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11-13 02:17
英语教师 2023年16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课外研究生

陈 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研究生教育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幅提高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的活跃度,加快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教育部考试中心“外语测评现状及能力需求调查”项目组对14 个省份77 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师生认为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其次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生阶段英语能力培养目标不是单一的,应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学术英语能力应作为该阶段的培养重点(吴莎、张文霞、郭茜2018)。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加速融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既要重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又要着眼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育,即“语言(Language)+学术(Academic)”能力(简称“L+A”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如何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如何有效提升学术交流能力成为研究生英语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研究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

总体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开设学术交流英语类课程比重不大。无论是“985 工程”高校、“211 工程”高校,还是其他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差异都不大。目前开设的课程中“综合英语”占比较大,课程内容仍以公共英语(EGP)为主,而学术英语类课程的比重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本科阶段英语课程一般只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后续很少有或根本没有英语课程,这就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缺乏持续性和衔接性,很容易与研究生阶段英语课程脱节;二是受研究生招生考试影响,现有研究生招生统考仍以公共英语为主,不考查听、说能力,导致高校和学生对听说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重视不够。

基于以上原因,研究生阶段开设学术交流英语类课程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受教学课时所限,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公共英语教学上,无法兼顾以学术交流英语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一些高校教师表示虽然学校将写英语论文和作学术报告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较弱,相关课程对学生而言往往要求过高,面向研究生新生还是主要通过开设综合英语、听说课程来提高其基本技能(吴莎、张文霞、郭茜2018)。

(二)教学方法

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实际教学中,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主,将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难句和篇章阅读,教师和学生使用英语互动的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很难获得足够的讨论、发言机会,运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受限。因此,学生的语言输出、语言实践及语言综合应用不足,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生英语教学是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而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模式导致研究生语言技能发展不平衡,因为其教学主角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缺乏思考和互动,导致英语学习兴趣低(刘黎、罗振敏、姚海燕,等2019)。

当前国内真实语言交流环境不足,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与外国学者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很难满足国际高端学术人才培养需求。

二、研究生英语教学对策与方法

针对英语教学面临的上述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基于慕课(MOOC)的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引起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以慕课为代表的线上学习可以极大地弥补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使教师在线下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可以有效组织翻转课堂,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即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帮助学生通过有效交流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

结合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基于“L+A”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即以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为目标,“线上学习+课堂翻转+课外应用”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旨在探索一条既能满足国际化科学人才培养需要,又能提高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新途径。

三、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依据“线上学习+课堂翻转+课外应用”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从课堂教学设计、网络资源建设、课外实践平台进行整体设计,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实施指导和基本框架(见下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

1.教学目标设计

明确以学术交流能力为重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以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并举提升为培养目标。线上学习以英语语言知识、基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课堂翻转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术交流能力为主要目标;课外应用通过“模拟国际学术论坛”培养学生在科学创新活动中熟练运用语言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

(1)线上学习内容。

线上学习主要以问题为导向,给学生布置任务,以慕课或微课等形式将课程预习内容、学习辅助资源呈现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包括课文背景知识、词汇学习、相关练习题等,供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通过慕课完成基础内容学习,通过线上测试和小组合作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同时为课堂翻转教学储备知识,扫清障碍,提前思考。

(2)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侧重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答疑和延伸讨论,开展以所学专业为主要内容的学术交流及思辨性学习。线下教学以医学内容为依托,涉及医学领域最基本、最为人关注的方方面面,如医生世界、新发与再现疾病、疾病防治、替代医学、健康生活、生命与医学、医患关系、生物医学伦理、医学教育和医疗体制等,基于培养学术英语听说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其国际化视野、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和军事职业素养,使他们达到运用英语表达知识、交流文化的更高要求,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针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需要,课堂教学注重精讲多练,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机会;针对学术语言共性及其使用的语境,以输出驱动、项目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式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创新思维、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听力方面,以涵盖医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视听训练为主;在口语方面,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如回答问题、对话、讨论、辩论、命题演讲等,保证教学实施流程中语言输入丰富、准确,输出活动形式多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可以运用语言解决实际的专业发展问题。模拟国际学术论坛是将science 与language 进行紧密结合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和研究兴趣自由组合,每组4—6 人,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后,与专业导师(一般是研究生自己的导师)共同商定研究主题(project),然后搜索研读文献,形成一篇综述在论坛上进行全英文汇报。论坛由陈述(presentation)和问答(question&answer)两个部分组成。陈述部分由各组用英语进行7 分钟陈述,即在研读一篇本专业领域前沿文章的基础上,对所选领域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和创新见解。问答部分由专业导师和英语教师针对陈述内容进行提问,学员用英语回答,时间为5 分钟。模拟国际学术论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英语交流和专业发展平台,为学生研读医学文献、开启科学思维、走上学术研究之路搭建了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选题,并由医学专业教师和外语教研室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方面进行共同辅导。这不仅使语言学习有了内在驱动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学生可以此促进自己的文献阅读、写作及学术交流),而且增强了语言教学的师生互动性和跨学科交流,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有益的补充,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3.教学方法设计

