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太阳宫明清时期墓葬考古发掘报告

2023-11-04 13:14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收藏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首饰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关键词:清代墓葬 朝珠 顶戴 首饰 顺治通宝

太阳宫科技文化创业大厦项目地块(图1)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乡,西距京承高速(S11)约80米,北距太阳宫南街约100米,南距北三环东路约500米,东距太阳宫公园约1000米。

本次考古发掘面积为122.66平方米,清理古代墓葬11座(图2)。

一、地层堆积

发掘区内的地势较为平坦。地表垫土层较厚,建筑地基、垫土、水泥路面层层叠加,清表深度达1.6~2米。地层堆积较简单,情况如下:

第①层:回填土层,厚0.1~1米,为地表建筑拆除后的填土,土质较为致密,呈黑褐色,内含碎石颗粒、砖块、建筑垃圾等。

第②层:冲积土层,厚0.3~0.4米,土质较为疏松,呈灰褐色,主要有料礓石等。

第③层:胶泥土层,整个区域均有分布,厚0.2~1.3米,土质较致密,呈黄褐色,主要为料礓石。

第④层:沙土层,2米以下均为该层,土质疏松,呈浅黄褐色,为原生土层。

二、墓葬及随葬器物

11座墓葬(编号为M1~M11)均为竖穴土坑墓,开口于①层下。按墓主人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三种类型。现将本次发掘墓葬的形制、结构、特点和随葬器物分述如下:

(一)单人葬墓

1.M2(图3、图4)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东邻M3。方向359°。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5米,东西宽1.1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8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内放置单棺,棺木腐朽,棺长1.48米,宽0.42~0.6米,残高0.15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不详,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性别不详。底板上铺有青灰,厚约0.5厘米。该墓出土铜镜1件、银手镯1组3件、铜钱4枚。

铜镜,1件。M2:1(图5.1、图6),平面呈正方形,周郭完整,背面铸有五列阳文楷书,前四列每列四字,第五列六字,字样为“既虚其中。亦方其外。一尘不染,万物皆备。湖城薛晋侯造”。无钮。长8.55厘米,宽8.55厘米,厚0.25厘米。

银手镯,3件。M2:2-1~3(图5.2~4、图7),形制基本相同,平面近圆形,均为一整根银条弯折而成。素面。直径4.6~4.7厘米。

铜钱,4枚。M2:3-1~4(图5.5~8),均为乾隆通宝。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楷书“乾隆通宝”,对读,背面穿左右两侧书满文“宝泉”,纪局名。钱径2.4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宽0.35厘米,厚0.1厘米。

2.M3(图8、图9)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西邻M2。方向340°。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6米,东西宽1.2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米,內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内放置单棺,棺木腐朽,棺长1.85米,宽0.52~0.62米,残高0.2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底板上铺有黑灰,厚约0.5厘米。该墓出土铜钮扣3件、银质砝码锭4件、“一品当朝”银印章1件、铜钱217枚、银饰1件、铜饰4件、银质“必定如意”吉语徽1件。

钮扣,3件。M3:1(图10.1~3),均为铜质,形制基本相同,扣体呈球形,扣系为一根铜条弯折而成,连接在扣体上部。素面。通高1.4~1.5厘米,扣体直径0.8~1厘米。

砝码锭,4件。M3:2(图11),银质。形制相似,制法相同,整体呈船形,两端起翘,底部略平,锭底及附近密布蜂窝状气孔,是银锭浇铸过程中快速释放气体所致,正面平面呈马蹄形,中部有明显束腰,银锭面较平,有多周内外嵌套水波纹样,应为浇铸痕迹。大小不同。M3:2-1(图10.4),整体长2.35厘米,宽1.35~1.6厘米,高0.65~1.4厘米。M3:2-2(图10.5),整体长1.75厘米,宽0.65~0.8厘米,高0.65~0.9厘米。M3:2-3(图10.6),整体长1.7厘米,宽0.95~1.15厘米,高0.5~0.95厘米。M3:2-4(图10.7),整体长1.55厘米,宽0.7~0.85厘米,高0.6~1厘米。结合这组砝码锭的整体形制特点来观察,认为其略带一些明代风格,可能铸造于明末或明清之际。

银印章,1件。M3:3(图12~图14,图10.8),印体部分近长方体,四侧面分别阴线刻草叶纹和花卉纹;印钮平面呈圆形,铸于印体顶部正中;印面较平,阴刻隶书“一品当朝”四字。印体长1.3厘米,宽1.2厘米,高0.7厘米;连钮通高1.1厘米,钮径0.4厘米。

银饰,1件。M3:5(图10.9),扁片状,平面近椭圆形,通体素面,无纹饰,中部对称位置见一对钻孔,尺寸一致。功用无法辨识。长3.3厘米,宽1.8厘米,厚0.1厘米。

铜饰,1件。M3:6(图10.10),环状,平面呈不规则椭圆环形,锈蚀严重,有残损。功用无法辨识。复原后长4.6厘米,宽2.55~3.3厘米,厚0.2厘米。

“必定如意”吉语徽,1件。M3:7(图15、图10.11),银质,平面整体近菱形,中部为纵向毛笔图案,正面毛笔中央横置一银锭图案,两侧饰祥云纹饰,整体取“笔锭如意”之谐音。长2.15厘米,宽1.7厘米,厚0.2厘米。

铜饰,1件。M3:8(图10.12),扁片状,平面呈圆形,中部见一圆形钻孔,中部钻孔一周分布七个小钻孔,其中六个为两两一组对称分布。素面。功用无法辨识。直径1.8厘米,厚0.1厘米。

