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时代之美 打造艺术殿堂
——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活动综述

2023-11-14 07:40屈一平
人民周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建馆中国美术馆美术馆

本刊记者 屈一平

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开幕式现场 郑彬彬摄

2023年5月23日,中国美术馆迎来建馆60周年。

这座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已整整走过一甲子美的历程。

60年来,中国美术馆汇集中外艺术佳作13万余件,举办展览5500余场,见证了党领导下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凝结着为国典藏、为时代画像、助力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在这个承载着厚重意义的时间节点,中国美术馆人用“九个一”致敬历史,为未来展开画卷——

这是,一封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给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

这是,一场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座谈会;

这是,一次“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

这是,一整版来自《人民日报》的文字记载;

这是,一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纪录片的讲述;

这是,一场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学术论坛;

这是,一场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国际交流学术座谈会;

这是,一枚中国邮政集团发行的特种纪念邮票;

这是,一套藏品大系的即将出版。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表示,在“九个一”的背后,是中国美术馆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在坚守历史传统的同时,坚持与新时代文化融合,挖掘、梳理、展示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伟大创造,并通过这些创造深刻、形象地展示文化自信。

学习回信 坚定目标道路

“新征程上,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5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中国美术馆引起强烈反响。”馆长吴为山说,“总书记的回信让中国美术馆人倍感振奋,回信深刻阐明了繁荣美术创作、用好美术成果、加强美育工作、打造艺术殿堂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是我们推动新时代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美术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美术馆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吴为山认为,中国美术馆今后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发力,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首先,在作为美术馆学术立馆之本的收藏方面,要以艺术的视野挑选精品,使每件藏品在美术发展的坐标中体现独特的艺术风采;其次,创新典藏作品的陈列展览方式,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发挥美术馆以美育人的功能;再次,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办馆理念,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美术馆工作的出发点;最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美术展览策划、典藏活化、美育传播等方面再谱新篇。

中国美术馆工作人员合影 戚洪岩摄

5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精神讨论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以更好促进中国新时代美术馆建设和文化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宣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两创”要求,不忘艺术初心、深耕美术工作,努力建设新时代人民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为推动新时代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美术馆的殷切希望出发,来思考美术创作研究的时代使命,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高文化素养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美术殿堂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认为,将以促进新时期艺术创作、把握新时代的精神图像为己任,抓住新时代脉动,以创新精神贯穿艺术作品创作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实现对我国美学传统的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扬。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表示,要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努力打造新时代美术精品佳作,推动艺术从“高原”迈上“高峰”。

各界关注 同襄美术盛事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备受瞩目,引发主流媒体持续高度关注报道。

《人民周刊》记者观察到,主流媒体对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活动进行了广泛、密集的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央广、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就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的展览活动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在5月21日整版刊发吴为山馆长的署名文章《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殿堂——写在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之际》,5月24日刊发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座谈会召开消息,《人民日报》(海外版)在5月31日整版刊发《中国美术馆六十载风华正茂》通讯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5月22日至26日,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连续播出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的10组相关报道;新华社、新华网在5月23日前后发布《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开启》等消息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5月23日起,连续滚动播报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消息……同时,出版社纷纷策划、推出关注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的相关书籍:5月23日,《中国美术馆人话馆藏》丛书首发,讲述230余件馆藏经典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年内,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发行《中国美术馆藏品大系·精粹卷》一套两册,选取古今中外的名家代表作,荟萃为一本研究美术史的工具类图书……

国内外各机构也纷纷发来贺信,共庆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中国美术馆共收到112封贺信,其中,国内61封,包括各级政府、博物馆、美术馆、高校、文化团体、媒体机构的贺信;国际51封,包括来自国际奥委会主席,亚、非、欧、美及大洋洲的多个大使馆、文化中心、基金会和博物馆等相关组织的贺信。这些贺信言辞真挚、热情洋溢,与中国美术馆共叙友谊、同襄盛事。

主题展览 观众好评如潮

5月23日一早,中国美术馆门前,观众早早就排起长队。据中国美术馆管理人员介绍,因为考虑到参观客流人数的饱和度,免费参观的中国美术馆采取提前预约门票的措施,将每天预约人数控制在6000人以内。来自浙江美术学院的邱丽斌说,他是学习美术的学生,一大早来到中国美术馆排队的目的,主要是观看李可染的名画《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之前他来过中国美术馆很多次了,这次是为了看60周年展览专门坐高铁来的。

在排队的观众中,和邱丽斌有着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张桂芳是北京人,家住王府井附近,从小到大不知道来过中国美术馆多少次了,这次她带着儿子打算看看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奔马》,想让儿子从小就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次系列展览分为四个主题。一是“致敬经典——中国美术馆藏美术精品展”:从藏品中选出苏轼、唐寅、齐白石以及毕加索、珂勒惠支、安塞尔·亚当斯等中外艺术大家的100余件经典名作;二是“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彰显最具中国艺术特质的写意理念;三是“塔高水长——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美术作品展”;四是“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侧重展示国外艺术藏品,以面貌多元的作品展现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独特的艺术样貌……近600件美术作品,回眸一个甲子的光辉岁月。

一层的3个展厅展出“致敬经典”系列艺术品,中央展柜中是《潇湘竹石图》,这是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邓拓捐赠的古代绘画中最珍贵的一件,画卷的作者是苏轼,已有900余年历史。

