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非遗元素再造华服

2023-11-06 06:22◎宋
文化产业 2023年30期
关键词:汉服民俗文化文化遗产

◎宋 格

■当前汉服设计的基本趋势

国内的汉服热大致始于21世纪初期。在2002—2004年时,唐装非常受欢迎,在此背景下,汉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汉服的概念

关于汉服的概念,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张梦玥在《汉服略考》中提出,“汉民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的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这一定义强调,汉服是具有汉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特征的服饰。周星也提出了相似的见解,汉服即“指起源于汉族、由古代汉人发明并传承,具有汉文化的一些本质特点的服饰文化”。

传统文献中关于“汉服”的释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传统文献中很少出现汉服一词,而常用汉裳、汉装、华服等词。目前汉服之所以在国内有如此高的热度,其实是大批汉服爱好者助推下形成的局面。当前,学术界关于汉服的界定更多倾向于汉服实质上是汉族服装元素与其他民族服装元素交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服饰产物。由此可见,在学术研究层面,汉服的定义更为广泛。

当前汉服的发展方向

基于对汉服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认识,目前国内对于汉服发展方向的讨论大致有以下三种意见。

第一,部分汉服文化爱好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汉服已经不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但是因为汉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而且汉服的款式设计大多数具有端庄、素雅的特点,因此汉服适合作为节庆时期的礼服出现,以展现其所具有的独特古典韵味。

第二,一些较为激进的汉服文化爱好者则认为汉服经过适当改良后可以作为一种日常服饰使用。

第三,还有一些汉服文化爱好者认为,汉服应该向着“时装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强调汉服设计应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下的时尚风潮相结合,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新时装。

总的来讲,汉服文化爱好者希望通过汉服让更多传统文化在当代重现。正如汉服爱好者的互称——同袍,其来自《诗经·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非遗元素在汉服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元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主要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以说,非遗是一个内涵颇为广泛的概念。因此在实际应用非遗时,往往与具体的文化场域和文化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场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

在国内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一般认为非遗与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学者便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民俗与文化遗产,尤其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明显的交叉关系。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靠行为、语言和精神传承,实际上它就是对民俗文化的又一种表述”。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

但是非遗所蕴含的精神理念往往无法直接以可视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通过一些非遗元素展现出来。目前经常可以看到非遗利用特定的艺术表达手法,结合民俗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抽象的图案图形、设计构建元素等形式进行充分展示。

非遗便是通过非遗元素的形式在汉服设计中被运用的,这样可以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这也是接下来汉服设计精细化的重要方向。

非遗元素在汉服设计中的思想渗透

相较于其他文化元素,非遗元素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受到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非遗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之关系密切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专门化、精细化的特征。因此,在汉服设计中运用非遗元素时应该注意凸显其地域性。非遗元素在汉服设计中最核心的思想表达其实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输出,即强调非遗元素所蕴含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进而使汉服设计显得灵动且不落俗套,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汉服明显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当然,在思考非遗元素如何应用于汉服设计中的问题时,设计者还应该考虑在当前潮流的影响下,整体服装设计趋势对汉服设计中非遗元素的运用产生的影响。非遗元素所传达的情感非常独特,因此汉服设计也应当保持这种独特性。但是受当下服装设计潮流的影响,汉服设计开始向简约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非遗元素在汉服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已经不再是对民俗文化的表达,而是以一种抽象形式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这样基于深度思考形成的汉服设计思路已经不再是一种直接的拼凑式文化元素的堆砌,而是对非遗元素的自信表达,对多样非遗元素进行的合理且有克制的安排,这样的汉服设计显然是符合现代服装发展趋势的。

但是在这种思维下,汉服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师对非遗元素的选用、色彩的选取以及服饰面料的质地选择有更好的把握,从而真正实现非遗元素在汉服设计中的抽象化表达,真正体现非遗元素所具有的独特性。

非遗元素在汉服设计中的具象呈现

相比于思想渗透式的抽象表达和设计,非遗元素在汉服设计中更多以一种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将一些典型的非遗元素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些设计强调和突出的是非遗元素本身。进一步来讲,这些非遗元素在汉服设计中的具象表达要达到一种源于客观存在同时又高于客观存在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具象化的非遗元素呈现方式强调对非遗技术的原始手工、素材、风格等特点的具体展示,以求在创新的过程中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每一种非遗都有完整的历史、风格和形象符号,因此汉服设计中的非遗元素更多是一种文化的呈现。因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非遗元素用于汉服设计不仅能提高汉服产品的辨识度,而且能向消费者传达非遗元素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销售促进设计、产品传承文化的良性循环,真正形成非遗元素源于客观存在,而又高于客观存在的高阶文化展示形态。例如,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绢花便可以应用于汉服设计中。

诸如此类的非遗元素近年来在汉服设计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在汉服面料方面,传统棉纺织技艺已经被用于汉服的制作。又如近年来,绒花制作技艺受到了汉服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其可以衬托出女性的娴静与淑雅之美,可以说是非遗元素与汉服设计相融合的典型代表。

■汉服设计中融入非遗元素的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费孝通先生曾经强调,21世纪是一个文化自觉的世纪。而文化自觉首先体现在人在文化层面的自我觉醒,即一种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而非遗元素在汉服设计中的应用就是典型的文化自觉的体现。费孝通还强调,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当前,非遗元素在汉服设计中的应用便是对这一内涵很好的阐释。理解文化不是简单地了解其呈现形式,而是要深入了解其内涵并进行有效传承。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经典的内容以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方式进行传承。而在汉服设计中融入非遗元素便是这样的过程。非遗往往代表着某一地区传统文化中最为典型、出彩的内容,将这些非遗进行符号化、精神化的展示,并借助汉服设计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

黑格尔曾提到,“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而将非遗元素与汉服设计相结合则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有效传承。

技艺与文化的古今互动

非遗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而言是一种静止的文化符号,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汉服设计中融入非遗元素是典型的现代服装设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在汉服设计中,基于对现代社会审美认识的把握,将非遗元素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可以降低大众对基于新的文化内涵设计出的汉服的陌生感与疏离感,最大限度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与人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产品。此外,从非遗中提取可用元素,并结合社会需求对其进行加工、解构和重组,这一系列的操作可以很好地将非遗这一无形的文化遗产转化为符合当代人审美取向与文化认同的新的文化产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文化自觉性。在汉服设计中充分融入非遗元素,通过一种文化意涵再生成和凝练的过程将古老的非遗元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既是宣传推广非遗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以汉服之形结合非遗元素塑造文化新风尚的极佳组合,这对于凸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汉服民俗文化文化遗产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与文化遗产相遇
汉服新“江湖”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上台说汉服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