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2023-11-09 02:57钱卓瑛
今日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浙中金华市金华

■ 钱卓瑛

金华开发区湖海塘区块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金华市以“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为目标,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赶超发展积蓄动能。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金华市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发展定位,这是金华在新发展阶段增创优势、制胜未来的关键之举。今年以来,金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引领,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为“创新之钥”,深入实施市“336”科技创新攻坚行动,加快“510”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落地见效,推动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全面起势,构建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创平台建设、创新环境营造、创新主体提升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提供强劲科技动能。

加快创新平台能级提升打造创新策源“新引擎”

6 月27 日,在2023 浙 江—澳门·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交流会上,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与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签约。这意味着,作为“科研新兵”,浙中实验室将通过借力发展来强基础、补短板、求突破,从而实现提能升级,推动金华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大科创平台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金华市不断强化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打造创新策源“新引擎”,聚力提升区域科创能级。

围绕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金华市“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印发《金华市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构建“510”重大科创平台体系;制定《金华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加快构建实验室与技术创新中心梯队培育体系……一系列举措推动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标志性科创平台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走进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研究员龚浩宁十分忙碌,“我们正在进行CAR-T 抗癌免疫治理试验,通过细胞活性检测仪,证明微针贴片可作用于癌细胞。”据悉,这一“CAR-T 细胞缓控释递技术”项目荣获2022 年度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最高奖“优胜奖”,这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获奖的生物医药项目。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成立于2021 年9 月,是金华市区首个重大招院引所项目,也是浙中科创走廊布局建设的关键项目。近两年来,该院招引各类专业人才逾180 人,引进高层次人才35 人,入驻项目团队28 个,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加快创新人才资源集聚打造产才融合“蓄水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进步最终要靠人才的创新。

数据显示,金华市已连续四年实现“百千双十万”的目标,即每年新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100 名、硕博士超5000 名,新增青年大学生超10 万名、技术技能人才超10 万名。2022 年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表明,金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从48 名提升至22 名,首次超过天津、福州、南通、泉州等万亿级城市。

近年来,金华市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多管齐下、屡创新招做好产才深度融合文章,大力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的互融互促局面。

金华在浙江率先推出“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借全球大脑解金华“卡脖子”难题。截至2023 年6 月底,累计发布技术攻关需求榜单5063 项,帮助318 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80 项,兑现金额超4.89 亿元,形成知识产权成果1687 项。

此外,实施“百博入企”计划,柔性引进全国各地高校院所的博士教授到企业挂职,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自2019 年以来,金华市共引进509 名全国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到企业挂职,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65 家。连续11 年实施“双龙计划”人才工程,面向全球重点引进一批在前瞻性基础研究、产业化应用研究等方面立于“潮头”、有效助推产业转型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

“双龙计划”领军人才裴文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裴文剑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2012 年决定回金华创办浙江闪铸三维科技有限公司,“金华汽摩配产业的配套比较全面,能满足研发和制造需要,人才政策也比较好。”当年年底,闪铸科技入选“双龙计划”人才工程,获得500 万元项目资助,在发展初期加速站稳脚跟。如今,该公司产值超亿元,获评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入选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名单。

加快创新生态优化建设打造成果转化“最优地”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金华市以创新为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加快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全省率先成立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构建项目筛选、培育、投资、联合发展等四大机制。截至目前,入库项目100 余项,其中30 余项已开展项目评估、技术验证及落地意向洽谈。加快中国技术交易所金华中心建设,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一院一基金”建设,持续做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推动金华工科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科技开放合作。2023 年4 月20日,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来自14 个国家的90 余名外宾与企业界开展面对面交流,与会中外嘉宾超400 人,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86 项,其中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6 项,总金额超32 亿元。

坚持“一廊引领、六城联动”,构建“1+6”规划体系和“1+X”政策体系,推动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全面起势。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和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相继成立,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之钥”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浙中科创走廊集聚了全市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在职高层次人才、60%以上的省级高新区和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0%以上来自高校等机构的高端人才,以及100%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科技永不止步,创新永无止境。下一步,金华市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不断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浙江中西部人才科创中心,为加快打造国际枢纽城、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提供强大支撑。

猜你喜欢
浙中金华市金华
张金华
岁朝清供
金华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陈金华
把报道做“正”,把新闻做“亮”,把传播做“热”——金报集团金华市2018两会报道回望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以《浙中新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为例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浙中1000kV变电站工程强夯地基原体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