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3-11-13 03:45陈树敏方少亮黄江康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罗 亮,陈树敏,方少亮,黄江康,李 莎,林 珠

(1.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广东广州 510033;2.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广州 510033)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对宇宙本源、物质本质、生命本性等方面的探索呈现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确定的发展趋势,科学研究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深度拓展,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在基础研究上加强战略部署,科技竞争不断向前推进[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在科技、经济、社会和国防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而我国基础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同时,已有研究指出,我国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也未形成稳健的基础研究体系[2]。为推进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早在1984 年,原国家计委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各省区市竞相启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一批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服务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3]。针对广东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突出问题,省重点实验室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谋划布局。在借鉴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以及部分省区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做法的基础上,主要以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21 年度有关报告数据为依据,系统梳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围绕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评估考核、全过程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今后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1 国内外实验室建设特点

1.1 使命定位

美国国家实验室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善、规模最大的国家科研体系之一[4]。美国自1946年首家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ANL)建成以来,截至2018 年年底,共有42 家国家实验室处于正常资助状态,是美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4]。美国国家实验室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在任务驱动下从事于前沿基础研究、竞争前的战略高技术、重要公益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与转移,在保障美国国家安全、保持美国技术领先、维护美国工业竞争力、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

我国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经历了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6]。国家实验室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基础平台,是集突破、引领、平台特点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推进学科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发挥原始创新能力的先导和带动作用[7]。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省实验室为补充,构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承担着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大、最紧迫、最核心的战略使命,成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6]。

1.2 人力资本

美国国家实验室一般拥有丰富的顶尖人力资本。以美国能源部的17 家国家实验室为例,实验室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涵盖几乎所有类型的研究群体,有全职员工、联合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博士后,也有访问科学家等,平均每家实验室拥有3 720 名全职人员,而全职人数的中位数为2 421人[8]。其中拥有全职人数最少的是埃姆斯实验室(Ames Laboratory),有300 人;全职人数最多的是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有12 783 人[8]。

截至2021 年年底,我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33家,平均每家实验室的人数规模为145 人[7],其中平均固定人员为90 人[8]。通过梳理部分省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发现,在建设条件上对人数规模有着不同要求,例如,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要求固定人员数量在40 人以上[9],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要求固定研究人员数量不少于 30 人[10]。

1.3 核心设施

美国国家实验室一般都具有强大的自主研发的大型科研装置及独特设施,借助世界一流的“利器”开展前沿探索,铸就了一大批国际前沿性科学研究成果,同时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例如,阿贡国家实验室拥有先进光子源、阿贡领导力计算设施、阿贡串列直线加速器系统等,这些都是阿贡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强磁场国家实验室建立了涵盖了多种大型科研设施的各类型用户项目计划[8]。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用房较为集中,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高效运转并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先进仪器设备。通过梳理部分省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发现,在建设条件上对硬件条件有所差异,如上海市要求实验室面积须在1 000 m2以上[9];浙江省要求科研场地面积在2 000 m2以上,科研仪器设备原值在2 000 万元以上[11];湖北省要求实验室场地面积在1 000 m2以上,科研仪器总价值(原值)在1 000 万元以上[10]。

1.4 经费投入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事长期性、战略性、公共性、敏感性的研究领域,科研经费来自联邦财政的非竞争性直接拨款占科研总经费的98%以上,并实行预算管理[12]。充足的联邦财政支持保障了美国国家实验室深入、系统、有效地开展创新研究工作。同时,联邦政府的经费资助正逐步向若干重要的国家实验室集中[4]。

我国国家实验室实行国家主建、部门共建、依托单位支持的经费保障机制。我国中央财政自2008年开始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同时实行以5 年为周期的定期考核评估机制,在开放运行、自主创新研究、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给予稳定支持[13],营造潜心研究、摒弃浮躁、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超过70%的经费来源于国家专项与省部级项目,其中学科类、企业类、省部共建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的国家专项经费占实验室经费来源的比例分别为61.3%、48.9%和40.0%[12]。

