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探析

2023-11-08 03:07姚群民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3年4期
关键词:流传

姚群民

[摘  要]根据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整理而成、署名施平《英勇的西征》一文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长征早期传播的重要文献。该文于20世纪30年代经由上海等地有关书刊收录而形成的多个早期版本,在作者署名、文章题名、小标题设置、内容完整性及具体表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不同出版机构的编译考虑和文献来源的异同状况。在保持该文献原貌同时所进行的文献来源、作者身份及有关内容表述等的校订和完善,体现了有关研究的进展和对《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认识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流传;长征传播史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4-0069-06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的红军长征早期传播活动中,根据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整理而成、署名施平的《英勇的西征》与“陈云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同为最早宣传、介绍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长征的文献”。《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自首刊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间有不同题名的多种版本问世,已见较多学者论述。而《英勇的西征》一文自刊于《共产国际》杂志1936年第1—2期合刊后,其在国内流传的早期版本至今鲜见研究。有关史料表明:1936—1938年间,《英勇的西征》或被国内有关报刊转载介绍或被收入有关红军的著作中,形成了多个早期版本。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梳理,以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长征文献传播与发展轨迹的认识。

一、《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介绍

《英勇的西征》刊于共产国际主办、在莫斯科编辑出版的《共产国际》(中文版)1936年第1—2期合刊上,署名施平。文章分3个部分,分别是“西征目的已经达到”“作战的经过”“我们成功的原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和原因,中央红军转战赣、湘、粤、桂、黔、滇、川等地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的作战经过,并总结了长征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红军队伍中拥有“在国内战争的炮火中锻炼出来和生长起来的……真正英勇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第二,“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成长起来了”,“特别是党的领导成长起来了”,并产生了毛泽东、朱德等“身经百战、智勇双全”的将领和党的领袖;第三,长征“到处都得到群众的拥护”。此外,文章对长征初期的军事路线错误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客观剖析,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的真实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长征早期传播的重要文献。

但鮮为人知的是,1936—1938年间,上海等地有关书刊也比较完整地收录了《英勇的西征》或节录其主要内容,由此形成该文献的其他早期版本。据笔者所见,主要有以下5个版本:

一是《少年真理报》的连载报道。共青团江苏省委在上海创办的《少年真理报》于1936年春的第111—116期连载署名西屏的《中国红军的“铁流”》一文,对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转战赣、粤、湘、桂、黔、滇、川等省的历程及主要战斗情形作了叙述,其内容即来自于《英勇的西征》一文。

二是收录于少年真理报社编印的《中国红军的“铁流”》小册子。《少年真理报》连载报道刊登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根据读者要求,上海少年真理报社于1936年5月将连载报道“印成小册子”予以出版,但仍然“有许多读者还没有得看看,要求再版”。9月,该社再版署名西屏著《中国红军的“铁流”》一书,并收录西屏的《中国红军的“铁流”》和李璜的《红军西征是怎样胜利的呢?》两篇文章,其中前者即《少年真理报》连载内容的汇编,亦即《英勇的西征》一文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版本由俄文报刊翻译而来,因《中国红军的“铁流”》小册子编印时作了明确说明:“1934年10月(以)来,伟大的红军主力从江西开始西征,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在懋功一带与徐向前率领的红军第四军团(即红四方面军——引者注)汇合。汇合以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一部红军北上抗日,现在正激战于陕甘,并终日不断的在猛烈发展中。这小册子是亲自参加西征的指导者之一西屏同志写的,只写到两军汇合为止,曾在苏联共产党机关报《布尔什维克》上发表过。经光同志即译在《少年真理报》从一百十一期起到一百十六期止连续登报过。经读者们要求在五月初已经全文译出,印成小册子了。”这一信息表明,《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中还有俄文版的存在。

三是收录于《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一书。署名施平著《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救亡出版社1938年版)一书收录有关朱德生平及其红军生活经历的两篇文章,其中第二篇《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虽以朱德领导“工农铁军”为题名,内容实系《英勇的西征》一文的重刊。

四是收录于《红军时代》一书。署名唐人编的《红军时代》(陕西战时论坛社1938年版)一书收录中共与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方志敏的个人生平与事迹介绍,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红军第五军团发展历程等报道文章共8篇。其中第一篇即署名施平著《英勇的西征》一文。