铜饰,1件。M3:9(图10.13),整体呈瓢形,顶部见一铜钮,应为系绳之用。正面内凹中空,背面光滑。素面。功用无法辨识,平面长1.9厘米,宽1.7厘米,壁厚0.1厘米,通高0.75厘米。

铜饰,1件。M3:10(图10.14),整体呈弯曲条状,已残,残存部分平面近“∈”形,锈蚀严重。纹饰及功用无法辨识。残长4.35厘米,宽2厘米,厚0.25厘米。

铜钱,217枚,共64种。现择标本,分述如下:

M3:4-1(图16.1),6枚。圆形,方穿,正面钱文隶书“开元通宝”,对读。光背。“元”字首横较长,下横左挑顿折明显;“通”字“辶”部前三笔不相连;甬旁开口较小;“宝”字下“贝”字中二横较长。背面有郭。钱径2.41厘米,穿径0.70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1克。

M3:4-2(图16.2),1枚。圆形,方穿,正面钱文隶书“开元通宝”,对读。光背。“元”字首横较长;“通”字“辶”部前三笔相连;“宝”字下“贝”字中二横与两竖相连。背面穿上有一月牙纹。钱径2.50厘米,穿径0.68厘米,郭厚0.13厘米。重3.9克。

M3:4-3(图16.3),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隶书“太平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42厘米,穿径0.65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4克。

M3:4-4(图16.4),4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至道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50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9克。

M3:4-5(图16.5),2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咸平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48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6克。

M3:4-6(图16.6),3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景德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45厘米,穿径0.62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2克。

M3:4-7(图16.7),2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祥符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50厘米,穿径0.62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1克。

M3:4-8(图16.8),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祥符通宝”,旋读。光背。钱径2.55厘米,穿径0.62厘米,郭厚0.10厘米。重4.8克。

M3:4-9(图16.9),5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天禧通宝”,旋读。光背。钱径2.56厘米,穿径0.68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6克。

M3:4-10(图16.10),2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天圣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50厘米,穿径0.70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3克。

M3:4-11(图16.11),2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篆书“天圣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50厘米,穿径0.69厘米,郭厚0.13厘米。重4.6克。

M3:4-12(图16.12),2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景祐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50厘米,穿径0.70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0克。

M3:4-13(图16.13),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篆书“景祐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58厘米,穿径0.6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1克。

M3:4-14(图16.14),3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皇宋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36厘米,穿径0.71厘米,郭厚0.15厘米。重3.2克。

M3:4-15(图16.15),3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篆书“皇宋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50厘米,穿径0.70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4克。

M3:4-16(图16.16),3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行书“元丰通宝”,旋读。光背。钱径2.50厘米,穿径0.68厘米,郭厚0.15厘米。重3.5克。

M3:4-17(图16.17),4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篆书“元丰通宝”,旋读。光背。钱径2.55厘米,穿径0.64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5克。

M3:4-18(图16.18),1枚。圆形,方穿,正面周郭完整,背面无郭。正面钱文行书“元祐通宝”,旋读。光背。钱径2.48厘米,穿径0.61厘米,郭厚0.09厘米。重2.5克。

M3:4-19(图16.19),4枚。圆形,方穿,正面周郭完整,背面无郭。正面钱文篆书“元祐通宝”,旋读。光背。钱径2.46厘米,穿径0.61厘米,郭厚0.09厘米。重2.4克。

M3:4-20(图16.20),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篆书“元祐通宝”,旋读。光背。钱径3.20厘米,穿径0.75厘米,郭厚0.12厘米。重6.8克。

M3:4-21(图16.21),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行书“绍圣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44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7克。

M3:4-22(图16.22),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篆书“绍圣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40厘米,穿径0.70厘米,郭厚0.14厘米。重3.7克。

M3:4-23(图16.23),6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熙宁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40厘米,穿径0.60厘米,郭厚0.16厘米。重4.2克。

M3:4-24(图16.24),2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篆书“熙宁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48厘米,穿径0.66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2克。

M3:4-25(图17.1),3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篆书“熙宁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37厘米,穿径0.66厘米,郭厚0.14厘米。重4.1克。

M3:4-26(图17.2),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圣宋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55厘米,穿径0.61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8克。

M3:4-27(图17.3),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篆书“圣宋元宝”,旋读。光背。左下有一半圆形缺口。钱径2.50厘米,穿径0.60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6克。

M3:4-28(图17.4),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行书“圣宋元宝”,旋读。光背。钱径2.45厘米,穿径0.65厘米,郭厚0.13厘米。重3.6克。

M3:4-29(图17.5),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圣宋宝”三字,行书“元”字,旋读。光背。钱径2.48厘米,穿径0.60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9克。

M3:4-30(图17.6),1枚。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钱文楷书“政和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40厘米,穿径0.71厘米,郭厚0.11厘米。重2.4克。

M3:4-31(图17.7),1枚。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正隆元宝”,旋读。“正”字最后一笔的左端没有出头,即左竖连下横为“└”。光背。钱径2.45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7厘米。重3.7克。

M3:4-32(图17.8),3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嘉靖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52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0克。

M3:4-33(图17.9),24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万历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55厘米,穿径0.51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7克。

M3:4-34(图17.10),4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天启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55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5克。

M3:4-35(图17.11),3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崇祯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60厘米,穿径0.60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7克。

M3:4-36(图17.12),2枚。折二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崇祯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右有一“二”字。钱径2.89厘米,穿径0.63厘米,郭厚0.15厘米。重5.3克。

M3:4-37(图17.13,图19、圖20),3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60厘米,穿径0.50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3克。

M3:4-38(图17.14,图19、图20),4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钱背穿右楷书“户”字,纪局名。钱径2.58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8克。

M3:4-39(图17.15,图19、图20),2枚。一厘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钱背穿左竖书“一厘”,为折银标准。穿右为汉字“户”,纪局名。钱径2.58厘米,穿径0.54厘米,郭厚0.14厘米。重4.1克。

