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

2023-11-09 07:57崔利民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之治”的思想宝库,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重要借鉴。其中,历代廉洁建设的思想、制度、实践所形成的廉洁文化,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也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必须发扬光大,让传统廉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一部中华民族史,同时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着中华民族最丰富的道德资源,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也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丰厚滋养。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旗帜鲜明把党的创新理论旗帜“举起来”,以指导推进新时代廉潔文化建设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弘扬廉洁风尚,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旗帜鲜明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固本强基、指导工作、推进实践。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就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离,且触手可及。它时时刻刻环绕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浸润、洗涤并塑造着我们,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打上了中华文化的深深烙印。它体现在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漫漫历史进程中,奔流在秦汉风华、魏晋风骨、大唐气象、宋元情怀、明清流韵,直到当代与世界各国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长河中,蕴藏在汉字汉语、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宗教哲学、诗词歌赋、戏剧曲艺、传说神话、传统中医、琴棋书画、节日节庆、地域文化、名胜古迹、古玩器具、民间工艺、武术技击、衣冠服饰、饮食厨艺等等一切领域。甚至,“万物与我为一”,“心入于境,神会于物”,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日月星辰、山川湖泊、翠柏苍松、梅兰竹菊等等一草一木、一物一品、一砖一瓦……无不寄托着国人的精神品质,浸润着文化的气息。

因此,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是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长期演进过程中,积淀形成了龙的传人优良的民族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深刻的哲学思想、凝重的历史反思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即“独特精神世界”和“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历久而弥新,跨越时空、跨越国度,至今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我们砥砺奋行、再造辉煌的丰厚滋养。而且,回顾历史,放眼世界,历史长河潮起潮落,世界四大文明中,曾经辉煌的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都因种种原因由盛及衰、最终消亡,唯独中华文明“踏平坎坷成大道”“风景这边独好”,以其卓然独立、生生不息的突出连续性,不惧挑战、与时俱进的突出创新性,牢固凝聚、坚不可摧的突出统一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突出包容性,共生并进、交流互鉴的突出和平性,虽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承传不息,虽饱经风雨而波澜壮阔、璀璨夺目,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高峰,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百年来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长期探索的成果和长期积淀的结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品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坚守者、传承者和弘扬者,历来重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曾讲:“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满怀豪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实现了二者从自发的“相互契合”到自觉的“有机结合”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围绕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了“两个结合”,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五个方面对“第二个结合”展开论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将“第二个结合”从“第一个结合”中分离出来,并把它摆到与“第一个结合”并列的高度上,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基因密码”,是最深沉的“中国具体实际”,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 解决了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在中国成长的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道德理念、思想方法等相互融合、相互成就、水乳交融、彼此辉映,让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独特的中国风格、伟岸的中国气派,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同时也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因此,“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奋楫扬帆新征程,击鼓催征又出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和独特优势,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括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必须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定不移把文化自信的理念“立起来”,善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就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道德经》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西汉刘向《说苑》曰:“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更是直言:“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些都是在讲,万物纷杂繁多,无论其如何变化,都要返归其根源、依照其根本、守住其根基。欲铲其苗,先刨其根;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守住了文化根脉,就守住了文化自信的沃土。否则,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坚定文化自信,守住文化根脉,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三最”之中,“最基本”体现了无比独特的精神标识,“最深沉”体现了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最持久”体现了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既是沧桑的历史,也是繁荣的现在,更是璀璨的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最坚实的精神根基,是我们的“豪气”“志气”“底气”“骨气”之所在,更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基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也讲得很是明白:“凡今人之利用,皆古圣之前民。”历史不容忘怀,文化成就未来。对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长怀敬仰之情、长怀敬畏之心、长兴承继之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只有立足传统之根,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才能行稳致远、开辟未来。

文化就是灵魂,文化就是脊梁,文化就是力量。“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风云际会,勇担使命。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种思潮互相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我们必须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保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保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斗志,点亮中华民族自信之灯,继往开来、融通古今,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坚定不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者、践行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丰盈精神家园,构筑起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

