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高年级明辨性阅读思维的培养

2023-11-11 15:55郑洁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维培养小学高年级

郑洁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明辨性阅读;思维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在真实语言情境的建构中实现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语言运用为基础,随着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明辨性都会得到提升。《礼记·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要做到“明辨”,首先需要具备明辨性思维能力。明辨性思维是通过怀疑、分析、推断、反思的思考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乎理性地分析论证等,强调思辨精神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提炼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并整合为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强调在具体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明辨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状态,使其超越感性,走向理性认知与表达。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

为掌握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明辨性阅读的现状,我们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校学生大多来自父母在外打工或父母务农的家庭。我们从五、六年级随机选取了两个班共257 名学生参与调查,分别从“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与生活”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阅读目的”设3 个选项,“阅读与生活”设2 个选项,这两个方面的题型为单选题;“阅读方式”设8 个选项,可多选。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在“阅读目的”方面,选择“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的占比为73%;选择“为了应付考试”和“为明辨是非,成熟心智”的占比分别为13%和14%。可见,多数学生是从知识的角度认识阅读目的的。

在“阅读方式”方面,8 个选项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有不同看法,但不想去探究”,占比为69%;其次是“停留在了解内容和摘抄词句”,占比为63%;再其次是“学生阅读后不能对整本书进行反思”和“能够对整本书进行反思并与他人分享”,各占比38%。选择最少的是“对文本中的见解没有不同看法”,占比为13%;次少的是“有不同看法,并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占比为18%。选择“能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证明自己想法”的学生占比37%;选择“能反思但不分享感受”的学生占比29%。对“阅读方式”的8个选项占比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生的阅读表现出“浅阅读”的现象,不少学生仅限于掌握字词句,停留在“知道是什么”;其次,多数学生对阅读内容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于“为什么”缺乏探究意识;最后,在阅读交流上,仅有约1/3的学生愿意把自己的反思分享给别人,表明阅读互动较弱。

在“阅读与生活”方面,选择“阅读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指导作用”的学生超过“阅读对自己的生活有指导作用”。明辨性阅读方法指导不够,学生无所适从;学生读后反思的习惯没有养成,无法挖掘书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如何破解低效阅读的难题呢?笔者认为,可通过建构明辨性阅读支架以及“五步五动”策略培养学生的明辨性阅读思维。

二、构建明辨性阅读思维培养支架

明辨性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语言和行动体现出来。师生明辨性思维阅读成果,可以通过阅读辩论会、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以及教师的优秀案例与教学视频等展现出来。明辨性阅读成果的展示,不仅能使明辨思维形象化,还能激励师生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具体做法包括鉴、辩、练。

第一,鉴。可以开展以明辨性阅读为主题的研修活动,针对明辨性阅读文本的搜集与推荐,对比其存在的不同看法,如对如何提取重要信息验证观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明辨性阅读等进行交流,总结明辨性阅读对学生深度学习的作用。搜集相关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课例,教师相互借鉴,使明辨性阅读教学全覆盖。

第二,辩。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辩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质疑、思辨,并结合学习与生活进行创新性表达。如电子书出现后,很多学生喜欢阅读,甚至沉溺于电子书,不读纸质书。教师可组织辩论,启发学生思考:是讀纸质书好还是读电子书好?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练。科学设计读书笔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读书笔记的形式包括:书海泛舟、书海徜徉和书海拾贝。

书海泛舟,趣味推荐。教师根据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中的推荐书目,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初读整本书时从书名、作者、目录和内容简介中提取相关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书海徜徉,读中质疑。教师指导学生在初读时感知,摘抄佳句、妙段,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积累沉淀;再读时浅感悟,有理有据地提出质疑,能写下收获、反思。

书海拾贝,反思解疑。学生读完整本书后感悟质疑,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如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对鲁滨逊的认识有所改观,产生了新的体会。以前,我认为他只是一个盲目冒险的人。他本可以按照父亲的安排,过一种平静而优裕的生活,但他做事情从来不考虑后果,做了别的选择。通过文本细读,我发现他其实非常细心,做事考虑周全。比如,他选址十分慎重,既考虑天气,也考虑自然环境,防止人兽侵袭;他运用做水手时学到的知识,巧妙地与大自然做斗争;他心灵手巧、做事缜密、敢于实践,这是他敢于冒险的资本,也是他的生存法则。我们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做到心思缜密,不能盲目冒险。”可见,学生对故事的主人公有了新的认识,也将阅读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

三、明辨性阅读思维培养的“五步五动”教学策略

没有思维参与的阅读是不可想象的,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唤醒学生的思维。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真正地“走进”书本,并带着思考“走出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将每周二中午定为大阅读时间,把整块的时间交给学生;把阅读课分为阅读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鉴赏课、阅读交流课四种类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究出“五步五动”的阅读教学策略,并在每种阅读教学的课型中进行渗透。“五步”即看题猜疑、阅读初识、课堂答疑、阅读求证、反思总结;“五动”即动心——阅读思考提出问题,动手——查阅资料求证,动脑——形成自己的观点,动口——创新性表达,动笔——总结反思。

