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对策建议

2023-11-08 03:10陈震
发展 2023年4期
关键词:甘肃文明建设

陈震

社会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提高新时代社会文明程度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本文旨在以甘肃省为例,为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六个新”的奋斗目标,“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就位列其中。“文明”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识,离开了“文明”就谈不上“现代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甘肃省未来推进“四强”行动的重要内容。一个省份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文明”的现代化,这里的“文明”不仅指的是物质文明,还包括了意识层面的精神文明。“文明”不是小事,我们崇尚文明、向往文明、追求文明就是因为“文明”是一个宏观概念。“文明”涵盖了政治、经济、制度、法治、生态、社会、网络等多重要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协同配合,共同发力,久久为功。那么,如何在新征程上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文明需求,需要我们从省情实际出发,从时代特征出发,以真正的造福人民群众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多措并举,协调统筹推进文明工程。

一、筑牢思想之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干部群众

(一)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必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要持续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和研究阐释工作,真正把人民群众用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实现“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高度契合统一。甘肃省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结合重大活动和節日,全面反映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甘肃印记,讲清楚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制度原因,增强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底气。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通往彼岸真理的科学方法和思想武器。学习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担当,是一种政治担当,也是一种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同样也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过程。我们必须通过理论上的深入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来指导实践,而且要把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和经验升华为我们的理论。如果缺乏理论素养就必然会导致缺乏理论思维,如果缺乏理论思维就必然做不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也必然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不到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作为党员干部来讲,最重要的本领就是理论素养,对于科学理论的学习,必须做到“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就是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学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本、木”和“源、水”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定要融会贯通学习领会,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来甘肃视察,对我们寄予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殷切期望,为全省上下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行动纲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甘肃省党员干部来讲,就是要把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贯彻落实,一以贯之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全省全部工作的统揽、主线和根本遵循。

(二)巩固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深入讲好陇原故事

要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研究回答新时代甘肃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强攻方向,不断繁荣甘肃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甘肃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深入讲好新征程上陇原大地的时代故事,为奋力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华丽篇章贡献强大的精神力量。比如,我们要讲好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故事,五年来,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甘肃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甘肃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陇原儿女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生活辛勤奋斗出来的伟大奇迹,也是甘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伟大成就,同样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甘肃印记。比如,我们要讲好发生在陇原大地上的“祁连山之变”的时代故事,五年来甘肃人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甘肃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祁连山生态保护实现了“由乱到治”的显著变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改观,美丽甘肃建设在新时代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进一步筑牢了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再比如,甘肃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求,紧紧抓住抓好“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机遇,推动形成了甘肃开放的新格局。与此同时,甘肃在构建新媒体格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以及净化网络空间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等等。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这一切的成绩的取得都是党带领甘肃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展望未来,展望新征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突出的甘肃成绩,展现出更多、更精彩的甘肃奇迹。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是我们党的显著政治优势,对于甘肃来讲,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巩固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一以贯之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全省党员干部,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不断汇聚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展现不一样的甘肃形象,讲好独具风格的陇原故事。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关键核心课程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也是培养新时代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关键性课程,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关键性课程。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青年一代是见证者和生力军。要加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团结奋斗共创甘肃美好未来的思想根基,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思政课关系到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任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坚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甘肃省高校已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1861人,全省共有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师4.7万余名。全省高校建有44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建成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13个。下一步,甘肃省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紧紧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問题,在整体工作布局、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支持措施,努力在全省形成集中优势力量办好办强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讲精思政课、学生积极上好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要着力加强全省大中小学、职业学校、各类培训机构以及覆盖城乡的思政课建设一体化发展,真正在远景目标规划上充分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全域化”高质量发展。提高统筹城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教育的思政课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在政策保障、资源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着力加强思政课的考核评价力度,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教育目标的高度融合统一,要凸显思政课育人铸魂的实践性导向,帮助青年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思想之扣”。

二、突出铸魂育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一)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说:“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行之有效的整合社会意识,保障社会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转、科学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体现甘肃省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弘扬和倡导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全省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各环节,通过文明价值观的培育、文明习惯的养成、文明制度的保障、文明实践的塑造,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省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全省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省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和推动“四强”行动的重要精神支撑切实抓紧抓好。新时代新征程上,全省各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城市治理、社区治理、乡村治理与建设等各方面各领域,推动构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神矩阵”,让现代化的精神品格文化素养与现代化的物质生活相匹配,让“仓廪实”和“知礼节”相得益彰。

