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与战争:中日关于第一次粤北会战的舆论博弈*

2023-11-08 08:47周情情
学术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粤北会战日报

夏 蓉 周情情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于1938 年10 月侵占广州后,为打通粤汉线,与广东守军时有交战,其中三次粤北会战规模较大。作为战时华南地区的重要战役,目前学界对此研究大多集中于前两次,主要论述战前中日双方的形势、会战的前因后果、具体经过以及粤北大捷对华南地区乃至中国抗战的意义。①参见沙东迅:《试论粤北第一次会战》,《广东抗战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年;张晓辉:《论抗日战争中的广东国民党战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4 期;庞广仪:《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对粤汉铁路攻防战略评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 期等。而关于中日双方围绕粤北会战进行的宣传,则还未见专门的研究。长久以来,人们往往以粤北大捷形容第一次粤北会战的胜利,这一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当时宣传的影响。第一次粤北会战既是中国军队1939年冬季攻势的战略计划之一,又是日军为策应桂南会战以及打击余汉谋部队、打通粤汉铁路部署的军事行动。会战前期,粤军接连失利,日军逼近战时省会韶关,致使广东省政府急迁连县。会战中后期,日军在桂南战场不利,遂改变策略,于12 月底相继撤离以支援南宁。与此同时,随着湖南援军抵达,粤军进而实施追击,收复失地,但仍未能突破战前局势。面对军事上的平局,中日双方打起了“宣传战”,其中既呈现了军事征战的扩展和延伸,又提示了舆论宣传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相关各方言说背后的意蕴,更是展现了战争的“立体性”。

一、“宣传重于作战”:广东当局的舆情造势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艰苦的持久战,处于弱国地位的中国抵抗军事强国日本的侵略,必须动员全国民众的力量参加抗战,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1938 年10 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日本“千方百计,用种种挑拨离间造谣诬蔑的手段,企图动摇我国抗战的决心,分散我国抗战的力量”。①《以更大努力承接新局势》,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全集》第8 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85 页。为了“示敌以我之决心”,②《蒋介石日记》,1938 年10 月30 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以下均同。10 月31 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阐明抗战的今后局势,重申持久抗战、全面抗战、争取主动的方针。宣传是动员民众最有力的武器,蒋介石相当重视宣传工作,提出第二期抗战“宣传重于作战”。③《第二期抗战宣传纲要(三)》,《大公报》(香港)1939 年3 月4 日第1 张第3 版。

广州失守以后,广东党政军机关撤退到粤北,处境极为尴尬。社会上广为流传“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无甫(谱)”④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903 页。的民谣,充分反映了民众对广东当局的不满。1938 年底国民政府改组广东军政当局,李汉魂奉命回粤主政,1939 年元旦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军队方面,张发奎担任第四战区代司令长官;余汉谋被革职留任,免去第四战区代司令长官,降为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⑤丁身尊主编:《广东民国史》下册,第943 页。随后,李汉魂发表《告广东各界同胞书》,号召对日军侵略要“人人抗战,处处抗战”,指出“抗战至此阶段,决胜已不在都市而在乡村,主力已不在士兵而在民众”。⑥李汉魂:《告广东各界同胞书》(1939 年1 月25 日),《大公报》(香港)1939 年2 月4 日第2 张第5 版。

第一次粤北会战爆发后,广东当局加大了舆论宣传力度。其治下各官方报纸,尤其是省府之《大光报》、党部之《中山日报》、第四战区政治部之《阵中日报》均大量报道粤北前线战况,其中包括战事的激烈程度、将士浴血奋战、敌寇仓皇溃退等情形。

战役之初,《中山日报》《大光报》报道:“从化太平场以北迄神冈一带敌军……均被我迎头堵截”,⑦《从增一带我奋勇挫敌》,《中山日报》1939 年12 月23 日第2 版。“经我连日痛击,伤亡数百”。⑧《増从敌军北犯 均遭创败》,《大光报》1939 年12 月23 日,第1 页。这对于广州沦陷之后的粤省地区民众无疑是一种鼓舞。两军深入交战后,各种胜战报道更是连续出现:敌军“向金竹园(梅坑西北)窜扰,我军已予堵击,斩杀颇多”;⑨《粤桂两战场捷报飞来》,《中山日报》1939 年12 月28 日第2 版。“我军某部顷向石坑堤扫荡”后,敌军“为我击溃死伤甚多”。⑩《我军昨午克复清远 乘胜扫荡北江西岸》,《中山日报》1940 年1 月11 日第1 版。粤省官方报纸几乎每天刊登前线佳音,以言简意赅又充满战斗激情的文字,描摹粤军的英勇奋战。

