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值控制下产业环境、要素流动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

2023-11-13 03:45黄艳梅张慧妹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流动升级要素

黄艳梅,张慧妹

(1.天津科技大学体育部;2.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中国提出了经济发展转型的应对方案。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其转型质量关乎国家经济转型的实质成效,因此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我国制造业依靠人口红利的要素优势、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和产能不足的市场优势,实现了在“量”的方面的粗犷式发展,但是由于创新能力、市场活力和要素结构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一度陷入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升级缓慢、环境效率低下的困境。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023 年3 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等生态要求。目前,依靠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来提升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新产品研发已经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体系中,产业发展环境承担着重要载体的功能,不仅要引导专业化和多样化产业集聚,提升产业产能结构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产业升级效应,而且要引导要素流动,提高要素禀赋、优化要素市场结构,形成资源配置效应,影响产业发展。因此,本研究从驱动效应视角,结合生态发展理念,探讨产业环境与要素流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和效果。

1 文献综述

1.1 产业环境对产业升级发展的相关研究

产业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影响。在政策红利方面,聂飞[1]认为自贸区建设通过贸易便利化的进口质量效应和投资便利化的专业化分工效应,能有效优化制造业结构。在新经济与创新环境问题上,蔡延泽等[2]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且创新环境在影响路径中发挥了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在硬性环境建设和禀赋环境问题上,周茂等[3]用拟自然实验法验证了开发区设立推动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过程,并论证了同一地区制造业内部不同产业间要素流动的资源优化与再配置作用,认为地区等级、政府效率、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初始技术水平等禀赋环境存在调节作用。从微观、宏观环境结合的角度,余子鹏等[4]提出产业环境与要素禀赋对制造业发展质量起重要作用,并细致研究了竞争状况、市场供求、管理费用率等6 个产业环境,详细分析了财税政策、金融发展等4 个宏观环境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由此可见,产业环境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密切相关。

其次是对产业环境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讨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环境通过吸引产业集聚激励转型升级,主要演化为两条路径研究:一条是产业环境影响区域集聚能力变化促使产业集聚水平发生变化,如制度环境能够通过降低制造企业内生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提高交易效率和推动各类要素、资本的流动及重组,以此促进产业集聚[5];金融环境能够降低贷款成本,增加厂商外部融资的可能性,促进产业的发展和集聚[6];环境规制在高集聚行业层面与制造业产业集聚之间呈现“U”型关系,在低集聚行业层面没有产生产业集聚效应[7]。另一条路径是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如吴学花等[8]、韩庆潇等[9]认为同种产业集聚有利于促进行业创新,进而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与产业升级过程;针对相关产业集聚,曲绍卫等[10]、汤长安等[11]、刘佳等[12]则分别从产业互动、协同集聚、价值链分工的视角,论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集聚能通过外溢效应和专利中介效应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二是产业环境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激励转型升级。王欣亮等[13]、韩艳旗等[14]认为,产业环境改善会影响产业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原生动力。此外,有研究表明营商环境优化、互联网发展和环境规制能促进区域创新效率,而部分环境变量在创新质量的机制中起调节作用[15]。由此可见,产业环境通过影响产业集聚、技术创新效率来驱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升级。

1.2 要素流动对产业升级发展的相关研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强调,要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且加上“双循环”的战略推进,为深化国内要素调整和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影响产业生产效率和结构升级。曹芳芳等[16]、张营营等[17]部分学者初步探讨了单要素流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而陈奉先等[18]发现国际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会降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认为要素流动对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少数学者从多要素的区际流动出发,讨论了与产业结构发展的关系,如郑晓舟等[19]研究了劳动、资本、技术要素的区际流动中介作用于环境规制对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过程;郭金花等[20]探讨了人才集聚、研发资本集聚和技术集聚等中介作用于创新政策试点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过程。

