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价值遵循与行动方向

2023-11-06 10:43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韧性居民防控

雷 琼

(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自1986年乌尔里希·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以来,风险防控便成为衡量组织治理效能、分析和诠释组织系统内部因素的变化和稳定性的重要视角[1]。现实主义认为,风险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显著增加,并呈现不确定性、巨大破坏性、持续性和复杂性的特征[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指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突破50%,预计“十四五”时期可突破65%[3]。与此同时,人口集聚、治安问题和环境变化等多重压力也推动着市域治理重心的下移,从而倒逼了社区治理的实践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4]。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提升社区治理韧性将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一、提升社区治理韧性是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基础

“韧性”的原意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用来形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样顽强持久、坚忍不拔的意志。提升社区治理韧性要求社区在面对复杂、不确定和持续的风险时具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5]。当前,社会运转方式高速转换,社区因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表现出脆弱性[6]。社区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必须着力改变社区场域的行为交互逻辑,增强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机制的稳健性,提升组织弹性与功能完整性,实现多场景治理扩容[7],推动社区治理向韧性治理机制的转向[8],在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9]的前提下加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当前,理论界对社区治理韧性问题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已有研究虽论述了社区治理韧性与风险防控的因果逻辑,甚至将其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预设[10],但却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实现机制问题,社区治理韧性机制的构建仍未在学理上得到充分发掘;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对于社会治理韧性的探讨尚未摆脱治理的传统理论,对于如何提升社区治理的风险防控能力缺乏细致、精准的理论阐释和指导。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升社区治理韧性不仅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护人民安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保障。对于基层治理韧性问题的探讨必须符合社区治理的基本规律。

二、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价值遵循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社区是承载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地域容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社区治理的宗旨。提升社区治理韧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塑造良好的社区治理氛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首先,社区不仅作为以人际交往和关系为纽带的公共空间,而且是党和国家群众工作的末梢。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一般的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对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共需求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社区治理应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需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其次,积极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同体文化。社区既具有基层自治权、管辖权和财产权所限定的专属性,也具有人口流动的排他性,是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汇点和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复合体。社区风险防控和治理应充分依赖群众力量,提升多元治理主体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完善街道、社区两委、居民等多元治理主体的联防、联控机制,打造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提升风险预警、管控、防范的水平,形成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的场域,塑造成熟、稳定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文化。

(二)以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为抓手

强化社区韧性必须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守住社区安全底线,提升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首先,应充分整合资源,构建一体化的基层治理框架。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是国家治理在微观层面上的延伸,在法理上应遵循国家治理基本逻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11]。社区治理创新应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整体要求,具有大局意识,强担当聚合力促发展。其次,社区应提升处理突发事件和重大群众矛盾的能力,有效遏制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风险,具备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的水平。因此,抵御风险、化解矛盾、提升突发事件防控及应急处理能力是社区治理韧性的重要衡量指标。

(三)以掌握社区治理的基本规律为依据

社区治理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演化韧性理论(Evolutionary Resilience)指出,韧性并不是恢复到某一个均衡状态,而是动态地从一个均衡状态发展到下一个均衡状态,是复杂生态系统演化的结果[12]。“危中有机,克服了‘危’就是‘机’”[13]。危与机是一对辩证法,克服风险即迎来转机,产生机遇。“转危为机”是社区应对危机的积极态度,符合社区治理的客观规律。面对风险挑战,社区治理应以问题为导向,把握危机变化的客观规律。提升社区治理韧性一方面应注重善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提升发展水平,提升转危为机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采取可靠措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把握扭转危机的主动性,将被动治理转换为主动治理。社区治理韧性具有提升社区这一特定物理空间下的应对风险、转危为机的能力应有之义,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充分凝聚和整合社区多元治理力量,打破治理场域的分散性与碎片化,增加社区各种治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协同性与统筹性,形成坚强稳定的安全堡垒和富有活力的发展机制。

