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血证论》中白头翁的应用

2023-11-10 18:34陈美艳李茂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8期
关键词:血证唐氏白头翁

陈美艳 李茂生 曾 霖

1.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3.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0

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其药用价值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白头翁,味苦,温,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1]现多认为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医家认为《本经》言其苦温为误传,如清代医家张璐《本经逢原》道:“白头翁,《本经》言苦温者,传写之误也。其治温疟狂易寒热等症,皆少阳、阳明热邪固结之病,结散则积血去而腹痛止矣。”[2]世人认为白头翁为“治痢之专药”,现多用于治疗痢疾、阴痒肿痛等。然而唐容川读百家之言,写下《血证论》,在书中对白头翁的应用有其独特的见解,从其质轻如厥阴肝经入手,用之治疗便血、痢疾、厥冷等,拓展临床应用,对现代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学习价值。笔者研读该书,收获颇多,现总结如下。

1 适用病证

1.1 肝经血热之便血 唐容川认为便血有属于肝经血热者,多用白头翁汤,《血证论·便血》曰:“然肝风动血,宜得仲景白头翁之意,以清火消风较有力量,或四物汤合白头翁汤兼补其血。”[3]81五脏六腑为整体,肝为血海,肝热迫血妄行,下循肠腑,血外溢而成便血,故用白头翁汤清火凉血,使血归于常道,血火同治,体现其“火为血之魄,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之血火同源的思想。

1.2 肝经湿热、肝火亢盛之痢疾 唐氏在《血证论》中详细阐述了痢疾的治法,承仲景治“热痢、产后下痢”之法,他认为痢疾中红痢多为血分病,在《伤寒论浅注补正》谓痢证“皆属厥阴经”,因“厥阴肝经主风气,风火交煽,血化为脓,而肝又主疏泄,疏泄之利太过,则迫注下利”,又“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肝木内寄相火,血足则能济火,火平则能生血,如火太旺,则逼血妄行”[4],故多从平肝疏肝降火等入手,体现了其从肝论治血证的理论。书中道:“仲景治产后血痢,取白头翁平木熄风”[3]30,所以唐氏认为“达木火之郁,宜小柴胡去半夏加当归、白芍,白头翁或四物汤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黄柏、龙胆草、黄芩、柴胡、桑寄生。肝风不扇则火熄,钩藤、青蒿、白头翁、柴胡、桑寄生皆清风之品。”[3]86强调白头翁在治疗痢疾中平肝、疏肝、祛风、降火中的重要作用。

1.3 肝气郁结之厥冷 唐容川认为“审其阳陷于内而不出者,白头翁汤以清达之”[3]127,四肢厥冷为阳气内陷不得升,阳气不达四末,郁而化热者,可用白头翁汤清热疏肝,有四逆散之意,但用白头翁汤者,多为血气同病,阳气郁于血分偏多。阳气虚脱者,不宜用白头翁。

2 白头翁功效

2.1 清热利湿 白头翁清热利湿功效在《伤寒论》中早已论述:“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5]《血证论》遵仲景之法,曰:“朱丹溪谓湿热蒸灼,气血为粘腻,用黄连解毒汤,即是仲景白头翁汤意也。此类最多,然必有热证之实据。”[3]88唐氏指出运用白头翁汤必见实热之症,用其清热解毒。唐氏在《本草问答》中进一步言其“但其味苦,是治热风之妙药”[6]52,白头翁苦寒,可清热解毒利湿,可用于治疗湿热之痢疾、便血。明代《本草汇言》亦载白头翁可“解湿毒”[7],进一步佐证其清热利湿之功效。这也是现代医家所认同的,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需注意虚寒证者慎用白头翁,以免苦寒败胃,伤及阳气,加重病情。

2.2 清肝凉血 现代多认为白头翁归胃、大肠经,然清末代医家黄元御在《长沙药解》谓其“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8],唐容川则在《血证论》中甚为赞同,认为白头翁清肝、疏肝、平肝。唐氏认为,“肝藏血,即一切血证一总不外理肝也”,“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3]18,用白头翁清肝凉血,折其木火以使血行归于常道。所以记载“达木火之郁,宜小柴胡去半夏加当归、白芍,白头翁”,以单药用之,或以白头翁汤加减用之。更称白头翁汤中“秦皮、白头翁以凉达肝木”“白头翁汤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枳壳、槟榔、柴胡、麦芽、当归、白芍、甘草治之”[3]89,以清肝调肺,肝肺并治疗痢证。张锡纯认为唐容川用白头翁甚为得手,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其性寒凉,其味苦而兼涩,凉血之中大有固脱之力”[9],又明代医家倪朱谟在《本草汇言》言白头翁“凉血消瘀,解湿毒之药”[7],故白头翁凉血不留瘀,瘀血不留而新血得生,甚合乎血证之疗法。《神农本草经》载其“逐血止痛”,可见白头翁可凉血止血而不留瘀,故白头翁为清肝凉血之佳品。