1940 年元旦以后,粤军克复翁源、英德及清远等县,“1 月10 日敌总溃退,粤北同欣大捷”。⑪康普华主编:《李汉魂将军文集》上册,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年,第251 页。广东当局认为,这次粤北胜利不亚于湘北大捷,理应“扩大全国宣传”。⑫《昨传捷报局势狂欢》,《阵中日报》1940 年1 月11 日第2 版。当时,《东南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等均可见粤北战事与捷报。后来有人回忆,第一次粤北会战是抗战时期广东战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的”⑬李友庄:《第一次粤北战役亲历记》,何邦泰主编:《广州文史》第48 辑《广州抗战纪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332 页。战役,应该也与当时各方的宣传报道有关。

广东当局接连收到国民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慰问。蒋介石的态度格外引人瞩目,认为“粤北之敌溃退,是全局转败为胜之枢纽也”。⑭《蒋介石日记》,1940 年1 月6 日。他专门指示:“此次粤北会战,民众协助军队参加抗战。”“特令广东省政府详查各地受难伤亡及出力民众,加以奖恤。”⑮萧李居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3 册,台北:“国史馆”,2010 年,第60 页。国民政府犒赏和嘉奖的信息也屡屡见报:“军事委员会伤兵慰问组驻粤办事处,赶赴医院慰问、宣达”;①《光荣!光荣!蒋委员长犒赏粤北抗战负伤战士》,《阵中日报》1940 年1 月10 日第2 版。“中央故特电第十二集团总司令余汉谋,传令嘉奖并各发犒赏金以资激励”;②《中央嘉奖粤北抗战得力部队》,《阵中日报》1940 年2 月9 日第2 版。“中央犒赏粤北大捷将士”。③《中央犒赏粤北大捷将士》,《西北文化日报》1940 年2 月10 日第2 版。

除国民党中央祝捷外,各社会团体与其他省区的主要领导人、军事长官也向广东当局致电祝贺和派员慰问。主揽江西省党政军务的熊式辉“发动各界并亲自来粤慰劳抗战将士,并勉再接再励,歼灭残寇”。④《熊式辉慰勉百粤将士》,《阵中日报》1940 年1 月8 日第2 版。1940 年1 月11 日、12 日,《阵中日报》先后报道《湘省各界来粤劳军 闽亦电汇万元慰劳》《赣慰劳团赴粤慰劳》;22 日,《中山日报》又报道《湘慰劳粤北将士代表团昨日抵达韶关 定今晨向各长官献旗》。西南行营政治部主任梁寒操赴粤后作了相关阐述,《阵中日报》发表《梁寒操由桂抵粤畅谈粤北胜利意义》。⑤《梁寒操由桂抵粤畅谈粤北胜利意义》,《阵中日报》1940 年1 月17 日第2 版。以地缘而言,湘赣闽桂均与粤地接壤,该战胜负与之密切相关,尤其与桂南会战关联甚大。而代表胜利的慰劳、献旗以及谈话总结,是上述省份在粤省胜战宣传基础上的二次宣传,加之国民政府的助力,不失为一场合时宜的战争宣传。

新闻报刊作为舆论主场,其目的不囿于重构广东当局形象,更展现了中国军队对于抗战的决心与实力。不过,此种静态的方式尚不足以达到宣传目的。因而,广东当局于1940 年1 月24 日举办了粤北祝捷大会。该次大会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功能与宣传任务,一来传播己方的军事胜利,二可输送政治理念,三则通过仪式服务政权。

1 月14 日,广东当局“商定庆祝办法”。⑥《百粤各界筹备粤北祝捷大会》,《阵中日报》1940 年1 月15 日第2 版。21 日,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安排与实施办法,如表1 所示。

表1 粤北祝捷大会安排与实施办法

短期内筹备粤北祝捷大会需要广东当局各部门的配合,表1 中党政军三方众多机构参与其中,足以显示对会议的重视与该会的规模。广东当局将筹备大会工作事宜公之于众,并明确表示大会的宣传目的是为抗战服务。中山公园、重要路段与商铺等公共空间为庆祝仪式提供了活动场地,且均规定了相应的摆设,以统一秩序。巡行路线多是人流聚集地,巡行次序关系着党政军三方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出场,其中还有学校和民众团体两类重要的宣传对象。献旗与致敬程序涉及最高当局与地方要人,代表了中央与地方对该战的庆祝与纪念。标语、口号、游艺等宣传形式将抗日思想具体化、大众化、普及化。

24 日,余汉谋在祝捷大会上致辞,谈及该次胜利“不是偶然的侥幸成功,而是我们全体军民一年来刻苦奋斗所获的效果。”①《余副司令长官 在粤北祝捷大会演词》,《中山日报》1940 年1 月26 日第2 版。将民众纳入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中,借大会肯定民众于粤北会战中的贡献与牺牲,以推进后续军民合作。李汉魂记录大会的盛况:“到者万余人,为抗战后空前热烈之一次。由予报告粤北战役胜利经过。本晚并有提灯大会,鞭炮之声不绝。”②朱振声编纂:《李汉魂将军日记》上集第1 册,香港:联艺印刷有限公司,1982 年,第252 页。时人描述:大家“咸呼打回广州去”。③《百粤各界今日热烈举行 庆祝粤北胜利大会》,《阵中日报》1940 年1 月24 日第3 版。游艺演出时,话剧里女主人公参加敌后工作,牵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之心,“每个人的脸上都显露着一种崇敬”;歌咏,“打动了每个人的心,由心坎的深处发出了共鸣。”④平:《庆祝粤北胜利游艺大会缩影》,《妇声月刊》1940 年第2 卷第7 期,第88 页。可见,大会举办效果甚佳,实现了当局与民众互动,并获得了民众回应。在大会进程中,宣传目标逐渐向广而深的范围层层递进,最终达成庆祝并扩大宣传的目的,其次勉励军民合作,继而一致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