(二)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全省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2021年,位于甘肃的迭部俄界会议旧址(次日那毛泽东旧居)、山丹艾黎纪念馆、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旧址、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入选中央宣传部新命名的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爱国主义基地和历史文化遗存是前辈智慧的厚重沉淀,是先人奋斗在这块土地上的历史印记,是一个省份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文化标识,是一个省份代代延续的历史文脉和全省人民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是一个省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文化底蕴。下一步,要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充分利用好甘肃省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如南梁红色旅游景区、高台烈士陵园、哈达铺红色旅游景区、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两当兵变红色旅游景区、俄界会议遗址、岷州会议纪念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榜罗会议旧址等,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要充分利用甘肃省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展现出的改革发展的重大成就、党史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包括公祭伏羲女娲大典等仪式来持续增强全省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意识和担当。各类学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生动深刻、深入持久、荡涤灵魂、启迪心灵的爱国主义精神宣传教育系列活动,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省广大青少年中牢牢扎根。

(三)全面深入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必须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统筹城乡的关键也在于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要坚决避免“一手硬、一手软”“一头重、一头轻”的失衡倾向。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要有统一的规划和载体,更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甘肃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首先要持续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其次,要坚持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真正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一体推进。最后,要以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文明城市创建工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品牌建设为载体,以全力探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城乡思想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工程、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等为主要抓手,集中力量组织好实施工作。要着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大村镇改造和乡风文明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精神文明。要着力在探索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管理、奖惩激励机制、政策倾向支持、投入保障力度等最大限度整合并充分利用好城乡精神文明资源机制,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三、坚持以德为先,全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一)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有现代化的物质必须有现代化的精神,有现代化的环境必须有现代化的素养。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全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作用,突出全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广泛调动全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真正让“文明”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价值追求和行为的日常准则。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奋斗、奉献、创造、勤俭节约”精神,提高全省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要把文明观念切实体现到安全生产、绿色出行、安全出行、垃圾分类、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光盘行动”、志愿服务、保护环境等各项具体实践和实际工作中,积极引导社会成员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风尚,以每个人的文明、每个家庭的文明、每个社会团体的文明,助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

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既是公民也是网民,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要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当然离不开网络空间的文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网络强国更离不开网络文明。近年来,甘肃省持续推进互联网的内容建设,弘扬网络空间的清风正气,持续深化网络生态治理,全省网络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线上和线下”的融会贯通,在网络空间领域广泛凝聚整合崇尚文明、追崇文明、塑造文明的强大力量。全省各级网络平台要发挥好阵地作用,广大网民,尤其是网络“大V”要发挥好自身在网络空间的“主人翁”作用,携手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持续净化网络空间,特别是让广大青少年安全上网、绿色上网、健康上网,消除一些网络上不良诱惑,不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持续加强网络生态监管力度,让网络“蛀虫”无处藏身,倡导全社会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的精神家园。志愿服务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显著标志,尤其是近年来,我们随处可见志愿服务工作者,这里边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有退役军人,有在校的大学生,有爱心企业家等等,他们都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牺牲自己的时间,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志愿服务队伍身上的生动展现,他们也成了这个时代最可敬、最可爱的人,成了大街小巷最美丽的景色。下一步要继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展现以实际行动书写的发生在陇原大地上的“雷锋故事”。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甘肅省要立足历史悠久而厚重、文化多彩而独特的天然禀赋,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壮大陇原文化产业主力军,大力发展繁荣具有甘肃特色、甘肃风格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全省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如《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河西走廊》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研究和弘扬好甘肃独有的敦煌文化,继续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甘肃力量。要充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蕴含的精神价值,比如民间艺术、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俗文化、民间手艺、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等等都是承载全省各地人民群众历史记忆的精神文化养料,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在认同中去传承历史记忆,在认同中去留住“乡愁”,在传承中去保持“情怀”。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历史文化遗产现代传承的“后继有人”,真正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相适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蜕变”的积极时代效应,不能让人们在日常的拼搏忙碌中丢掉本土历史文化记忆,不能让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新市民们丢掉原本的“童年”回忆和乡村文化印记。要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甘肃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传播好甘肃声音,讲好甘肃故事,展示好独具魅力的甘肃形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

(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至关重要,而在道德价值中的家庭美德始终起着最具基础性的作用。一个人德行的培养最离不开的就是家庭道德的滋养。人在生活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是你的兄弟姐妹”。每个人成长成才的途径不尽相同,但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起点都离不开家庭,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就像系扣子一样,父母要帮助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出错了,下面的扣子是怎么都系不好的,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的扣子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在家庭。我们就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褒奖和学习的,什么是我们必须摒弃并引以为戒的。道德的教育离不开家庭,道德的教育也必然要融入家庭生活的、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党员领导干部的家庭作风、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党员领导干部的家属和其个人具有“整体性”。如何理解这个所谓的“整体性”,就是党员领导干部家风的好坏,他们的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位党员领导干部,甚至于某一部门、某一单位的党员干部队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家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延伸和拓展。良好家风是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磨刀石,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八小时”内外作风是否一致更关系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待党的宗旨、纪律的根本原则性问题。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上作表率、带好头。如何作表率、带好头就需要持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和家庭观教育,深入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发挥好中华民族传统好家风和中国共产党红色家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不断净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圈、朋友圈和工作圈,以优良的党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好转,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廉洁甘肃。

猜你喜欢
甘肃文明建设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甘肃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