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结构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3-11-09 11:26郝兆杰黄亚歌韩聪孙仲娜
数字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胜任修正专家

郝兆杰 黄亚歌 韩聪 孙仲娜

(1.河南大学 a.教育学部;b.外语教研部,河南 开封 475001;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问题的提出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是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快信息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将建立“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推动教育数字转型的重要方向。智慧教学环境功能的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智慧教学胜任力。在本研究中,智慧教学胜任力是指教师在智慧环境中从事教学活动所需具备的素质能力特征,是教师知识、技能、个人特征、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总体体现。

围绕智慧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能力,业界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国内,祝智庭等人[1]参照TPACK 思维框架,指出智慧环境中教师应具有先进理念、数据素养、终身学习能力等能力特征。杨鑫等人[2]从“设计问题逻辑,构建情境背景,适时对话评价,实现适恰干预”等维度构建教师的智慧教学能力框架等。在国外,学者通常用“教育技术能力”“数字能力”来表征该能力范畴,如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在《教育者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将教师的角色概括为学习者、领导者、合作者、设计者、促进者、分析师等[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注重数字教育战略,强调未来教师专业发展要注重数字能力——在数字世界中的学习技能、工作技能及社交技能等[4]。

胜任力是一种指向具体职业、领域、岗位或情景的关键性、高级别的能力,具有综合性、竞争性、必备性[5]。构建不同行业、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可为员工自我发展、绩效评估、选聘与培训提供参考[6]。教师胜任力模型亦具备此种功能,不少学者围绕其展开研究。如郝兆杰等人[7]构建了高校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胜任力模型,于杨等人[8]构建了新工科教师胜任力模型。对于智慧教学胜任力的研究成果不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赵忠君等人[9]构建的包括5 个一级指标、15 项教师胜任要素的智慧教学胜任力模型。从模型构建的方法来看,常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专家小组讨论法、情境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德尔斐法等。

综上可知,现有关于智慧环境下教师能力的研究,要么从宏观层面分析教师能力向度,要么从中观角度讨论教师角色转变,实践价值更强的微观层面的教师能力结构研究并不多见。虽有学者构建了智慧环境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但胜任力因子的完备性、分类的合理性、模型的稳定性、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均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将本应包括智慧教学设计、智慧教学环境使用、智慧教学课堂实施、智慧教学评价、智慧教学反思的智慧教学能力分解成“智慧环境使用与构建、教学组织、评价与反馈、教学提升”4 个一级指标,且与“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同级并列,层级分类不够清晰;把“智慧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组织”的二级指标,与“个性化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评价能力”等其他二级指标并列,降低了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全局性、系统性的统御作用;把“专业知识水平”放在“教学组织”下作为二级指标,归类的合理性值得商榷,同时也导致该胜任力模型对教师专业知识、智慧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的体现不够。另外,“个性化教学能力”与“智慧课堂教学能力”的边界是否清晰,老师是否需要具备“构建智慧学习平台”的能力等也值得商讨;在方法层面,综合运用行为事件法、扎根理论构建智慧教学胜任力,整体尚可,但缺乏对模型稳定性的进一步验证等。为此,我们开展了本项研究,力图构建一个更为清晰、合理、稳定的智慧教学胜任力模型。

二、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结构模型初步构建及修订

(一) 智慧教学胜任力模型初建

以“教师胜任力”“教学胜任力”“胜任力模型”并含“高校”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中的中文核心期刊、CSSCI 期刊论文及硕博论文数据库中检索,剔除研究综述类、现状调查类及高校领导胜任力、辅导员胜任力等文献后,共得到有效文献26 篇。在通读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数据分析软件,共析出一级节点16 个;经过探究、挖掘节点的概念内涵,再进行归纳、剔除内容重复或意义交叉的编码,萃取出频率高于3 的子节点60 个。通过对一级节点和子节点进行主轴编码,共得到5 个主范畴和25 个子范畴。如表1 所示。