在今年的父亲节,展览中罗中立的画作《父亲》火爆出现在微信朋友圈。除了《父亲》,还有傅抱石山水画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待细把江山图画》、著名油画家靳尚谊的作品《塔吉克新娘》、毕加索晚年的经典作品《带鸟的步兵》等,众多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作品纷纷亮相于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

三层、五层全部展厅和六层藏宝阁展出“墨韵文脉”系列艺术品。明清时期有很多知名画家,为何选择了八大山人和石涛为代表呢?因为八大山人和石涛,是具有独创意义的双峰。这里的展品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汇集了各地博物馆的藏品。现代部分以20世纪以来的作品为主,展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传统艺术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观众在《潇湘竹石图》前驻足观看。 陈曦摄

一层的5个展厅以及四层18号厅全部展出“塔高水长”系列艺术品,集中展示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美术作品,例如沈尧伊的《而今迈步从头越》、刘海粟的《遵义会议会址》、钱松嵒的《延安颂》等经典作品。其中,中国美术馆精心组织雕塑家们集体创作的《长征组雕》也再次亮相。

一层的3、5、11号厅展出“美美与共”系列艺术品,是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第二期),截至本文刊发前,已展示近4000件来自五大洲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画作,这次展出的70余件(套)国际艺术藏品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一件件精彩纷呈的作品,是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中国历史,是各时期的美术家用心感受社会脉动的精品力作。

在中国美术馆内,来观展的有一家人、老邻居,还有结伴而来的单位同事,美术馆的魅力将他们深深吸引。

有一位老先生用轮椅推着他的老伴来了。老先生说:“我和老伴退休在家,以前就来过美术馆看展,这次是建馆60周年,特意再来看看。”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导赏日”,吴为山馆长为观众讲解《长征组雕》的创作故事。 陈曦摄

“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展览现场 陈曦摄

学术研讨 助力理论升华

学术研究是美术馆的“造血系统”,在庆祝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期间举办的两大研讨会,彰显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5月2 4日,“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学术论坛”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美术馆建馆60年历程和贡献”“新时代美术馆建设与发展”“美术创作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主题展开讨论。

论坛上,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认为,近10年来,中国美术馆聚焦重要时间节点与国家重大战略,以艺术作品讲述家国情怀,展示人民形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

从中国美术馆山水画藏品和陈列作品的历史视角观察,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发现,由2015年的“江山多娇”展览,到后来的“江山壮丽”等展览,作品从以自然之美转到以江山为隐喻的人民赞颂。

中国美术馆不仅要拥有藏品,还要将藏品用起来,把典藏的作品进行活化,发挥作品真正的价值。2014年出任馆长后,吴为山提出“典藏活化”的理念。他认为,活化是藏品之光,只有将藏品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将珍贵的民族文化带给人民群众,带给世界。

对于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平印象颇深。他认为美术馆近期的展览已经成为现象级展览,因为展览内容观众看得懂、看得进,展览空间让观众乐在其中。

新时代,美术馆正在从美术作品的守护者角色走向引路人角色。

吴为山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对中国美术馆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一是探索中国美术发展的新历程,并从中国艺术史、文化史和通史整体角度,加以重新看待、比较;二是将理论研究与丰富的典藏和各类大展相互联动;三是开展动态性、主题性理论研讨会;四是建构美术馆学;五是重视美术理论评论的学术争鸣。

与会专家学者对不同主题的畅所欲言、交流碰撞,进一步夯实新时代美术理论研究的工作基础,提升思想境界,为中国美术馆未来事业注入新思想、新元素,以理论的深思和真理的力量有力推动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以美传情 促进国际交流

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表达,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美。

就在5月24日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美术馆馆长和业内专家参加了一场特殊的国际交流活动——“以美传情——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国际交流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以经典作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艺术的表征与特色概述”“各国艺术机构的合作模式与发展景象”三个方面的议题探讨艺术的发展路径。

“中国美术馆之夜”是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公共教育活动品牌,通过文艺演出与展览欣赏沟通情感、增进相互了解,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新平台。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号召,中国美术馆组织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和“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并通过大会投票,成为这两个联盟的秘书处主席和副秘书长单位;通过合作组织,广泛展示和收藏了白俄罗斯、希腊、波兰、匈牙利等国画家的佳作,自2014年10月以来共组织了出入境作品展览近50个,利用经典作品加深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

2018年,举办“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共有60余个国家的224幅作品参展,使观众得以饱览馆藏毕加索、达利、珂勒惠支等著名国际艺术大师的真迹。

2019年,“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法兰西艺术院的全体院士向中国美术馆提交的代表性作品引发国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展示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段佳话。

在海外,也有若干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地标,例如,在马克思家乡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雕塑,在法国蒙塔日市邓小平广场的《百年丰碑》雕塑,在瑞士国际奥委会总部的《微笑的顾拜旦》雕像等。在持续推进艺术交流的过程中,由吴为山创作的几十尊不同主题的雕塑作品已经陈列和矗立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

吴为山表示,60年砥砺奋进的中国美术馆,将与更多的美术家携手,以大美丹青描绘时代华章,用美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让人民在美的熏陶中增强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建馆中国美术馆美术馆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特色建馆 真正与文化对话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