对于要素流动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讨论也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降低要素错配程度激励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场垄断行为多发、行业市场壁垒、政策性扭曲等严重阻碍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21],而要素流动能够通过效率机制和价格机制改善要素资源错配程度,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如王星媛等[22]、周璇等[23]的研究结论。二是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激励转型升级。如Broekel 等[24]的研究验证了劳动力流动、技术资本流动对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作用;张向荣[25]、陈俊杰等[26]、任元明[27]的研究表明,高级人力资本流入、要素集聚都能促进产业创新效率提升,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何宜庆等[28]认为不同要素流动对技术创新效率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性。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或以单个产业环境视角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关系进行讨论,或以要素区际流动视角对区域生产效益、产业结构以及技术创新和要素资源配置进行探索,一定程度揭示了产业环境、要素流动、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升级或区域生产效率之间的部分关联,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将产业环境、要素流动、技术创新等系统纳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范畴,并定量化探究其影响过程的成果较少。为此,本研究探索性地将技术创新因子纳入要素流动的研究范畴,从要素分级流动的视角,用分解效应模型的方法分析产业环境和要素流动变量对制造业转型的影响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丰富要素流动理论的资源配置效应与创新效应研究视角,以及深入探究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效应提供参考。

2 理论分析与假设

2.1 产业环境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产业环境引致产业主体调整其行为决策,从而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环境调整的影响方面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产业吸引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产业结构升级为代表的市场环境变迁因素影响产业集聚能力、改变产业集聚水平,进而优化产业产能结构和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二是以碳值控制、环境规制、政府创新激励为代表的政府政策调控因素通过影响要素集聚水平提升生产要素禀赋,从而优化要素市场结构、增强资源配置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可见,产业环境优化能通过产业升级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据此,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1:产业环境优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驱动效应。

一方面,对于市场环境变迁因素,首先,产业吸引力是吸引区际产业投资落地的能力,其重要的反映性指标体现在产业持续盈利能力[29]。当区域产业吸引力增加,意味着该区域产业拥有较高的获利能力和优质的资源机遇,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入驻,形成产业集聚趋势,产业集聚加大了制造业市场化竞争程度,以此淘汰大量产能落后、效率低下的行业,优化产业产能结构,形成产业升级效应;同时,产业集聚促进相关产业技术、管理、服务创新的平行溢出,增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体系竞争力,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其次,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生产结构由农牧等低级形态逐步向工业、服务业等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加快升级会引起专业化和多样化的产业规模集聚,进而深化产业价值链分工与合作,提高制造业的产出效率、优化产业产能结构,形成产业升级效应;同时,相关研发类产业集聚增加了有关基础知识技能储备,提高协同创新产出、提升技术创新效应,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再次,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产业竞争压力迫使制造业进行动力机制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能够倒逼制造业增加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30],如Romer[31]、Bessen[32]的研究均指出,通过购置先进技术、设备等,以要素替代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创新性破坏效应优化产业创新体系,形成技术创新效应;同时,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限制、停产或剥离高耗能行业改变了产业产能结构,形成产业升级效应,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据此,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2:产业吸引力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政策调控因素,首先,碳值控制是政府为了控制碳排放总量而提出的相关要求,对产业主体的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行为进行管理和限制,当碳值控制强度增加后,为求长远发展,产业须加大低碳技术和相关人才引进,通过技术、管理、服务创新溢出,优化产业低碳生产管理体系,形成技术创新效应;同时,碳值控制以高碳排放成本的方式为产业构筑起一道低碳行业壁垒,以此淘汰一部分能效效率低、碳排放强度高的行业或生产线,改变产业产能结构,形成产业升级效应,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其次,环境规制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出台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以此对产业主体的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管理或制约。环境规制增加了产业的治污成本和制度遵循成本,产业迫于生存压力加大先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投入,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增加产业创新体系的知识储备,提高绿色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部分创新效率低的高污染行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被迫停产、退出或转移,产业产能结构因此得到了改变,形成产业升级效应,进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再次,政府创新激励是政府对产业主体的创新活动予以支持和保护的手段,包括基金支持、产权保护、荣誉激励等,如政府通过基金支持等创新激励直接注入创新资金,降低了产业主体的创新风险,加强了他们的信心与积极性,提高创新效率与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创新激励引导了人力资本及研发资本的要素集聚,增加区域知识创新储备、优化产业创新体系,形成了技术创新效应,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据此,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3:碳值控制、环境规制、政府创新激励能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