表1 高校教师传统教学胜任力节点要素

以“教师胜任力”或“教学胜任力”并含“信息化”“智慧教育”“智慧”等为主题词,基于与上文相同的数据库检索源,共得到有效论文7 篇。基于同样的编码分析,剔除掉与传统教学胜任力节点要素具有相同或意义相近的指标,结合智慧教育特征进行编码分析,通过主轴编码,最终得到3 个主范畴和15 个子范畴,如表2 所示(见下页)。

将表1 和表2 的节点要素相融合,融合后的一级指标为人格特质、知识素养、态度与价值观、信息素养、智慧教学能力;经剔除重复节点、合并相近节点,最终形成包含三级指标体系的智慧教学胜任力初步模型。

(二)专家调研及模型修订

为了确保模型结构科学合理,研究运用德尔斐法开展专家咨询,借助专家智慧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修订。

1.专家咨询问卷的编制

基于“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初始模型”,编制专家咨询问卷。问卷设计 “合适”“建议修改”“建议删除”3 级评判选项,赋分依次为3、2、1;设置“修改意见”模块,便于征集专家的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

2.咨询专家的确定

咨询专家对模型的科学性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的咨询专家包括3 类:教师能力研究专家、智慧教学研究专家、智慧教学实践专家。教师能力研究专家、智慧教学研究专家分别指在教学能力领域和智慧教学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者,智慧教学实践专家指智慧教学效果优秀的一线教师。前两类专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并依据其学术影响进行确定;第三类专家选择在H 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在智慧教学环境中进行)上获得省级特等奖的一线教师。最终确定20 名专家,分布在河南、江西、江苏、山东、上海、吉林等不同省(直辖市)。

3.咨询问卷的发放

咨询共进行两轮。第一轮通过微信、电子邮箱等方式发放20 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6 份,3 类专家人数依次为7、6、3。基于第一轮专家意见,通过增、删、改,对原有模型指标进行调整,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咨询问卷面向第一轮反馈专家发放,共发放16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 份,3 类专家人数依次为5、5、3。积极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专家对被咨询领域的态度,达到50%以上方可作为分析依据[10]。经统计,本研究中两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0%(16/20)、81.3%(13/16),专家反馈可作为研究分析的重要依据。

4.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均值(M)、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被用来检验研究项目各项数据的集中程度,其中,M值越高,表明专家认同程度愈高,反之则愈低;SD、CV值越低,表明专家一致性越高、意见越集中,反之则愈低。本研究设置M≥2.7(3 分量表的90%等级值)为指标保留的参考标准,介于2.4 ~2.7 之间则“修改”,小于2.4则“删除”;对于CV值的处理方法是:小于0.25 则保留,介于0.25 ~0.3 之间则“修改”,大于0.3 则“删除”。在此标准下,结合专家文字意见综合研判指标去留。

(1)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统计第一轮专家意见可知,在18 项二级指标中,11 项符合保留标准,6 项处于修改区间,1 项(智慧教学融合能力,2.37)未达到2.4;在其变异系数中,有1项(教学组织调控能力,0.258)略高于修改标准值,1项(智慧教学课程融合能力,0.303)高于删除值。对于三级指标,有23 项均值高于保留标准,21 项均值处在修改区间,1 项(设备维护,2.38)未达到2.4;在其变异系数中,1 项(设备维护,0.338)高于删除值,5 项介于修改区间,其中,3 项(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课堂领导力,均为0.299)明显高于修改标准,2 项(综合性评价、0.253,营造课堂氛围、 0.258)略微高于修改标准。

综合统计指标和专家反馈意见,做出如下修订:

对于人格特质,二级指标统计值处于修改区间,三级指标则可保留。但有5 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认为“二级指标中的自我特质与人际特质,其概念与解释性要素描述过于抽象,不够具体,需要更为具体的词汇进行表述”,三级指标中“意志力”的描述性解释亦不够明确。受此启发,立足人格特质旨在表征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核心特征的设定意图,将一级指标“人格特质”改为“智慧教师特质”,以使此指标更具象化,并结合智慧教学和21 世纪技能重新确立其二级、三级指标[11-12]。