增强廉洁文化自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同样必须以“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方法,追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增强廉洁自信、廉洁定力。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围绕“何谓廉”“何以要廉”“何以能廉”等问题,廉论、廉说汗牛充栋,廉治、廉规不断丰富,廉吏、廉事大量涌现,廉诗、廉文、廉谚、廉政格言警句等更是举不胜举。从历代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从代代传颂的古圣先贤事迹中,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经典诗文里,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的思想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刚强坚毅的民族精神、精忠报国的热血赤诚、心系苍生的大爱情怀、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鞠躬尽瘁的勤勉奉献、事不避难的责任担当、无欲则刚的峭峻风骨、清风两袖的廉洁本色以及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等等,千百年来成为激励人们修身自省、严以律己、廉洁清正、为民奉献的精神动力。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不断从中汲取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并赋予其时代价值,廉洁文化建设才能够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用革命文化淬煉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要求“组织开展我国反腐倡廉历史研究,把握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历史规律,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因此,要善于从先贤论述、文化经典、历史文献中汲取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等传统廉洁文化精华,从历代直臣廉吏的嘉言懿行、清廉事迹和优秀传统家规家训中汲取爱国为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勇毅担当、修身律己等廉洁力量,从历代德法并举、管吏治吏的廉政制度和探索实践中汲取廉兴腐衰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滋养、浸润、熏陶、激励作用。要打好以理想信念强基固本、以先进文化启智润心、以高尚道德砥砺品格、以自我约束锤炼政德等系列“组合拳”,促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官廉,民之幸;官贪,民之祸”的高度警醒,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高度谨慎,保持“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的高度自律,保持“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度自觉,时刻把好思想“总开关”,掌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校准为民“指南针”,种好管党“责任田”,切实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永葆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引领“绝大多数”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带动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崇德尚善的良好风气。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必须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沃土,持之以恒让传统文化“火起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清正廉洁价值观