因余汉谋作战有功,李济深、陈诚致电蒋介石,称余“决心坚定,指挥有方”,请求“先予撤销革职处分,以彰劳绩”。⑤《李济深陈诚电蒋中正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于日军犯广州时指挥有方拟请予撤销革职处分等文电日报表等二则》(1940 年1 月5 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080200-00524-049。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撤销了余汉谋的革职留任处分。《中山日报》刊文《余副司令长官粤北战役建功 中央明令撤销原有处分》⑥《余副司令长官粤北战役建功 中央明令撤销原有处分》,《中山日报》1940 年2 月29 日第3 版。广而告之。

之后,广东省战地服务委员会、第十二集团军政治部举办了粤北抗战漫画巡回展览、粤北大捷战利品展览会,“远近民众,到会参观,人山人海”。⑦黄仲文编纂:《余汉谋先生年谱初编》,台北:燕徵印刷厂,1979 年,第50 页。祝捷大会、抗战漫画与战利品展览,提高了宣传者与宣传对象的互动与协作。伴随着第一次粤北会战的劳军活动,后方各界民众对于前线的慰劳,主要是以粮食与钱币为主的捐输。在战时生存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民众的踊跃捐纳表明广东当局的宣传颇为成功。

此外,广东当局还出版了宣传书籍。例如由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参谋处编辑的《粤北战役经过概况》、第十二集团军政治特派员办公室编印的《粤北大捷》、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发行的《粤北会战中公务员与民众》等。《广东省政府公报》1940 年元旦特刊增辟了粤北大捷特辑,收录了张发奎、余汉谋、李汉魂、梁寒操等的文章。

如上所述,在粤北会战的宣传活动中,广东当局大张旗鼓,异常积极。针对粤北会战的报道与胜利的解读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新闻舆论,由此展开的庆祝、展览大会亦与之相关。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持续推动下,宣扬了“粤北大捷”,重塑了广东当局形象,以推动军民进一步合作。

二、宣传与救国:中共旗下报刊与“独立”媒体的响应

1939 年1 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全国各地的国共摩擦逐渐表面化,且冲突加剧。但迫于抗战形势艰巨,双方仍尽可能维持合作对日的大局。

面对国民政府与广东当局的粤北大捷宣传,中共旗下报刊予以积极配合。1940 年1 月4 日、5 日、7 日,《新华日报》持续报道《粤北我军歼敌万余 敌近卫兵团一联队全歼》《我军夜袭广州告捷 击毙敌顾问获械弹甚多》《粤北琶江以南激战 敌寇伤亡千余狼狈溃窜》,介绍粤北军队克复重要关口城市、敌军接连溃败逃散,塑造粤军英勇善战的形象。对于广东当局举办的粤北祝捷大会,指出“与会者有军政各当局及各机关团体代表,全市民众,及附近五里内各区乡保甲长民众等约二万人。”⑧《粤省二万民众 庆祝粤北大捷》,《新华日报》1940 年1 月25 日第2 版。这与广东当局宣传的参与者人数大致相同。《新华日报》还报道了国民政府奖励支援粤北会战的民众,以及其他省市各地赴粤慰劳的情况。

《抗敌报》自1939 年12 月中旬以来,刊登了《粤汉南段敌北犯遭痛击》《粤汉南路我反攻银盏坳得手》《粤汉南路战况益烈》《粤北战役的全景》《粤汉南段敌总崩溃 歼敌一万数千人》五篇粤战捷报。《新中华报》则于1940 年1 月6 日、20 日先后载文《琶江南岸敌窜花县 犯翁源敌被击退》《粤北我反攻顺利 银盏坳正式收复》,均侧重第一次粤北会战的战况,以我胜敌败作为宣传基调。

尽管时逢反共潮流,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中共仍配合国民党在舆论宣传上尽量扩大粤北会战胜利的影响力,称赞前线军队奋力抗战,传达国共合作下中国一致对外的态度和声音。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下的宣传刊物更是如此。

