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需要“不黏人”的人

2023-11-05 10:45张丰
意林 2023年18期
关键词:巴结黏人上司

张丰

工作和生活当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很黏人”的人?比如谄媚地“贴近”领导、拼命地“巴结”上司的人?

“不黏人”的人这样画像:他们跟领导和同事的关系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对领导不搞“贴靠”、不去“巴结”,也不善“套近乎”;对同事不去拉拉扯扯、吃吃喝喝,搞吹吹拍拍、拉帮结伙,平日里多半埋头干事、不会来事。

“不黏人”这种说法很有意思。

现在很多大小公司,讲究秩序和等级,下级要揣测上级意图,要尽量“黏人”一点,哪怕心里一万个不乐意,也不表现出来。

成年人之间,应该本没有依附一说,但是迫于职场潜规则,很多人都会卖力演出。

最典型的场景,大概就是“不要在领导之前下班”。

还有一种“黏人”,未必是建立在权力依附的基础上,就是所谓的工作交情。

在一些初创企业或机构里比较明显,大家都是“战友”,关系亲密,下班后还会黏在一起,吃夜宵、喝酒,把工作时间延伸到个人生活之中。

这种亲密当然是可贵的,但是有相当的草莽性。一旦机构正规化,就会面临困境,如形成对后入职员工的歧视。而即便是在最良性的状态下,时间长了也会让参与者苦不堪言,每个人都“奉献”太多,这样的亲密,也就难以为继。

所有的“黏人”,表面上都有甜蜜的一面,但是骨子里又都有让人心累乃至心碎的一面。

职场上的“黏人”,最大的问题在于边界的消失,不管是上下级还是同事之间,大家本来是一种契约关系,因为工作而聚合起来,而“黏人”则意味着多余的情感,是这种契约关系的异化。

“黏人”,本质上就是创造多余的人际关系。

它有温情的一面,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基于血缘的关系社会,当人们在职场中相互称兄道弟的时候,这种亲密,就可以理解为对传统关系社会的眷恋。

而更现代的职场,则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有专属于自己的职责,只要每个人都做好分内之事,忠于职守,整个系统就能发挥出优势。

有朋友感叹上海男人“不黏人”,因为他们一下班,就要赶紧回家,或买菜烧饭,或接孩子,或陪老婆,专注于自己的私生活。这只说对了一半。他们能夠“不黏人”,是因为所在机构人际关系简单,大家处在一种更现代的职场文化中。

在这种职场文化中,领导不会认为下属对自己有什么超出工作内容的义务,也就不会提出比较过分的要求;而下属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独立人格,拥有生命的完整性。

这并不意外,越是像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就越是“不黏人”;而越是小地方,人们就会越依赖人际关系。因为小城市本来就是熟人社会,你要是太不黏,会显得怪异。

“不黏人”,很多时候也考验上司。

简单说吧,就是看非工作时间,能不能尽量不安排加班、不打搅下属休息;下属是否有不接电话、不回微信的自由。

能做到这点的公司很少,但随着更追求个性的“90后”“00后”大批进入职场,职场文化也在发生改变。

亚里士多德说过,“城市是由各种不同的人组成的,相似的人无法让城市存在”。

这种不同、独立,可以理解为都市的核心要素。

城市本就是陌生人社会,要每个人舒服,关键就是,人与人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不黏人”,挺好的!

猜你喜欢
巴结黏人上司
遇到“黏人”老妈怎么办?
黏人的操场
“黏人精”去除记
高情商听懂上司的『话外音』
巧妙的奉承
每个黏人的孩子都能学会独立玩耍
日本上司的沟通哲学
先征服自己
先征服自己
不要做孩子的上司或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