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动物习语及英译策略研究

2023-11-13 04:38吴梦娟
名家名作 2023年19期
关键词:习语英译隐喻

吴梦娟

一、引言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思维方式。Lakoff 和Johnson 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修辞学观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性思维能力是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解抽象事物时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隐喻是一座桥梁,将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用已有的认识去熟悉未知的事物。而动物习语就是借助隐喻的认知手段,通过动物的一些行为特征来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特征和行为,构建“人是动物”的概念隐喻。

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言中大量的动物词汇具有丰富、形象的隐喻意义。当然,英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词汇,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或者宗教信仰使中外在理解与使用动物习语上存在不同之处。动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行为特征等常被用来隐喻性描述人类的特征和行为,可以使表达更委婉、隐晦,从而间接地表达赞美、嘲笑、讽刺、诅咒等态度。如人们用“吠犬不咬人”形容一个看起来很凶猛但可能不会伤害你的人,与英语中A barking dog never bite 相对应。因此,对动物习语的隐喻形成及暗含的意义进行充分了解,使汉语动物习语在翻译上更加精确,避免在中外交流中产生误解。

二、理论基础

(一)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最早是由拉科夫和约翰逊在他们的著作《我们生活的隐喻》中提出的,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隐喻思维基于我们与世界互动获得的经验,通过两个域之间的相似,将源域中的特征元素映射到目标域中,以此理解较为抽象、复杂的概念。概念隐喻具有体验性。在描述抽象事物时, 隐喻思维能帮助人们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通过人类已知和熟悉的经验来理解和体验未知和抽象的事物 (孙毅,2010)。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概念域之间的交流, 且抽象概念的生成机制是隐喻映射。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动物习语凸显出“人是动物”的概念隐喻,属于实体概念隐喻。实体隐喻理解上更加容易,动物的属性较容易被人类掌握和理解,可以被人类作为源域,投射到描述人的身心特征上。

(二)动物隐喻

人们总结了在劳动实践中相对稳定的语言单位的结构和意义,我们称之为习语。习语包括固定的成语、谚语、典故、俚语等。汉语中含有大量和动物相关的习语,涉及诸多动物,反映了人类的丰富经验与认知空间,具有具体且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两种古老的语言,充斥着大量的动物习语。由于对动物认知上的不同,使英汉动物习语在表意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增加了英译的难度。

动物隐喻是指人们将动物拥有的属性通过隐喻的方式映射到人类的概念域中。映射的源域就是,人类已知的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行为动作;而目标域指被用来构建的,与人类这个概念域相关的认知模式。动物隐喻在语言表达上很常见。例如,用动物来形容人,就形成了Man is animal 的隐喻。动物与人类的复杂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它在构建人类概念、理解人类行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动物隐喻中的映射

隐喻是基于源域与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系统性映射,即将源域的基本结构概念映射到目标域上, 通过前者来理解后者。隐喻映射受“恒定原则”制约, 是凸显目标域典型特征的单向、部分的映射,映射过程只能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 且不会改变两者本身的内在图式结构 。以下就源域(动物域)向目标域(人类域)的映射进行分析。

1.基于外在形态形似的映射

动物的外在特征是人类可以直观了解的,当人们将动物的外形特点通过映射的方式反映到对人类的认知上时,人类便被赋予了动物的外在形象。通过部分代替整体的方式,形成了“人是动物”的隐喻。例如,虎是百兽之王,外形彪悍、力大威猛,所以虎的隐含喻义就含有强壮、雄壮、威武等,汉语里有“虎背熊腰”“虎虎生威”“狐假虎威”等词语。人们将老虎威严的外形特征映射到作为目标域的“人”身上,并以此物理相似性为基础来构建隐喻。“虎虎生威”就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有着像老虎一样令人敬畏的气势。

2.基于生活习性、个性特征相似性的映射

除了可以用动物的外形来隐喻人类之外,还有基于动物生活习性的映射。众所周知,老虎主要生活在森林,喜欢独居,被誉为“森林之王”。所以,以生活习性相似为基础的隐喻映射,就产生了如“一山不容二虎”“放虎归山”等习语。还有,狼本性贪婪、凶残,喜欢争斗,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凶狠、有野心,例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等。还有很多与动物的生活习性、个性特征相关的隐喻映射,如狐狸的狡猾、多疑;猪的肮脏、贪吃;蛇的阴险、冷酷等。

3.基于情感相似性的映射

对于动物,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在不同的文化中,态度也会差异很大。在中国,对于拥有美好象征意义的动物,如凤凰、龙来说,常会用来形容对他人的喜爱、期盼、祝愿等;对于像老鼠、乌鸦、狐狸等经常具有贬义色彩的动物来说,人们则给予讨厌、痛恨的态度。中国自古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成语,用来祝愿子女以后能够有很好的未来(黄春,2021)。“龙”是权力的象征,“凤”象征着祥瑞、安和,皆寓意美好。像喜欢偷吃粮食的老鼠,常被用来表达肮脏、丑陋、邪恶的行为,如偷盗。如“贼眉鼠眼”“鼠窜狗盗”“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因人们憎恨偷盗行为,所以常被用来表示对小偷的厌恶与鄙夷。