当时,广东的反共氛围日渐浓厚,中共部分党组织遭到破坏,报刊书籍发行受限。即便如此,在公开层面,中共广东省委仍称颂宣扬第一次粤北会战,如省委书记张文彬所言“广东当局抗战以来一般都算坚决”。①《张文彬关于广东工作报告》(1940 年3 月7 日),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第37 册,1986 年,第72 页。中共广东省委主办的《新华南》大篇幅登载了第四战区代理参谋长陈宝仓撰写的《我们怎样击退进犯粤北的敌人》,②陈宝仓:《我们怎样击退进犯粤北的敌人》,《新华南》1939 年第1 卷第11、12 期,第34-37 页。讲述第一次粤北会战的关键战役,分析敌败我胜的原因。同期还有文章叙述了粤北大战时军民合作之景象。1940 年3 月15 日,又专门报道了“国防最高委员会国家总动员会和中央党部对于这一次粤北大捷,为了奖励工作者的努力,以广东省动员委员会和省党部动员民众有功,特电嘉奖”③《对民众动员的嘉奖》,《新华南》1940 年第2 卷第1 期,第5 页。一事。

中共广东省委利用《新华南》这一宣传阵地,不限于简单宣传粤北大捷,而借此机会再次重申其提倡的军民合作、政工工作,进一步明晰战后工作重点。同时,这一公开支持行为也表明中共广东省委在国民政府领导下“一致对外”的立场。此外,其他省市中共掌握的报刊也有诸多文章介绍粤北会战。

《救亡日报》是“抗战初期中共在粤港地区最重要的舆论阵地,被誉为‘华南的一座精神堡垒’”,④左双文:《华南抗战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第113-114 页。也是“广大抗日群众所共有的报纸”。⑤司马文森:《我所认识的救亡日报》,《救亡日报》1939 年8 月20 日第4 版。广州沦陷后,《救亡日报》迁至桂林。该报称赞粤北会战我军英勇、取得丰硕战果,如“获重轻机关枪及步枪,子弹无算”。⑥《犯粤北敌续溃退 我克服连江口》,《救亡日报》1940 年1 月8 日第1 版。俘获日伪敌军则有“顾问深町为男,伪绥靖军队长高培,伪书记冯子和等”,其中深町为男因为感念优待,“愿终身留华服务,矢不反国。”⑦《粤北俘虏 解抵某地审讯》,《救亡日报》1940 年1 月12 日第1 版。可见战时俘虏优待政策与反战教育工作亦有成效。又有谈论粤北会战的详细经过、胜利意义,诸如《一九四零年象征胜利的第一炮——粤北大捷》《我们怎样才造成了粤北大捷》《粤北战役经验与教训》等。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委内部文件披露了该战国民党军队中的一些问题。粤军各部之间缺乏信任,彼此观望,“一遇战事激烈,官兵即率尔脱离掌握,各自行动。”⑧《粤北战役经过》(1940 年1 月8 日),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第37 册,第11 页。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则“一面大骂余汉谋,一面借战争不力更换北江各县县长,布置自己势力。”⑨《张文彬关于广东工作报告》(1940 年3 月7 日),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第37 册,第98 页。张发奎、余汉谋、李汉魂三人的权力博弈,导致战争初期指挥不灵,军队颇为被动。不过,对于该战中粤军主力余汉谋部第十二集团军,省委书记张文彬认为其“未因敌之猛进与损失重而瓦解,反而表现相当坚决,紊乱中尚能适时反攻(虽然主要是敌人自己撤退)。”⑩《张文彬关于广东工作报告》(1940 年3 月7 日),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第37 册,第73 页。广东省委对余汉谋在战役中的表现有正面评价,但并非不清楚日军主动撤退的情况,对于该战实质上的战绩如何持保留意见。

尽管中共内部文件并未完全赞同该战的“胜利”之说,但在公开的宣传上,中共仍与国民党基本保持一致,取得抗战胜利是双方当下共同的政治诉求。中共加入粤北大捷的舆论宣传,相当于在国民政府与广东当局之外增加了宣传力量,拓宽了宣传范围。

除此之外,民间的报刊对于粤北会战的宣传,亦是一股无法忽视的舆论力量。自1939 年12 月中旬粤北战事愈发严峻以来,《申报》《大公报》几乎每日报道战况,并用醒目标题简要概括新闻内容,以便于引起读者关注。《银盏坳军田间歼灭数百 琶江情势业已转危为安》《粤北战事猛烈 我反攻进展顺利》《粤北日军全线总退却》《华军增援后即击溃日军》,①《银盏坳军田间歼灭数百 琶江情势业已转危为安》,《大公报》(香港)1939 年12 月27 日第2 张第5 版;《粤北战事猛烈 我反攻进展顺利》,《大公报》(香港)1939 年12 月31 日第2 张第5 版;《粤北日军全线总退却》,《申报》1940 年1 月5 日第3 版;《华军增援后即击溃日军》,《申报》1940 年1 月12 日第6 版。这类描述粤北会战情况的报道不胜枚举,大体以我军克服、反攻、歼敌、胜利等反映前线态势向好发展的景象,以敌寇狼狈、受挫、重创、溃窜等表明日军军事侵略迷梦的破碎。