五是节录于史诺(即斯诺——引者注)著、汪衡译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书(上海黎明书局1938年版)。该书目录分别是:“在长征以前”“长征的第一阶段:从江西到贵州边境”“长征的第二阶段:从黔边到遵义”“长征的第三阶段:从遵义到扬子江”“长征的第四阶段:从会理到四川”“到达了新的根据地”及附录“红军第一军团西征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根据该书编译者、复旦大学文摘社编辑汪衡在译序中的说明,“本书的材料是以美国名记者史诺氏(E.Snow)在亚细亚杂志(Asia)上分四期发表的《长征记》(Long March)为主体”及译自“美国新共和周刊(The New Republic)上发表的《中国苏维埃》一文”,“其中有许多细节而原文所无的则都是编者三数好友供给的材料”。可知,《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内容来源不止斯诺个人的采访报道。而经比对内容,该书有关长征准备工作情况介绍,长征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基本史实和叙述,长征初期存在的军事路线错误等方面情况的分析,与《英勇的西征》有关内容表述几乎一致,由此可以确定这部分内容,即《二万五千里长征》所称的“细节”源自于《英勇的西征》一文。这是《英勇的西征》一个比较特殊的早期版本,即节录本。

二、《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的比较分析

综观《共产国际》首刊本及其他5个版本的情况,可以发现,《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内容所述基本相同,但版本方面既有共同点又略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作者署名。早期版本在有关作者署名上有不同。《共产国际》首刊本、《红军时代》一书及所收《英勇的西征》一文均署名作者为施平。《少年真理报》的连载报道、《中国红军的“铁流”》小册子作者皆署名为西屏,按照笔者的理解,“西屏”是原署名作者施平的相近谐音,这一署名的使用跟译音有关。《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全书作者署名施平,具体所收的两篇文章包括《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未再署名。《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书署名史诺著,编译者没就其中有关《英勇的西征》的内容来源与作者信息作说明。

(二)关于文章题名。早期版本因系不同出版机构,题名上各不相同。《红军时代》一书保留了《共产国际》首刊本的题名,使用了《英勇的西征》,而《少年真理报》连载及小册子使用了《中国红军的“铁流”》的题名。《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一书则以《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为题名。署名史诺著、汪衡译一书则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题名。上述不同题名的使用,反映了编(译)者的不同用意,如《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题名的使用跟《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一书编者意在突出朱德作为工农红军领袖的作用与贡献有关。而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题名,则重在体现红军长征艰苦转战二万五千里、英勇奋斗的辉煌历程。《中国红军的“铁流”》题名的使用或与该文通篇以“英勇行军”或“行军”代指“西征”有关,亦或出于翻译用语的选择和考虑。

(三)关于小标题设置。《共产国际》首刊本的小标题分别为“西征目的已经达到”“作战的经过”“我们成功的原因”。《红军时代》使用了“西征的目的已经达到”“作战的经过”“我们成功的原因”,与首刊本仅一字之差。《中国红军的“铁流”》小册子用了“行军的目的达到了”“我们怎样作战的呢?”“我们为什么胜利了呢?”,与首刊本的表述略见差异,但基本内涵与精神是一致的。《少年真理报》所刊内容因系连载性质,故以“中国红军的‘铁流’(续一)”至“中国红军的‘铁流’(续六)”来体现,未再加设其他小标题。《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通篇按原刊内容分别展开叙述,也未设小标题。《二万五千里长征》则根据长征的进程与发展情况以长征的“四个阶段”作为目录和标题。

(四)关于内容完整性。经与《共产国际》首刊本对比,《红军时代》《中国红军的“铁流”》与《共产国际》所载内容一致且完整。《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一书内容也属完整,但与前几者相比,最大区别是该文结束前有200余字关于朱德品格与事迹的描述,如“在红军西征的前夜,朱德和毛泽东废寝忘食,日夜在红军参谋部共同筹划西征的战略。因为朱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政治经验……铁的意志,布尔什维克的决心,英勇无畏的精神,革命名将和军事领袖的无限才干——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的特长”。这一段描写应是编辑者根据该书性质为介绍朱德生平及宣传朱德同志的品格而特意增加的,此段文字在《共产国际》首刊文章及其他早期版本中均未出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书因系节录本,所收《英勇的西征》内容并不完整。其中,长征“四个阶段”的提法与具体阐述,长征第一、二、三阶段有关内容表述甚至段落层次,与《英勇的西征》有关内容几乎一致;而长征的第四阶段即红军抢占大渡河经过及其后长征行程叙述,则来自于斯诺著述的内容,反映了该书兼采斯诺著述及其他材料而成的特点。