“活起来”的历史文化资源才更充满魅力,“火起来”的传统文化精神才更深入人心。同样,只有建立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才能汇聚干净干事“廉能量”,形成以上率下“廉效应”,激发改革发展“廉动力”。“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是廉洁理论、廉洁理念、廉洁价值、廉洁规范、廉洁行为、廉洁心理、廉洁功效、廉洁评价等诸多要素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之治”的思想宝库,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重要借鉴。其中,历代廉洁建设的思想、制度、实践所形成的廉洁文化,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也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必须发扬光大,让传统廉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廉洁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统一意识,“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奉献情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人生追求,“先忧后乐、思济斯民”的政治抱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尺,“知人善用、尚贤使能”的用人标准,“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律己风范,“清正廉洁、勤勉奉公”的从政操守,“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勤俭观念,“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行为规范,“运筹帷幄、广谋善断”的领导艺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精神,“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勇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浩然正气,“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之策,如是等等。这些思想无不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风骨、神韵,以及独具特色的气度、高度、大度、深度、力度、广度,同时也蕴含着丰厚的廉洁文化元素,包含着许多做人、做事、做官的基本准则和道理,体现着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等诸多关系的哲理和智慧,并深深熔铸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血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当中,渗透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之中,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光耀千古、永不褪色。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天,我们倡导和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无不渗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充分吸收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廉洁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促使党员、干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来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增强文化自信力、价值判断力和道德内生力,从而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涵养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为政以德、正心修身,保持做人干事的精神风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让廉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清正廉洁价值观。清正廉洁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发展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同样的道理,腐败问题从深层次来讲,也是一个文化问题。不能让廉洁文化根植人心,腐败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党风廉政建设,归根到底就是一场价值观上“以廉为荣”还是“以贪为荣”的较量,是一场看似悄无声息却无时无刻不在激烈进行的较量。从历史的教训看,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中就讲:“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而且,“官德如风、民德如草,风行则草偃”。自古以来,良好的为政之风、为官之道,对整个社会的信仰体系、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都起着引领和典范作用。历史的教训反复证明,腐败,尤其是自上而下的腐败,会破坏一个国家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造成大范围的政治混浊、法度溃毁、风气败坏、人心离散、政权衰亡、国家衰败。两千多年前,西汉的《淮南子》就讲,“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以致“风流俗败,嗜欲多,礼义废,君臣相欺,父子相疑,怨尤充胸,思心尽亡”。可见,最可怕的腐败,正是社会价值观的腐蚀堕落,是“腐败民俗学”或“腐败亚文化”的滋长蔓延,是对腐败现象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容忍甚至纵容,是所谓“腐败有益论”冠冕堂皇的大行其道,是“笑廉不笑贪”的是非混淆黑白颠倒。毋庸置疑,国人文化传统中讲究人情、关系、面子的意思根深蒂固,使得“送礼”、“行贿”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或明或暗潜流涌动无处不在,官商勾结、跑官买官更是成为久治难绝的顽瘴痼疾。因此,反腐败既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较量,是廉洁文化与腐败文化的持久战攻坚战,必须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用廉洁价值观挤压腐败价值观的生存空间。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越是往深处推进,越需要触动思想灵魂发生“化学反应”,让廉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深化标本兼治,既善用治标利器,又夯实治本基础,在持续加强“不敢腐”的高压震慑、推动完善“不能腐”的制度机制的同时,不断提升“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净化政治生态,夯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思想根基。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必须着眼于推动建设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与时俱进把创新发展的本领“强起来”,推进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魂,是文化的魅力之本,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文化因创新而辉煌,因发展而精彩。因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建设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继承中转化,在发展中超越。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既要源远,也要流长;既要根深,也要叶茂;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是既是现实的,又是潜在的。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植根历史、历经千淘万漉,不断积累沉淀、世代传承发展的过程。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文化如水,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如《道德经》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如大诗人李白所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传统与现代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摧枯拉朽,奔腾不息。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将来的传统,传统与现代是一脉相承、永不分割的血缘关系。因而,继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样无从谈起。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丰富发展、推陈出新。五千多年来,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并非沉湎于过往辉煌的自我陶醉,而是要以科学的方略、创新的精神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文化自信本身就是一个有破有立的過程。新时代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运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推动建设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对此,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辩证取舍,坚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同样,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必须“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把传统文化的丰厚性、红色文化的革命性和新时代文化的先进性贯通融合,赋予传统廉洁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新的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奋进,推动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因此,要围绕着力推进“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世界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更主动的创造精神、更鲜活的方式载体,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深刻领悟其中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充分挖掘、吸收、丰富、拓展其中蕴含的立德修身之道、报国为民之道、从政为官之道、持廉守正之道、知人善任之道、勤俭持家之道等等廉洁文化智慧和力量,以历史底蕴的厚度、融汇古今的广度、时代精神的高度、民族价值的深度、温润人心的温度、激浊扬清的力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志存高远以行廉、修身厚德以育廉、奉公为民以践廉、恪守法纪以护廉、崇俭尚朴以养廉、慎终如始以守廉、严正家风以促廉、以上率下以导廉,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为官,以优良作风引领全社会树立廉洁理念和信仰、弘扬廉洁精神和价值、营造廉洁环境和氛围,推动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有水就有生命,有光就有方向。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像一条奔腾的长河,源远流长、波澜壮阔,我们应击水中流、浪遏飞舟,让文化的源流融入血脉、激荡心灵;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像一个璀璨的星空,深邃浩瀚、光照千秋,我们应虔诚守望、执着探寻,让文化的光芒温暖精神、照亮梦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蕴藏着丰富的廉洁元素,我们应不断从中汲取廉洁智慧和力量,涵养廉洁操守、厚植清廉根基、守好精神家园、永葆清廉本色,与廉洁文化一路同行,使清风正气不断充盈。

作者简介

崔利民 国网陕西电力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