三、翻译目的论及原则

1971 年,德国翻译家赖斯提出译者应把译本的功能特征放在首要地位。1978 年,弗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首次提出翻译行为是以翻译目的为准则,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文本的真正目的和功能(邹缘,廖根福,2021)。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目的原则是翻译过程中的首要原则,翻译是以交际为目的的行为,其交际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强调译文的“贴切”不仅是“对等”。译者应根据原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文化和特征。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具有可读性和读者可接受性。忠实原则强调目的语译文应该与源语言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文化内涵保持一致,并且忠实于原作者,可将译文的翻译目的与原作者的意图进行适当调和。

四、翻译目的论下的动物习语英译策略

在中英动物习语中,动物喻体与其所表达的喻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具体包括:形同意同、形同意不同、形不同意同。本文主要侧重汉语动物习语在翻译时的策略,使其翻译既忠于原文表达的内容,也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所以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原则,探究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帮助译出动物习语中蕴含的隐喻意义。以下阐述具体的翻译方法。

(一)喻体相同,喻意相同

中英两种语言对同一意象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同的认识, 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基本对等,也就是说同一种动物意象具有相同的指示意义。对于译者来说,这类动物习语的翻译相对容易。在目的论忠实原则的指导下,目标语译文应该与源语言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文化内涵保持一致,基本采用直译法或逐词翻译法,以传达汉语动物习语要表达的意思。例如,狐狸在狩猎时, 经常会通过伪装受伤或者同伴相争来麻痹猎物使其掉以轻心, 并突然袭击猎物的要害部位,所以,人们常用“诡计多端”“狡猾善变”来形容狐狸的本性。在中英文化中,人们都认同狐狸具有狡猾、善变的习性。如:“老奸巨猾:as sly as fox”,用狐狸狡诈的特点来形容奸诈狡猾的人。西方文化中“老鼠”常指卑鄙之人,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中文也常用老鼠来形容胆小怯懦、常行偷盗之事的人。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翻译为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用来表达人们对老鼠厌恶、痛恨的态度。

(二)喻体相同,喻意不同

此类习语的产生源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或生活习惯的不同,使中英文化对于同一动物的认识存在偏差。译者需要在翻译时着重理解彼此蕴含的文化差异,使用异化加归化的翻译策略达到翻译目的,采取意译或者增减、注释或转换等方法,将二者的不同之处清晰地表达出来。例如,汉语习语“龙凤呈祥”,“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皇帝”“权力”的象征, 是神圣的、高贵的,而在英语中,“龙”是凶暴的,带有贬义。所以,英译时可以直接采用意译的方法,直接表达龙和凤象征着“好运”的隐喻意义。关于“狗”这一动物形象,中英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汉语动物习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常带有贬义色彩,如“鸡犬不宁”“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人眼中,狗是人类的亲密朋友,代表着好运、忠诚,与之相关的表达大多表现出对狗的喜爱,如:“top dog”指领导人,“old dog”指行家,“lucky dog”指幸运儿。采用直译的话,很可能使读者不理解原文真正的意思。所以,为了准确达到此类习语的交际功能以及使译文更具连贯性,对于汉语动物习语英译时需要在理解源语言文化中动物的隐喻意义之后,再决定采用意译还是释译等方法。

(三)喻体不同,但喻意相同

除了上述理解动物隐喻的两种方式之外,第三种就是喻体虽然不同,但背后蕴含的喻意是一致的。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时需要考虑不同的动物可能象征着相同的意义。根据目的原则,考虑到原文的交际目的,多采取归化译法:以译语文化为中心,注重译文的通顺、流畅,指出“译者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即偏向目的语(赵晓燕,2016)。所以,译者应考虑目标语读者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遵循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翻译时可采用意译法、改译法等翻译方法,通过动物本体之间的转换,实现隐喻意义的传递。如:中国的动物习语“杀鸡取卵”就是采用了归化翻译的方法,将其译为“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寓意为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在西方“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来源于《伊索寓言》中的一则故事,但对于中国人来说,鸡蛋是最常见的,所以,在英译时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而是采用转译法,将“鸡”翻译成“goose”,“滑如泥鳅”翻译成 as slippery as an eel ,“呆若木鸡”翻译成as dull as a goose,“气壮如牛”翻译成as strong as a horse,“胆小如鼠”翻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吴二红,2014)。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动物习语中存在的隐喻映射,即通过将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人们对动物的态度映射到人类身上,来表达赞美、祝愿、讨厌、厌恶等隐含义。“人类是动物”的概念隐喻将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实现了动物习语中隐喻的认知功能。动物在中英文化认知上的异同,给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通过深度分析习语中隐喻映射的类型:相同的动物对应相同的喻意、相同的动物对应不同的喻意、不同的动物对应相同的喻意,探究了习语翻译时的策略。基于翻译目的论,本文对不同映射下的动物习语给出对应的英译策略,如直译法、意译法、加注释、转换法等,希望在符合交际目的的情况下,采用最合适的策略传递汉语动物习语背后的隐喻意义,使译文能够准确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目的。

猜你喜欢
习语英译隐喻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