(五)关于具体表述。早期版本中,《共产国际》首刊本、《红军时代》《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等3个版本结构安排相同,內容叙述与文字表达一致。比较特殊的是《中国红军的“铁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2个版本。

《中国红军的“铁流”》虽在结构安排、段落层次、基本史实与首刊本等版本一致,但文字表达方面有一定差异。如关于长征准备工作,《共产国际》首刊本、《红军时代》《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均表述为“做得尽善尽美”,《中国红军的“铁流”》则是“很好地完成了准备工作”;关于红军渡过金沙江后,摆脱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局面,其他3个版本均称红军“即居于操纵地位”,《中国红军的“铁流”》称红军“成了一切的支配者”。此外,《中国红军的“铁流”》在表述方面还有自身的其它特点,如全篇以“英勇行军”或“行军”代指红军“西征”的行动;在叙述长征经过不同地区时均加注予以说明,如红军长征“渡过了二十多条地理上著名的大河:例如扬子江上游”,注明此“即金沙江……译者”,红军占领宜章时注明“宜章”在“湖南省南部”,红军连克临武、嘉禾等六县后,注明这些地区“都是湖南省南部”。增加这些注释是编译者出于方便读者阅读的考虑。当然,因为编译者对有关信息理解等存在局限,该版本对一些人名、地名的注释中存在错误或疏漏之处,如红军第一次进占遵义,击溃了贵州军阀侯之担的进犯,译者译注为“侯之谈(译音)”;红军二占遵义后,国民党军吴奇伟率部进犯,译者将“吴奇伟”译注为“军阀伦杰维(译音)”;红军占领巧家后,在该城之西渡过金沙江。这里的“巧家”系地名,而译者并不清楚却以“××”符号标示。总之,《中国红军的“铁流”》在文字表述上与其他早期版本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该版系翻译本的缘故。不过,除个别人名、地名注释不准确外,其基本史实与内容是真实准确的。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书的文字表述和语法提炼与其他版本均有所不同,尤其是叙述时第一、三人称并用,显得不够严谨,且有文字不通顺之处。如关于长征准备工作,该书一开始使用第三人称的语气,称“他们准备西征的全盘计划,原定在三个月内完成”。紧接着改以第一人称表述为“党已派了一部分红军到苏区境外”。最后又以第三人称介绍道:“此外,他们还进行了为红军主力远征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同样,在关于长征初期的几个错误分析时,先是指出:“第一个错误,就是当西征出发之前,在党内在红军内以及普通群众中没有做应有的解释工作。”随后又指出,“第二个错误,就是他们带的行装太多”。另外,其他早期版本中对蒋介石均直呼其名,称国民党军队为“敌人”,而在本书里则分别称“蒋先生”“国军”或“政府军”。这显然是出于该书在国统区出版,编译者需要对一些用词作灵活处理。

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认识以及有关信息核实困难等因素,早期版本形成时存在一些提法不准确、表达不规范甚至错误之处,主要涉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革命开端时间的表述、红军各军团的称呼、少数民族的称法、红军战斗歼敌数量统计等方面。这些欠缺在新中国成立后《英勇的西征》的有关研究中得到了校正和完善。