2.2 要素流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要素流动能通过要素集聚、要素禀赋提升、要素市场结构升级以及创新体系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直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要素不能孤立存在,必须组合起来才能将可能或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由此形成生产要素的流动过程。要素流动是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空间位置、所有权或不同经营管理范围之间的转移、变化或移交,目的是要选择和确定合理的空间配置,从而使生产要素达到超越区域界限的优化配置[33]。要素在产业间流动与产业内流动两个层面上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产业间要素流动是一个区域的制造业与本地的非制造业或其他区域的产业发生要素的转移、变化或移交,从而改变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的过程。产业间的要素流动能改变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规模,促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竞争,形成一系列要素替代、要素互补、要素融合和要素质变等优化环节,提高区域产业的生产要素禀赋,促进要素市场结构的高级化形态,增强资源配置效应;同时,产业间的要素流动能促进要素集聚状态的生成,进而深化要素价值链的分工合作水平、提升生产要素禀赋能力,而且,要素集聚能提高协同创新产出、促进要素技能学习与创新积累,优化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形成技术创新效应,从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产业内要素流动是一个区域制造业的产业内部形成的要素交换、转移和流通,从而优化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产业内的要素流动能改变要素在价值链不同位置的组合形态、核心要素配比、冗余要素依附度等,并深化各类要素的分工合作水平,增强区域要素市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从而优化要素市场结构、增加资源配置效应,从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当要素投机动机过高时会衍生出较多的内部流通成本或寻租成本,致使产业生产效率下降。因此,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4:要素流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驱动效应。

在趋利性市场机制下,要素流动的规模、方向、效率受到产业环境变化的影响,故在产业环境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路径中充当中介。产业环境出现变化时,产业主体从生产经营效益出发,对生产性要素投入重新配置,即增加或减少对部分要素的需求,以适应产业环境变化;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替代、互补等过程深化要素价值链的分工合作,并通过融合、质变等过程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禀赋,同时通过剥离相关冗余要素改变要素组合形态,优化了要素市场结构,增加了资源配置效应。另外,产业环境为要素主体提供了市场变动信号,不同性质的生产要素积极寻求更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由此形成要素集聚过程,从而促进要素协同创新效率和知识创新积累,优化产业创新体系。据此,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5:要素流动在产业环境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传导路径存在中介效应。

综上,构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产业环境、要素流动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传导机制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选取

考虑到2013 年之后我国制造业进入第3 个发展阶段且发展趋势稳定[34],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疫情冲击对实体产业影响较大,本研究中有关变量指标涉及的相关数据在2020 年后有可能发生异常变化,同时2017 年截面数据缺失较多,且由于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数据缺失较多,因此,从发展阶段同一性和数据可得性出发,选取我国30 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尝试采用考察时间分阶段做法,基于其2014—2016、2018—2019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此外,因差分处理导致了劳动成本上升的数据量减少,用2013 年数据进行依次补充。

3.2 数据来源

有关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工业年鉴》《2018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碳排放数据来源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共计得到30 个省份的150 个样本。

3.3 变量说明

产业环境、要素流动等变量的指标构建如表1所示。其中,碳值控制选取碳排放强度指标并进行倒数一致化处理;制造企业数量是借助区域工业企业数量与工业产值比值关系,并与制造业产值乘积得到的估计数据;制造业工资总额和就业人数分别是对国有、集体和其他3 类单位的制造业工资和就业人数加总而得。