1. 阅读推荐课:激之兴趣

阅读推荐课重在激发学生明辨性思维的欲望,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想象能力。具体可分为趣味引路、感知猜疑、读中质疑、反思解疑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视频,再一次激发学生阅读这本书的欲望。这些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必须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

如教学《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时,教学目标为:一是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古老的文明,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传承中华文化经典;二是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内容及特点,学习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基本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三是对比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展开教学:第一,从书名出发,带着学生了解两本书的基本信息,激发阅读兴趣。第二,走进整本书时,教师先抓亮点,使推荐更具说服力;再抓作品,带领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理解内容,进而借助目录找到两本书中的一些共同点,如突出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等。至此,学生对这两本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三,学习整本书的阅读策略。在这一环节,学生知道了用关键词总结人物形象特点,能够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实现了读有所思。第四,在初步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思考:同样是神话故事,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两本书的异同点吗?这一类问题能激发学生阅读思辨的欲望。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资料,得出自己的认识,从不同角度求同存异,初步养成明辨性思维。

2. 阅读指导课:授之以渔

明辨性思维阅读指导课重思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明辨性思维的方法,培养其质疑精神和求证能力,梳理观点,辨别是非,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具體而言,可分为观点思辨、咬文嚼字、挑起矛盾等。阅读指导课遵循“把阅读带给学生”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思维方法:

观点思辨,即对文本原有观点进行思辨。例如,教学《书戴嵩画牛》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一句时,教师提问:这句话如果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是否成立?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针对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咬文嚼字,即在文本关键处咬文嚼字。例如,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学生质疑,文中的司马光能“持”着一块石头把大缸砸破吗?到底是持石击瓮还是抱石击瓮呢?这一问题是具备思辨性的,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展现思维的全过程。这样不仅巧妙地落实了阅读课方法的指导,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挑起矛盾,即挑起文本和生活之间的矛盾。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见到的烟明明是白烟,诗中怎么变成了“紫烟”? 抓住矛盾处,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3. 阅读鉴赏课:润之以悟

传统阅读强调感悟、体验、品味、咀嚼、沉浸等,阅读文本时不仅应关注字里行间的感性色彩,还应对其进行理性反思。明辨性思维阅读鉴赏课重明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提高其鉴赏能力和明辨能力。具体可分为对话文本、联系现实、提出观点、对比辩证四个方面。

如阅读《水浒传》整本书时,可引导学生对武松性格进行全面、辩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时,可以先从复习《景阳冈》导入,让学生在默读文本后感受武松不同的特点:勇敢,好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学生摆出观点,并根据文中的语句辩一辩,说出自己的依据。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整本书,找出《水浒传》中还讲了武松哪些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又看到了怎样的武松。如《醉打蒋门神》中的武松敢爱敢恨,敢做敢当;《血溅鸳鸯楼》中的武松尽管曾被人利用,但能从自我迷失中醒悟过来,一步步克服自己的弱点,逐渐走向成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朗读、批注、讨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体悟武松性格的多样性,深入理解武松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看、读、说、想”等环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阅读策略的教授,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感悟人物特点,品悟情节,最终通过讨论武松的性格特点,使学生懂得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人物和事物。武松的身上既体现出其作为“英雄”不同于常人的“神性”,又有作为凡人怯懦和恐惧的人性。这种神性和人性的交织,使武松打虎的艺术魅力远超于李逵沂岭杀四虎的壮举。学生在阅读鉴赏课中通过分析、讨论、对比、辩证等方式提升思维能力。

4. 阅读交流课:导之以用

明辨性阅读提倡质疑、探究和求证,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说或写的形式进行表达,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使其思维更具条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从而培养其理性思考的能力。具体可分为寻找切入点、求同存异、创新表达、指导生活等方面。

如教学《童年》时,可先让学生用颜色形容自己的童年,并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是什么颜色?再梳理一张事件表,与同伴交流:在阿廖沙的印象中,这些事分别可以用什么颜色表示,并说明理由,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学会用颜色架构文本。每一种颜色的背后,都是学生对故事情节的个性化理解。最后师生围绕阿廖沙被外祖父毒打这一故事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样一个人为何有多重性格特点?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自己的童年,让学生明白:现实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无奈和残酷的一面,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交流课上,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交流阅读感受,分享读书的快乐;可以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故事情节;可以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绘本、读书小报等;还可撰写读后感,表达感受。

有一定积累和经验的小学高年级阅读可以上升为分析、评价和创新等高阶思维阅读,要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其阅读兴趣。以明辨性思维解读文本,需要突破自我的局限,多方吸纳别人的观点与看法,兼容并包。学生在阅读中要不断反思质疑,换位思考,不断求证,提升明辨性阅读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思维培养小学高年级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浅谈网络环境下中学图书馆的创新管理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探究
数学习题讲练中学生思维培养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