M3:4-40(图17.16,图19、图20),1枚。一厘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钱背穿左竖书“一厘”,为折银标准。穿右为汉字“工”,纪局名。钱径2.55厘米,穿径0.54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0克。

M3:4-41(图17.17,图19、图20),1枚。一厘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钱背穿左竖书“一厘”,为折银标准。穿右为汉字“宣”,纪局名。钱径2.52厘米,穿径0.60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5克。

M3:4-42(图17.18,图19、图20),2枚。一厘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钱背穿左竖书“一厘”,为折银标准。穿右为汉字“临”,纪局名。钱径2.52厘米,穿径0.50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4克。

M3:4-43(图17.19,图19、图20),1枚。一厘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四字,对读。钱背穿左竖书“一厘”二字,为折银标准。穿右为汉字“同”,纪局名。钱径2.48厘米,穿径0.61厘米,郭厚0.11厘米。重2.9克。

M3:4-44(图17.20,图19、图20),1枚。一厘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钱背穿左竖书“一厘”,为折银标准。穿右为汉字“东”,纪局名。钱径2.59厘米,穿径0.53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0克。

M3:4-45(图17.21,图19、图20),29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泉”。钱径2.72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6克。

M3:4-46(图17.22,图19、图20),13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源”。钱径2.72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4克。

M3:4-47(图17.23,图19、图20),7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满文,右为汉文“浙”,纪局名。钱径2.68厘米,穿径0.56厘米,郭厚0.10厘米。重4.1克。其中1枚,在郭内“顺治通宝”四字之间分别有一圆形穿孔。

M3:4-48(图17.24,图19、图20),4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满文,右为汉文“临”,纪局名。钱径2.75厘米,穿径0.56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3克。

M3:4-49(图18.1,图19、图20),4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满文,右为汉文“蓟”,纪局名。钱径2.75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0厘米。重4.0克。

M3:4-50(图18.2,图19、图20),3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满文,右为汉文“陕”,纪局名。钱径2.65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3克。

M3:4-51(图18.3,图19、图20),1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满文,右为汉文“昌”,纪局名。钱径2.81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2克。

M3:4-52(图18.4,图19、图20),9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满文,右为汉文“东”,纪局名。钱径2.81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0克。

M3:4-53(图18.5,图19、图20),2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满文,右为汉文“宣”,纪局名。钱径2.72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8克。

M3:4-54(圖18.6,图19、图20),3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满文,右为汉文“同”,纪局名。钱径2.76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9克。

M3:4-55(图18.7,图19、图20),1枚。小平钱。圆形,椭圆形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满文,右为汉文“原”,纪局名。钱径2.81厘米,穿径0.75~0.88厘米,郭厚0.08厘米。重2.9克。

M3:4-56(图18.8,图19、图20),1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背面穿左满文,右为汉文“宁”,纪局名。钱径2.78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6克。

M3:4-57(图18.9,图19、图20),1枚。小平钱。不规则形,方穿,周郭见剪郭痕迹。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对读。光背,见向心形放射状划痕5组共10条。钱径2.34~2.55厘米,穿径0.56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6克。

M3:4-58(图18.10),1枚。小平钱,为卷边罗汉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康熙通宝”,对读。“熙”字臣旁的左侧没有一竖。钱背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泉”。形制特殊,钱体外缘有一周内卷的包边。钱径2.48厘米,穿径0.56厘米,缘厚0.28厘米。重4.1克。

M3:4-59(图18.11),1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康熙通宝”,对读。钱背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泉”。郭较窄,钱径2.24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宽0.07厘米,郭厚0.08厘米。重2.0克。

M3:4-60(图18.12),11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康熙通宝”,对读。钱背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泉”。钱径2.32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2克。

M3:4-61(图18.13),3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康熙通宝”,对读。钱背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源”。钱径2.34厘米,穿径0.53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8克。

M3:4-62(图18.14),1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漫漶,依稀可识为楷书“乾隆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泉”。钱径2.43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5厘米。重3.1克。

M3:4-63(图18.15、图21),1枚。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景兴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40厘米,穿径0.61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6克。景兴是安南黎中兴朝显宗皇帝的年号,黎显宗皇帝在位46年(1740~1786),是黎中兴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与我国清朝乾隆五年到五十年同期,1景兴通宝即为其在位年间所铸。

M3:4-64(图18.16、图22),1枚。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宽永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89厘米,穿径0.61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4克。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结合文字及形制特点,可推断此枚宽永通宝应为明万历年间铸造于日本,并于其后流传入中国的。

3.M7(图23、图24)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中部,打破M8、M11。方向320°。墓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7米,东西宽1.2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4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内放置单棺,棺木腐朽,棺长2米,宽0.52~0.7米,残高0.5米。棺内残存零星人骨,应为迁葬墓。该墓出土釉陶罐1件。

釉陶罐,1件。M7:1(图25),直口,方唇,短直颈,圆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器身通体施白釉,器身见数处红绿彩绘花卉图案,有几处釉面剥落,釉面剥落处及器物底部露胎,胎质细腻,呈灰白色。口径8.35厘米,腹径15.5厘米,底径9.8厘米,通高16.4厘米。

4.M9(图26、图27)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西邻M3。方向340°。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5米,东西宽1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0.8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内放置单棺,棺木腐朽,棺长1.66米,宽0.45~0.52米,残高0.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性别不详。

5.M11(图28、图29)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中部,东邻M8。方向5°。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5米,东西宽1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4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内放置单棺,棺长1.9米,宽0.47~0.57米,残高0.4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出土铜钱7枚。