表1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结果

3.4 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

首先用标准差法对产业转型升级维度的5 个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数据量纲影响。然后再对标准化后数据进行协方差矩阵分析,利用SPSS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提取主成分,由此得到了前5 个主成分,特征值依次为2.565、1.350、0.499、0.420 和0.166,其KMO 和Bartlett's 球状检验结果分别为0.643 和310.181(均为P<0.01),即该5 个指标适合PCA 分析。选取特征值大于1 的两个主成分,分别记作Trunp1、Trunp2,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8.31%,基于对两个主成分特征向量的求解,得到5 个变量对主成分Trunp1 和Trunp2 的线性方程,分别求取两个主成分下的数据值。最后,将两个主成分的有效方差贡献率(65.52%和34.48%)加权后的总得分,即为本研究中的被解释变量——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记作Trun。依此,基于PCA方法对30 个省份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30 个省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的计算结果

根据表2 绘制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演化趋势图(见图2),可知,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东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基本吻合。

图2 考察时段内我国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的演化趋势

4 实证分析

4.1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通过对变量的偏相关系数与散点图分析得出,被解释变量与非对数化解释变量之间为非线性相关,但与对数化的解释变量表现出强线性相关,只有ln (Kapin)、ln (Kapcir)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很弱(分别为0.088、0.060),因此选用半对数形式进行实证分析。在进行计量回归分析之前,首先采用LLC 检验和Fisher-PP 检验两种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及检验的稳健性,原假设均为“含有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除了ln (Labco)以外的所有变量的检验值在5%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即均为平稳序列;ln (Labco)在经过一阶差分后的∆ln (Labco)通过了两种检验成为平稳序列(见表3)。

表3 主要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可知,ln (Labco)与其余变量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和平稳过程,但在估计面板数据参数之前仍有必要先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参考刘舜佳[35]的做法,选取EG 两步法协整检验中的Kao 检验来判断变量的协整性,原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Trun、Trunp1、Trunp2 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它们与所有解释变量的回归在1%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面板数据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4 主要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

4.2 直接效应回归

基于上述相关理论分析,以panel EGLS 方法(按截面加权)作为基准模型,检验产业环境、要素流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效应,如表5 所示。其中,Trun 的回归结果记作“总效应”,主成分Trunp1 和Trunp2 则记作“分解效应1”和“分解效应2”。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去除ln (Kapin)和ln (Kapcir),变量的系数符号完全一致,只是系数数值的大小发生小幅变化。在驱动效应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最强,其指数值每增加1%,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6.80~6.94;碳值控制、产业吸引力、政府创新激励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分别提高0.34、0.56~0.79、0.18~0.20;要素产业间流入的驱动效应表现为技术、资本、劳动力的递减趋势,即技术、资本、劳动力流入每增加1%,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分别提高0.56、0.03、0.01~0.02。从抑制效应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规制和3 种要素(即劳动力、资本、技术)的产业内流通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劳动力成本增长率每提升1%,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则下降0.28~0.36,而环境规制和要素产业内流通的抑制效应较低,未超过0.1。从分解效应结果分析,原因在于:(1)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压力能够倒逼制造业增加创新性投资比重,进而提高创新性转型效率,提升幅度分别为0.20~0.47、0.09,但是也引起了商业性投资比重偏低,导致制造业的劳动产出水平和资本密集度的降低,从而抑制制造业要素性转型效率,抑制幅度分别为-1.87~-0.76、-0.04~-0.03。由于抑制效应大于驱动效应,故合力表现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阻碍效应。(2)劳动、资本、技术产业内流动均能通过要素替代、互补、融合等促进要素结构合理化,提高制造业要素性转型效率,提升幅度分别为0.16~0.17、0.20、0.07~0.08,但是流通速度过快则与创新活动对环境相对稳定性的要求相悖,故而不利于制造业创新性转型发展,抑制幅度分别为-0.12~-0.11、-0.10、-0.12~-0.11。同样,由于抑制效应大于驱动效应,故合力表现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阻碍效应。

