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的现代诗歌阅读教学实践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为例

2023-11-14 03:46江苏周春红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动点图式

◎江苏/周春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选取了《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等若干首现代诗歌,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巧用图式理论,建构语言、形式、内容相关图式,引导学生探寻整本书语言形式和深层意蕴。

一、以文体特质为基准,建构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指的是作品中语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其中,文本特质是语言图式建构的前提,是深度理解和思考作品内涵的锁钥。

(一)立足语言陌生化,建构语言图式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以陌生化语言为切入口,以一篇带多篇,发掘相同文体不同的文本特质,全面建构现代诗歌的语言体系。

注重错搭,建构语言知识。现代诗歌语言生动凝练,形式独特自由。为了给人鲜活的状态,作者往往使用非常规的语言搭配。在执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四首诗歌时,教师不妨聚焦“语言错搭”,体悟现代诗歌的艺术之美。具体如下:(1)词语的错搭。如《你是人间四月天》中“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和《你看》中“揉过丰润的青草”的动宾搭配不当,《我爱这土地》中“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是主谓倒装。(2)感官混搭。如《你是人间四月天》中“黄昏吹着风的软”直观呈现出黄昏的美丽,风的轻柔,巧妙地将个体的视觉、错觉混搭一起。在统整语言错搭的基础上,教师可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赏析阅读效果,体悟诗歌的深远意境和深层的情感。

其次,注重跳跃,探究诗歌语言秩序。为了让诗歌“偏离常规”“翻出新意”,作者往往在诗歌语言形式上追求平衡之美。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现代诗语言的跳跃性,体悟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教师可以从“时空跳跃”“内容跳跃”“情感跳跃”的角度梳理本单元四首诗歌,引导学生体悟单篇文本的选材、炼词、造句上的特征。比如,《乡愁》从“小时候”到“长大啊”再到“后来啊”,最后重心落在“而现在”,扩大“我”与“母亲”“妻子”“大陆”之间的距离,衍生出了无限的孤独感和哀怨情。《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全诗一共五行,从“你是”转变为“你像”,句式整齐,语言跳跃,时空转化,语言节奏和谐。

(二)立足修饰语,探究语言秩序

为了突出语言美,诗人往往巧妙地运用修饰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咀嚼修饰语的表达效果,构筑阅读的审美空间。

首先,一字立骨,统领整首。相对古诗而言,现代诗歌形式自由、格式不一,形象鲜明、抒情浓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文本中的核心字词,穿针引线,读出诗情。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看似语言“浅易”,实则意境悠远。教师可紧扣“愁”字,建构图式。具体为:少年离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的浓乡愁。

其次,反复修饰,视觉冲击。为了填补情感的空白,诗人往往巧借联想想象,反复修饰画面,进而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为了展现出土地被蹂躏和苦难的现状,作者用“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永远的”等一系列修饰语来修饰“河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激愤的情感。《乡愁》中大量运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词作为修饰语,形成抽象化的视觉感受,延伸了作品含义。

二、以深度解读为核心,建构形式图式

形式图式是文本形体的组合形式和内在结构。为了深度解读作品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学生需要建构形式图式,使其收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学习效果。

(一)立足意象点,建构形式图式

首先,把握意象组合,建构形式图式。为了让诗歌具有视觉冲击力,诗人往往注重意象的组合,让诗歌情感层层推进,从而完整地构成一幅图画。比如,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四首现代诗歌,教师可围绕意象对整个单元的诗歌进行文本重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具体见表1:

表1

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往往选取一个典型意象作为核心,不断向外裂变或者向内聚焦,形成网络状结构,组合成意象间的并列、辐射、递进。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意象进行重组,进而探究意象组合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其次,分析意象象征意,体悟形式美。古语云“诗言志”,经典的意象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思,牵动着读者的情绪。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一系列意象,比较鉴赏,探究其象征意义,体悟诗歌的结构美。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鸟”“土地”为核心意象,一大一小、一动一静,对比鲜明。教师可紧扣诗歌的尾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聚焦上述两个核心意象进行层层推理,体悟作者的赤子之心。具体为:“鸟儿在土地上歌唱”(对家园的热爱/危难之时的呐喊)——“鸟儿死在土地里”(不断抗挣后的悲痛/生命燃尽后仍存希望)——“鸟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回归大地的生死相依)。可见,在整首诗歌中,为了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赤子之心,作者已经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化作自然中的飞鸟,生于土地、死于土地。依据此,学生可以进一步从意象组合、意象含义、意象铺排等角度,以一篇带多篇,整体建构现代诗歌的形式图式。

