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塑造中华民族根与魂

2023-11-09 02:12侯全亮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3年10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中华

□侯全亮

翻开神州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多年的文化史、5000 多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类的进化、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发展,都能在黄河流域找到源头与关键节点。在这里孕育和不断升华的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一条主干主轴主线,演化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为华夏先民提供得天独厚的生活家园

从地质学讲,黄河母体的最初发育,起始于一亿年到3600 万年前相继发生的轰轰烈烈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此后,经过千万年剧烈动荡,在150 万年至120 万年前这段时间,随着冰河期结束,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降雨丰沛,河水暴涨,河流冲刷力持续增强,加之中西部高原持续上升,西高东低的地势高差进一步加大。在双重力量作用下,河床不断下切,冲击着高山峻岭,原来封闭的峡谷湖盆和相互独立的河段先后被贯通,组成相互串联的水系。这些古老水系以猛烈的奔涌动力,不断冲刷下切,最终切穿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大约在距今100 多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伟大的黄河面貌初具。

初生的黄河,尚未形成如今这样的万里巨川。在上游,青藏高原新一轮抬升,水流冲刷,青海玛多最终成为黄河源头。在下游,由于海水不断侵袭,黄河河道只到峡谷尾闾的河南孟津。而后,黄河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像神话传说中的精卫鸟一样,不舍昼夜,奔腾流淌,先后填平荥泽、莆田泽、菏泽、大野泽、大陆泽、孟诸泽等众多浅海湖盆,并持续向大海深处延伸,久而久之,造就了辽阔的扇形冲积平原——华北大平原。

远古的黄河流域记录着中华先人的峥嵘岁月。80 多万年前,黄河流域产生了原始人类。彼时的古人类,发现黄河流域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气候湿润,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特别是这里厚厚的黄土层,能够用石头开凿洞穴,遮风挡雨、躲避野兽。于是,古人类陆续走出丛林,聚集在这片黄土地上,披荆斩棘,辛勤劳作。

古人类经历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个发展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远古人类化石在黄河流域均先后被发现,其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以及所展现出的完整性、系统性,独占鳌头。从蓝田猿人,到大荔人、许家窑人、河套人、山顶洞人,他们生活的一处处文化遗存古迹,清晰勾勒出了中华祖先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足迹和脉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出现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之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在“群星闪耀”盛况中居于核心位置,辐射四方。

8000 年前,相继出现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宣示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昂扬启程。特别是距今约6000 年出现在黄河两岸的仰韶文化,彰显了那个时代黄河文化的强势特征。

从传说以及后世文字记载来看,大约在5000 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聚居着许多血缘氏族和部落。炎黄二帝联盟,实现了华夏民族第一次大融合。黄帝统一华夏、尧天舜日、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中华先民为争取生存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思想智慧。考古发现的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透射出黄河文明进入早期国家之门的脉络。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揭开了尘封4000 多年的夏王朝面纱,展示出中华大地最早的国家形态。它们穿越5000 多年风云,给后人讲述着中华大地的古老故事,映照出中华文明的最早源流。

首先,性由心决定。心未发时,性存于心,修身养性是心的决定作用,使心气可以保持纯洁而平稳之状,这样就不能改变善。朱熹认为,没有感知到外物时,如果没有心的决定作用,就不能维持心气的平静状态,善就会被改变。心决定感情,当心已发,性从情感表现出来时,就要用心来控制感情,让感情顺应性。朱熹认为,心对感情起决定作用,心不主导感情,感情就会沉溺于性,就变成了人欲。

位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黄河文化更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华5000 多年文明历史中,黄河流域长达3000 多年位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大文明古都,黄河流域有5 座。夏朝的国家雏形萌发于黄河早期文明的中心区域。商民“前八后五”,屡次迁都,始终辗转于黄河南北两岸。商朝开启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光耀千秋。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可考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 多年。

周人兴起于黄河中游腹地,立足黄河向外扩展。继而建立的周朝,传承夏商文明,礼仪安邦,经济发展,国祚赓续,盛况空前。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政治变革,百家争鸣,思想荟萃,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中华文明群星闪烁。

崛起于黄河中游的秦朝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修筑万里长城,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完成中华国体的基本构架,对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建立的大汉王朝,开疆拓土,屯垦河套,镇守雄关,金戈铁马,征战大漠,奠定了古代中国的辽阔疆域,进一步巩固扩大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

隋朝的建立,结束魏晋南北朝300 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国家重归统一,开皇盛世“资储遍于天下”,开凿大运河为我国古代水运写下辉煌篇章。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国土辽阔,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气象万千,把中国推向封建社会新的高峰。宋朝时期,经济发展,科技昌盛,文化灿烂,创下一代东京梦华。

