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破茧策略研究

2023-11-06 11:04陈婧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27期
关键词:茧房群体用户

陈婧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0 引言

“信息茧房”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他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1]。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够对信息内容进行生产与分享,这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广泛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信息过载等问题。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往往倾向于获取自己感兴趣或者与自己立场观念一致的信息。此外,媒体也会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个性化推送,从而造成大学生知识获取的片面性,进而加固了“信息茧房”的形成。在新媒体时代的先进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如何冲出“信息茧房”束缚,汲取广泛全面的信息知识,成为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

1.1 信息过载的社会环境

信息过载是信息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网络平台的喷涌式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每天接收的信息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的产生与发展,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浏览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原创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和展示给其他用户,信息生产者群体的扩大也加速了信息的产生。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人们常常会疲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智能算法的帮助,信息技术的出现看似帮助人们缩短了信息获取的时间,但其提供的信息相对单一,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固定路径依赖,在无形中编织了信息茧房。

1.2 算法推送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算法的检索、个性化推荐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息过载问题,使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聚焦,但却助推了信息茧房现象的形成,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茧房的算法推送形成机理模型

信息检索技术适用于正式信息交流语境,面对网络上庞大、分散、无序的信息,用户一般通过网络检索的方法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搜索引擎强大的信息组织能力深受广大用户喜爱。但信息检索方法在快速智能响应用户既定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信息选择的范围,让信息检索者对信息系统强大的筛选和组织功能产生依赖。长此以往,信息系统强大的筛选功能使得用户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从而造成信息茧房现象。

个性化推荐是网络平台采用的一种新型技术,它的基础是“大数据+算法”。个性化推荐技术是对用户进行精确“画像”,即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用户兴趣偏好和对信息的点击浏览情况,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筛选出来并推荐给用户,提高了信息分发的效率和准确性。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时代逐步向推荐时代过渡,如在抖音平台,拥有智能设备的用户皆可自行创作短视频,系统根据用户已选择关注的对象及浏览偏好进行选择性排序,然后个性化推送信息内容以满足用户需求[3]。与此同时,个性化推荐技术给用户营造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领域,在无形中限制了用户信息选择的范围,强化用户的固有认知,减少用户对异质信息的渴求,加快了茧房的形成速度。

1.3 用户的选择性心理

用户的选择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信息茧房问题。选择性心理的结果就是信息获取、使用以及信息分享行为,信息分享行为也是个体选择性的后期体现,并且更具多元化和丰富性[2]。当前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层出不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面对信息过载的情形,用户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求来选择信息。而用户的选择性心理与其既有的知识储备紧密相关,也就是说用户原有的知识体系会决定用户所选择的信息,他们明显地倾向于接纳和已有相符合或者是自己有兴趣的信息,而面对异质、不匹配性的信息则会进行选择性过滤和屏蔽。长此以往,用户接触的都是符合既有认知体系的同质化信息,这种封闭与其他信息接触的途径,将信息控制在自身舒适圈中的行为会使得自己逐渐沉浸于信息茧房中。

2 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负效应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社会中的活跃群体,但受到年龄、心理和认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信息甄别水平不高。因此,大学生更容易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从而导致接收信息的碎片化,个体视野狭隘,认知体系单一,甚至造成群体极化现象。

2.1 信息接收碎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学习的节奏加快,人们期望于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化的信息,碎片化信息内容的获取成为时代的特征。虽然碎片化信息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但其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呈现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意思表达不完整甚至错误的,如果不加辨别,容易导致大学生吸收低质量知识内容,造成认知的偏差;个性化推送通常迎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理念,只为大学生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导致大学生逐渐丧失主观能力,在同类型信息推送网络中丧失对信息的进一步挖掘和深入思考。长此以往,大学生在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同时,也会继续以碎片化的形式二次传播信息出去,从而导致信息内容获取的碎片化倾向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4]。

2.2 认知偏差产生

与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媒介设置的信息牵着鼻子走不同,智能时代的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被拓宽,个性化信息获取的需求得到满足,信息选择的主动权快速转向受众[5]。但拥有信息选择的主动权并不代表用户可以获取广泛全面的信息。算法推荐技术依托大数据算法,推测用户可能喜欢的东西,参数设置单调且推荐广度小,从信息源头上导致大学生信息获取范围变窄和视野收缩。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长期受推荐算法的影响,会使其产生自我固化的“马太效应”和搜索信息的惰性,最终沉浸于以个体为中心的“信息茧房”情境中,当他们将虚拟环境映射在现实时,其视野的窄化势必导致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此外,网络中的信息真假难辨,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大学生受到个体思维认知发展的限制,极容易接触到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大学生群体长期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容易对社会的认知形成偏差,造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