铜钱,7枚。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光背。

M11:1-1(图30.1),正面钱文楷书“泰昌通宝”,对读。钱径2.55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宽0.3厘米,郭厚0.1厘米。

M11:1-2(图30.2),正面钱文楷书“万历通宝”,对读。钱径2.55厘米,穿径0.5厘米,郭宽0.25厘米,郭厚0.15厘米。

M11:1-3、M11:1-4、M11:1-5、M11:1-6(图30.3~5),正面钱文楷书“天启通宝”,对读。钱径2.55厘米,穿径0.5厘米,郭宽0.3厘米,郭厚0.15厘米。

M11:1-7(图30.6),正面钱文楷书“崇祯通宝”四字,对读。钱径2.65厘米,穿径0.5厘米,郭宽0.3厘米,郭厚0.15厘米。

(二)双人合葬墓

1.M5(图31、图32)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北部,南邻M4。方向0°。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3.2米,东西宽2.6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6~1.7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内放置双棺,其中东墓穴打破西墓穴。东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2米,东西宽1.4米,深1.6米。葬具为木棺,长2.06米,宽0.5~0.66米,残高0.4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西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米,东西宽0.5~0.62米,残高0.5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西棺出土钮扣1件、顶珠1件。

钮扣,1件。M5:1(图33.1、图34),蜜蜡质,扣体呈球形,内有贯通钻孔,钻孔顶部饰一铜帽形扣系,帽底呈圆形,上饰二并联圆形铜钮,应为系绳之用,钻孔底部饰一铜托,托上浮雕柿蒂纹。通高2.5厘米,珠径2厘米。

顶珠,1件。M5:2(图33.2、图35),蜜蜡质,珠体呈球形,内有贯通钻孔,钻孔两端原或有饰件,已佚。残高2.1厘米,珠径2.5厘米,钻孔孔径0.6厘米。

2.M10(图36、图37)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西北部,南邻M11。方向8°。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7米,东西宽1.9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0.8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内放置双棺,其中东侧墓穴打破西侧墓穴。东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7米,东西宽1米,深0.8米。葬具为木棺,长1.8米,宽0.6~0.7米,残高0.52米。人骨架由于破坏而残缺,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为女性。西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7米,东西宽1米,深0.8米。葬具为木棺,长1.94米,宽0.56~0.72米,残高0.5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该墓出土铜币4枚。

铜币,4枚。M10:1(图38),圆形,锈蚀严重,钱文及纹样难以辨识。直径3.15厘米,厚0.1厘米。

(三)三人合葬墓

1.M1(图39、图40)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北部,北邻M5。方向0°。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3.2米,宽3.4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4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内放置三棺,其中西侧墓穴打破东部双棺墓穴。西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2米,东西宽1.6米。深1.6米。葬具为木棺,长1.72米,宽0.54~0.68米,残高0.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西棺出土银簪4件、钮扣2颗、银戒指1件、铜钮扣5颗、铜钱3枚。东部双棺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米,东西宽1.9米,深1.6米。中间墓穴葬具为木棺,长1.76米,宽0.6~0.72米,残高0.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东侧墓穴葬具为木棺,长2米,宽0.6~0.72米,残高0.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东棺出土带扣1件、白水晶子珠93颗、南红玛瑙结珠4颗、青石大坠1件、南红玛瑙记念珠23颗、芙蓉石坠角3颗、铜饰件2件、南红玛瑙背云宝盖1件、南红玛瑙佛塔1件。

带扣,1件。M1:1(图41.1~2),铜质,由扣首和扣身两部分组成。扣首平面呈椭圆形,外饰铜质边框,边框一周镂雕纹饰,纹样锈蚀严重,无法辨识,内嵌玛瑙。长4.5厘米,宽3.2厘米,厚0.2~0.5厘米。扣首与扣身形制相似,长3.8厘米,宽3.2厘米,厚0.1~0.4厘米。

子珠,93颗。M1:2(图41.3、图42),白水晶质,为朝珠的子珠部分。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径1.2厘米;内有贯通钻孔,孔径0.2厘米。按朝珠规制,总数原应为108颗。

结珠,4颗。M1:3(图41.4~5,图42),南红玛瑙质,为朝珠的结珠部分,其中佛头1颗、佛肩2颗、佛脐1颗。佛肩与佛脐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径2厘米,内有贯通钻孔,孔径0.3厘米。佛头与其他3颗结珠形制、尺寸基本相同,除联结朝珠主体部分之贯通钻孔外,另有一钻孔为联结背云之用,孔径为0.35厘米。

大坠,1件。M1:4(图41.6、图42),青石质,为朝珠的背云部分末端之大坠。整体近四棱台形,纵截面近梯形,横截面呈不规则矩形,长4.1厘米,宽0.8~1.6厘米,厚0.7~1.9厘米。上部中央有贯通钻孔,孔徑0.2厘米。

记念珠,23颗。M1:5(图41.7、图42),南红玛瑙质,为朝珠的记念部分主体,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径0.9厘米,内有贯通钻孔,孔径0.2厘米。原应为3串,每串各10颗,总计30颗,遗失7颗。

坠角,共3颗。M1:6(图41.8~10,图42),芙蓉石质,为朝珠记念部分坠角。3串记念,每串各1颗。坠角形制相同,整体呈水滴形,长1.9厘米,宽0.4~1.1厘米,厚0.25~0.8厘米。上部中央有贯通钻孔,孔径0.1厘米。

铜饰件,2件。M1:7(图41.11~12,图42),为联结佛头与朝珠主体部分之饰件。形制相同,平面呈铜钱形,除外郭及穿郭部分外均为镂空。直径1.3厘米,厚0.2厘米。