三、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行动方向

(一)提高基层党委的领导力

社区党组织建设及领导是风险防控机制发挥出效能的基础,通过社区党组织的引领机制,将有效克服因沟通不畅、群众不理解所造成的政策悬浮风险。

1.强化基层党组织风险防控的指导功能。基层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战略堡垒,社区党委的领导力至关重要,如果社区党组织处于悬浮状态,必将造成群众意见积压、诉求和矛盾无法及时处理的问题。为保证社区党组织领导功能的发挥,社区积极树立党组织权威,有效统合社区政治和自治功能,提升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指挥能力[14]。基层党组织书记是社区风险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任全面领导、指挥社区风险防控的重任。应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功能和在紧要关头的决策能力,确保风险防控工作的有效实施。社区党委应急群众之所急,难群众之所难,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将人民安全宗旨贯彻到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中,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提升干群工作的温度,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工作的认同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水平。社区工作应以居民需求为抓手,将基础数据与居民实际安全需求结合起来,努力把工作做深做细。社区工作与居民日常需求的融通将为形成密切的党群关系提供保障,应主动积极地嵌入居民生活领域,深入解决人民群众的困境,化解居民之间的矛盾。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精细化应体现在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上,在常态化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及时推动和落实国家治理政策下沉,积极动员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力量,使社区安全等工作融入居民生活,密切排查社区安全的各种隐患,织密社区安全网,使居民之间相处融洽,营造和谐积极的生活氛围。

3.提升社区治理的法治水平。法治是社区治理之基,也是社区治理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无论是居民纠纷调解还是人际关系协调,都不能逾越法治底线。社区治理应推进法治宣传和教育,营造依法治理的氛围,厚植法治文化,助力法治建设。科学地制定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程序,依靠法治约束居民行为,提升危机解决中的合法性,避免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的产生。

(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共识力

风险刺激与反应的互动核心在于人对风险的直接感知。由于认知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每个人对风险的感知均存在差异。当人民群众对风险治理效果感知较高时,将自动降低风险带来的心理压力,激发对组织的认同与共识情感。

1.注重与居民心理共振。人民所关心的事就是社区治理工作的重心。社区风险防控应积极推进行政工作和服务功能的结合,在居民治安维护、安全治理工作中践行人民安全宗旨。社区是基层行政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连接点,具有将重大的风险及时反馈给上级主管部门的职责,社区与居民的互动、共振在践行党的群众政策时将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对于国家政策的调适与制定发挥重要作用。

2.注重安全政策的贯彻与落实。社区通过各项公益活动、培训活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凝聚人心,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理解政策,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和融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强化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基层党组织应在深入了解问题、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开拓多种工作模式,细致地做好难点、痛点、焦点工作,关心困难群众、有病住院的群众、邻里不和的群众、老人去世的家庭等,解决社区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和矛盾等安全隐患。

(三)增强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情感力

作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社区治理的非强制性和非正式权力的影响力在与人民群众的具体沟通与协调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韦伯的权威类型谱系中,传统型、魅力型和法理型是一种逻辑上的并列关系、时序上的演进关系,作为其基础的情感、习惯和理性计算等动机都以理性化为价值底色。这种理性化、结构化的政治权威分析范式的局限性应结合中国政治特点进行情感性类型的补充[15]。为充分整合和动员社区的力量,政府部门通过吸纳基层组织增强了社区的组织功能[16],社区成为国家服务人民群众的资源集中地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强堡垒。

1.拉近群众情感是增强政治信任的关键。学术界对中国政治信任差序格局的研究指出,基层政府可以通过提升回应性和公共服务质量弥合政治信任分布的不均衡性[17]。这一观点为提升社区治理韧性提供了思路。在社区的治理场域中,党的风险防控政策执行的效果与居民的认同、共识和支持存在辩证关系。当基层治理仅满足于理性计算与技术治理时,并不会直接获得人民群众对总体安全政策的支持,在基层治理中,重视情感要素是获得群众支持和政治认同的关键。因此,必须将理性的管理措施与情感的治理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区治理韧性提升的有效思路应在塑造法治权威、治理流程、治理技术的同时,注重群众的心理和情感因素。通过构建一系列凝聚人心、共同参与的次级情感提升实现党社融合下的风险共担能力[18],使社区治理得到群众的信任。这不仅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政治哲学理念的贯彻,也是积极塑造基层风险防控能力,筑牢系统性风险防控底线的内在路径。