2.3 群体极化现象加剧

群体极化效应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群体讨论后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6]。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为圈子化传播提供了媒介,导致了圈层的分化。圈层与圈层之间壁垒特征明显,圈层内部同质化和圈层之间异质化特征显著加强。与此同时,网络发声的自由性和匿名性使得某一团体内意见领袖的观点被不断强化认同,导致群体极化现象更为明显。如在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抖音中,用户可以对自己赞同的内容进行点赞、评论、私信等互动,与兴趣相似或价值观相同的社群建立强联系。如此群体意见领袖的观点一旦出错,经过回音室效应,会被进一步认同并开始广泛扩散与传播。而长期处于该群体即使持有不同观点,也会因自身趋同心理而选择沉默,致使少数发声者的主张成为群体意见。在用户排斥其他群体观点,拒绝与外界交流的情境下,便会引发网络群体意见极端化,导致社会黏性降低甚至破坏社会稳定的负面效应。

3 破解大学生信息茧房的路径

3.1 提高网络信息质量

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信息甄别能力较弱,极易接收失实信息。此外,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且与网络联系紧密,如果不实信息被广泛散播出去,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所以,首先应该提升互联网信息的质量,从源头上解决信息茧房问题。政府应从多渠道提升互联网信息的可靠性,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互联网平台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机制,严格把控网络信息的内容和质量,避免虚假信息在公众中扩散。与此同时,应该加大对造谣传谣者的惩治力度,增加其违法的成本,从而有效提升互联网信息质量,净化网络环境,实现互联网文明和互联网安全。

3.2 优化智能算法技术

一方面,国家从大局上进行把控,制定数据法律法规对算法推荐技术的发展进行宏观引导和调整,严格规范推荐算法的使用条件和使用场景。加大对算法技术的研发支持,培育更多的优秀算法人才,改进算法参数的设置和评估研究,使平台在分发信息能够自动识别低劣信息和虚假信息,遏制此类信息在平台的发布和传播,保证平台推送信息的质量,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平台在利用推荐算法推荐个性化信息的同时,也应利用技术进行共性内容推送,比如在大学生经常浏览的兴趣分类下提供一定比例的异质信息,以增加信息偶遇频率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跳出“舒适圈”,接触多元的信息内容,拓宽视野,使得大学生对世界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加广泛全面的认识。

3.3 高校加强引领作用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主体,理应担负起培育优秀人才的职责。首先,高校应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善于运用科学技术丰富课堂形式,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促使学生融入课堂之中。比如通过围绕某个课题进行辩论赛或调研汇报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与此同时,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专业领域或者兴趣以外的课程,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其次,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其在信息检索、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联合多方力量加强优质资源的聚合,搭建一个多资源集合平台,主动向大学生传播多元资讯。同时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或者图书馆的自有场地,定期开展数据库检索和信息素养培育等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最后,高校应担负起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引领的责任,通过思政课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其积极向上的认知体系,同时锻炼大学生的思辨本领,使其具备甄别真伪信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4 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用户是选择和接收信息的关键主体,一切的信息行为归根到底都是用户的主动选择。首先,大学生应该主动出击,打破信息获取的固化思维,积极拓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和内容。在接收学科专业知识和高校平台信息推送的同时,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平台获取其他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完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鱼龙混杂的网络中,善于运用检索工具,提高信息检索的能力,快速从海量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高质量信息。与此同时,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准确识别虚假信息;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触更加多元的信息,对信息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进而深化对于世界的客观认知,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放大眼界和格局。美国的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学者为普通人定制了信息素养的“六步质疑法”,即:“1)我看到的是什么内容?2)信息源完整吗?如果不完整,少了什么?3)信息源是谁或是什么?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里面提供了什么证据?如何验证或证明?5)其他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7]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及时了解并掌握外部世界的变化发展及各类信息,客观认识世界。主动自觉突破信息壁垒,学会思考和甄别信息,积极与他人交流,避免失去社会黏性,自缚茧中。

4 结束语

当今社会科技手段不断进步,新媒体时代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和便捷,由此带来的信息困境问题也应当受到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受到政府、平台技术和高校等多方重视,大学生自己也应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学会识别信息,利用信息,拓宽信息视野,主动破茧而出。

猜你喜欢
茧房群体用户
信息茧房
轮椅总裁与“茧房”姑娘,十万公里的爱穿越生死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