1.5 绩效评估

美国国家实验室须根据美国于1993 年颁布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每年制订年度绩效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与部门财政预算挂钩,这种长效的评价机制使得国家实验室的资源配置得以优化,管理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支撑了美国国家安全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政府从巨额投入中获得回报[14]。同时,美国国家实验室采取大项目制的运作方式,按照战略计划框架有序推进联邦部委及国家的重大战略项目,通过对比绩效目标和年度绩效指标来衡量战略目标进度。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改革和完善评价机制,坚持破除“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强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类评价机制,统筹解决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知识共享与产权保护的矛盾,着力营造有益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1]。科技部[15]实行5 年一周期考核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整改、不通过4 个等级,其中评估结果为优秀、良好以及整改后通过(视为良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获得经费保障。在科技部[16-18]开展的2016、2017、2018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中,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合计分别为88%(生物和医药领域)、87.5%(信息领域)、90.63%(工程与材料领域)。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实行3 年一周期考核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整改、不通过5 个等级,其中评估结果为优秀、良好的省重点实验室,给予相应的开放运行和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19]。2020 年,江苏省对73 家省重点实验室组织评估考核,评估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整改、不通过的比例分别为15.07%、61.64%、15.07%、5.48%、2.74%[20],其中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合计为76.71%。上海市实行5 年一周期考核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3 个等级,其中评估结果为优秀、良好的,按照后补助方式给予经费支持[9]。2020、2021、202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1-23]分别对26 家生物医药领域、25 家信息领域、19 家工程与制造领域的市级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与良好的比例合计分别均在80%至85%之间。

1.6 协同创新

美国国家实验室由 5 至10 个左右的学科协同合作,为了避免研究任务的重复和低效,美国国土安全部与美国能源部通过设立国家实验室办公室等开展合作,打开了大型科研任务合作共赢的局面[8]。同时,美国国家实验室通过建立广泛的科技合作与资源共享网络体系,广泛汇聚国内外优势创新单元,主要联合美国的大学和其他国家的国立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并通过建立区域联合机构,构建面向全国的技术资源网络体系,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前形成快速的科研反应能力[24]。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批准立项主要是按照学科和领域进行划分,并推进学科交叉、综合集成工作。基于药物研发存在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周期长、成果转化率较低的特点,以促进药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宗旨,32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8 年联合成立了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25]。浙江省择优遴选具备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相近,或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等全链条特点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组建省实验室,联合开展前瞻性研究与协同攻关[26]。北京市开展“百家重点实验室进千家企业”系列对接活动,推进实验室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促成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7]。

2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

2.1 发展进程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是组织全省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载体,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推进高层次学术交流、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是研究科技前沿与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推进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28]。自1986 年启动建设第一家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广东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以科技兴粤和建设创新型广东为战略目标,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为运行机制,依托高水平科技人才,整合优质资源,突出优势学科,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储备[29]。根据截至2022 年3 月在建设和运行的省重点实验室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信息,全省已建设省重点实验室460 家,其中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295 家[30]。其中,2010 年以来,为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省内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至2022 年3 月全省已建成153 家;为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自2018 年起,主要面向粤东西北地区或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截至2022 年3 月全省已建成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共12 家(其中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法人单位建设的学科类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11家,依托企业法人单位建设的企业类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1 家),如图1 所示。

图1 截至2022 年3 月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与类型构成

广东省在吸收利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实验室体系建设,初步构建起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为支撑的,高水平、多层次、宽领域的实验室体系,其中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规模最大、研究领域覆盖最全,已成为国家和广东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区域分布

从省重点实验室的区域分布看,根据清单信息,截至2022 年3 月,珠三角9 市布局建设了413 家,数量排名前三的地区为广州(259 家)、深圳(72家)、佛山(32 家);粤东西北地区布局建设了47家,数量排名前三的地区为湛江(13 家)、汕头(10家)和清远、韶关(分别4 家),而汕尾和阳江分别仅建设1 家(见图2)[30]。此外,2018—2022 年,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73 家,21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均有新增,填补了汕尾、韶关、阳江、梅州、河源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的空白,其中深圳新增38 家,与5年前深圳建设省重点实验室(34 家)总数相当(见图3)[30]。这与广东省自2018 年以来设立12 家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有一定关联,各地市对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注重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图2 截至2022 年3 月广东省各地市已建省重点实验室数量

图3 2018—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新增省重点实验室数量

2.3 领域分布

由于省市共建类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为便于统计,对此类实验室进行归并:11 家学科类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纳入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统计,依托企业法人单位建设的1 家企业类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纳入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统计。通过归并,省重点实验室由学科类、企业类、省市共建类3 类调整为学科类、企业类两类。306 家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在支撑学科发展、聚焦重点研究方向、夯实科技创新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研究领域主要分布在医学、生物、信息领域,占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的65.03%,其中医学领域省重点实验室数量最多,达95 家,占31.05%(见图4)。154家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制造、信息、医药和材料领域,合计占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的77.92%,其中制造领域省重点实验室数量最多,达46 家,占29.87%(见图5)。