对于知识素养,二级指标“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其对应的三级指标均须修改完善。专家反馈意见为“科学与人文素养这一术语过于泛化,与智慧教学耦合度不高,建议修改或删除”;另有专家认为“教育知识”的表述不够合理,建议改为“教育学知识”。最为关键的是,有3 名专家认为知识素养类别的划分缺乏依据。综合考虑专家意见,将知识素养改为“智慧教学知识”,并依据TPACK 教师能力框架,将二级指标改为“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育教学知识”,三级指标亦相应修改。

对于态度与价值观,专家主要用文字反馈意见或建议,具体包括“创新精神是否属于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智慧教学是否有直接关系?进取意识是否包含职业态度?成就是指学生成绩还是指教师个人职业成就?”等。综合考虑专家意见,将该指标并入“智慧教师特质”,重新进行规划。

对于信息素养,专家指出,“当前5 个二级指标的分类标准不够统一”“三级指标‘设备维护’不应是教师必备能力,设备维护应由信息化办公室或供应厂商来负责”“智能设备窄化了智慧教育环境中设备使用的内涵”“信息管理不是教师必备的胜任力”等。综合考虑专家意见,结合“信息素养”对智慧教学的基础性、独特性支撑作用,将其并入“智慧教师特质”,并修改、删减相应指标。

对于智慧教学能力,从得分统计来看,有3 项二级指标达到保留标准,1 项需修改,1 项需删除。专家意见主要包括:“智慧教学设计能力的三级指标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关注”,“自我监控、自我反思与该维度的其他3 项指标不在一个层面上”,“智慧教学实施、智慧教学组织调控能力和课程融合能力同属实施范畴,建议整合为一个维度”。除此之外,专家还认为,“指标过于琐细,建议减少指标数量,提高抽象概括程度”,指标的“智慧性”特征不够明显,与一般性教学能力区分不大,应体现“智慧”特征等。综合专家意见,笔者重新修订了本模块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命名为“智慧教学能力”,二级指标分为“智慧教学设计能力、智慧教学实施能力、智慧教学评价能力”,三级指标亦相应修改。

(2)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统计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可知,在二级指标中,除去“职业生活”略低于2.7,其余均高于保留参考标准。结合“职业生活这一表述不具备学术性”等专家文字意见,将其修改为“职业素养”,同时亦采纳专家建议,将“学习与创新”改为“批判与合作”。对于三级指标,虽有5 项指标未达到2.7,但已非常接近保留标准值。结合各指标项的CV值(均小于0.25)可以研判,经过第一轮修正,专家对模型整体认可度高,且意见集中。为便于后续检验修正,特为三级指标进行编码。

三、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模型检验与修正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回收

为进一步提升模型的稳定性,设计“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结构模型调查问卷”,基于调研数据进行模型检验与修正。问卷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基本信息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学科门类、最高学历、教龄、使用经验、培训建议等;主体内容部分共26 项,各题项与模型三级指标一致。调查对象为具有较高智慧教学能力的高校老师(被选拔参加H 省省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人员)。问卷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31 份,有效问卷数/题项=131/26 ≥5,符合数据分析标准。

(二)信效度检验

1.问卷效度检验

问卷效度检验包括两部分:数据是否适合开展因子分析、提取的因子解释力能否可接受。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131 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抽样适合性检验KMO值、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显著度分别为0.882 和0.000,表明数据满足开展因子分析的标准;提取的6 个因子经旋转后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0.986%,大于60%,表明因子解释力可接受。

2.问卷信度检验

为检验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利用SPSS 实施信度检验。经检验,总问卷、智慧教学知识、智慧教学能力、智慧教师特质的Cronbachα 信度系数分别为0.927、0.839、0.886、0.745,均大于0.7,说明各维度量表具有较好信度。