银簪,4件。M1:8(图41.13),整体呈圆锥形,簪首已佚,末端已残。残长6.8厘米,截面呈圆形,截面直径为0.15厘米。M1:9(图41.14),簪体扁平,平面呈矩形,截面呈“一”字形,簪首呈半球形。素面。全长6.5厘米,宽0.3~0.9厘米,厚0.1~0.25厘米。M1:10(图41.15),簪体扁平,平面呈矩形,截面呈“一”字形,簪首呈半球形,通体素面,无纹饰,末端已残。残长4.2厘米,宽0.2~0.7厘米,厚0.1~0.25厘米。M1:11(图41.16),为扁方形簪,簪体扁平,截面呈“一”字形,簪首截面呈梅花形。素面。全长11厘米;簪体宽0.5~1.0厘米,厚0.15~0.3厘米;簪首宽1.1厘米,厚0.6厘米。

钮扣,2颗。M1:12(图41.17~18,图43),蜜蜡质,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径1.6厘米。内有贯通钻孔,孔径0.25厘米。其中一颗带银质扣系,连顶通高2.3厘米。

戒指,1件。M1:13(图41.19),银质,主体部分为一整根银条弯折而成,平面圆形,长1.8厘米,宽1.7厘米,截面呈“一”字形,宽1.2厘米,厚0.35厘米。银条两端接口处由一根细银条连接,截面呈“一”字形,宽0.15厘米,厚0.02厘米。

钮扣,5颗。M1:14(图41.20~24),形制基本相同,扣体均呈球形,扣系均为一根铜条弯折而成,连接在扣体上部。素面。通高为1.3~1.8厘米,扣系直径为1~1.2厘米。

背云宝盖,1件。M1:16(图41.25、图42),为铜质边框内嵌南红玛瑙,边框平面近椭圆形,通体饰浅浮雕二龙戏珠纹。上下各饰一铜穿,平面呈矩形,为系挂背云绦条之用。边框内嵌红玛瑙,整体呈凸透镜形,平面呈椭圆形,截面亦呈椭圆形。通体素面无纹饰。整体平面长3.5厘米,宽3.2厘米,厚0.15~0.9厘米。

佛塔,1件。M1:17(圖41.26、图42),南红玛瑙质,整体呈葫芦形。内有贯通钻孔,葫芦口部一侧截面平整,底部一侧截面内凹,为连接佛头之用。通高1.5厘米,宽0.7~1.1厘米,钻孔孔径0.2厘米。

铜钱,3枚。M1:15,形制完全相同,均为圆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楷书“乾隆通宝”,对读,背面穿左右两侧书满文“宝泉”,纪局名。钱径2.4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宽0.35厘米,厚0.15厘米。

2.M4(图44、图45)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南邻M5。方向2°。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3.3米,宽3.2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4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

墓内放置三棺,其中东侧墓穴打破西侧双棺墓穴。西侧双棺墓穴,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2米,深1.6米。

墓穴内西侧葬具为木棺,长2.12米,宽0.6~0.72米,残高0.2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偏东,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西棺出土朝珠1组、青金石铜帽顶1件、和田白玉环1件、铜饰件2件、铜钱6枚。墓穴内东侧葬具亦为木棺,长2.14米,宽0.62~0.75米,残高0.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偏东,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中棺出土铜钱1枚、蜜蜡珠3颗。东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3米,东西宽1.3米,深1.6米。葬具为木棺,长1.78米,宽0.45~0.55米,残高0.15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东棺出土石珠4颗、铜钱2枚、鎏金银耳环2件。

朝珠,1组。M4:1(图47),主要由子珠、隔珠、佛头塔、背云宝盖、记念与坠角六部分组成,大坠缺失。子珠(图46.1)为砗磲质,现存96颗,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径1.25厘米。内有贯通钻孔,孔径0.25厘米。隔珠(图46.2~5)为南红玛瑙质,共4颗。其中佛头1颗、佛肩2颗、佛脐1颗。佛肩与佛脐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径2.15厘米;内有贯通钻孔,孔径0.2~0.25厘米。佛头(图46.5)与其他3颗隔珠形制、尺寸基本相同,除联结朝珠主体部分之贯通钻孔外,另有一钻孔为联结背云之用,孔径为0.25厘米。记念珠(图46.8)为红玛瑙质,共30颗,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径0.95厘米。内有贯通钻孔,孔径0.25厘米。坠角为芙蓉石质,共3颗,形制、尺寸略有差异,均呈水滴形,上部中央有贯通钻孔。第一颗(图46.9),长1.65厘米,宽0.25~0.95厘米,厚0.4~0.8厘米;第二颗(图46.10),长1.75厘米,宽0.2~1厘米,厚0.15~0.7厘米;第三颗(图46.11),长1.5厘米,宽0.2~1厘米,厚0.15~0.75厘米。佛头塔(图46.6)为红玛瑙质,整体呈宝瓶形,内有贯通钻孔,长2.2厘米,宽0.5~1.1厘米,孔径0.25~0.35厘米。背云宝盖(图46.7)为芙蓉石质,外侧原有金属边框。整体呈凸透镜形,平面呈椭圆形,长2.8厘米,宽2.4厘米。轮廓边缘被纵向打磨为直边,边缘厚0.15厘米,中心厚0.9厘米。

铜饰件,2件。M4:4(图46.14~15,图47),为朝珠中联结佛头与朝珠主体部分之饰件。形制相同,其中一件已残,平面呈铜钱形,除外郭及穿郭部分外均为镂空。直径1.2厘米,厚0.15厘米。

帽顶,1件。M4:2(图46.12、图48),铜质,为三层组合而成,内有螺纹杆贯通固定。底层似圆帽形,有纵向条带状纹饰,近底缘处环饰一周点纹及一周斜弦纹。中层呈莲花托形,一周环饰莲瓣纹。上层顶珠为青金石质。腐蚀严重,表面粗糙。顶珠顶部见一铜帽,双层,均为梅花形,下层明显大于上层,两层错缝叠置。通高4.1厘米,宽1.1~2.4厘米,顶珠直径为1.8厘米。结合清代顶珠用料制度,该帽顶应属四品顶戴。