图4 学科类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按学科领域分布与占比

图5 企业类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按产业领域分布与占比

2.4 人员分布

根据429 家省重点实验室通过广东省实验室体系管理平台提交至广东省科技厅的2021 年度进展报告(以下简称“进展报告”)数据1),省重点实验室有工作人员29 551 人,其中固定人员20 301人(占比68.70%)、流动人员9 250 人(占比31.30%)。在固定人员中,正高级职称5 513 人(占比27.16%),副高级职称5 244 人(25.83%);博士学位10 531 人(占比51.87%),硕士学位4 570人(占比22.51%);实验室主任按学历层次划分,博士318 人、硕士61 人、本科48 人、专科2 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为88.34%,按年龄段划分,30~45 岁85 人、46~69 岁308 人、70 岁及以上4 人。省重点实验室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广开渠道、多措并举,积极创造条件引才聚才,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成为孕育科技将帅的摇篮,进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年底,已集聚各类高端创新人才(包括院士、国家杰青等)共计1 525人。

3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要建设成效

根据2019—2021 年度的进展报告数据2),2019—2021 年间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突破、成果转移转化以及人才引进及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共获得各类奖项1 849 项,其中国际级50 项、国家级188 项、省部级972 项;发表学术论文41 469 篇,其中SCI 收录31 745 篇、EI 收录1 820 篇;获得专利授权共18 412 件,其中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1 970 件;发布标准规范1 639 项,其中国际标准24 项、国家标准493 项、行业标准426 项3)。省重点实验室围绕“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为实现广东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支撑。

3.1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根据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2022年度广省重点实验室考评评估工作所获信息(以下简称“考评结果”),省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科学领域,通过实时重复的量子纠错技术延长了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首次超越盈亏平衡点,展示了量子纠错优势;在理论物理领域,提出了探测自旋陈数的理论,从实证角度破解了自旋陈数是否可以理论定义的难题;在材料科学领域,发现多种纳米材料在细胞内能够精准标靶特定生物分子,提出纳米精准分子靶向药物新机制;在地球科学领域,提出了东南亚多陆块拼贴与板块重建理论,发现了原特提斯南支大洋,再现了早古生代的增生造山过程。

3.2 面向国家和省重大需求,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行业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根据考评结果,省重点实验室在绿色环保领域,揭示出化石源碳在液相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中的机理作用,为能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通信导航领域,对于复杂电磁干扰环境和复杂城市接收环境提出了集成抗干扰力的芯片化解决方案,重点突破北斗高精度测量、高动态接收、多维抗干扰等系列关键技术,进一步推进北斗创新应用;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波浪能发电技术、小型分布式微网控制技术、蓄能系统与用户匹配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获得2019 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3.3 面向经济主战场,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着力突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和辐射带动地方产业发展,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努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根据考评结果,省重点实验室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攻克了百瓦级紫外皮秒纳秒激光器关键技术及系列智能制造装备,功率和寿命居国际领先水平;在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研发的高速存储芯片封装载板用高性能覆铜板,突破了新结构氰酸酯树脂设计开发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在前沿新材料领域,研发的系列3D 打印复合粉材和丝材的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口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0 多个国家和地区。

3.4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科技与社会民生有机融合,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根据考评结果,省重点实验室在新冠病毒防治科学领域,提出单人隔离、即时消杀的呼吸感控理论,在疫苗研发、新药创制、监测预警、基因测序、检验检测、计算资源提供、智能制造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眼科疾病防治领域,研发了人类晶状体再生技术,通过内源性干细胞再生治疗婴幼儿白内障,开辟再生医学新方向,被Nature Medicine评为“全球医学八大突破性进展”;在肿瘤防治领域,创新性提出肿瘤生态学说,发现肿瘤与局部微环境和宿主系统组织的内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在中医药领域,研发了扶正解毒颗粒,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疾病提供给了理论指导和对症中药。

4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综合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运行跟踪管理、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年度报告等情况分析,大部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良好,但也存在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建设布局不够合理,建设质量有待提升,运行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等方面。