《东方杂志》于1940 年2 月发表《粤北大捷》一文,详述了粤北会战的经过,并认为取得了“广州亦发生动摇的朕兆……我军亦即造成第二湘北之绝大胜利”②泽炎:《粤北大捷》,《东方杂志》1940 年第37 卷第3 号,第53-54 页。的成绩。大刚印书馆刊行的《粤北会战记》,除收录张发奎的《怎样争取更大胜利》、余汉谋的《不屈必胜能战必存》、李汉魂的《粤北大捷与政治动员》三篇文章外,其余主要由衡阳《大刚报》战地记者朱江、凌飞、王淮冰等集体写作。该馆出版该书目的,“第一、是以具体事实证明最后胜利,属于我;第二、在粉碎敌伪欺骗宣传。”③毛健吾:《〈粤北会战记〉·序》,淮冰等:《粤北会战记》,衡阳:大刚印书馆,1940 年,第1 页。

中共旗下报刊与“独立”媒体对于粤北会战的声援,扩大了舆论宣传效应,进一步形塑了团结一致抗日的国家形象。

三、“粤北战祸”:广东日伪政权宣扬的“和平救国”

日军占领广州后,即着手建立伪组织。1938 年12 月10 日,成立了伪广东治安维持委员会(以下简称“维持会”),彭东原、吕春荣分别任正、副会长。1939 年11 月20 日,维持会改组为伪广州市公署,彭东原任市长。广东日伪的新闻媒体由日军与伪广州市公署掌控。《广东迅报》系日本南支派遣军司令部报道部主管;《民声日报》名义上初由维持会创办,后隶属于伪广州市公署,实际则由报道部统理;《中山日报》则为汪伪派系在广州开办的报纸。以上三大报承担了日占广州时期主要的新闻发布。

国统区的粤北大捷宣传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之时,广东日伪则意欲揭露国民党军胜战的名实不副,并且大肆渲染自身所取得的“胜利”。在广东日伪看来,国民党广东当局内部矛盾重重,“李汉魂自任粤省府主席以来,在党政军方面与余汉谋因分配人事问题,时见冲突,近闻余汉谋有以命李汉魂专责军事为辞,请渝府改任缪培南为粤省府主席之说。”④《粤省府主席将更动 余汉谋请渝府改任缪培南》,伪《中山日报》1939 年12 月10 日第1 张第3 版。1939 年12 月12 日,伪《中山日报》报道《粤军内部又起分化 余汉谋与张发奎对立张请辞》,同日《广东迅报》刊文《余汉谋拟夺张发奎军权》。15 日,《广东迅报》社论专门讨论粤桂军人斗争的幕后,揭露蒋介石对于粤军“一贯都是运用挑拨离间手段。使其内部分裂。以遂其利用的阴谋”,“我们奉劝张发奎余汉谋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参加和平救国运动。不要再上蒋氏的大当”。⑤谆谆:《粤桂军人斗争的幕后》,《广东迅报》1939 年12 月15 日,第1 页。同日,另一篇文章重申旧铁军系与余汉谋系之间的矛盾激化,“陈诚以此机会欲以中央系夺占广东省政府推立罗卓英”。⑥《蒋方粤省政府改组问题 引起派系之抗争》,《广东迅报》1939 年12 月15 日,第5 页。27 日,伪《中山日报》《广东迅报》又报道了战时张、余双方冲突。⑦《兵家之忌 粤北统帅意见分歧》,伪《中山日报》1939 年12 月27 日第1 张第2 版;《张发奎与余汉谋形成对立余部陷于孤立无援之穷境》,《广东迅报》1939 年12 月27 日,第2 页。之所以这样铺天盖地进行宣传报道,意在证明粤军内斗涣散,不可能取胜,并反驳国民政府之“虚伪宣传”,“迷惑中国民众,及不知情之第三国”。①《日军报道部长谈蒋军攻势全限击灭 渝府虚伪宣传胜利不符事实》,伪《中山日报》1939 年12 月27 日第1 张第2 版。

广东日伪的离间对象不限于国民党人士,其深知国共两党分歧,借此诬蔑苏联与中共“挑拨了中日的战争,目的是利用抗日来削弱国民党的实力”。②《看看中共的策略》,伪《中山日报》1939 年12 月17 日第1 张第4 版。由于彼时适逢反共逆流,国共摩擦不断,恰为广东日伪提供依据,断言“终有一日火拼”。③《国共纠纷的危机》,《民声日报》1940 年1 月3 日,第1 页。