玉环,1件。M4:3(图46.13、图49),和田白玉质,整体呈环形,平面呈圆形。素面。外径3.2厘米,内径2厘米,厚0.5~0.6厘米。

蜜蜡珠,3颗。M4:7(图46.16~18,图50),规格一致,均呈球形,直径2厘米,内有贯通钻孔,孔径0.15厘米。

石珠,4颗。M4:8(图46.19~22,图51),规格一致,均呈球形,直径1.75厘米,内有贯通钻孔,孔径0.2厘米。

鎏金银耳环,2件。M4:10(图46.23~24,图52),规格相同,均为一根银条弯折而成,平面呈圆形,表面鎏金,通体素面,无纹饰。直径1.5厘米,厚0.15厘米。

铜钱,6枚。其中M4:5-1、M4:5-2、M4:5-3、M4:5-4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康熙通宝”,对读,钱背穿左右为满文“宝泉”,纪局名。钱径2.6~2.7厘米,穿徑0.55~0.6厘米,郭宽0.4~0.45厘米,郭厚0.1~0.15厘米。M4:5-5与M4:5-6形制完全相同,均为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乾隆通宝”,对读,钱背穿左右为满文“宝源”,纪局名。钱径2.4厘米,穿径0.5厘米,郭宽0.35厘米,郭厚0.1厘米。

铜钱,1枚。M4:6,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乾隆通宝”,对读,钱背穿左右为满文。钱径2.3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宽0.25厘米,郭厚0.15厘米。

铜钱,2枚。M4:9,形制完全相同,均为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乾隆通宝”,对读,钱背穿左右为满文“宝泉”,纪局名。钱径2.3厘米,穿径0.4厘米,郭宽0.25厘米,郭厚0.1厘米。

3.M6(图53、图54)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南部,北邻M4。方向358°。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米,东西宽3.1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5~1.7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

墓内放置三棺,其中东侧墓穴和西侧墓穴分别打破中间墓穴。西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米,东西宽1.3米,深1.8米。葬具为木棺,长1.96米,宽0.68~0.8米,残高0.25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好,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西棺出土带扣2件、铜帽顶1件、银质“福”字锭1件、银质“王汝才”戳印贸易锭1件、手串1件、铜钱2枚、木器1件。中间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米,东西宽1.1米,深1.9米。葬具为木棺,长1.88米,宽0.6~0.72米,残高0.2米。人骨架保存较乱,头骨位于北部,面向移位。墓主人为女性。中棺出土银手镯2件、铜烟锅1件、铜钱2枚。东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米,东西宽1.1米,深1.7米。葬具为木棺,长1.88米,宽0.52~0.62米,残高0.2米。人骨架保存较乱,头骨位于北部,面向移位。墓主人为女性。东棺出土铜钱2枚、铜质花卉纹扣3颗。

带扣,2件。M6:1,铜质,形制基本相同,其中1件有残损。扣体呈椭圆形,边框为铜质,内嵌红珊瑚,扣环与扣体一侧相连,平面亦呈椭圆形,表面锈蚀严重,纹饰难以辨识。M6:1-1(图55.2),全长7.5厘米,宽2.5~5.1厘米,厚0.4~1.3厘米。M6:1-2(图55.1),全长7厘米,宽3.2~5.2厘米,厚0.4~1.3厘米。

帽顶,1件。M6:2(图55.3),铜质,仅存顶珠。珠体呈圆形。底部见铜托,平面呈莲花形。顶部见铜帽,整体呈帽形,近珠体一侧环饰莲瓣纹,上部锈蚀较为严重,纹饰难以辨识。残高3.9厘米,珠径2.9厘米。结合清代顶珠用料制度推断,该顶戴应属七品。

“福”字锭,1件。M6:3(图55.4,图56~图57),银质,整体呈馒头形,上表面近圆形,中部见阴线刻“福”字,底部见少量蜂窝状气孔。长2.6厘米,宽2.5厘米,厚1.15厘米。结合其形制特点推测,应为明末清初之际的产物。

贸易锭,1件。M6:4(图55.5,图58~图60),银质,整体呈馒头形,上表面平面近椭圆形,正中见一矩形戳印,印文为阳文“王汝才”,直读,底部见少量蜂窝状气孔。长2.3厘米,宽2厘米,厚1~1.1厘米。

手串,1件。M6:5(图61),由玉珠、玛瑙隔珠、玛瑙佛头塔组成。玉珠(图55.6),共10颗,和田玉质,形制基本相同,为长筒形中凸六面体珠,内有贯通钻孔。全长2.6厘米,宽0.45~1.05厘米。玛瑙隔珠(图55.7~9),共3颗,红玛瑙质,形制基本相同,呈球状,内有贯通钻孔(其中一颗见二钻孔,垂直分布),珠径1.45厘米,钻孔孔径0.2厘米。玛瑙佛头塔(图55.10),共1颗,红玛瑙质,整体呈宝瓶形,内有贯通钻孔。全长1.25厘米,宽0.5~0.8厘米,钻孔孔径0.3厘米。

银手镯,2件。M6:8(图55.11~12),形制基本相同,均为一整根银条弯折而成,平面呈马蹄形。素面。长6.6~6.75厘米,宽5.8~6.1厘米,截面呈圆形,直径均为0.45厘米。

烟锅,1件。M6:9(图55.13),铜质。烟锅呈圆形,直径2.25厘米,内径1.7厘米,高1.55厘米。烟锅至颈部过渡处有一道凸棱,烟杆截面呈圆形,中间有孔。全长9.95厘米,烟杆截面直径0.75厘米。