4.1 建设布局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方面,广东省基础研究短板依然较为突出,缺乏重大原创成果,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数量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如何发挥省重点实验室在提升广东省基础研究水平上的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布局,引导和鼓励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从国家安全方面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在创新生态链重要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区域布局还有待进一步调整。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数量尽管已达到一定规模,截至2022 年3 月,实现21 个地级及以上市全覆盖,但集中程度高,珠三角地区主要建设在广州、深圳、佛山,合计建设363 家,占比78.91%[30]。另一方面,154 家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对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例如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激光与增材制造等领域布局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还比较少,需要增加相关产业领域的省重点实验室数量。此外,科技创新的范式革命方兴未艾,颠覆性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不断涌现[31],部分早期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不能满足国家和广东省的战略需求以及科学前沿需求,需进一步优化整合。

4.2 需求导向不够清晰,作用发挥不明显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需求导向不清晰,与广东省的部分重大科技规划、“广东强芯”工程、“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计划”、核心软件工程等重大工程对接还不够充分。广东省每年都在全领域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出现“小而散”现象,且在立项建设后,未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需求为省重点实验室配置重大任务,在省内高端芯片、集成电路、核心软件等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出现明显短板时,省重点实验室未能形成强大合力快速对接国家和广东省的重大需求。广东省的企业创新活力充足,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超过6.9 万家,连续7 年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6.7 万家,科技企业群体已经成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32]。为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需要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力,结合广东省发展的战略需求,培育发展企业类重点实验室。

4.3 分类不够精细,管理效果有待提高

现有学科类、企业类的省重点实验室是按照依托单位性质区分与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对接不够充分,不利于实施精准服务管理。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33-34]组织开展的有关立项和考评工作来看,学科类、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在建设立项条件、评估考核指标以及运行经费支持额度等方面不尽相同,其他方面基本一致,即建设期3 年期满由省科技厅组织验收,验收通过后进入运行期,每3 年参加一次考核评估,对评估等级为优秀、良好的省重点实验室给予运行经费支持。此外,根据2019—2021 年度的进展报告数据,在经费来源上,多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经费主要依靠各种来自不同领域和方向的竞争性项目,影响了科研沉淀和聚焦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而基础研究类重大原始创新通常是十年磨一剑,短期内获得成果回报的可能性很低,需要人财物力的长期持续投入,但很明显,广东省基础研究类省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方式、评估周期与其他类型实验室的“一刀切式”管理不够合理。因此,要对省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等,其分类方式决定了管理方式的不同。

4.4 交流合作不够深入,限制了科学研究的广度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秉持开放合作理念,通过访问学者、开放课题、共享大型科研仪器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丰富的科技合作交流,吸引和对接了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根据2019—2021 年度的进展报告数据,省重点实验室共组织召开大型学术会议(论坛)1 082 次,包括全球性会议128 次、双边性会议34 次、全国性会议560 次、区域性会议360 次,参会人数(含线上)达2 347 万人次,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但仍有部分实验存在一定的问题:少部分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未设立学术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成员均为本单位成员,未意识到设置开放课题的作用;部分省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效率较低,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已建省重点实验室未能组织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发挥更大效能。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在“药物先导物的发现—活性筛选和优化—药物安全性和成药性评价—临床前研究”等研制流程各阶段,如何集中各实验室和平台的特色和优势,打造药物研发完整的技术和产业链条,是下一步应考虑的问题。

4.5 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能满足部分实验室的高质量建设发展需求。一是财政稳定性经费投入不足。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阶段,省重点实验室获得省级财政一次性事前无偿资助经费,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300 万元/项,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100 万元/项,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100~200 万元/项,其中企业类、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要求所在地市财政资助强度不低于省级财政标准;建设期满3 年且验收通过后,纳入3 年为1 个周期的评估范围,评估结果为优秀、良好的实验室给予运行经费,资助学科类分别为450 万元/家、300 万元/家,均分3 年滚动支持;资助企业类分别为100 万元/家、50 万元/家,均为一次性拨付[35]。但广东省优秀与良好的省重点实验室比例远低于国家、江苏省、上海市的重点实验室相应比例,2017、2019、2022年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优秀与良好的比例合计分别为38.63%、40.58%、30.57%,而被评定为合格、整改等级的大多数省重点实验室在运行期不能继续得到支持,省级投入仍显不足。二是依托单位支持的经费少且投入不够多元。一些省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没有发挥责任主体作用,在人员、经费、设备、场地等科研基础条件方面提供保障不足,无法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5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分类管理,发挥各类实验室的优势特长

