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及影响因素*
——以西安市为例

2023-11-04 07:20李从容邵海燕宋晓阳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疾病防治健康状况学历

李从容,邵海燕△,宋晓阳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已达2.8亿,占到总人口的19.8%,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促使因健康素养不足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患病率显著增长[1]。深入开展老龄健康科普以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成为我们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康科普是以科普的方式将健康领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给公众,旨在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学会自我管理健康的长期性活动[2]。当前我国的健康科普供需匹配失衡,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科普需求与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供给不足的矛盾[3],摸清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健康科普内容及其对科普渠道的偏好,精准发力,是有效满足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的关键。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具体疾病领域[4],对受众需求的调查研究较少,关注老年群体健康科普需求的研究更是少见;在影响因素方面也多集中于探讨个体特征因素,忽视了家庭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的影响[4]。基于此,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入手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科普需求,并基于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将家庭特征因素(医学家庭背景、居住安排)与个体特征因素(年龄、性别、学历、自评健康状况、退休前职业)一同纳入分析模型,探讨其对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的影响,为开展精准健康科普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2022-06-15至2022-08-15开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首先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西安市各区县的常住老年人口常住规模,采取等比例分层抽样法[5],按照万分之八的抽样比例从西安市十三个区县抽取1630名老年人;然后在此基础上在每个区县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周岁;②过去一年内采取居家养老方式;③在当地社区居住满1年;④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精神障碍;②问卷选项前后逻辑矛盾或有1/3以上空缺者。最终发放1630份问卷,回收1372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84.17%。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和健康科普需求情况两部分。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退休前职业、自评健康状况、医学家庭背景和居住安排7个条目;老年人的健康科普需求情况部分包括渠道和内容两个维度,健康科普渠道包括纸质媒体、电视广播、健康类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抖音/视频号等视频平台、亲朋好友、科普讲座和面对面咨询7个条目;健康科普内容包括疾病防治、心理调适、应急自救、营养饮食和科学运动5个条目,每题设置“是”和“否”两个选项,将各维度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得到每个维度的总分,得分越高意味着需求程度越高[6]。然后以维度得分的均值为基础、标准差为范围,将健康科普渠道需求和内容需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若该维度得分≤均值-标准差,则计为需求等级高;均值-标准差<维度得分≤均值+标准差,则计为需求等级中;维度得分>均值+标准差,则计为需求等级低。该部分问卷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793,信度良好[7]。

1.2.2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所有问卷采取当面一对一访问的方式进行。为保证数据质量,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培训,调查中随机抽查了莲湖区、阎良区和蓝田县的调查数据以监控数据质量,调查后由双人完成问卷数据的录入与核对,以及剔除有1/3以上选项空缺和前后逻辑矛盾的问卷。对于缺失值采用众数补充定序变量、平均值补充连续变量的方法[8]。

1.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均值和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1372例老年人中,60~69岁的老年人742例(54.08%);男性715例(52.11%);学历为初中的425例(30.98%);非医学家庭背景的1162例(84.69%);自评健康状况为非常健康的452例(32.94%),比较健康的574例(41.84%);退休前从事非农工作的717例(52.26%);与配偶同住的790例(57.58%),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老年人的健康科普需求情况

老年人对健康科普渠道需求排名前三的是电视广播(49.49%)、科普讲座(30.32%)、亲朋好友(25.15%);老年人对抖音/视频号等视频平台、纸质媒体、健康类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面对面咨询的需求程度较低,占比依次为23.91%、23.32%、19.61%和13.48%。老年人对健康科普内容需求程度排名前三的是疾病防治(73.40%)、营养饮食(22.38%)和科学运动(15.96%);对心理调试和应急自救相关的健康科普内容需求程度较低,占比分别为13.34%和9.48%,见表2。

表2 老年人的健康科普需求情况

老年人健康科普渠道需求维度的得分为1.85±1.42分,健康科普内容需求维度的得分为1.35±1.13分。如前文所述,以维度得分的均值为基础、标准差为范围,将健康科普渠道需求和内容需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在居家老年人对健康科普渠道的需求等级中,高382例(27.84%),中748例(54.52%),低242例(17.64%);在居家老年人对健康科普内容的需求等级中,高188例(13.7%),中899例(65.52%),低285例(20.77%),见表3。

表3 居家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表4 居家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2.3 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学历、自评健康状况、退休前职业、医学家庭背景和居住安排不同的老年人健康科普渠道需求等级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学历、自评健康状况、退休前职业、医学家庭背景和居住安排不同的老年人健康科普内容需求等级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2.4 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的多因素分析

首先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1.06

学历、自评健康状况、退休前职业、医学家庭背景、居住安排是健康科普渠道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具体来看,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相比,高中、初中、小学和没有上过学的老年人健康科普渠道需求至少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分别为0.630、0.522、0.407和0.301倍;与自评健康状况为非常健康的老年人相比,比较健康、一般和比较不健康的老年人健康科普渠道需求至少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分别为1.474、1.475和1.497倍;退休前从事农业工作的老年人健康科普渠道需求至少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从事非农工作老年人的0.685倍;医学家庭背景的老年人与非医学家庭背景相比,健康科普渠道需求至少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1.517倍;和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相比,独居和与(孙)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健康科普渠道需求至少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分别为0.569和0.754倍。