2.增强居民对风险的认知和心理承受能力。研究证明,风险与人的认知相关,降低风险需要考虑人的情感、文化、价值和情感等因素,在不同的人文背景下,人们对风险的认知存在差异。风险是否能带来心理压力以及压力的大小则来自主体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风险后果的认知等心理因素,人们对风险的感知首先要从认知体系上进行意义上的建构。社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风险防控要重视居民对风险的认知和心理反应,提升居民对社区治理的信任感,增加居民安全感,缓解突发性事件或压力所带来的焦虑和负面心理影响。在具体实践中,应注重社区作为“人民安全守护者”的形象塑造。通过防控政策宣传、党旗、统一标识等方式,不断强化党委负责、党组织引领的内涵,树立党为人民安全保驾护航的形象。例如,社区党群活动中心的外观可通过描画党徽、党旗等符号创设浓厚的基层党建氛围。通过“党建+民生服务”等活动,将党的抽象精神通过具体政务服务转化为人民心中的真实感触,克服党建文化传递中的组织宣传与个人领悟之间的偏差。党群活动中心可设置功能区,通过融合多种社区服务如综合金融服务、高端人才专属服务、智慧政务系统等构建党群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党群综合服务的体系与特色,集教育培训、党群活动、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

3.以活动为载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社区是个松散的“半熟人”社会关系网络,对社区的治理应重视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克服治理资源的碎片化问题。首先,应强化党员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例如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引导和鼓励党员群众带头做公益,在具体的活动中要配备可身穿“志愿者马甲”、胸前佩戴“党徽”。这些忙碌的“党徽”充分彰显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勇于担当的积极形象,将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理念、价值和精神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实际生活中,增进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这种双向的互动中,促进党员的责任和形象潜移默化地成为社区居民的思维定式和心理暗示,增加人民群众对党的依赖和信任,为巩固党的执政提供强有力的认同基础。其次,通过具体的活动载体提升群众的风险防控能力。例如党群服务中心可采用应急培训、自然灾害培训、社区医院教育、困难群众帮扶活动、主题党日等牵头各种宣传和大型活动,通过现场指导和演说等活动形式增加居民日常生活小常识、居家安全常识和治安安全常识等,运用风险具象的方式强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再次,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培训与实地演练。社区应积极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活动,邀请专业人员讲解火灾发生规律、特点及其危害性,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讲解和现场的演练演示,展示火灾的严重后果。引导居民掌握灭火技巧、自救逃生、人员疏散等知识。最后,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安全服务平台。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防火防盗、电动车上楼宣传防火、社区网络教育中心、同心实践基地、犯罪预防等公益教育活动,依托于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小区业主群等方式,打造社区常态化风险控制平台,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安全服务,筑牢社区安全防火墙。

四、结语

社区治理目标与社区治理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构建完整而统一的社区治理韧性机制的前提。韧性机制对于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有重要作用,是社区在面对高度复杂多变的治理情境时所应具备的一般观念和思路。情感、认同等维度在构建有效的社区治理韧性机制中具有重要价值,应被予以充分的重视。一方面,社区治理应遵循社区治理自治组织的一般规律,多元治理主体共识不仅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基础,也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以及顶层治理政策设计的重点。另一方面,社区治理机制之间功能复合与相互支撑使社区治理既承接了党和国家的安全理念和政策,又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因此,社区治理韧性的提升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动员和整合一切有利资源,将工作深化细化,积极回应和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难题,有效化解风险。通过强化社区治理领导功能、共识功能、自治功能,将社区治理韧性机制嵌入市域治理的总体布局,激发群众主动遵守、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坚持系统思维,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形成积极向上、富有韧性的治理共同体。在实践中既要重视技术理性和能力的提升,又要注重人民群众的情感维度,激发人民群众自觉守护社区安全的主动性,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共筑社区善治堡垒。

猜你喜欢
韧性居民防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石器时代的居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