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行业:存量市场竞争

2023-11-11 15:55方力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38期
关键词:东鹏建陶陶瓷砖

方力

随着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工作告一段落,瓷砖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逐一浮出水面。

从业绩表现来看,瓷砖行业上市公司东鹏控股、蒙娜丽莎、科达制造、道氏技术表现不一。

10月24日晚间,东鹏控股发布2023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7.31亿元,同比增长13.35%;实现归母净利润6.29亿元,同比增长224.64%。

东鹏控股表示,“公司充分发挥品牌渠道优势,深耕零售优势渠道和优质工程,努力提升全价值链效率和效能,精益运营、降本增效。”

蒙娜丽莎10月26日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约45.45亿元,同比减少3.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3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约3.69亿元,公司已经实现扭亏为盈。

科达制造发布的2023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0.28亿元,同比减少17.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19亿元,同比减少43.92%。

道氏技术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约53.55亿元,同比增加1.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755万元,同比减少118.26%;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05元,同比减少119.23%。

从业绩来看,科达制造和道氏技术业绩有所下滑,而东鹏控股和蒙娜丽莎两家陶瓷行业的头部企业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两家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与2023年的涨价息息相关。

对陶瓷企业而言,2022年是艰难的一年,原料、能源及燃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对陶企的成本端形成了更大的压力。

自5月下旬以来,众多瓷砖企业接连宣布提高价格。

5月23日,宏宇集团旗下的宏陶发布了《关于部分产品调价的通知》,称将于6月1日起,对部分产品、瓷片全系列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调升5%,其他产品届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5月26-28日,新明珠集团、蒙娜丽莎、马可波罗等企业分别接连发布《调价通知》,决定从2022年6月1日起,对部分产品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调升3%-6%。

6月6日,东鹏控股瓷砖事业部发布调价通知,决定自2022年6月21日起,东鹏瓷砖事业部部分产品价格上调3%-10%不等。

此次涨价主要是应对天然气、煤炭及原料等成本价格大幅上涨。

陶瓷砖行业上游原材料包括高岭土、长石、釉面材料等,以及燃料供应、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瓷砖下游主要为房地产、装饰装修市场。

2022年下半年以来,陶瓷生产所需的陶土、色釉料、包装材料等价格出现较大涨幅。

以陶瓷墨水、色釉料生产常用的原材料金属如铝、锌、钴、镍、锡、锑、氧化钕、氧化镨、金属镨等为例,2021年年末和2022年上半年末的价格相较2020年年末增长了13%-170%不等。

数据显示,2022年5月,锡价、钴价、镍价分别为27.38万元/吨、44.94万元/吨、22.56万元/吨,比2020年年末分别增长80.25%、64.8%和75.76%,氧化钕、氧化镨和金属镨价格较2020年年末增长89.03%、170.92%和118.26%。

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与2019年基数相比,2020年和2021年天然气消费价格年均增速为9%-10%,处于中高速增长合理区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5月下旬,流通领域液化天然气(LNG)均价为7148.6元/吨,折算约为5.11元/平方米,仍处高位。

在成本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各大陶瓷企业纷纷提价以应对成本上涨。

瓷砖广泛应用于住宅、商场、酒店、写字楼、大型场馆及市政工程等建筑装饰装修,从需求端来看,陶瓷砖下游主要为房地产、装饰装修市场,其中住宅是陶瓷砖的主要下游应用场景,占到瓷砖需求的近6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住宅投资100646亿元,下降9.5%;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

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及部分房地产企业公开债务违约、国际局势复杂、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建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告别过去高速发展的时代,已进入存量甚至缩量的激烈竞争时代。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建陶卫浴市场规模达到4976.46亿元的历史峰值水平。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调控的加强以及外墙砖市场涂料类产品替代效应的强化,国内建陶卫浴市场规模下滑态势明显。2021年,中国建陶卫浴市场规模为3486.5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约为3258.6亿元,其中卫生陶瓷市场份额占比19.2%,建筑陶瓷市场份额为80.8%。

不仅仅市场规模有所缩减,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建筑陶瓷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1026家,当年有22家退出市场。过去的2021-2022两年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减少115家,生产线减少275条,减幅9.96%;瓷砖年产能由2020年的123.20亿平方米增长至125.56亿平方米,增幅1.91%。2022年,全国瓷砖产量为73.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2.74%。

从目前来看,自2016年达到峰值后,瓷砖行业依然处于存量甚至是缩量的市场竞争阶段,此次的集体性涨价更多是应对短期的成本上涨。从长期来看,在存量的市场之中,价格竞争依然不可避免。

自2010年起,中国瓷砖产量保持高速发展,到2014年,全国瓷砖产量突破100亿平方米,并在后续三年保持百亿平方米产量;此后建筑陶瓷市场步入成熟期,产量回落后逐渐趋于平稳。

根据《中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年鉴(2021版)》的统计,2021年全国陶瓷砖总产量81.74亿平方米,相对2020年84.74亿平方米的产量下降3.54%。

从产能角度来看,数据显示,2021年马克波罗、帝欧家居、蒙娜丽莎和东鹏控股陶瓷砖产量占全国陶瓷砖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4%、1.71%、1.97%和1.46%,但还处于非常分散的阶段。

行业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产量却不断上升,陶瓷行业的集中度在明显上升。

2022年第六届全国陶瓷砖产能调查显示,全国瓷砖总产能从2020年的123.2亿平方米增长至125.6亿平方米,产能增加1.91%。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统計:2022年,全国陶瓷砖实际产量约7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5%,产能利用率约为73%。企业家数量的减少、产能的增加以及相对较低的产能利用率,预示着行业的产量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瓷砖品类的不断推新和升级,行业内瓷砖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抛光砖、瓷片、仿古砖、外墙砖等品类生产线及产能逐步快速萎缩,岩板、大板、中板等品类生产线不断增加。

从需求端来看,在消费升级、渠道变革的影响下,建陶行业整体供应链、销售链发生激烈变化,建陶企业的营销战略不断升级、产品迭代速度增快,存量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目前陶瓷砖行业形成三个梯队的竞争格局:第一梯队的企业位于金字塔的塔尖,数量较少,这类企业具备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如马克波罗、蒙娜丽莎、东鹏控股和帝欧家居等;第二梯队及第三梯队集中了多数的企业,其中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和渠道、技术落后,同时市场竞争力较差。

由于行业高度分散化及集中度较低的格局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随着国内经济的好转,陶瓷砖行业的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趋势。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马可波罗、东鹏控股、蒙娜丽莎和帝欧家居4家国内建筑陶瓷龙头合计营收的市场占有率仅为9%。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产量的进一步集中,瓷砖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东鹏建陶陶瓷砖
数字经济背景下大湾区建陶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东鹏控股业绩爆雷:保营收埋恶果
我国陶瓷砖行业发展与质量分析研究
陶瓷砖质量检验检测方案分析与探讨
一种白釉与陶瓷砖及陶瓷砖制备方法
一种透光陶瓷砖用底浆及其制备方法
东鹏登陆CCTV—1《大国品牌养成记》
东鹏瓷砖提出2018年冲刺100亿
山东淄川建陶产区首评十大知名品牌
山东淄川:建陶产量江北魁首 全国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