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黄河文明,比草原文明和渔猎文明具有先进性和早熟性,拥有众多人类文明领先的发现和发明。最早的月食记录,最早种植谷和水稻,最早饲养家禽,最早用十进位记数法,最早生产漆器等,都显示了早期黄河文明的成熟与发达。黄河文明进入发展和兴盛时期,科技长期位居人类文明前列,创立了磁学、声学、数学、光学、力学、地学、医学、药学、建筑学等学科,并得到极大的发展。肇始于黄河流域的“四大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华5000 多年文明史中,黄河两岸上演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场景,涌现出众多代表人类文明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流传下来许多中华民族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神州大地历朝历代政治不断变革,国家权力不断更替,也多次出现南北割据分裂状态,但中华民族统一进取的历史潮流,一如黄河奔腾巨浪,浩荡向前,不可阻挡。

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国史

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水利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盛衰和政权兴亡。川流不息的黄河水,有力支撑了历代经济社会发展。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地区粮食丰裕,国力强盛,为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汉武帝时期修建白渠,发展关中平原灌溉,巩固了都城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也为北征匈奴提供了物质保障。唐朝时期,黄河流域先后修建和改建引汾灌区、成国渠,农田灌溉面积猛增。粮食丰收,物产富饶,有力巩固了唐王朝统治地位。北宋熙宁年间,大力发展引黄淤灌,许多盐碱不毛之地变成肥沃良田,成为卓有成效的富国裕民之举。

漕运兴,国运兴。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黄河漕运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的重要命脉。战国时期开挖的鸿沟水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大大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对于全国经济地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汉建都长安,开凿渭河漕渠,修建大型粮仓,黄河航运成为大汉王朝经济的主动脉。

隋唐时期,先后开凿疏浚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形成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南至江浙,北抵涿郡,长达2700 多千米的隋唐大运河。北宋年间,以汴河为中心,上接黄河,下通淮河、长江,长达数千里的水运交通网,成为宋王朝重要的立国之基。

历史上,黄河在哺育中华民族成长的同时,洪水频繁泛滥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北达天津,南抵江淮,黄淮海大平原留下了洪水肆虐的印记。

中国历朝历代都把治理黄河水患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无数先贤和广大劳动人民为之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探索。从春秋时期齐桓公主持签订黄河堤防盟约,到秦始皇“夷通川防”统一修筑黄河大堤;从汉武帝亲率文武百官堵塞黄河决口,到东汉王景治河安流数百年;从北宋朝堂围绕黄河治理长达60 多年的激烈论战,到元代贾鲁治河留下的功过恩怨;从明代潘季驯等治河良臣殚精竭虑治黄河保漕运,到清代朝廷把治理黄河作为国策刻在金銮殿柱子上……黄河安澜始终是中华儿女的深切期望。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经过70 多年治理开发和大规模建设,古老黄河发生沧桑巨变,彻底扭转了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黄河岁岁安澜,宝贵水资源得到开发利用,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国史。

黄河小浪底

黄河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黄河孕育滋养的黄河文化,具有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博大精深、内涵丰厚、交融汇流、多源一体、治水安邦、家国同构等内涵特征,彰显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尤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千万年来,黄河九曲十八弯、奔腾不息,塑造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凝聚着中华民族深沉而坚韧的精神追求。从上古时代开始,面对黄河大洪水的重大自然灾害,中华先人以治水的积极进取态度,在与洪水搏斗中,凝成了中华民族不惧艰险、敢于斗争的坚强意志。

传承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夏朝初期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到逐步发展为国家政治体系,几千年来,黄河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以身许国,前赴后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忠诚爱国的精神内涵。

坚守黄河文化熔铸的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千万年来,中华儿女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不断启发生存智慧,汲取创造灵感,陶冶民族品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黄河文化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成为维系中华文脉、凝聚社会力量、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

注重黄河文化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发展模式。在几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作为主体核心,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地域文化,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中心,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中华文化体系。黄河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融合于中华民族的价值结构,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思维方式,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秉承黄河文化蕴含的对外开放特质。黄河奔腾入海,黄蓝相拥的河口尾闾形态,给予了中华民族对外开放,世界文明互鉴,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升华自我的深刻启示。

历史上,丝绸之路作为著名的商业、文化、外交之路,穿越黄河流域的重要地区,在中外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包容、开放、互助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使不同文化重组融合,突破各自局限。

一条泱泱大河,一部中华春秋。千百年来,九曲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坚韧品格,孕育了中华儿女发明创造的智慧灵性,形成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厚的黄河文化。历史的沉淀使黄河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蕴含着深邃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对于构筑文化自信坚实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中华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