(三)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1.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将根据专家意见和调查问卷修正后的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模型转换为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在该模型中,外因潜在变量3 项,观察变量26 项。外因潜在变量包含智慧教学知识、智慧教学能力、智慧教师特质,其中,智慧教学知识构面包含6 个观察变量,智慧教学能力构面包含12 个观察变量,智慧教师特质构面包含8 个观察变量。

2.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后,需进行拟合度检验,即通过对模型求解以估计模型的各项参数。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从数据拟合度指数看,χ2/df、RMSEA分别为1.573 和0.066,符合模型适配标准,但SRMR、TLI、CFI未达标准值。综合研判可知,初始假设模型内在质量整体良好,但个别变量契合度略差,需要进行模型修正。

表3 拟合度检验结果值

3.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模型共进行4 次修正。第一次修正和调整的依据,是分析各观察变量的因子载荷量,小于0.5 则考虑删除。第二、三、四次模型修正和调整则依据结构方程软件Mplus 分析后所预设的修改指标进行。本研究设置Mplus 修正指标的卡方值变化量(M.I.)为10,即修正指标的卡方值变化量大于10 才会呈现出来,呈现结果如表4 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每次修正后重新分析数据时,Mplus 会更新待修正指标,表4 为每次修正后待修正指标的集合。

表4 修正后卡方值变化量>10 的待修正指标

第一次修正时删除XC2、XC4两项观察变量,删除后,χ2降为419.203;χ2/df=1.684<3;RMSEA=0.072<0.08,有所升高,但仍满足适配标准;而SRMR、TLI、CFI仍未达到适配标准值,需进一步修正。第二次修正时删除JY3、XK3,卡方值降低为335.687;χ2/df有所降低;RMSEA 符合标准;SRMR(0.053)趋近于标准值;TLI、CFI分别为0.865、0.879,有所上升,仍未达到适配标准值。第三次修正时删除PJ3,χ2、χ2/df、RMSEA均符合适配标准,且呈下降趋势;SRMR降为0.047,符合标准;TLI、CFI分别上升为0.871、0.886,趋近于标准值。第四次修正时删除SJ4,χ2、χ2/df、RMSEA均符合适配标准,且呈下降趋势;SRMR相比第三次修正,符合适配标准且维持不变;TLI的值上升为0.911,符合适配标准;CFI的值上升为0.899,已非常趋近适配标准值。四次修正参数估计值如表5(见下页)所示。结合四次修正,最终确定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结构模型。

表5 四次修正参数估计值

(四)修正后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模型

修正后的智慧教育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模型共包含3 项一级指标、8 项二级指标、20 项三级指标,如表6 所示(见下页)。

表6 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模型

与赵忠君等人[9]的研究相比,本模型从“知识、能力、特质”三个一级指标构建的智慧教学胜任力指标体系,更契合教学能力结构习惯和认知习惯,要素层级及逻辑更为合理、清晰,构成及呈现方式亦简洁、明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胜任力层级逻辑欠合理、超越应用层抬高智慧教学门槛(智慧学习平台构建能力)、胜任力命名欠规范”等问题。

四、 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提升路径

智慧教学胜任力模型提供了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发展与评估框架,智慧教学能力提升则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从智慧环境建设、教师培训、制度设计3 个方面一体化构建其提升路径。

(一)扩大覆盖率:以智慧教室的数量提升带动教师应用群体

教学基础设施是实施智慧教学的物质基础。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建有智慧教室,但只有极少数高校实现了教室100%智慧化改造升级,大多数高校智慧教室建设数量多为几间到几十间不等,覆盖率相对较低。因数量有限,作为稀缺资源的智慧教室要么作为教学竞赛、教师培训、观摩课等专项教室,要么需要预约申请,较难像传统教室那样便捷地使用,导致能够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常态化授课的老师占比常不足5%。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9.2%的老师认为“智慧教室数量少,预约难”是影响使用的首要因素, “智慧教室的数量与学校教师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衡”“智慧教室使用人员范围小”等是智慧教育推进中必须直面的问题[13]。