2.3 平肝熄风 唐容川在《本草问答》记载:“白头翁无风独摇,有风不动,色白有毛,凡毛皆得风气,又采于秋月,得金木交合之气,故能息风……仲景治产后中风,及痢疾后重者,是取其熄风火、达肝阳也。”“与天麻同知,其皆风木条达之气。”认为白头翁与天麻作用相似,可平肝熄风,为定风之品,甚和肝性。前有《日华子本草》亦云其“治一切风气”[10]。在《血证论》中认为:“肝风不扇则火熄,钩藤、青蒿、白头翁、柴胡、桑寄生皆清风之品。”“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如无白头翁,则择柴胡、青蒿、白薇代之,桑寄生得风气而生,代白头翁更佳。”[3]81,把白头翁和天麻、钩藤、桑寄生、柴胡、青蒿等看成熄风祛风之药,从中可以看出白头翁可祛内外之风,为平肝熄风之良药。

2.4 疏肝散郁 白头翁质轻,轻者易上浮,肝者,风木之脏,内藏相火,喜条达,故《黄帝内经》曰“木郁达之”。唐容川善用白头翁疏肝散郁结,谓之“升浮之品”。唐氏在滑氏补肝散中方解道“欲其气之疏达者,则用柴胡、白头翁”[3]187,用之治疗肝火扰心之不寐。唐氏在养肝柔肝方中加白头翁疏利肝中郁火,以适肝木之性。清代医家陈士铎著《本草新编》言:“白头翁,味苦,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11]民国医家张山雷在《本草正义》更言:“白头翁味微苦而淡,气清质轻……为升散肠胃郁火之良药。”[12]唐氏认为:“第仲景升发邪气,兼清其热,而喻则辛温升散,未能两面俱到。即如仲景白头翁汤,亦取白头翁能升达其气,知开提疏发,为治下迫后重之良方。”在《本草问答》中进一步指出“白头翁所以治下痢后重者,升散郁结故也”[6]26“从肺金以达风木之气,使木不侮土者也,故功在升举后重而止痢疾”[6]27,白头翁是治疗下利之良药,与其散郁结密切相关。综上,白头翁可升可降,升则达肝气,降则散胃肠郁火,以升为主。

3 现代医家发挥

现代医家虽多用白头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亦可见于肾系疾病,如泌尿系感染、肾小球肾炎,或妇科疾病,如崩漏,瘙痒等[13]。但也不拘泥于此用法,发挥其应用,如国医大师张志远用白头翁汤加减治疗崩漏以凉血止血治其标,取白头翁清热凉血,祛瘀生新,且其用量达30~50 g[14];张霞[15]用白头翁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姚荷生[16]认为白头翁“善入血分而息肝风,熄风凉血为长”,活用白头翁汤治疗癃闭、淋证等;亦有医家用白头翁汤治疗云雾移睛[17]、过敏性紫癜[18]、眩晕[19]等。笔者曾有幸于全国名老中医王孟庸教授门下学习,王孟庸教授多用白头翁配伍秦皮,或单用于其他方剂治疗失眠,认为其散郁火、清湿热,使阴阳调和,颇有疗效。可以看出现代医家活用白头翁汤与唐氏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抵取其入厥阴肝经,可清肝经之血热、宁肝经离经之血,息肝经之风。

4 讨论

现代临床多用白头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大都认为其归胃、大肠经,殊不知其质轻,轻者上浮,可散郁火,亦入足厥阴肝经,因此唐容川独辟蹊径,不拘泥于传统观点,在治疗血证中巧用之,他认为“一切血证总不外理肝也”[3]86,故血证多从肝论治,而白头翁甚合血证之治法大纲。前有叶天士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20]而唐氏认为白头翁得金木之性,道:“白头翁一茎向上,四面细叶,茎高尺许,通体白芒,其叶上下皆白茎也,花微香而味微苦,乃草中秉金性者,能无风独摇,以其秉金性之刚也。”[21]取类比象,取白头翁之肝经血热、肝郁化热、肝风内动等功效治疗便血、痢疾、厥冷、不寐等血证。在白头翁运用中,以白头翁汤化裁运用为多。唐氏在治疗血证时,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法则,而白头翁多在“止血、消瘀、宁血”中发挥作用,因其降泄之性,而无直接“补血”之效。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降火而有固涩之力,故可止血;涩血而不留邪,凉血散瘀即为消瘀之义;质轻有风不动可疏肝散郁、平肝熄风以宁离经之血。

5 小结

综上,在白头翁的运用中,不应局限于其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唐容川先生取其质清、秉金木之性,用之清肝凉血、平肝熄风、疏肝散郁等,发挥其临床应用,医者可揣摩其中奥妙,学之、用之于肝胆湿热、肝风内动等证。

猜你喜欢
血证唐氏白头翁
白头翁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气血亏虚型血证的处理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唐氏综合征患者发生白血病的风险升高的原因
唐氏综合征是因为“拷贝”走样了
唐氏综合征患者发生白血病的风险升高的原因
血证的概念辨析*
想改名的白头翁
白头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