一是参考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做法,结合广东省产业与学科特点优化省重点实验室布局,聚焦全链条中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两个主要环节,将省重点实验室由学科类、企业类重新分类为基础研究类、技术攻关类。其中,基础研究类侧重于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取新知识、建立新理论,引领本领域发展方向,开辟新的认知疆域;技术攻关类着重围绕国家、省重大战略需求,凝练本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原创性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广东省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根据省重点实验室不同类型进行精准管理。建设立项上,支持产学研合作,将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有机结合,融通开展科学、技术和工程等研究;项目组织方式上,基础研究类省重点实验室可采用定向委托、并行资助等方式;技术攻关类省重点实验室,可采用竞争择优和“揭榜挂帅”“军令状”“赛马制”“业主制”“应急响应”等方式;评价考核与支持方式上,基础研究类可采取6 年~10 年长周期考核、长周期稳定支持的管理方式,为科研人员营造甘坐冷板凳、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技术攻关类可采取3 年~5 年中周期考核、择优支持的管理方式,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5.2 结合学科与产业发展需求,优化省重点实验室布局

根据广东省13 个基础研究重点领域与九大重点领域,对306 家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进行梳理,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的领域有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新一代通信网络、数理与前沿交叉、量子科技、海洋经济、现代工程技术、数字经济,可在这些领域布局建设基础研究类省重点实验室;对154 家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分别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划分,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的领域有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汽车、绿色石化、激光与增材制造新能源、精密仪器设备、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数字创意、现代轻工纺织等,可在这些领域建设技术攻关类省重点实验室。此外,为提升实验室建设质量,建议领域相近或学科交叉的省重点实验室整合人、财、物等创新资源,逐步扩大建设规模。

5.3 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引导实验室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实施分类管理、动态评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提升省重点实验室质量,力争到2025 年建成省重点实验室 450 家左右,省实验室体系建设日臻完善[31]。结合目前省重点实验室存量(460 家)及每年新增情况(30 家左右),需要在2022、2025 年两轮评估考核以及优化整合中减少100 家左右。2022 年在原有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分类考核评估新体系,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围绕成果贡献、科研项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运行管理与开放交流、创新监测等进行评价,其中成果贡献由各省重点实验室自主推荐不超过3 项标志性建设成果,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多元价值角度予以评价。下一步,建议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评估考核体系,分类精准管理。为鼓励并激发潜心研究周期长、不确定性高、挑战性强的科学问题,对基础研究类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在理论突破、方法创新、学科发展、成果成效方面进行学术贡献和科学价值的评价;对技术攻关类重点实验室,重点评价解决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及其是否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和拥有核心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对于在评估中淘汰的实验室,可考虑兼并到其他相同单位或相近领域省重点实验室进行管理。

5.4 优化管理方式,加大开放共享交流力度

针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适应省重点实验室分类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包括实验室的使命与定位、建设条件、实验室主任条件及任期、产学研合作、考核与评估等,加强对实验室的精准管理及创新监测,实施动态评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一步提升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质量。同时,为加快提升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创新要素,着力打造联合攻关、交流合作、开放共享的高效协同平台,充分发挥省重点实验室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成立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联盟,整合同领域或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类、技术攻关类省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平台,补齐创新链和薄弱环节的短板,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各环节的重点实验室动态组织、迅速集结,快速形成科研攻关合力。

5.5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建设

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引导地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切实保障实验室日常运作和科研工作。探索完善多元投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通过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方式深度参与实验室科研工作。推动实验室依托单位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实验室长期稳定支持,保障实验室长期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定位为组织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前沿与关键共性技术的重要平台,截至2022 年3 月数量规模已达460 家,地域分布上实现21 个地级及以上市全覆盖,研究领域涉及全省20 个产业集群,依托建设单位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骨干企业,已逐步成长为广东省实验室体系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广东省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其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建设布局不够合理、需求导向不够清晰、分类不够精细、交流合作不够深入、经费投入不足方面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为加速提升我国及广东省原始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实验室建设情况,挖掘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分类建设、分类支持、分类评估等对策建议,希望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也希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了解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体系,为其建设发展提供宝贵建议。

注释:

1)人员信息统计时间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

2)奖励证书、学术论文、标准规范等科技成果信息的统计时间段为2019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12 月31 日。

3)统计结果不排除实验室之间重复统计。

猜你喜欢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电竞实验室
重点推荐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