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经典手枪

2023-11-05 18:46夏伟
关键词:柯尔特勃朗宁抗战时期

夏伟

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力弱,工业基础落后,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限,绝大部分的武器装备都无法自行生产。而另一方面,自清末开始,中国国内各军阀之间一直混战不休,由于这些军阀所仰仗的外国靠山各不相同,所以进入中国的武器装备便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也便有了“武器装备万国造”的调侃说法。

毛瑟C96自动手枪(又称毛瑟M1896)是由德国著名武器公司毛瑟兵工厂生产的,作为一款军用手枪,毛瑟C96售价高,性价比低,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它并没有在德国本土赢得军队的青睐,只有少量被使用。

而五四运动后,列强以“推动中国南北和议”的名目对中国实行了武器禁运,导致国内的武器装备非常稀缺,可以连发的冲锋枪、轻机枪等自动武器都非常稀少。

毛瑟C96作为手枪,并不在禁运名单之中,所以一时间大量的毛瑟C96被运送到中国。虽然毛瑟C96有着许多缺点,但是在当时国内武器装备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大威力、坚固耐用的它很快就成了各派武装力量的首选,后来它在中国还有了很多有意思的称呼,比如驳壳枪、盒子炮等等。

毛瑟C96具有连发功能,所发射的子弹威力较大,不过它的体积较大,可操控性也差很多。所以,标准的使用方式是木质枪盒驳接到手枪握把上,作为枪托,抵肩射击,这样可以提高稳定性和精度。由于枪管较长,又能进行有依托射击,所以它的有效射程可达150米,几乎接近冲锋枪的射程。使用完毕,毛瑟C96还可以装回当作枪托的木盒中,“盒子炮”的称呼正是由此而来的。

另外,它的抛壳窗朝上,在射击时垂直抛出的弹壳会阻碍使用者的瞄准视线,操作不当的话,弹壳还会弹到使用者的身上。因此在中国,有经验的人使用毛瑟C96,有一个相当独特的使用方法,就是将枪身呈90度水平射击,让弹壳朝一旁抛出。

毛瑟C96的瞄准具采用了步枪使用的标尺型样式,可根据需要进行距离调整,最大为1000米。只是虽然到了这个距离,但精度和杀伤力都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毛瑟C96采用弹夹供弹,在子弹发射完之后,形成空仓挂机状态。

10发手枪弹预先装到弹夹上面,将弹夹插入弹匣口,像步枪弹填装那样把子弹压入枪内完成填装,这种供弹方式从实战上来看效率并不高。

毛瑟C96还有许多衍生型号也在中国被人使用,比如短枪管的毛瑟M192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条约》,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对武器生产进行了限制,规定手枪枪管不能超过4英寸(10.16厘米),所以后续进入中国的好多都是这类短枪管型的驳壳枪。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就是一支毛瑟M1921型手枪。

毛瑟M1932速射型(俗称“二十响”手枪)采用了弹匣供弹的方式,有10发、20发弹匣可供选择,还增设了快慢机,极大地提高了战斗效率。

抗战时期,很多抗日部队都装备了这种枪。在武器稀缺,尤其是自动武器稀少的当时,这款可以全自动射击的盒子炮无疑算是“打鬼子”的神器了。

当时,在进入国内的众多武器中,德国的毛瑟和比利时的赫斯塔尔公司是比较著名的武器厂家,它们所生产的轻武器都具有很高品质,所以在中国备受青睐。那时候的经典武器除了毛瑟C96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也同样广为人知,关于它们还有个有趣的顺口溜:“一枪、二马、三花口、张嘴蹬。”

“一枪”指的是勃朗宁M1900手枪,因为它的枪身上刻有一个小型手枪的标识,所以在中国被称为“枪牌手枪”。

勃朗宁M1900的独特之处是第一次采用了套筒结构。同时代的手枪枪管、枪机和击发机构大都是独立设计的,像毛瑟C96那样,因此手枪的体积和质量就会过大,而勃朗宁M1900将这些机构巧妙地集合在套筒中,体积就缩小了很多。