日军在翁源作战计划中,意在针对余汉谋部,“给以毁灭性打击,一举导致全军瓦解。具体内容就是消灭敌人的根据地(韶州),扩大我方占据地区(扩大到英德、翁源附近)。”④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3 卷第1 册,田琪之译,宋邵柏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69-70 页。1939 年12 月29 日、30日,日伪军相继占领翁源、英德,距离韶关仅50 公里,随后因军令撤回。广东日伪认为,由于战略计划调整而主动撤退军队,且双方恢复至战前态势,不存在国民党当局宣扬的粤北大捷。12 月26 日,《广东迅报》刊发多篇粤军退败之文。27 日,连刊五文陈述粤军败绩。同日,伪《中山日报》亦予以配合,以五篇报道分别讲述日军在粤北战场的佳音。1940 年1 月3 日,反击国统区之粤北大捷宣传,“日军已冲破蒋军基本根据地翁源、三华镇、英德附近各要地,对余汉谋主力予以剧烈的打击……蒋军为掩饰其败绩计,适逢日军自动整军之际,播出虚伪宣传,谓已击退日军。”⑤《翁源复被日军冲破》,伪《中山日报》1940 年1 月3 日第1 张第2 版。7 日,攻击中国各地新闻宣传良口墟、琶江口附近之大胜“实属可笑,此毕竟为败战部队之虚假报告”。⑥《蒋军被围伤亡甚众》,伪《中山日报》1940 年1 月7 日第1 张第2 版。

至第一次粤北会战结束前,伪《中山日报》《广东迅报》《民声日报》几乎每天刊有粤北战场的捷报,甚者一天之内诸多捷报频传。日军报道部统计,粤东北地区“蒋军遗尸九万之大损失”。⑦《两粤战线蒋军遗尸九万之多》,伪《中山日报》1940 年1 月28 日第1 张第2 版。协荣印书馆出版的《新亚》则有“华南日军进出翁源英德,蒋军死二万人”⑧叶公:《冬季反攻又成残梦》,《新亚》1940 年第2 卷第2 期,第4 页。之说。夸大粤军死亡人数,以此宣扬华南地区国民党军队在冬季反攻中的失败。空军战绩方面则有《翁源韶关各军事区又被轰炸》《华南陆军航空队大展威力 袭击粤桂蒋军 毁柳县韶关军事设施》《日方利用飞机投下巨弹如雨》《九塘北部蒋军受日机轰炸》等。⑨《翁源韶关各军事区又被轰炸》,伪《中山日报》1939 年12 月24 日第1 张第2 版;《华南陆军航空队大展威力袭击粤桂蒋军 毁柳县韶关军事设施》,《广东迅报》1939 年12 月24 日,第2 页;《日方利用飞机投下巨弹如雨》,伪《中山日报》1939 年12 月28 日第1 张第2 版;《九塘北部蒋军受日机轰炸》,伪《中山日报》1940 年1 月6 日第1 张第2 版。在广东当局空军军备匮乏的困境下强调空军战绩,意在对比双方的军事水平,进而突显日军的空军实力乃至整体的军事力量。

不过,广东日伪意识到仅以报纸作为舆论宣传主场显然不足,因此针对广东当局庆祝粤北胜利,亦加快其宣传步伐。1940 年1 月11 日,伪《中山日报》刊文抨击国民党中央社“新丰梅坑歼日军二千,开南战场空前未有之胜利”,嘲讽“举行庆祝胜利的提灯游行,天下荒唐之事,还有荒唐得过这件事吗?”⑩耘生:《“庆祝胜利”的提灯游行》,伪《中山日报》1940 年1 月11 日第2 张第2 版。12 日,又发文称:“对于粤北战祸,认为本有和平机运,使守军能听汪先生和平救国主张,则这一场不幸的战祸,当可避免。”⑪《哀弃民》,伪《中山日报》1940 年1 月12 日第1 张第1 版。广东日伪回避其作为侵略者的罪行,污蔑粤北大捷为“粤北战祸”,丑化国民政府与粤军形象,同时通过推销日伪“和平救国”主张,企图将侵略战争合法化,转变侵略者形象为拯救者形象,为后期建立伪政权奠定正统基础。此外,广东日伪还利用电影、广播等手段扩大和平运动宣传。

值得关注的是,日军、伪广州市公署于1940 年2 月22 日联合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翁英宾祝捷大会,以应对广东当局庆祝大会的影响。具体安排及实施情况如表2。

表2 翁英宾祝捷大会安排及实施情况

由表2 可知,日伪极为重视祝捷大会,多个机构协作筹备,利用广场、街道、纪念堂、戏院等人员密集型场所;运用宣传标语,攻击重庆政府,赞扬日军与伪广州市公署;规划提灯与巡行路线不重复,以扩大宣传区域;采取多种演艺方式提高观感,吸引民众,并刻意安排中日民众互动,营建中日亲善、军民欢庆的景象。伪广州市公署预计万人参加大会,认为实空前之盛况。此外,广东日伪并未将庆祝活动局限于广州市,下辖的番禺、东莞、增城等县均有筹办。2 月23 日,伪《中山日报》《民声日报》详细报道了会场风光、会议盛况、中日发言、游艺丰富、提灯巡行等。

庆祝之余,广东日伪亦利用新闻媒体扩大宣传,并特设增刊或者另辟特刊讨论粤北桂南胜利的意义,美化其侵略本质,最终指向“圣战”“和平救国”。而日伪处处兜售的“和平救国”理念建立在“圣战”基础之上,且与抗日政权相对立,本质上是一个意图实现政权合法化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势必需要日伪军政要员多方面“评论与解读”。