根据创新推广理论可知,“早期采纳者”占比只有达到 5%~15%后,技术的采纳过程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扩大教师应用群体覆盖面将会正向影响教师智慧教学能力提升。因此,高校应以“新基建”为契机,加大对现有教学环境的升级改造,扩大智慧教室的覆盖率,提高教师的应用机会和便捷度,以物质基础的改善带动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提升。智慧教学环境升级改造可结合学校财政投入情况,本着节约、实用、前瞻的原则,实施“硬智慧环境”和“软智慧环境”两套方案。“硬智慧环境”是指通过对教室设施的实体化改造,以前瞻性思维引入智能分析、语音识别、表情识别、人机互动等技术。此类建设方案适合经费相对充裕的高校。“软智慧环境”是指在原来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通过安装智慧化教学工具、引入智慧教育资源等方式部分地实现教学的“智慧性”。此种建设方案以软件、工具、资源的功能性替代“硬件设施”,可弥补学校经费不足之短板,亦可作为过渡,引导教师逐步掌握智慧化工具,为智慧教学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二)优化培训:构建“精准诊断、夯实认知、优化考核、螺旋提升”的培训体系

智慧教学环境功能有效发挥的底层逻辑是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应将智慧环境建设与教师智慧教学能力提升联动发展,采取诸多措施及时弥补教师能力短板。其一,精准诊断,靶向设计。基于智慧教学胜任力模型研制诊断工具,培训之前开展诊断,精准把脉智慧教学能力短板,厘定培训需求,锚定培训重点,分层分类、精准设计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其二,明辨“智慧”,夯实认知。智慧教学知识是智慧教学胜任力的基础,针对智慧教育语境中对“智慧”的多元理解及认知争议,培训时须以“‘器’‘道’双用、 ‘技’‘教’合流,运用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培育生命智慧”等智慧教育观为认知起点,帮助教师重塑对“智慧”的认知,以纠偏技术立场,回归智慧教育的本质[14]。其三,优化考核,促进“转换”。除采用专家引领、学员实操、案例展示、教学观摩等培训方式,突破传统理论讲座式培训之外,还应该优化培训考核体系,以智慧教学设计、智慧工具应用、智慧教学实录、智慧教学评价设计方案等作为培训绩效评估依据,引导参训者从“概念认知”向“实践应用”转换。另外,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实现团体进步,因此,应鼓励教师组建“实践共同体”,在群体实践中切实提升智慧教学能力[15]。其四,迭代优化,螺旋提升。教师智慧教学胜任力体系内容丰富,再加上智慧教学环境不断升级改造,因此,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绝非一场报告、一次培训所能解决的,需要迭代优化培训方案,反复、持续、多次地开展培训,促进教师智慧教学能力螺旋提升。

(三)制度牵引:一体化设置智慧教学工程项目

制度改革是撬动高等教育改革最有效的杠杆。除精准提升教师智慧能力之外,还需要改革制度体系来激励教师开展持续化的、高质量的智慧教学实践。因此,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含校级教学管理部门)而言,一体化设置智慧教学工程项目就必不可少,如设立智慧教学技能竞赛、智慧教学案例设计大赛、智慧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智慧课程建设、智慧教学荣誉体系、智慧教学团队、智慧教学实验项目等,通过一体化设计智慧教学工程项目,引导教师聚焦智慧教学,实现教学手段升级,不断提升智慧教学的深度与效度,达成“转识成智”的人才培养愿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胜任修正专家
Some new thoughts of definitions of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 Based on Miall's paper(1985)
致谢审稿专家
修正这一天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合同解释、合同补充与合同修正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软件修正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