(二)立足诗行点,建构形式图式

首先,留意跨行排列,建构语言秩序。“跨行排列”是作者为了表达需要,从内容或者情感上对诗歌进行有意地分节。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咀嚼不同行节意脉的流动和情感的渐进。比如,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四首现代诗歌时,教师可紧扣诗歌的行节排列和组合,要求学生进行行节改写,比较分析文本修改前后情感表达效果的差异。比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学生对相关诗行改动如下:

原诗: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改动: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可见,为了真切表达情感,作者巧用停顿,句式整齐,并且运用了断行、跨行等形式。其中,“你像”“你是”单独列出,巧妙地连缀出下一行,让诗歌摇曳变化、自由灵动。

其次,把握节奏点,建构诗歌意脉。现代诗歌强调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紧扣诗歌的“内外”节奏,引导学生体悟诗歌内容的丰富和情感的律动。比如,余光中的《乡愁》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重章叠沓、一唱三叹的特点,也具有现代诗歌一行一个动点的语言形式。整首诗一共四节,即为四个动点,教师可以从情感起伏、节奏韵律上对其进行比较探析。具体为:(1)情感起伏。动点一——动点三——动点四——动点二。(2)节奏韵律。动点四——动点三——动点一——动点二。可见,动点一“小时候”等于是节奏的起点,动点四“这头”“那头”是延长节奏,而动点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等于是整首诗歌节奏的最高点,聚合了作者深层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情。

三、以知行印证为目的,建构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是指文本的主题和内容。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获得的“已知”转化实际的运用,有效地进行知行印证,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成果。

(一)紧扣意蕴点,深度建构内容图式

诗歌是一种最接近作者心灵世界的表达形式。在解读现代诗歌时,教师需要紧扣意蕴点,挖掘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紧扣情蕴点,以诗解诗。经典的现代诗歌往往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和深层的文化背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诗作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感知诗人对事件的态度,深度体认诗歌情感。基于此,学生可以联读《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等作品,学生会发现这些作品都与抗日战争有关。在此基础上,教师挖掘出“生命”这一情蕴点,要求学生对四篇作品进行微评论。

其次,紧扣志蕴点,深度解读。现代诗歌追求意趣、意象、意境的融合,形成独特的形象体系。比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读《艾青诗选》,对艾青的一系列诗歌进行分类,深度解读作品。通过阅读学生会发现:诗歌往往是“个体”与“群体”的叠加,既是诗人个人的心灵史,也是民族的血泪史。

(二)开展创意读写,二次建构内容图式

创意读写是语文学习的高级目标,是二次内容图式建构的有效途径。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聚焦专题,选准议题,创写新诗可以使学生形成语言、情境、情感的共通。

首先,创设读写情境,积极语言实践。真实的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印证和运用。在学习《我爱这土地》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

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九年级举办了“走进文学,与作者对话”的活动,请你以“艾青作品深入研究者”的身份,为《我爱这土地》设计微视频。

其次,细化读写任务,进行内容建构。真正的阅读需要将阅读内容转化为表达的资源。为了将读写实践落到实处,教师需要细化读写任务,真正做到由“读”到“用”、由“用”再到“读”。比如,围绕上述情境任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朗读脚本,配上朗读语音,转化成解说词和二维码,附在画展上。

总之,图式是存储在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立足图式理论,引导学生从语段到语篇、从语篇到章节,整体建构语言各要素的逻辑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动点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
动点轨迹方程的解法探讨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以不变应万变”,求动点的路径长度