥还田利用种养结合基地。2)建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机制。全方位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统筹规划库、塘、池、渠、田间“五位一体”大水网体系,持续推进灌区建设,有效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3)建立全程追溯机制。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不合格农产品召回等评价体系,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可追溯制度。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稳定投入机制,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出台农业负面清单等约束措施,依法查处浪费水资源、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污染农业环境等行为。

3.3  发展绿色美丽经济,建设生态价值转化新高地

1)促进生态农产品价值转换。建立优质农产品品质评价体系,提升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化水平,确保农产品品质优良。强化品牌整合,构建农业品牌地方标准体系,培育品牌创建主体,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重视品牌塑造,深入挖掘品牌内涵,强化品牌推广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生态农产品溢价。2)深挖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充分利用东里片区等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绿色康养等产业,深度发掘当地乡村文化内涵,创新旅游景点建设,积极打造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提高乡镇社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程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拓宽当地居民收入渠道。3)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探索开发茶园、果园、沼气、农田等农业碳汇项目,促进农业绿色低碳生产转化为碳汇交易产品。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农田碳汇交易。积极推进“碳中和新乡村”建设试点。四是加快生态文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开州区生态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创新发展模式,加大文创项目与产品开发支持力度,打造具有生态价值的特色文创品牌,发展富有开州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业态,壮大以创意为内核的文化产业。加快生态文创人才引进和培养,扩充专业人才队伍。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生态文创产业,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对策建议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