钮扣,3颗,铜质。其中M6:12-1与M6:12-2(图62.1~2)形制完全相同,扣体呈球形,扣钮已残,扣体顶部、底部镂雕六瓣花卉纹样,扣体一周镂雕梅花、菊花图案各两组,位置对称分布。通高2.25厘米,扣体直径1.9厘米。M6:12-3,扣体呈球形,扣钮已残,扣体部分环饰点纹,其余部分锈蚀严重,纹样无法辨识。通高2.45厘米,扣体直径1.8厘米。

铜钱,2枚。M6:6(图62.3~4),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乾隆通宝”,对读,钱背穿左右为满文“宝泉”,纪局名。钱径2.45~2.5厘米,穿径0.5~0.55厘米,郭宽0.25~0.3厘米,郭厚0.15厘米。

铜钱,2枚。M6:10(图62.5~6),形制完全相同,均为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乾隆通宝”,对读,钱背穿左右为满文“宝泉”,纪局名。钱径2.55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宽0.25厘米,郭厚0.15厘米。

铜钱,2枚。M6:11,形制完全相同,均为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锈蚀严重,钱文已不可辨识。钱径2.7厘米,穿径0.5厘米,郭宽0.4厘米,郭厚0.15厘米。

木器,1件。M6:7,腐朽残损严重,无法拼合,其原始形制、尺寸、功用均不可辨识。

4.M8(图63、图64)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中部,西邻M11,南邻M7。方向5°。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7~2.8米,东西宽2.2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1.1~1.4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内放置三棺。东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7米,东西宽0.9米,深1.3米。葬具为木棺,长1.9米,宽0.45~0.6米,残高0.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东棺出土釉陶罐1件、铜钱1枚。中间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米,宽1米,深1.6米。葬具为木棺,长1.9米,宽0.5~0.66米,残高0.5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西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米,东西宽1米,深1.5米。棺内未见人骨架和随葬器物。

釉陶罐,1件。M8:1(图65),侈口,圆方唇,短颈向内斜收,折肩,斜直腹,近底略外展,平底。器物口沿至肩部施一层青釉,釉色稀薄。腹部见滴釉现象。腹部、底部露胎,胎质细腻,呈乳白色。口径9.85厘米,腹径11.2厘米,底径7.35厘米,通高11.15厘米。

铜钱,1枚。M8:2,小平钱,圆形,方穿,周郭规整,正面钱文楷书“咸丰通宝”,对读,钱背穿左右为满文“宝泉”,纪局名。钱径2.55厘米,穿径0.6厘米,郭宽0.35厘米,郭厚0.2厘米。

三、墓葬及随葬器物简析

(一)墓葬形制

太阳宫科技文化创业大厦项目地块范围内共发掘明清墓葬11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圹墓,可分为单棺葬墓、双棺合葬墓、三棺合葬墓。其中M2、M3、M7、M9、M11为单棺葬墓,M5、M10为双棺合葬墓,M1、M4、M6、M8为三棺合葬墓。M7为迁葬墓。

(二)葬具葬式

葬具:均为木棺。

葬式:M7因墓主迁葬,故葬式不明。其余墓葬除墓主遗骨扰乱严重、无法判断者外均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均为北向。

(三)隨葬器物

本次考古发掘的11座墓葬共出土各类器物59件(组)。

按质地分,主要有银、铜、陶、玉、料及各类宝石。银器包括银簪、银戒指、银手镯、银锞,铜器包括铜钱、铜币、铜带扣、铜烟锅、铜饰件、铜印章、铜帽顶,陶器均为釉陶罐,玉器、料器及各类宝石器包括朝珠部件、料珠、蜜蜡珠、玉手串、帽顶珠等。

这批出土器物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其中不乏相对罕见的品类,其中以朝珠、铜镜、银锭以及品类齐全的顺治通宝等较为特殊。

1.朝珠

朝珠是清朝特有的一种佩饰,也是清代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显示和标志所有者身份和地位的高低。朝珠主要由108颗“子珠”(也称“主珠”)串缀而成。子珠的数量是因佛教信徒所用数珠对应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而确定的。通常而言,这108颗子珠的材质、大小、形制、颜色应完全一致。在108颗主珠中,每隔27颗穿入一颗与子珠材质、颜色、大小不同的大珠,称作“隔珠”或“分珠”,俗称“佛头”。这4颗佛头将108颗子珠均分成等长的四段。在位于颈后的那颗佛头之下,连缀一颗葫芦形饰件,被称为“佛头塔”。佛头塔中空,可穿缀丝绦,丝绦中部有“背云”,绦末端垂一颗“大坠”。在佛头塔左右两侧穿挂3串小珠,每串有小珠10粒,称为“记念”或“三台”,末端各系一“坠角”,象征每月三旬各十天。佩戴时,这一串“佛头”“佛头塔”“背云”和“大坠”均从颈后垂于后背,“记念”则垂在胸前,男性为左二右一,女性则为左一右二。2此次太阳宫乡出土的2盘朝珠,在数量和组合上略有缺失,但是也较为真实地展现了朝珠的使用和构成情况。

2.铜镜

方形吉语铭文镜是较为典型的清代乾隆时期的湖州镜,素宽缘,镜背饰四言四句韵语及款识,铜质精良。该镜与浙江绍兴出土的铜镜、3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方镜4基本相同。在清人笔记中,薛晋侯铜镜与曹素功制墨、穆大展刻字、顾青娘与王幼君制砚、张玉贤火笔竹器齐名,足见一时之盛。5该镜既没钮,也无柄,可能与镜台组合使用。