三、《英勇的西征》

早期版本的校订和修改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对红军长征研究的不断深化,《英勇的西征》及其早期版本的重要文献价值日益得到重视。有关党史资料书刊在重刊《英勇的西征》一文的同时,对早期版本进行了必要的校订,既保留了早期版本的原貌,又就其文献来源、作者身份、部分内容及表述中的不准确之处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反映了有关长征史研究的进展和对早期版本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早期版本的文献来源。早期版本形成时均未就《英勇的西征》的文献来源予以说明。故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关党史资料重刊早期版本时,也仅指出了首刊于《共产国际》期刊这一事实,至于文献来源则不明确。如195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署名施平的《英勇的西征》被收录于《党史资料》1954年第3期,编者按指出:“本文作于1935年,曾在《共产国际》杂志上发表过。”不仅没提文献出处,连刊发的具体时间也没作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研究提出:《英勇的西征》发表于莫斯科出版的中文版《共产国际》1936年1、2期合刊。其后,贵州遵义地委党史部门编印《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专辑》时全文重刊《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关于文献来源也仅注明“原载《共产国际》1936年第1、2期合刊”这一信息,但文献来源依然没作交待。20世纪90年代后,有关部门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部门保存的共产国际档案中,找到了陈云于1935年10月向共产国际报告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俄文记录稿,早期版本的文献来源始得以明确。1996年,《党的文献》全文刊登《英勇的西征》一文,编者按指出:“本文根据1935年10月15日至22日间陈云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的报告整理而成。署名‘施平’是陈云当时在莫斯科的化名‘史平’的谐音。文字整理者情况不明。原文见载于1936年春第三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第1—2期合刊上。”2001年,《党的文献》以《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为题名发表了“陈云报告”俄文记录稿的译文全文,很快有学者将“陈云报告”与《英勇的西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英勇的西征》确实是根据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的内容,经过整理编辑后发表的。”

(二)早期版本的作者身份。《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作者署名分别为施平或西屏,这两个署名者身份究竟是谁?因长期以来一直不为人知,故《党史资料》1954年第3期重版《英勇的西征》时没对作者情况进行介绍。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学者认定“施平”即陈云的化名,不过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人员编辑《陈云文选》时,曾拟将署名施平的《英勇的西征》一文编入《陈云文选》,在请陈云审定时为陈云所否定。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工作者又当面向陈云提起《英勇的西征》作者的事,陈云仍坚持说不是他写的。有鉴于此,1996年《党的文献》重刊《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时,采用了“署名‘施平’是陈云当时在莫斯科的化名‘史平’的谐音。文字整理者情况不明”这一表述,既点明了“施平”与陈云的关系,又沒武断肯定“施平”即陈云。这个表述是严谨而又恰当的。

(三)早期版本内容与表述的校正。早期版本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认识,有关内容叙述和表述存在一定缺陷。新中国建立后的有关新版本对早期版本进行了校订和修改。主要有:早期版本的红军各军团的称呼如“第二、六军”“红四军”“第七军”,统称为“第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第七军团”;早期版本称“从1930年起,我们党就已经开始用全力解决这个最紧急最重要的任务”,新版本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革命自1927年起,而非1930年,故改“1930年”为“1927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早期版本称红军曾“消灭了胡宗南的十二个团”,12个团说法不准确,新版本称“两个团”;早期版本在涉及西康、四川等地少数民族时使用了“夷民”“土人”等称呼,新版本则统称为“彝民”;早期版本关于第一、四方面军汇合后形势发展中有“我们在现时已占领的各区,极力实现创造一百万红军的口号。这个口号是一定会实现”的表述,新版本修正了“一百万红军”的说法,称其为“极力实现扩大红军的口号”。此外,早期版本均未提及遵义会议召开的情况,新版本在早期版本的表述,即在红军“渡江后,即占了遵义,同时占了湄潭”之后,增加了“在遵义,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表述。

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长征早期传播的重要文献,《英勇的西征》“是在世界革命阵营内,最早宣传红军长征和中共与红军领袖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文献”。其自刊于《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后,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多个早期版本,并通过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刊(如《少年真理报》)和出版社(如少年真理报社、陕西战时论坛社)及上海、香港等地的出版机构等多个渠道,以重刊、翻译或节录等多种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传播,对扩大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红军长征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早期版本形成中存在的不足而进行的校订和修改,则有助于了解《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形成与变化的轨迹和历程,对全面认识《英勇的西征》这一历史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红军长征报道文献整理与研究”(20BZS07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沈  阳)

猜你喜欢
流传
经典“咏”流传
天一阁藏《宸濠抄》流传颠末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从敦煌写经看唐代《金刚经》的版本与流传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高祥杰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宫调声情说”流传考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