表5 有关变量的影响效应回归结果

4.3 分解效应回归

如图3 所示,从维度结构来看,主成分Trunp1的载荷主要分布在研发结构比重、新产品产值比重和产业高端化比重,均与产业的研发创新内容有关,反映了制造业的创新性转型效率,而主成分Trunp2的载荷主要分布在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密集度,均与产业的要素优化效率有关,反映了制造业的要素性转型效率,因此,将Trunp1 和Trunp2 分别定义为“制造业创新性转型”与“制造业要素性转型”。

图3 最大方差法旋转后样本变量的主成分载荷

根据表6 得出,分解驱动效应呈现出如下规律:(1)政府政策调控对制造业创新性转型贡献较大,其中碳值控制与政府创新激励对创新性转型效率提高的促进效应水平较高,分别为0.57 和0.67,而环境规制的促进效应水平较低,为0.01。(2)在市场环境变迁中,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创新性和要素性转型的双驱动效应,因此其在所有系统变量的直接效应中驱动效应最强。产业吸引力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分别促进的是要素性转型与创新性转型过程,证实了产业吸引力的要素集聚优化效应,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倒逼创新效应是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3)产业间的要素流入普遍通过创新性和要素性转型的双驱动路径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只有资本流入会抑制要素性转型效率,这可能是因为资本的适度集中有利于产业使用大型生产设备、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对要素生产效率提升有推动作用,但是当资本流入达到一定程度,盲目采用超出生产负荷的成套装备或生产线反而会导致重复建设,产生不利的拥挤效应。(4)产业内的要素流通均能促进要素性质和结构的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益,促进制造业要素性转型效率提升,因此表现出要素性转型单驱动路径。

表6 有关变量的分解驱动效应分析结果

4.4 中介效应回归

表7 展示了产业环境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素流动中介效应回归结果。从影响方向来看,劳动流通和资本流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抑制作用,其他要素流动均为促进作用。碳值控制能促进资本的产业间流入和产业内流动,但抑制其他的要素流动;产业吸引力会抑制技术的产业内流动,但能促进其他要素流动;劳动力成本能促进劳动的产业间流出,以及技术的产业间生成和产业内流动,但抑制了资本要素的流动;产业结构升级仅抑制资本的产业间流入,却对其他要素流动均有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强度抑制劳动力的产业间流出和技术的产业间生成与产业内流动,但促进资本要素的流动;政府创新激励仅能促进技术要素的产业间生成,却显著抑制了其他要素流动。

表7 有关变量中介效应的回归结果

另外,从路径显著性数目分析,要素流动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如图4 所示,在5%显著水平下,产业环境维度的6 个变量显著影响要素流动,继而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数都分别为4 条,均分别占全部通径数的66.7%,但这6 种要素流动的上下游同时通径的数量分别为0、5、4、6、6、3 条,分别约占全部通径数的0、83.3%、66.7%、100%、100%和50%。由此可见,产业环境维度的6种要素流动的中介效用存在差别,其中资本流动和技术流动的中介效应较强,其中介效应水平的均值分别均超过了75%;而劳动流动的中介效应较低,中介效应水平约为41.7%。在总体上,在该路径图(6×6×1)中,从产业环境到转型升级的总通径数量为n=6×6=36 条,显著中介通径数量为6 个产业环境的路径数k=4+4+4+4+4+4=24 条,故中介路径占总通径数量即为中介效应,约占66.7%(k/n)。

图4 考察时段内30 个省份要素流动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介效应结构(α=0.05)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阐述产业环境、要素流动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理论机制的基础上,构建PCA 评测模型、直接效应、分解效应和中介效应回归模型,对三者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如下结论:

(1)产业环境优化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从直接效应来看,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最强,该指数每增加1%,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6.80~6.94,产业吸引力、碳值控制、政府创新激励次之;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呈现出抑制效应,主要因为环境倒逼效应对制造业的创新性转型的促进效应不足以抵消高成本压力下对要素性转型的抑制效应,因此导致这两种合力呈现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从分解效应来看,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十分稳定,在两种分解效应中均为正向驱动作用;而政府政策调控的3 种分解效应驱动作用高度相似,即碳值控制、环境规制、政府创新激励能倒逼、诱导和鼓励制造业的创新性转型,但政府政策调控的局限性在于会加深资源错配和扭曲程度,从而阻碍制造业的要素性转型。