采取“分层施教、分类指导、情景交互、学用一体”教学策略,实施线上线下相混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

(1)分层次教学。

按照入学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B 两个层次,为英语基础较好的A 层次学生提供“学术写作”“国际会议发言”等课程,提高用英语授课的比例,增加英语学术讲座;为基础较弱的B 层次学生提供“综合英语”课程、听说课程,有的放矢地帮助其提升亟须提高的能力。

(2)翻转教学。

课前通过慕课或微课等线上学习方式完成课文预习,扫清基础知识障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线上学习以教学资源共享、知识拓展为主,侧重自我学习和探索式学习;课中以翻转课堂为主,以面授、答疑、讨论为主,进行重难点讲解、知识点答疑和拓展讨论,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课后利用本科生国际学术论坛、各类英语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语言实践,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任务型教学法。

课程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和应用,掌握真实和有意义的语言。教学过程分为Pre-task、While-task、Post-task 三个环节。Pre-task 是知识铺垫环节,也是任务准备环节,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回顾性学习,扫清完成下一步任务的语言障碍。While-task 是达成语言学习任务环节,通过对典型语境的学习,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Post-task 是能力拓展及评估环节,通过设计仿真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前两个环节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通过讨论与合作完成任务,最后由教师点评。

(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及实践平台建设

依托外语智慧语言室、虚拟语言实验室和听说自主学习中心等外语教学平台,引进国内外优秀慕课和先进教学软件,在“线上学习+课堂翻转+课外应用”学习模式指引下,研究生英语教学不仅要构建起有效的课堂面授教学,还应建设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搭建课外综合应用实践平台。线上学习平台是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的前提条件。通过遴选优质慕课、制作微课、引进APP 学习软件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基础实现灵活的碎片化学习。课外语言实践平台是学生提升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通过举办研究生模拟国际学术论坛等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结合自身学术需求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和语言实践。

(三)考核评价方式研究

总体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成绩相结合(见下图)。具体考核评价方式根据线上、线下和课外实践活动而有所不同,包括慕课线上测试、课堂笔试和口试及实践活动总结报告等形式。针对研究生对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需求,在考试内容中应加强对学术英语能力的考查,尝试将学术文献阅读、听讲座记笔记、写总结摘要等能力纳入考查内容(吴莎、张文霞、郭茜2018)。

(四)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向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对研究生英语课程现状、“L+A”能力培养、学生实际需求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

专家咨询和深度访谈。以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制订研究策略与研究框架,分类收集相关文献材料,确定基本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与英语教学专家、教育管理专家深度访谈的方式,拟定研究生英语课程教改模式。

教学实践与研讨。以所在学校2020 级研究生为教学对象,按照拟订的课程模式进行为期1 年的教学实践和跟踪研究,记录分析数据,并进行适时教学调整,不断完善“L+A”能力培养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校际交流与合作,采取观摩交流、研讨会等形式与国内高等院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探索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教学效果与主要特色

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实践,基于“L+A”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步解决了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课时不足、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不够、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相互脱节的问题。基于“L+A”能力培养的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特色明显。本项目研究改变了过去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以通识教育(公共英语)为主的课程教学理念,将公共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研究生英语教学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突显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特点。(2)教学模式创新。与一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同,该模式除了线上线下外,还增加了“课外应用”教学实践环节,将语言学习(输入)与语言运用(输出)紧密结合,使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基于“L+A”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综合素质、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朝着“语言+学术”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课外研究生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小满课外班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的“课外老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