3.银锭

银锭在北京地区的清代考古中较为少见,是当时白银货币使用与流通的重要见证。白银属于贵金属,在我国货币化开始于唐代,完成于明朝中期以后,并取得了货币本位的地位。从器物形制来看,明代银锭对前代有传承也有变化,且变化较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中后期,完成了中国古代银锭从宋元时期平板束腰(不起翅或稍起翅)的主流铤形向明清时期立体起翅的“元宝”锭形的演变。随着白银货币化的加深和本位货币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清以后,银锭在中国社会各个地区、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清代的银锭器形延续了明朝后期地域化的倾向,且愈演愈烈,使清代成为中国历史上银锭器形最为繁多的时期。清代银锭铭文以戳记为主,基本没有了从唐代到明代一直都存在的錾刻铭文。6银锭作为计重使用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其根本的要素是成色,即含银量。成色高下或含银量多少,决定了银锭的价值。根据此次对6件银锭所做的金属成分检测结果,其银含量主要在97%~98%之间,达到了清代银锭的含银量标准。7

4.顺治通宝

M3出土大量铜钱,其中尤以品类丰富的顺治通宝较为少见。

顺治年间一共发生了五次货币改制,随之形成了五种类型的顺治通宝,一般也被统称为“顺治五式”。M3出土的顺治通宝涵盖了这“五式”。

第一式为仿明钱式,袭明钱形制,始铸于顺治元年(1644)。清军占据北京后,同时在货币铸造上大量采用了明代遗留的旧机构、工匠和钱币制作工艺。因此这一时期铸造的“顺治通宝”钱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铸币的风格,且由中央的工部和户部主持造币,而地方铸币在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所以没有出现像明代钱币那样的“背文记地钱”。此式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四字,对读,光背。该墓中共出土此式铜钱3枚。

第二式为单字纪局式,始铸于顺治二年,停铸于顺治九年(1645~1652)。钱背由单一汉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类)记载其铸钱局。文献记载,顺治年间全国先后设有二十三个铸钱局,开铸单字纪局钱。该墓中仅出土其中一种,共4枚。标本正面钱文楷书“顺治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右楷书单一汉字“户”,即户部宝泉局所铸。

第三式为一厘式,始铸于顺治十年(1653,同期顺治二式停铸)。其工艺较顺治二式更为精美,背文由穿右一楷书汉字纪局名与穿左楷书“一厘”组成。“一厘”二字取折银一厘之意,可直接与官銀兑换,故称“一厘”式。据文献记载,此式铜钱,全国先后设十九处铸钱局进行铸造。顺治三式为清初货币银本位制的实物证明,各地铸钱局所铸铜钱版式基本统一且固定,也是这一时期政局趋于稳定、经济体系趋于完善的历史见证。顺治三式于该墓中共出土8枚。其中,背面穿右为汉字“户”的铜钱2枚,即户部宝泉局所铸;背面穿右为汉字“工”的铜钱1枚,即工部宝源局所铸;背面穿右为汉字“宣”的铜钱1枚,即直隶宣化镇局所铸;背面穿右为汉字“临”的铜钱2枚,即山东临清镇局所铸;背面穿右为汉字“同”的铜钱1枚,即山西大同镇局所铸;背面穿右为汉字“东”的铜钱1枚,即山东省局所铸。

第四式为满文式,始铸于顺治十四年(1657),同年各省、镇铸钱局停铸各类旧式铜钱,仅保留户部宝泉局及工部宝源局开铸新钱,钱背穿左右各书满文“宝泉”或“宝源”。此次币制改革的意义在于其完全脱离了明代货币体系而确立了清代制钱风格,标志着从明代货币形制向清代货币形制的转变已正式完成。顺治四式铜钱是这一历史事件重要的实物见证。顺治四式于该墓中共出土42枚,其中29枚,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泉”,即户部宝泉局所铸;另外13枚,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源”,即工部宝源局所铸。

第五式为满汉文式,顺治十七年(1660)户部提准十四个地方局按照顺治四式的规格开铸新钱,钱背穿左右分别书铸钱局满汉文名称。顺治五式于该墓中共出土29枚。其中,背面穿左书满文、穿右书汉文“临”的铜钱4枚,即山东临清镇局所铸;背面穿左书满文、穿右书汉文“蓟”的铜钱4枚,即直隶蓟州镇局所铸;背面穿左书满文、穿右书汉文“陕”的铜钱3枚,即陕西省局所铸;背面穿左书满文、穿右书汉文“昌”的铜钱1枚,即湖广武昌府局所铸;背面穿左书满文、穿右书汉文“东”的铜钱9枚,即山东省局所铸;背面穿左书满文、穿右书汉文“宣”的铜钱2枚,即直隶宣化镇局所铸;背面穿左书满文、穿右书汉文“同”的铜钱3枚,即山西大同镇局所铸;穿为椭圆形,背面穿左书满文、穿右书汉文“原”的铜钱1枚,即山西太原府局所铸;背面穿左书满文、穿右书汉文“宁”的铜钱1枚,即江南江宁府局所铸。

(四)墓葬年代

通过此次考古发掘,根据墓葬开口层位、形制、墓葬之间位置关系以及出土器物,初步确定这批墓葬年代以清代为主。仅M11因出土铜钱所定年限为不早于崇祯时期,无法准确判断其为清代墓葬,故暂定为明代墓葬。

(五)丧葬习俗及文化性质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未出土墓志、墓碑等有明确文字记载的遗物,因而这批墓葬性质、归属、族属不明。根据墓葬的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断,这批墓葬属平民墓葬。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清代平民墓的分布、形制及当时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资料。

猜你喜欢
首饰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互生》首饰系列
怡安/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同晖首饰 福古老金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魔K钻饰:这可能是2018年最潮的K金首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