(2)要素流入能直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驱动效果表现为“技术>资本>劳动力”。一方面从要素的区际流动来看,技术、资本、劳动要素流入都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呈现驱动作用逐级递减的趋势,这3 种要素流入依次分别增加1%时,制造业升级效率分别提高0.56、0.03、0.01~0.02,而且这3 种要素流入的分解效应普遍表现出双驱动作用,故具有较强的驱力稳定性;另一方面从要素的产业内部流通来看,这3 种要素流通或扩散都表现为阻碍作用,与其分解驱动效应也有高度相似性,3 种要素流通依次分别增加1%时,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分别下降-0.12~-0.11、-0.10、-0.12~-0.11。这是因为,要素流通能够降低资源错配程度、增强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制造业要素性转型;但是,流通速度过快会与创新活动对环境相对稳定性的要求相悖,因此不利于制造业创新性转型发展,故而合力方向表现为阻碍作用。

(3)要素流动在产业环境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有中介作用,中介能力依次为“资本>技术>劳动力”。市场发展环境和政策规制环境等能够引导劳动、资本、技术要素合理流动,优化产业内资源配置机制,从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总体上,全部6 种要素流动的中介能力在资本、技术、劳动力3 个方向上呈递减趋势,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升的中介效应分别约占83.35%、75.00%、41.65%,总体中介效应约66.7%。可见,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中介能力地位下降,资本和技术等中高端要素流动的资源配置能力占支配地位。

5.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制造业的外部环境布局,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政府政策规制的力度和手段。政策规制不仅要考虑不同行业能够承担的强度上限,形成合理化的政府政策规制体系,同时要培养多元化的政府规制手段,鼓励不同行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高污染、高能耗行业进行自我改良,而非单纯进行“污染避难所”形式的产业转移。

(2)优化产业创新运行机制,重塑市场环境优势。一方面,产业吸引力抑制了创新性转型,即集聚创新优势不显著,反映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因此要继续加大创新投资动力,激活自主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质量;同时,加强制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抑制了要素性转型,即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本身价值,这反映了制造业整体的劳工体系滞后,中、高端人才储备严重匮乏,因此应当完善人才引培机制,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制造业创新需求结合,针对性储备人才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增加知识学习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优化生产方式和产品升级。

(3)引导要素的战略流向,打造要素布局优势。要素流入和集聚能够同时促进创新性和要素性转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此,要合理诱导要素的战略流向,充分利用要素的产业升级价值。一方面,要加大在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绿色服务技术行业以及重要企业和组织中采取激励措施的力度,吸引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多元化集聚,促进新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生成和应用,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国际投资合作,制定多样化发展方案,吸引发达国家的高质量外资和技术溢出,以此增加要素学习和要素融合的机会,并提高产业要素质量、丰富知识储备和增强创新能力,推进制造业要素结构优化,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效率提升。

(4)适度增加要素流通的黏着力,增加要素福利保障。要素流通促进了制造业的要素性转型,却抑制了其创新性转型效率,反映了我国产业要素流通的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在劳动要素上,依据劳动力分层实行弹性化的立法,构建基准保障与特别规制相结合的规范体系,完善劳动合同法中的罚赔偿制度,降低“碰瓷式”维权的道德风险;在资本要素上,健全资本监管长效机制,建立统一的投资者保护机构,着重完善机构公司治理,实施“穿透式”监管并有效明确控制权,鼓励长期投资以增加投资者信心;在创新要素上,健全技术合同和知识产权领域的立法,提高创新市场纠纷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巩固创新领域发展的正当性。

猜你喜欢
流动升级要素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流动的光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流动的画
回暖与升级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