另外,勃朗宁M1900还第一个应用了枪管短后坐的原理,创造了一种划时代的手枪设计方式,影响力很大,直到今天,好多手枪依然沿用这种设计。

勃朗宁M1900问世之后,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购买并装备。购买使用量最多的还是中国。因为它性能可靠,还有着小巧紧凑的外形,所以当时很多军阀、高官、富豪都会购买使用。另外,它虽有许多独特之处,但本身的结构还算是比较简单的,便于加工制造,所以它也是国内兵工厂仿制较多的一款武器。

“二马”指的是美国柯尔特公司根据勃朗宁M1900改进生产的柯尔特M1903手枪,因为手枪握把贴片上有个嘴里叼着箭的马的图案,所以国人俗称这款枪为“马牌撸子”。

其实赫斯塔尔公司也推出了勃朗宁M1903手枪,但比较起来,柯尔特M1903做工更精良,外形也更紧凑,而且还设有握把保险和手动保险等,这些都是勃朗宁M1903不具备的,所以柯尔特M1903的销量和口碑都更好。

柯尔特M1903在当时的美国也算得上高级货,许多美军高级将官都佩带它。它进入中国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从美国进口来装备给中央军中高级军官的;二是当时上海的警察局买过一批作为警用手枪;三是由许多民间人士私自带入中国的。

由于价格等多种原因,相比毛瑟C96和勃朗宁M1900,柯尔特M1903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流传得不是很多,也没有兵工厂对其进行大量的仿制。不过,它的设计却直接影响了美国和苏联其后的手枪设计,依其为蓝本推出的柯尔特M1911和托卡列夫TT33都是非常经典的手枪。

“三花口”是指勃朗宁M1910手枪,是继M1900、M1903之后,赫斯塔尔公司的又一款名枪。相较之前的型号,它的结构更为精简紧凑,整体看起来非常纤细,瞄准具也一改以往的缺口座,直接在套筒上加工一个凹槽,简约而不简单,堪称自卫手枪中的典范。

“花口”指的是它套用枪管口处加工上去的一圈滚花,看上去很有辨识度。抗战时期,进入中国的勃朗宁M1910数量很多,所以在抗日电视剧中,它也往往有着很高的出镜率。比如电视剧《亮剑》里,楚云飞就把一支勃朗宁M1910作为礼物送给了李云龙。

因为勃朗宁M1910的外形小巧紧凑,所以间谍和杀手都特别喜欢它,它甚至还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王妃,到已经被奥匈帝国占领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访问。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非常热闹,大公夫妇坐在敞篷汽车中,向阿佩尔码头行驶。就在一个拐弯处,一名叫作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走近大公座驾,掏出手枪连开7枪,将大公和王妃当场射杀。奥匈帝国未来的接班人,就这样横尸萨拉热窝街头,这便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约6500万人参戰,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的战争,竟然就是被普林西普手中的勃朗宁M1910点燃的。

“张嘴蹬”的正式名称是毛瑟M1934手枪,因其枪管前端部分外露,故被国人形象地称为“张嘴蹬”。当时,中国进口的轻武器大多都是毛瑟公司制造的,所以国人对毛瑟这个牌子非常信赖。相比毛瑟C96,这款小型手枪(全长仅为153.5毫米)格外受上层人士喜爱。

抗战爆发之后,国民党政府与德国展开了广泛的军事合作,从枪支到大炮,全面进口德式装备,毛瑟M1934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的。它的结构复杂,制作精良,技术要求比较高,当时国内兵工厂也难以仿制,所以大都是向德国直接购买的。

猜你喜欢
柯尔特勃朗宁抗战时期
柯尔特蟒蛇转轮手枪
柯尔特:没落的传奇
柯尔特:没落的传奇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全能家族勃朗宁
勃朗宁的爱情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成功背后之艰辛:塞缪尔·柯尔特的武器人生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勃朗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