日本驻广东总领事代理松平忠久抨击重庆国民政府冬季攻势战略的破灭,认为华南派遣军不论是进攻英德、翁源还是深入钦廉、南宁、宾阳之腹地,均“痛击蒋军,将其宣传企图之所谓冬季攻势击碎”,“给于重庆政府之影响,不但于武力的损害”,“且精神的打击之极大,又对支持重庆之第三国之心理的效果,谅亦必有显著者存焉。”①《日本驻广东总领事代理松平忠久祝辞》,伪《中山日报》1940 年2 月23 日第2 张第3 版。松平忠久从战争胜负的角度评论该战的意义,且未局限于打击重庆政府一说,而认为足以动摇支持重庆政府的第三国重新评估中日战场局势走向。

伪广州市市长彭东原也发表文章攻击粤军翁源、英德之战,“明明大败,却为胜利的宣传,明明系日军奏凯班师,自行退出,却自称为夺回失地”,②彭东原:《粤北桂南祝捷的意义》,《民声日报》1940 年2 月23 日,第2 页。毫不讳言祝捷大会“一面是祝捷,一面就是促进和平运动之成功”。③《彭市长对粤北桂南祝捷大会演说词》,伪《中山日报》1940 年2 月23 日第2 张第3 版。伪广州市公署秘书长潘芸阁称“蒋阀绝无长期抗战的力量,最后胜利更不可期”,主张“惟和平方足以言救国,可以坚其信念;日本之威武足以保障东亚之和平”,④潘芸阁:《庆祝粤北桂南胜利的意义与和平的前途》,《民声日报》1940 年2 月23 日,第2 页。将中国的未来寄托于日本提携。

长期以来日本以“东亚新秩序”为诱饵企图使中国各方放弃抵抗,但随着侵略战争的深入,中国军民的斗志却有增无减,尤其是日军占领广州后难得安宁,其在粤北的战斗屡屡受挫。为此,日伪不得不借助宣传,虚张声势,一方面攻击国军造成“粤北战祸”,并极力渲染中国内部的不和;另一方面又标榜自己是真正的胜利者,传达一种中国抗战无效且造成民众痛苦的印象,以对其投降卖国的“和平运动”加以粉饰。

四、余论

粤北会战进行时,蒋介石高度关注与日方的“宣传战”,甚至亲自撰拟宣传稿驳斥日军谣诼。1939年12 月26 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敌有打通粤汉路之企图”,“敌军宣传我军大败之作用,而我军宣传技术与文字皆须我手拟,可叹。”“下午研究军事与宣传要领。晚手拟宣传稿,至十二时后方睡。”①《蒋介石日记》,1939 年12 月26 日。28日表示,“昨拟军会发言人驳斥敌方妄报之稿,甚觉得意,此又一篇对敌军攻心之文,如能生效,当可制止敌军进占韶关与打通粤汉路之野心。”“去年今日发表驳斥近卫宣言,打破其政略。今年今日驳斥敌军谣诼,打破其军略乎。”②《蒋介石日记》,1938 年12 月28 日。蒋介石强调“对敌军攻心”,可见其深谙舆论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

1940 年初中国军队击退向粤北进犯的日军。粤北大捷的消息传来,极大振奋了军威民心,举国上下欢欣鼓舞。1 月4 日,在上海孤军营的抗日英雄谢晋元记录:“本日各报刊登喜息,粤北大捷,歼敌万余,粤人精神,初现身手。”③谢晋元著,谢继民解读:《谢晋元抗日日记钞·谢继民解读》,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 年,第62 页。《大公报》驻英记者萧乾也关心国内的战局,“晚饭时,无线电台破例居然播放了一条远东消息,即我军粤北大捷。可惜太简短了!”④萧乾:《海外行踪》,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年,第68 页。5 日,冯玉祥在日记中写道:“报纸上登载着粤北大捷,歼灭敌近卫师团一个旅团。我们是越打越硬了,前途多光明哟,我说今年是抗战最后胜利年,实在不错啊。”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5 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770 页。

国民党当局利用各种方式营造的“粤北大捷”,意在雪耻战场的不断失利,期望民众树立对粤北会战应有的正确认识与信心,避免陷入日伪反宣传的舆论陷阱,培养民众的抗战信念及对胜利的期待。不过,基于当时的社会教育背景,报刊、书籍的受众群体毕竟有限,而庆祝大会、抗战漫画与战利品展览则将广东当局单向的文字宣传变为与民众双向的互动,其中巡行、游艺活动由民众直接参加,使宣传者与宣传对象实现了有效协作,使民众成为这场宣传活动的主体。总体而言,广东当局切实把握了第一次粤北会战胜利的机遇,主导了一场舆论宣传,确实给广东日伪政权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然而,粤北大捷的实际战绩可能要大打折扣。蒋介石指出:“第四战区粤北之役,虽能转败为胜,但丧师折兵,遗弃仓库辎重,损失至钜。”⑥萧李居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3 册,第170 页。李汉魂记述:战役初期,余汉谋“十二集团军节节败退,向公(张发奎——引者)出巡未返,韶关无一兵,异常震动。”⑦朱振声编纂:《李汉魂将军日记》上集第1 册,第248 页。张发奎坦承:“我们把这场战役视为胜仗,只是因为敌人攻下新江与英德之后马上后撤并未进攻韶关。”“余汉谋宣称他已立功,我自然不想去同他作对。”⑧张发奎口述、夏莲瑛访谈及记录、胡志伟翻译及校注:《张发奎口述自传: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回忆录》,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年,第225 页。因为政治争斗,张发奎、余汉谋、李汉魂早已各生嫌隙,张发奎以第四战区地域辽阔、指挥不便为由,“拟请以南路及广西方面另设一新战区”,⑨《陈诚电蒋中正因第四战区地域辽阔指挥不便拟请以南路及广西方面另设一新战区》(1939 年12 月28 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080200-00290-065。其后辞职离开韶关。