学历、自评健康状况、退休前职业、医学家庭背景是健康科普内容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相比,高中、初中、小学和没有上过学的老年人健康科普内容需求至少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分别为0.659、0.610、0.559和0.340倍;与自评健康状况为非常健康的老年人相比,比较健康、一般和比较不健康的老年人健康科普渠道需求至少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1.446、1.681和2.067倍;退休前从事农业工作的老年人健康科普渠道需求至少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从事非农工作老年人的0.738倍;医学家庭背景的老年人与非医学家庭背景相比,健康科普内容需求至少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1.411倍。

3 讨论

3.1 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旺盛,倾向于从多元渠道获取疾病防治相关科普内容

本研究证实了老年人有着旺盛的健康科普需求,且对科普渠道多元化的需求强度高于科普内容。此前并未有研究将老年人对二者的需求强度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健康科普渠道需求和健康科普内容需求等级为高的比例分别为27.84%和13.70%,有健康科普需求的老年人中有68.08%期望从两种及以上渠道获取健康科普。这说明老年人有旺盛的健康科普需求有待满足,加之其对疾病防治相关科普的明显偏好,可以认为老年人倾向于从多元渠道获取特定内容的健康科普。

在健康科普渠道方面,老年人的需求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除却需求程度最高的电视广播和需求程度最低的面对面咨询,老年人对其他科普渠道的需求程度相对均衡。渠道互补理论认为,不同渠道之间是需求层面的互补关系[9],对某一个健康话题产生兴趣的老年人,往往不会满足于从单一渠道获取健康信息,而是使用一系列互补的沟通渠道。这也为我国“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10]的科学性提供了证据。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已有1/5左右的老年人期望从新媒体渠道获取健康科普,意味着老年人已再是互联网绝缘体,新媒体即将成为老年人重要的健康信息来源[11]。

在健康科普内容方面,疾病防治相关科普是老年人的首要需求。描述性统计显示,73.40%的老年人期望获得疾病防治相关科普,这一比例远高于需求程度排名第二的营养饮食,与以往研究认为居民对饮食的关注度高于疾病防治的结论有所不同[6]。这可能与老年人患病率高有关,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已高达78%[12],带病生存时间长和慢性病化已成为老年人口健康模式转型后的基本常态[1]。Maslow[13]认为人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存在递进关系,Becker[14]进一步提出人们消费医疗卫生服务并不是对服务本身有所需求,而是源自对服务所带来的健康的需求。对老年人这一健康脆弱群体来说,最紧要的是预防和减缓疾病带来的生理上的痛楚,在此基本生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会关注到饮食是否营养、锻炼是否科学,进而关注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等安全层次的需求。

3.2 老年人的健康科普需求受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共同影响

在个人特征方面,学历越高、自评健康状况越差、退休前从事非农工作的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更为强烈,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3,4]。分析发现,老年人学历越高越能体会到健康科普对改善自身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其科普需求程度也就越高;有学者提出,低受教育程度的老年人更容易因行为惯性、技术鸿沟、健康信息内容难以理解等触发健康信息回避行为[15],从而抑制自身健康科普需求。自评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获取健康科普知识以改善健康水平的动机越强[16],因而其健康科普需求较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更为强烈。退休前从事农业工作较从事非农工作的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程度更低,可能与农村地区健康科普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群体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健康意识淡薄有关[17]。

本研究还发现并证实了医学家庭背景和居住安排两个家庭特征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科普需求的显著性影响。社会支持理论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医学家庭背景作为非正式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营造重视健康知识学习的家庭氛围[18],为老年人提供信息支持,使其健康科普需求更强。居住安排作为家庭结构的重要体现,决定了父代与子代的互动方式。与配偶同住比与(孙)子女同住更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科普需求,可能是缺少家庭代际支持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寻求来自外界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的正式支持。伴随人口低生育、老龄化及大规模人口流动而来的是我国半数以上老年人成为空巢老人,夫妻空巢老人规模在过去二十年间增加了近三倍[19],空巢老人的健康科普需求理应引起各健康科普供给主体的重视。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1372名居家老年人的实地调查发现,老年人倾向于从多元渠道获取疾病防治相关科普内容,其健康科普需求受到学历、自评健康状况、退休前职业、医学家庭背景和居住安排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拓宽健康科普渠道,增加疾病防治相关科普供给力度,尤其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为健康科普的专业力量,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疾病防治相关科普做到全覆盖,重点加强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等老年人常患病[20]相关的防治宣传,并积极应用新媒体渠道扩大健康科普覆盖面,以弥合地区间健康科普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二是细分受众,精准化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一方面要满足大专及以上学历、医学家庭背景、健康状况差、退休前从事非农工作、与配偶同住老人旺盛的健康科普需求,另一方面要引导低学历、非医学家庭背景、退休前从事农业工作和独居老年人积极接受健康科普。在此过程中,要用老年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方式去普及健康科普知识,帮助老年人轻松掌握科普内容。

猜你喜欢
疾病防治健康状况学历
生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关于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知识无力感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癸巳年(2013)运气推演及疾病防治探微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