广东日伪方面始终坚持因战略需要“主动撤退”而结束翁英战争一说,并凭借伪《中山日报》《广东迅报》《民声日报》《新亚》等报刊大肆撰文报道,贬斥歪曲粤军战绩,攻击国民政府虚伪宣传、广东当局谎报胜利。广东日伪还利用张、余、李之间的矛盾,宣扬蒋介石的阴谋论,试图离间广东当局要员、中央与地方、国共等多方关系。随后,日伪当局谋划了翁英宾祝捷大会。该大会承载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广东日伪选择中山纪念堂作为活动地点,设计中日民众、日伪官员等互动环节,其意图众目昭彰。大会渗透着浓烈的“和平运动”“东亚新秩序”氛围,以拯救者的姿态对国民政府与粤军笔诛墨伐,以施恩者的形象迷惑民众,旨在以此形成舆论效应。然而,这恰恰表明日伪政权作为占领者的一种心虚,提示了其所谓的“和平运动”缺乏民众的基础。

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清楚以兵力战胜中国是不可能的,在“以战养战”的战略之下,企图“截断我国际交通线,建立伪组织,巩固伪政权,以求达成其用我国的民众及物资来打击我国之目的”。①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年,第67 页。第一次粤北会战正是中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一个缩影,以日军撤退、中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而告终。据日本防卫厅《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该役日军亡293 名(军官39 名),伤1281名(军官57 名)。②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3 卷第1 册,田琪之译,宋邵柏校,第71 页。《余汉谋先生年谱初编》则称,毙敌军官236 员,士兵9800 余名。伤敌军官87 员,士兵3700 余名。③黄仲文编纂:《余汉谋先生年谱初编》,第49-50 页。显然,中日双方的战报均存有水分。亲历粤北会战的国民党将领林伟俦回忆:“当年,余汉谋曾将这次战役夸大宣传,借以鼓舞士气。”④林伟俦:《我参加粤北抗战第一次战役的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第27 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16 页。张发奎坦言:“根据余汉谋呈交给我、而我又转呈给中央的报告,我们在粤北打了一场大胜仗。”“他实际上为我作了一番宣传”。⑤张发奎口述、夏莲瑛访谈及记录、胡志伟翻译及校注:《张发奎口述自传: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回忆录》,第225 页。当然,余汉谋也由此挽回了声誉。而李汉魂内心很复杂,面对“粤北胜利,各省纷来慰劳”,感到“徒盗虚声,且应酬不暇,实至惭且厌”,“只好勉为周旋耳”。⑥朱振声编纂:《李汉魂将军日记》上集第1 册,第254 页。

但是,不可否认广东当局宣传的粤北大捷极具军事和政治意义。无论国军“胜战”的程度如何,给日军以相当的打击是事实。从小处而言,粤北大捷“予北犯日军以重创,粉碎了日阀打通粤汉线的迷梦”,“保卫了粤北,且予侵入广西日军,以精神上的打击”。⑦《粤北的大捷》,《大公报》(香港)1940 年1 月5 日第1 张第4 版。从大处而论,该战关系着西南后方的稳定及国际援助物资的交通。蒋介石评论:“粤敌猛攻粤北,不能达成其攻占韶关目的,其他各战区皆我处主动优势,使敌不能实施其打通粤汉路之计划。”⑧《蒋介石日记》,1939 年12 月30 日。李汉魂后来回忆,粤北大捷“坚定了全省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⑨康普华主编:《李汉魂将军文集》上册,第53 页。“各方对于粤政颇多赞许,从此局面益形稳定。”⑩康普华主编:《李汉魂将军文集》上册,第252 页。最终“奠定了韶六年抗战的基础”。⑪康普华主编:《李汉魂将军文集》下册,第203 页。尽管“粤北大捷”宣传有言过其实之处,但从当时的中日整个战局来看,即使是暂时遏制了日军进攻的猛烈势头,都是一种胜利,对坚持抗战无疑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激励。

猜你喜欢
粤北会战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粤北龙船歌研究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库尔斯克会战
灵感日报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